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永定河

「七律」永定河

善凖成池水出東,七輪泉湧育薰風。

揚波帶雨千山外,洄壑穿沙萬畝中。

冀野分恩饒嫩綠,燕畿均澤沃香紅。

桑乾河畔隨人看,南陌北阡天地通。

「七律」永定河

永定河:上游為桑乾河,古稱桑乾河,因“乾”字簡化為“幹”,遂稱桑乾河。桑乾河遠在西周時稱為“雷水”,《穆天子轉》中記:周穆王西征時經雷水之源,並受到“犬戎”人的接待。古桑乾之源的神頭山,位於山西朔州市神頭鎮北,古稱“雷山”,水出雷山,故而名之“雷水”。《山海經.北山經》則稱為“浴水” ,因桑乾河源頭神頭海多為溫泉湧出而成池塘,且溫度適中,適合人沐浴,故名。

「七律」永定河

秦漢時稱治水。《漢書.地理志》陰館縣注:“累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一千一百里。”相傳大禹獸面治理“汪水”,“汪水”即遠古的“大同湖”,禹登夏屋,疏導“汪水”,故名“治水”;一說累頭山,又名三臺山,“三臺”二字合相形為“治”。東漢時,下游仍稱“治水”,上游則稱“灅水”。筆者認為“灅水”,究其原因,蓋因古桑乾河為洪水河,山洪暴發風雷激盪令人驚怖“灅”音同“雷”。

「七律」永定河

三國、兩晉、南北朝仍稱“灅水”,而上游則稱由於遷入大量的鮮卑族,稱上游水為“溹涫”水或者“桑乾”水。但在西晉時,北京以下一段曾稱過“清泉河”。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灅水”、後人亦有訛傳為“溼水”,皆因不學無術,不識字而所致。

「七律」永定河

遼,朔州神頭泉以下稱“桑乾河”,上游稱為“恢河”。而金,上游複稱“灅水”,中游稱“桑乾河”,盧溝橋以下稱“盧溝橋”河。元,盧溝橋以上統稱“桑乾河”,盧溝橋以下,因河道屢遷不定,又俗名“無定河”。元以來,桑乾河在河北省涿鹿、懷來一段又有“小黃河”的別稱。

「七律」永定河

明,盧溝橋以上統稱“桑乾河”,盧溝橋以下之盧溝河又有“渾河”之別稱。清朝入關,上游源流分別為“黃水河”、“恢河”、“木瓜河”;中游仍稱“桑乾河”,中下游“渾河”的別稱一直存在,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四月,康熙皇帝將盧溝橋以下的河段,賜名為“永定河”。

「七律」永定河

現今,從桑乾河源頭寧武天池至另一源頭朔州馬邑村源子河合流處稱恢河,從朔州馬邑村源子河合流處至河北省懷來縣洋河合流處(今官廳水庫)稱桑乾河,從官廳水庫至天津北塘稱永定河。

「七律」永定河

文字原創:張夢章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