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北京巡警衙門連衛生防疫也管 當年“京官”為何管不了京城?

清末北京巡警衙門連衛生防疫也管 當年“京官”為何管不了京城?

清末北京巡警衙門連衛生防疫也管 當年“京官”為何管不了京城?

“凸”字形的京師,分為內城和外城,滿漢分城而居,分城而治。“旗人”均住在內城和西郊三大營,“民人”也就是老百姓,居住在外城。

當時的京畿地區,存在三個管理圈層。其中皇城主要屬於京師禁衛軍系統,由皇帝掌控;內城、外城以及近郊,由步軍統領和五城察院、兵馬司管理;再外圍的區域則由順天府下轄的大興、宛平二縣負責。

如果穿越到大清的京城,有事找衙門,應該往哪兒走?

“老北京”可能會告訴你,明、清兩代,北京的地方政府是“一府兩縣”,這“一府”指的就是順天府,“兩縣”則是以中軸路劃分的宛平縣和大興縣(不是現在的大興區,名字雖然沿襲,但是轄區不同)。

這裡說的順天府可不是連鎖超市,作為行政單位,府比省低一級,比縣高一級,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市。

有段相聲叫《誇住宅》,其中甲問乙是哪裡人,乙說:我是順天府。甲說:順天府是四路飛虎廳,代管二十四州縣,通、三、武、寶、薊、香、寧、霸、保、文、大、固、永、東、大、宛、涿、良、房、昌、順、密、懷、平,不知道您是哪一縣呢?

當年的順天府,比如今的北京市管轄範圍更大,可以說是囊括了京津冀。

朝廷希望京畿能成為“首善之地”,但這裡上有皇族旗人,下有平民百姓,再加上各路官員,想要管好可不容易。清朝刻意抬高了順天府尹的地位,一般知府為從四品官階,而順天府尹卻是正三品官,還擁有直接見聖的特權。老話兒說的“京官兒大三級”就有這層意思。

順天府的辦公地點在皇城東北角,今天的交道口東公街45號。如今,順天府府衙只剩下大堂,據說當年堂上還掛著雍正皇帝親筆題字:“畿甸首善之區,必政肅風清,乃可使四方觀化,非剛正廉明者,曷克勝任。”

雖名義上貴為“京官”,但順天府尹真正能管的,其實是北京城牆之外的地區,對於城牆內的事,他能過問的並不多。

為什麼說順天府管不了北京城呢?還是先看看地圖吧。

“凸”字形的京師,分為內城和外城,滿漢分城而居,分城而治。“旗人”均住在內城和西郊三大營,“民人”也就是老百姓,住在外城。

內城就好似一個大軍營,其中皇城內的皇族歸“宗人府”管,旗人由步軍營管,各級官員則由所屬的衙門提供福利。順天府尹名義上和九門提督“共管”北京內城,但九門提督是一品大員,根本不會和他商量事。

外城住的,有漢族高官也有平民。當時外城是京師繁華之地,商賈林立,如同仁堂、月盛齋、內聯陞等都在外城。清末以前,流民不入京,在城裡居住的老百姓幾乎都是“老北京”。

旗人、民人、官員,不同群體適用不同的治理體系,在這種情況下,只以州縣來進行單一化管理,顯然無法解決京師的多元治理需求。順天府尹雖說有三品,但處理起京城的事,也就成了“虛職”。

順天府在北京內外城最大的政事,其實是管教育。“順天府學”作為京師的官辦學校,位於今府學衚衕,比旁邊的大興縣縣衙還有名,府學衚衕的名字就是根據順天府學而來。

九門提督兵馬司

在清代,京城的大街上,能看到很多木質柵欄門放在衚衕口,這其實是清代北京的城市管理制度之一。

我國古代一向“軍警不分”,軍隊一般也兼著城市治安職能。清代有三個官方機構按區域管理著北京城的治安:內城的步軍營,外城的巡捕營和五城兵馬司。其中,前兩個營歸一個官來統領,叫“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也就是民間所謂的“九門提督”。

