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世間最溫情的女子,驚豔了年華

《浮生六記》是清代的沈復所著,也是這位傑出文學家唯一的代表作。

與其說沈復是一位才子,倒不如說是一位落魄的書生,雖生在官宦家庭,卻也在家道的衰落中體味到世俗艱辛,人間冷暖。

他的前半生,是幸福的,因為有自己的妻子陳芸陪伴;後半生顯得淒涼,妻子多病,工作奔波,生活不定,在妻子死後,顛沛流離,更是面對父親的離世和幼小孩子的夭折。

就如餘華《活著》中的福貴,歷經世事變遷,反而看淡了塵世凡塵。沈復與之不同的是,將所有的記憶化為綿綿思緒,並整理成書,將這段感情留存於後世。

穿過時間的迷霧,《浮生六記》已經成為一本經典,每個人在其中都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愛情、感情,甚至風俗民情以及人們的生活場景等。

接下來,蔡公子將帶領大家走進這本書所呈現的繽紛世界。

《浮生六記》-世間最溫情的女子,驚豔了年華


如果不是早逝,或許世間也不會有如此曼妙的文字。

又或許,白頭偕老,終究被淹沒於紅塵,不會留下隻言片語。

世間,也會少一段浪漫的情緣,不會平添一部文學的經典。

三百年後,她的音容樣貌依然,讓每個男人醋意大發,思緒飛擾,有這樣的女子,人生足矣。

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子,卻因為《浮生六記》,穿越了時空,成為眾多男人心中的佳偶。

陳芸,世間最溫情的女子,被林語堂稱為"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她,有多神奇?

《浮生六記》-世間最溫情的女子,驚豔了年華


沒進過學校,卻依然詩意人生

乾隆年間,清朝經濟快速發展,營造了著名的"康乾盛世",這樣的盛世是相對改朝換代時社會動亂而言。而大多數底層的百姓,依舊清貧,溫飽才是生活的一切。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陳芸出生,三年後,父親陳心餘過世,與母親相依為命。陳芸年少聰慧,家裡貧窮,人家在學習啟蒙知識的年齡,她卻是一張白紙,沒錢進私塾,也不能像富家的公主,更不用說琴棋書畫全面發展。

父親的早逝養成了她敏銳的性格,有一天,她拿著《琵琶行》,聽著人家的吟唱,循著聲音認識每一個字,聰慧過人的她,就這樣開啟了識字的人生。在一次和沈復的對話中,她說自己的一生和"白"字很有緣:白居易是啟蒙老師,因為《琵琶行》讓自己開始認識文字;沈復名為沈三白,是自己的夫君;李白是最喜歡的詩人,崇尚他詩中的灑脫情致和率真,這或許就是冥冥中的安排。

在和沈復結婚後,兩人經常探討文學,陳芸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並沒有夫唱婦隨:在談到杜甫的時候,她覺得杜甫的詩乃集大成者,韻律工整,善於推敲,錘鍊精純,較為嚴肅;談到李白的時候,她覺得李白如《莊子》中姑射山上風餐露飲的仙子,給人一種落花流水的趣味,令人歡喜;在談到賦的時候,她說《楚辭》是賦的始祖,格調高妙語言精練,還提到了漢朝的是司馬相如。

在一起品評賞月時,陳芸也能夠做到談笑風生,很多詩詞信手拈來,全然讓人覺得眼前的女子,才華橫溢,可謂絕代佳人。

她是沈復的妻子,幾百年後,是你我心中的佳偶。


是夫妻,更是知己

愛你,所以懂你。

在沈復十三歲那年,就對母親說到,如果娶妻子,就希望找陳芸這樣的女子,溫柔聰慧。母親聽了進去,就去提親。

當然,一切順利。

在當時,沈復的父親有官職,家裡有傭人,而陳芸家裡卻貧寒,按照她的說法,就是攀了高枝,所以分外珍惜。

而且,兩人是親表妹,近親結婚。

又如何,陸游和唐婉不一樣演繹出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嗎?

提親的時候,沈復嫌傭人給的食物太過於甜膩,而陳芸似乎很懂的樣子,悄悄把他拉進廚房,米粥伺候,被發現後眾人將其傳為笑柄,後來對此段的回憶也是帶著甜蜜。

結婚的時候,沈復發現陳芸一直在吃素,原來是因為自己得過天花,陳芸此舉是希望他能得到神靈的保佑,為此一直堅持素食,沈復還調侃說自己臉上已經沒有疤痕,從今後可以開戒,她只是莞爾一笑,默默點頭。

在結婚後的一個月,沈復在遠處的一個學堂教書,在離家的日子裡,雖然有書信來往,她卻把思念掩蓋在心底,信中所提及的都是家裡的母親安康,一切都好,望勿念,輕描淡寫,不給夫君平添煩惱。

時間一久,兩人有時會相默無言,卻沒有尷尬,一個眼神,就足以表達了想說的話語。

其實,陳芸本身就少言語,開始嫁過來的時候就顯得沉默寡言,而沈復就如鬥蛐蛐一樣,在引導她交流,久而久之,兩人也是無話不說,志趣相投,儼然知己。

《浮生六記》-世間最溫情的女子,驚豔了年華


我們尊重彼此,才能舉案齊眉,相敬如賓

男尊女卑的社會,女人,一般都是聽從丈夫的安排。

何況,沈復的家庭本身就比陳芸家優越很多,不管是高攀也好,麻雀變鳳凰也罷,在他們的生活中,真正實現了對等。

在現代人看來,他們不是生活在等級森嚴的清朝,倒像是在開明的現在。

沈復給她披衣服或者整理袖口的時候,她會說"豈敢";

沈復給她遞東西的時候,她會起身迎接,說"得罪"。

沈復:"卿想用禮數來束縛我嗎?這些繁文縟節就不需要,禮多必詐"

陳芸:"恭敬而有禮,怎麼會說是詐"

沈復:"謙恭在於內心,不在於虛文浮禮"

陳芸: "至親如父母一樣,我們將恭敬藏於內心,外在卻可以表現出放肆狂狼嗎?"

