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口近億,國土卻僅有中國的三十分之一,為何還有大米出口呢?

一排糖_gvw


越南在歷史中和我們有頗多淵源,在宋朝和五代之前的很多朝代裡,越南一直都被我們的歷史王朝統治著,一直到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我們中原王朝的國力衰退,越南才憑藉著叛亂強行脫離了我們的中原王朝,由此建立了由他們自己人主導的國家。

不過他們在歷史中雖然脫離了我們的統治,但是在很多文化習俗方面卻仍然保留了原貌,仍然學習、模仿、使用著我們的文化。

比如在我們發展到清朝時期,他們的皇帝仍舊穿著我們古中華時期樣式的衣服。


一直到現代廢除漢字之前,他們仍一直使用著我們的漢字等等。

可見他們受我們影響有多麼巨大。

關於這裡面的種種,我們就不詳細去說明了,接下來我們就說一下現如今越南的大米產量和我們的大米產量的對比。

我們大米產量和越南大米產量的尷尬對比

我們都知道越南的國土面積並不大,只有30來萬平方公里,面積大概跟我們的雲南省差不多。

但是他們的國家人口卻非常龐大,在小小的30萬平方公里中,就擁有著上億的龐大人口,要知道雲南的人口也才將近5000萬左右而已。

和我們國家的主食是大米一樣,在越南,大米也是他們的主食。

按照越南的人口數量以及國土面積的對比,很多人都可能會下意識地覺得越南自己國家的大米是不夠吃的。


但實際上情況恰恰相反,越南自己耕種的大米不僅足夠自己自給自足,還能留出一部分多餘的出口到國外,為自己賺些外快。

而相比于越南,我們的國土面積比他們大30多倍,人口也才僅比他們多了十幾倍而已,但是在大米方面,我們和越南是有很大差距的。

現如今我們的大米不僅不夠自己吃,還要大量的從國外進口,從這裡面的巨大對比, 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尷尬。

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這種尷尬情況的出現呢?

接下來我們簡單瞭解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我們大部分地區不適合種植水稻

第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龐大的國土並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耕種水稻。

平常我們所吃的大米就是從水稻這種農作物中出產出來的,而水稻的種植對環境有著非常挑剔的要求。

種植水稻最重要的就是土質以及水源,只有這兩方面符合了要求,才可以成功地種植出水稻。

而大家看一下我們國內,真正適合大規模種植水稻的地區只有三個,這三個地方分別是東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只有這三個水土豐潤的地區以及其他小範圍的地區,才適合水稻的種植。

至於其他地方,則根本不適合水稻種植的。

青海和西藏地處高原地帶,寒冷酷烈的天氣根本不適合水稻的種植,內蒙古到處都是草原,在草皮之下是水稻很難以生存的沙質土壤,而新疆、甘肅、陝西等等乾旱缺水的地區就更不用說了,這些地方更加不適合水稻的生存。



從這方面我們就可以看出,我們的國土雖然龐大, 但並不是所有地方都是適合種植水稻的。

而越南不同, 他們地處亞熱帶地區,擁有著非常肥沃的土地以及豐富的水源,幾乎全國各地都是適合種植水稻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它們的氣候結構,越南地處亞熱帶地區,在他們國內,他們的農作物是可以保證一年三熟、一年收割三次的,這就無形提高了他們許多的產量。

越南的農田利用率比我們高

第三個原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他們國民的產業結構和我們不同,在現如今,我們進入了一個大工業化時代,幾乎每一個懷揣著夢想的年輕人都會選擇離開農村,進入到城市中發展。

不管是去讀書進入高等的行業、還是沒有一技之長進入工廠裡面打工,反正沒什麼人願意待在農村裡,繼續守著那一畝三分地,看著老天爺的臉色吃飯。

越南的情況和我們是不同的, 因為他們的工業化遠遠達不到容納他們大多數人發展的原因,所以他們大多數的人口仍然留在農村裡做著農活,耕種著那些土地。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國內的大量農田是可以被他們合理利用起來的,這時候水稻的產量自然是顯而易見的。

通過以上的種種對比,大家應該就可以清楚知道越南為什麼能產出那麼多大米了。

所以說這就是越南在能保持自給自足情況下、仍然能向國外出口大米的原因。


孤客生


我曾經因為工作去過越南。

當地人告訴我們他們的水稻是一年可以收穫三季的,特別高產。

有人可能問三季稻的話土地豈不是累死了,肥力會不會沒有了?其實我當時和你一樣的想法,問過後才知道,當地經常發大水,可以淹到三層樓高,水退去後留下一層淤泥,就成為很好的肥沃的土地了。

我們在當地經常看到高樓的外牆上有水淹的痕跡,看著很嚇人。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這樣原因才能生產三季稻,但是的的確確他們是一年可以豐收三次的。


我的房子我做主


作為一個農村出來的自媒體人,縱橫認為,我們還是應該關心關心三農,成天開車沒啥意思,我大學畢業論文就是農產品期貨(優秀),本來想要服務三農的,奈何畢業的時候家裡拆遷、佔地,沒辦法,只能靠寫文章餬口。

作為一個東北的農村人,縱橫更是對大米這個問題一直都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因為我是一頓不吃大米飯就渾身難受,東北地區的大米一個是遼河附近的大米一個是黑龍江地區產的大米,都特別好吃,從我的同學情況來看,他們可以離開東北,但是他們離不開東北的大米,尤其是一個湖南同學,在東北讀完中學、大學後,回到湖南竟然跟我們“要飯”,讓人郵寄大米!

