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胃病證治


胃病包括西醫所說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神經官能症等等,西醫在鑑別上有較細的特徵區分。如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食慾不振比較明顯,多有脹滿的感覺。但胃神經官能症,精神情志的影響與症狀的發生、變化相關性比較明顯,而一般藥物又不能減輕其症狀,其往往還有頭痛、頭暈、心悸、無力等症狀。急性胃炎 、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主症則有明顯的疼痛。不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痛,多以隱痛、脹痛、灼痛為主,並帶有周期性或節律性(如食後或季節變化之際),兩者甚至有出血症。

這些疾病,一般都有噁心、嘔吐、噯氣、反酸、脹滿、食慾不振、疼痛等症狀。中醫在鑑別區分上沒有西醫那麼明確,但在辨證施治上卻有其嚴格的規律性,這是必須用中醫的辨證規律去理解和掌握的。

上述諸病,若以嘔惡、下利(或便溏)、腸鳴、心下痞硬(滿而不痛或悶脹發堵)為主,或兼其他證候表現如胃疼、食慾不振等,此類均以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主治之,因三方都有半夏、乾薑降逆逐飲止嘔,黃芩、黃連解熱除痞而止下利,胃氣不振為客邪內飲的主因,故補之以人參,調之以大棗、甘草。其中生薑瀉心湯更對噯氣、食臭有良效。服生薑瀉心湯後,或有吐利的瞑眩狀態,此應提醒病家須知,不必驚慌。如果噁心得厲害並牽扯到頭痛(尤其是偏頭痛)或胃疼得厲害,應加吳茱萸,實不異與吳茱萸湯之合方,效佳。吳茱萸湯證以水氣上衝波及頭腦者最為對證,但胃有熱時則不宜。其中甘草瀉心湯對下利無度、日數十行,谷不化者,有速效。

若以噯氣為主,有呃逆、泛酸之類,其和上面所言不同的是無腸鳴、下利,大便反幹,但心下也發堵(心下痞硬),此類應主用旋覆代赭湯治之,因方中有生薑、半夏降逆止嘔,人參補胃以治心下痞硬也。若胃酸過多,胃痛也偏重者,要加制酸藥,以烏賊魚骨(海螵蛸)最為常用。更奇妙的是,此方(旋覆代赭湯加烏賊魚骨)並無通便藥,但吃了就能通大便,實為中醫之寶貴經驗,豈可等閒視之?本方用於十二指腸潰瘍,亦有較好療效。

若以脹滿為主,也呃逆,但以呃逆為舒,不似旋覆代赭湯之以呃逆為苦,此類以茯苓飲主治之,方內有蒼朮,重在治胃有停飲,又有大量橘皮行氣,痛得重一些可加元胡二錢,脹滿得厲害可加木香、砂仁等芳香藥。但要注意,消導藥、香竄藥過多,對人體是沒什麼好處的。

此外,有的胃病,沒有噁心、嘔吐等症,但痛,即建中湯證者,用小建中湯即效;但有嘔惡則不可,以此證不喜甘故也。主在治痛(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還有甘草粉蜜湯,但原方宜去鉛粉而加祛瘀止痛的白及,用於治胃潰瘍有百發百中之效,尤其對胃出血用之更好。

方藥服法如下:炙甘草八錢至一兩,白及三至四錢,蜂蜜一兩半,先煎前兩味,去滓,加蜂蜜再煎,把水分煎除一些成糊狀,作一劑服。《金匱要略》曰:“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鉛粉有毒,但加蜂蜜、甘草則與人無傷,此黏滑性藥物,食後附著在胃壁上,故不傷人,可是能誘殺蛔蟲,甘草、蜂蜜又能治痛,可見古方配伍之妙。此類胃痛很多見,上述兩方效果平穩可靠,不過,小建中湯有些偏溫,利於虛寒證而不利於虛熱證。有些時候病人是食管痛,但他說不清楚是胃還是食管,這種情況必須詳審細問,若為食管,有熱者則多為梔子豉湯證。

以上諸方,而有食慾不振者,宜與半夏厚朴湯合方。

還有一種臨床少遇的胃病,屬虛寒陰證者,則當與四逆湯類。胡希恕先生有案例:有胃病,關節痛,用桂枝湯、附子湯合方治之,關節痛好了,同時胃病也好了,此真虛寒證也。

本文摘自《胡希恕醫論醫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