由於這個職位直接關係到皇家的安危,因此歷來都由心腹大臣擔任,終滿清一朝,這個職位都沒有落到過滿人以外其他族人的手裡,甚至還有不少親王親自就任此職。

在九門提督治下,基本的軍事單位叫做“汛”,皇城內有90汛,內城城牆上有87汛,內城城內有625汛,一個汛由步軍12人看管,負責地面安全。

汛之下,則有柵欄和堆拔。清代北京城內共有柵欄兩千餘座,前門大柵欄就是因為廊房四條的柵欄特別大,形成的特殊地名。至於堆拔也叫堆子,一般設在城裡的重點區域,是一兩間單獨的房子,房外有兵器架,凸顯其官方身份。柵欄和堆拔類似於今天的“執勤點”,有固定的“堆兵”看守。

“堆兵”管理著所轄居民,誰家生了孩子,誰家有了紅白喜事,誰眼下出了遠門,誰家來了“客人”,他們俱瞭如指掌。除此之外,這些“堆兵”,還要維護街面的交通,預防火災。他們白天巡街潑水,到了晚上則打更看守,也是非常辛苦。

外城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城,五城下設坊,坊又設鋪或牌。全城及附近郊區共有33坊,106牌,705鋪。鋪下的百姓按照保甲制編戶,由五城察院和五城兵馬司實施著“網格化管理”。

當時,北京內外城以及近郊都是由皇家機構——禁衛軍、步軍統領、都察院直接管理,可以視作“直管區”。雍正年間,“直管區”有了明確的邊界,並被稱為“城屬”,可以說是最早的城市區劃。

城屬內由多個部門、多頭管理,自然行政鏈條較長,運行復雜。同時下發至“步軍統領衙門、五城、順天府”的諭令在《清實錄》《大清會典事例》中不勝枚舉,正反映出京師多頭管理的複雜狀況。

巡警衙門連衛生防疫也管

清代後期,皇權衰落,流民入城,多項禁令均被突破。比如,為了永葆旗人鬥志,內城曾取締商業街區,禁開娛樂場所,但在此時,東安門外已經成了熱鬧的定期集市。

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和光緒西逃,京城成了暫時的權力真空,城市秩序完全癱瘓。為了保證北京的正常運轉,清廷留守官員與各國佔領軍協商,由士紳出面,組成臨時治安機構,分區治理,後來統稱為“安民公所”。

“安民公所”裡有中外巡警,主要職責是協助各國進行佔領區管理,覆蓋了人口、公共衛生、社會治安等多個方面。這一機構只存在了一年,但其讓中國人在屈辱中觸摸到了近代城市的管理模式。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依據喪權辱國的條款,天津竟然不允許中國人駐軍。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想出了“化兵為警”的辦法,親率3000名換了警服的新軍來到天津。洋人本來很有意見,但袁世凱解釋說,他帶來的是警察,是來維護社會秩序的,符合國際慣例。洋人沒了脾氣,中國最初的警察就此誕生。

清廷恢復對北京的統治權後,沿襲“安民公所”之制,在京城設立善後協巡總局,1902年又改為工巡總局。原有治安機構除步軍統領衙門予以保留外,其餘各機構全部撤銷併入工巡總局,由滿族親貴大臣毓朗、善耆管理。這一機構除了維護治安,還增加了城市建設與管理的職能,可以說,已經具備了近代市政管理機關的雛形。

1905年9月,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國憲政,在火車站登車之時,突然發生了革命黨人吳樾炸車事件。清廷上下震動,袁世凱藉機提出,為首都治安和皇族安全起見,倡辦警察,清査戶口,預防革命人士潛伏。於是,同年10月,巡警部在中央成立,徐世昌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巡警部尚書。

徐世昌以一屆翰林身份執掌巡警事務,本來是材非所用,但由於徐世昌曾在阻止刺客吳樾時立下大功,加之袁世凱的大力推薦,才讓一個漢人執掌了京城防務。

該部成立之後,立即接收了北京的工巡總局,將其改組為“內外城巡警總廳”。一年後,總廳又轉隸民政部,成為中國最早的真正具備近代意義的城市警察機構。

由於中國的城市管理體制還沒有建立起來,於是,巡警在履職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擔當起了城市管理者的角色,成了北京城的“大管家”,可說是包攬今天110、119、120、城管、環衛、居委會大媽等各種工作。

就拿公共衛生一項來說,總廳下設衛生處,衛生處又分設四股:清道股、防疫股、醫學股、醫務股。無論是做廣告宣傳講衛生,還是給娼妓檢查身體,乃至推行廁所革命,事無鉅細均責無旁貸。

