脱口秀|王志文式诗意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演员形象的流变,会发现很多形象是会循环重生的,但当我们想起王志文的时候,不免会发现,在他之前和之后,都没有哪个男演员,能够和他相像。

他形象特别,演技特别,又出现在特别的时刻。一个在南方城市长大的男人,被借到北方,去扮演北方的城市男性,不要小瞧这里面的差异。丹纳在《艺术哲学》里说:“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不过对象不是植物,而是人的作品。”所以,王志文的故事,是一个南方的橘树和北方的杨树进行精神嫁接的故事。

脱口秀|王志文式诗意

王志文生于1966年,18岁以前,他的生活,是典型的上海少年的生活,虽不是出生于富裕之家,但父母都是生活家,很懂得生活之道,他对电影的理解,是从那个时候积累起来的。

后来,他如愿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到中央戏剧院教台词课。拍过几部不知名的电视剧之后,他在1991年遇到一个很重要的机会,出演《南行记》。王志文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虽然一直在乞讨、流浪,却演出了那个时代的人身上的沛然之气。

然后是参演赵宝刚导演的《皇城根儿》,这次演出让他获得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奖,也让他获得赵宝刚的赏识,得以出演根据王朔的三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过把瘾》。当时,台湾地区的言情剧已在内地盛行了十年,《过把瘾》开辟了另一套言情方式,真实生活和浪漫渴望交融,生死恋故事和琐碎日常相伴,王志文的表演洒脱又细腻,像个生活在寻常街巷的诗人,这一切汇成一种“真实的浪漫”,为刚刚开始追求精致生活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寄托。这部只有八集的电视剧,火遍全国。

两年后赵宝刚导演、王志文和许晴主演的电视剧《东边日出西边雨》,又延续了这种“真实浪漫”的风格。王志文扮演的艺术家陆建平,留着长发,戴着墨镜,穿着白T恤和工装裤,开着白色北京吉普,在街头穿行,在北京郊外的金黄树林里,建造木屋,在木屋里听肯尼基的萨克斯曲。这样的男性形象,在此后的中国影视里,再也没有出现过。

那时候的中国影视,为什么需要王志文这样的形象?王志文又为中国影视带来了什么呢?

学者路文彬曾在一篇题为《城市空间、视觉媒介与女性形象——中国当代影视女星青春形象的历史渐变》的文章里,回顾了中国银幕女性形象的演变。银幕上的男性形象也在发生着同样的演变。1949年之后,银幕上的男性越来越多“面向公共空间”的类型,到了1990年代,这种形象还在延续,这一时期的重要男演员更像父亲,而不是少年,是领路人,而不是跟随者。

但城市化的中国,又急需更有城市气质的男演员,需要他们构筑私人空间,展示私人情感,需要他们跳华尔兹而不是骑马跳火车,挥舞画笔而不是拳头和枪支。于是,来自上海的王志文,担起了这个重任。上海生活的滋养,世俗文化的浸染,让他比别的男演员天然多了一种细腻,一些心思,加上他精妙的台词、复杂的气质,让他更能胜任作家、艺术家这样属于城市的角色。

紧接着,他出演了另一部重要的电视剧《无悔追踪》。在上海,他继续演出影视剧,继续得奖。但几年后,他重返北京,出演《刑警本色》《让爱做主》《黑冰》《天道》,以及电影《风声》《一步之遥》和即将上映的《英格力士》。

经历过、旁观过王志文的巅峰时期,我们对“诗意”和“浪漫”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所谓诗意,不是此时此刻,假花成海、金粉流离、人在桃花间飞来飞去就能唤出的,所谓浪漫,也不是毫无表情的脸,空洞的眼神能够成就的,而就在于性格里的坚忍和洒脱,在于深刻的生命感悟。而说话时的轻重缓急,语气的矜持和奔放,身姿的自如,眼神的细腻,所有这些属于表演的“仪式”,才能够召唤来诗意和浪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