沈復無言以對,至此之後,"豈敢"和"得罪"成了兩人之間的常用的話語,也因此,關係更加親密。

能影響心愛的人,莫過於行動,相敬如賓,就如他們那般簡單。

其實,這還只是一點點,陳芸對沈復的影響還有很多。

家裡有些窄巷,或是密室,兩人相見,總是互相握手相問"去哪兒",有點像現代西方人之間的問候,可別忘了,他們是夫妻。

很多時候,沈復都希望這時候周圍沒有人,怕被笑話,不過時間一久,也就都習慣。

如果在外面,碰見陳芸和別人坐著聊天,她也會老遠就招呼沈復,並挪動出位置。在古代,這怕是會被以一異樣的眼光看待。

又如何,多年以後,回味起來,依然帶著甜蜜。

相互影響,相互包容,在生活中卻互相尊敬,這樣的感情世間少有,現代依然少有,而結果是他們之間的感情越加的濃厚,親密。

多少夫妻在年老的時候把對方當仇人看待,又有多少夫夫妻爭爭吵吵,到了人生的最後,才發現對方在生命中的地位。

相敬如賓其實不難,陳芸就是一個例證。


可以詩情畫意,也可以浪跡天涯

至從在一起後,你的生活,我都會參與。

在"我取"亭中,面對浩潔的月亮,陳芸感慨:世間有多少的人如我們一樣,是在真正的賞月?

"賞月的人很多,大都會有周圍的花草等景緻陪襯,或是對飲承歡,方能感慨萬千,而如我們真正在賞月的人怕是稀少",沈復的話彷彿在自言自語,兩人望著月亮,直至西沉,方才罷休。

在一次廟會中,她希望能夠參與,但是那個時代,女子一般是不允許參加廟會的。於是,她戴著夫君的帽子,穿著改裝過的衣服褲子,兩人招搖過市,遇到熟人問時,沈復只說這是遠房的表哥,對方則作揖問安而去。熙熙攘攘的人群,還有一位貴婦人,起初因為這位美男子的不小心觸碰而大怒,在得知是女扮男裝後,轉怒為喜,相談甚歡,最後還專門請人送別。

有一次,沈復需要去一個較遠的地方,那裡路過太湖,陳芸於是堅持一起,因為她想看只有書中才會出現的太湖。到達後,面對茫茫湖泊,千帆點點,她如一隻飛燕般快樂,還與船家的女兒笑談風聲,最後沈復也加入這場笑談中,為此沈復還被外人誤解為與兩位歌妓尋歡作樂,最後想起來,也是帶有甘甜。

有一年夏天,兩人去田園避暑,陳芸也在遙想:你負責書畫,我負責刺繡,作為家庭的開支來源,然後修建一所茅屋,在周圍開闢田園,種上蔬菜,人生之樂也在於此。

是啊,這樣的生活,從古至今,都是人們的追求和夢想。

《浮生六記》-世間最溫情的女子,驚豔了年華


你走了,卻留下了無盡的思念

在一年七月十五鬼節的時候,窗外一陣風吹來,彷彿已早有預示。

有一年,沈復從粵東回來,同行中的徐秀峰卻帶回一個小妾,並讓陳芸看,炫耀小妾的美貌。而陳芸看後,覺得美麗卻沒有內涵,用現在的白話文說就是徒有外表。徐秀峰半開玩笑,說讓她為沈復找一個內外兼修的小妾。

未曾想到,她當了真,還一直放在心上。一次偶爾的機會,認識寓居在蘇州的浙江妓女溫冷香的女兒憨園,此時已經年過十六,亭亭玉立,有"一泓秋水照人寒"的美豔,談吐優雅,頗有學識,陳芸也是用心對待,並希望其為沈復小妾。憨園有意,母命難違,最後嫁給一富翁,雖然未成,卻也看得出處處為夫君著想。

多年後,沈復回憶此事,依舊能記得當年的細節。

可惜,美人大都薄命,容易煙消玉隕

,1803年,在一次大病中,陳芸不幸離世,留下已經嫁人的女兒青君、年幼的兒子逢森和此時已經生活艱難的沈復。

在日後的時光中,沈復就如浪子般漂泊天涯,工作也沒有固定,最為悲痛的是,父親過逝,沒幾年,年幼的兒子也夭折。1808年,在他46歲的時候,寫就了純情感人的《浮生六記》,記敘了和陳芸的點點滴滴,在後來的時光中,本書也得到了應有的光芒,陳芸的形象也穿越了時空,如一位活脫脫的人物,展現在世人面前。

他生未卜此生休,世間的一切情緣,皆是如此!是命運,逃不過的羈絆。


每本書都飽含深意,不管蔡公子的理解深入也罷,粗糙也罷,既然各位客觀也看到了最後,蔡公子甚感欣慰。蔡公子主要是分享看過的書,從而去領悟塵世萬千。不足之處,請留言指教,如果喜歡,也請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