1908年的《北京日日畫報》上有一幅 《北京大街景象》,介紹了北京的6種新事物:“槐與柳兩行碧青;設崗位指揮交通;太平童以防危險;自燃燈大放光明;石子路灑掃乾淨;四輪車最走當中。”站崗的巡警成為了大街上重要一景,實際上,上述列舉的6種“景象”皆是巡警的職責。

與“新政”的其他部分不同,巡警是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他們一身黃布制服,腰繫寬皮帶,散腿褲子大皮鞋,手持警棍,身配東洋刀和捕繩、哨子,碰到有婦女潑灑洗衣刷鍋水時,馬上干涉,看見小孩在街上大小便,就打門叫大人出來罰款。對這種新生事物,民眾既有期待,又有揶揄,還有同情。

巡警的月收入只有七八元,和人力車伕、店鋪僕役等一樣,屬於社會的下層。清末有民謠說,“黑夜扛槍白天拿棍兒,巡警不如看街的狗,不當巡警沒飯吃”。可見,與之前的軍人、官吏不同,巡警不再是高高在上。

最初的電燈電話自來水

對於北京的變化,外國記者顯然更為敏銳。曾任《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的莫理循1897年剛來北京時,發現北京天氣熱、塵土多,給人以擁擠幽閉的不適感覺。而1911年當他再次來到北京時,新建築、新馬路和新組建的警察部隊都展現出“一個發展中城市的驕傲”。他在給布雷克夫人的信中讚揚,“在北京,我發現這個城市正在變樣……”

北京變樣了,如果說管理體制是制度基礎,那麼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就是城市近代化的物質基礎。

內政始於道路,道路改造是城市改造的重要前提。清末,北京道路之壞,聞名於世,雨天則泥濘滿地,晴日則塵埃蔽天。1905年成立內城、外城路工東西兩局,就是專門負責京城馬路的修建的。

為了與東交民巷使館區“接軌”,清政府從1904年起陸續修了十幾條石渣路。1909年為給慈禧出殯,在海淀一帶修路時,先用碎石填平,再灌石灰水,然後用汽碾軋平。當時稱這種鋪路法叫“鋸子活”,受到朝野一致好評。

巡警機構建立之後,各廳建立了清道隊,負責維護道路衛生及整修,並在主要街道種植樹木,尤以前門大街的馬纓花最美。溝渠整修工程也同時展開,東交民巷玉河、大明壕、北新華街等溝渠均改造為暗溝。

庚子年間,為滿足軍事需要,德國軍隊架設了北京通往天津塘沽的電話線, 1904年北京第一個面向社會的電話局開業。此後,北京的電話事業陸續擴展至南苑、香山、湯山等地。

電力照明是從宮廷開始的,西苑三海、頤和園是北京最早亮起電燈的地方。19世紀末,東交民巷使館區開始使用電燈照明。1905年,官商聯營的華商電力公司在正陽門內的順城街成立,為官府、街道、商店的8000餘盞電燈供電。到1909年,還有600多戶官員的住宅用上了電燈。

1908年,實業家周學熙引進德國設備,創立“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兩年後正式向北京城內供水。不過,自來水一出現就遭到山東水夫群體的聯合抵制,還有謠言說這是洋人佈下的圈套,因此普及率極低。1911年,內外城巡警總廳向市民發表了勸食自來水的白話公告,開門見山地說:“這個自來水,是奉皇上旨意辦的,全集的是中國股,全用的是中國人,不是淨為圖利啊。”

早期城內限制商業發展,大街擺攤無人管理,蒼蠅成群,臭氣熏天,特別是肉鋪隨便開設,血汙橫流於地,更是有礙觀瞻。為了解決地攤問題,內城巡警總廳在閒置的神機營操練場上設立了東安市場,外城衛生局在牛街設立了第一個屠宰場。1909年出版的《京華百二竹枝詞》曾刊有“新開各處市場寬,買物隨意不費難,若論繁華首一指,請君城內赴東安”的小詩,說明北京商業的發展。

1906年,學習憲政的五大臣歸國,並帶回各種各樣的動物,包括獅子、斑馬等。慈禧將這些動物飼養在三貝子親王的花園裡,並將這座花園命名為“萬牲園”。1908年動物園向公眾開放,這也成了民國公園運動的發軔。

一系列公共設施的建設,使得古都北京一改往日封閉、壓抑的氛圍,城市面貌、社會風尚都為之一新。

作者 孫文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