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神祕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我曾去過一個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它和廈門唇齒相依,但臺灣人說這裡是福建金門,福建人說這裡是臺灣金門。

一座神秘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提到金門,則不能不提到一個影響了中國歷史的人物——鄭成功。

公元1661年,鄭成功率兵2萬餘人、戰艦近500艘,就是從金門料羅灣出航東指臺灣。經過一番浴血奮戰,打敗了當時有“海上霸王”之稱的荷蘭殖民者,完成了收復祖國寶島臺灣的民族偉業,隨後他積極開發臺灣,施行屯墾政策並開展貿易,使臺灣迅速擺脫貧困。

一座神秘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金門島與廈門市距離約10公里,面積151.65平方公里,人口約10.54萬。就是這麼一座小島,是廈港的咽喉之地,也是閩南的屏障,東望臺灣,西對廈門。多少年的戰爭硝煙散去,金門至今猶存多處與鄭成功有關的史蹟。

一座神秘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有人說,只有到了金門,才開始瞭解“閩南”。建築、文化無一不透露出濃濃的古早味。金門島上,還有一處體驗海島風情的絕佳去處——建功嶼。

一座神秘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然而即使是金門本地人,也沒有多少去過建功嶼,原因是這裡曾是隔離區和軍事管理區,2003年才開放為觀光景點。

一座神秘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建功嶼距離金門島大約只有五百米,面積約五百平方米。因為漲潮時四周都會被海水淹沒,想步行登島只能等海水盡退。

一條潮漲路隱,潮退路現的海底石板路讓建功嶼充滿了遺世而獨立的氣質,能不能去這個小島完全看運氣和大海的心情。

一座神秘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清末民初時期,人們對於麻瘋病所知有限,於是就把麻瘋病患送到這裡隔絕開來,任其自生自滅,這裡因此得名:麻瘋礁。後來又由於地理位置扼守浯江溪口,建功嶼成為了軍事重地,小小一座島充滿了歷史的神秘色彩。

一座神秘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建功嶼這個名字其實是後來起的,取金門本島與烈嶼之間海面的衛哨,一嶼堅守如砥柱中流之意,民國四十九年經內政部核准使用。

巧的是正是因為人跡罕至,建功嶼保存了良好的自然景觀,潮間生態帶完整有趣。

一座神秘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甚至仔細看,石板路上長滿了海蠣。

一座神秘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踏在堅實的石板之上,一步一步往前走。好像有種前路漫漫,一不小心你就會走到海里去的感覺。兩邊都是潮汐留下的淤泥,還有人光腳在泥中挖些蝦蟹。這生活氣息濃重的一幕又將你從幻想中拉回現實,只顧走好眼前的路。

一座神秘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石板路旁有四尊大大的雕塑,原諒我不知道怎麼稱呼這些極具藝術性的裝置,只能說是雕塑。

​這是一位芬蘭建築師兼藝術家的作品,名為《牡蠣人》。作品靈感則來自於金門當地養蚵的文化特色。

一座神秘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牡蠣人的身體是一根根縱橫交錯的鐵條,設計師想以此來反映金門曾經的抗戰歷史。下半截的深色能明顯看出潮水漲落帶來的侵蝕。每次日升日落、潮起潮退,這4位牡蠣人都佇立在此,守護在此。

一座神秘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每當夜幕降臨,牡蠣人頭戴的斗笠還會發出美麗的藍光,為夜晚帶來不一樣的色彩。

除了這4位牡蠣人,島上還佇立著一座堅毅的鄭成功像。

一座神秘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這座鄭成功雕像由48塊“泉州白”優質花崗岩組成,立意“鄭成功金門出師”。雕像高15公尺,在碧藍的天空之下,遠看栩栩如生又厚重磅礴。

走近再看,戰袍上的雲龍紋、山水紋都刻畫的十分細緻。雕像底下的基座四周刻有許多鄭成功事蹟故事,紀錄了鄭成功27歲進駐金門、廈門兩島。

雕像面對著一望無垠的海,就像是在看他曾經打下的江山。

一座神秘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在建功嶼上走一走,歷史的痕跡與現代的藝術都能在這裡發現;自然的美妙和人為的遵循達到了完美的和諧。我甚至都慶幸這裡曾是一座麻瘋島了,如此才能留下這美麗的景色。

一座神秘的“麻瘋礁”,連當地人都不敢去,只有退潮才能登島


我是琰稜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