以東北水與越南水稻種植情況對比,分析越南水稻為何能夠出口

相對於南方大米,為何東北大米讓人難以忘懷?答案我想和地域氣候有一定的關係,東北是黑土地,地質肥沃,而且氣候較為寒冷,一年只能生產一茬,大米口感好,煮熟後特別香。

相比較來說,我國緯度跨度大,氣候不一樣,長江流域一年一熟,而海南地區可以達到一年三熟。

越南整體都是熱帶氣候,高溫多雨,一年三熟,所以,單從氣候上來說,越南大米產量就應該比東北多三倍。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東北三省總人數在1.2億人左右,2012年水稻種植面積518萬公頃,總產量達2171萬t,一年一熟不但能夠自給自足還是全國商品糧基地;

而越南總人口不足一億,2016年人口9342萬人,2016年水稻種植面積接近779萬公頃,一年三熟,總產量達到4360萬t,從這個數據來看,越南和中國東北在總人數差不多的情況下,水稻種植面積略多一些,總產量是東北的二倍,(越南可能種兩熟)。

這樣來算,越南大米想不出口都不行。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也僅是東北和水稻主產區能夠完成水稻的自產自足,其他地區,不產水稻的地區也以大米為主食,造成中國大米的短缺,2000年的時候,我國大米的大米總量在自足的情況下,每年能夠出口300萬t,然而到了2013年我國稻米不但不能出口,反而需要進口224萬t來滿足缺口。

越南原來也有過大米靠進口的尷尬局面

越南雖然在水稻種植面積上以及氣候上佔據生產水稻的優勢,然而越南的水稻生產及出口之路卻極為漫長。

在越南戰爭爆發前,越南一直是大米淨出口國,然而越南戰爭在1963年爆發後,越南的大米不但不能自給自足,反而需要進口,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每年需要進口100萬噸大米。

戰爭結束後,越南由於生產組織形式的落後,在1975年到1988年之間,依然沒有擺脫產水稻大區需要進口水稻的尷尬局面,當時越南政府搞了農業合作社,老百姓缺乏生產積極性,水稻產量不斷下降,1881年為了搞活經濟,越南實行合同制,包產到戶,農民種植水稻除了向國家交一部分外,剩下可以在市場上銷售,這段時間越南水稻以緩慢的速度增長。

越南大米由進口轉變為出口的過程

但是到1987年時,水稻產量不增反降,越南政府在這樣的情況下重新制定農村經濟政策,進行農村經濟改革,將土地租賃給農民10-15年,這就大大增加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農民願意在土地上進行更大的投資以改善土壤狀況。

新政策實行以後,越南的水稻種植面積不斷增加,1975年越南水稻種植面積不足五百萬公頃,而到了1996年之後,播種面積達700萬公頃,2013年更是高達790萬公頃的歷史種植新高。

儘管越南水稻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但是水稻的單產一直都是問題,越南戰爭期間一公頃單產水稻1.5-2t,1989年每公頃達到3t,進入21世紀後,水稻的單產上升到每公頃4-5t,2015年越南水稻每公頃單產可以達到5.65t。

越南水稻單產的提高,其實跟引入中國雜交水稻密切相關,1992年開始引進雜交水稻,因為雜交水稻生育期短,複種指數高,在雜交水稻不斷推廣的過程中,越南水稻的單產不斷提高。

越南農村經濟改革後,越南稻米以10%的速度高速增長了幾年,到1990年出口量可達200萬噸,佔世界市場的將近五分之一。

2004年越南僅次於泰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國,2012出口772萬t,超過泰國成為世界第一稻米出口國。


史論縱橫


越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他們自己神話傳說中有個鴻龐氏王朝,時間是公元前3000多年前,這個傳說就如朝鮮檀君朝鮮一樣,不過越南人還比較要臉,說自己鴻龐氏王朝四千年,而朝鮮的檀君朝鮮則在一萬年前。

由此可見,我們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其實在東亞屬國面前貌似不值一提,也是好笑。

神話時期沒啥好說的,其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越南才有文明跡象,不過那種文明也只限於不穿褲子的原始人而已,估計服裝還屬於芭蕉葉時代。

越南歷史上第一次和中原王朝接觸是秦始皇統一中原後,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中原開始南征北討,進攻南越百越就是南征一部分。

當時越南不過是未開化蠻夷之地,穿芭蕉葉的人如何能抵擋黑衣黑甲的秦軍。就此,越南中北部地區被納入中原王朝版圖,並設置了三個郡:桂林郡(今廣西省)、南海郡(今廣東省)、象郡(廣西雷州半島和越南中北部)。

在這第一次中越接觸之中,越南大部分成為中國領土。

只不過後來情況又出變故,秦始皇建立的萬世帝國,三世而亡。

在秦末漢初天下打亂時,越南有人稱帝建國,而這個人也是中國人,他就是南海郡尉趙佗,他將秦始皇開拓的百越南越地區,還有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合併成南越國,自立南越武帝。

趙佗是非常長壽的人,活了有100多歲,也是傳奇,他看到中原一統後,就向漢朝稱臣納貢,受漢朝冊封。漢朝初建,也是內憂不斷,看南越窮鄉僻壤遠隔千里,就想,算了,不打你了!

就這樣,南越保持了他的獨立性,這也是越南地區第一個封建制政權。

趙佗死後20多年大漢國力日益強大,對原本趙佗建立的南越國也是左右看不順眼,於是在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了南越國,並在越南中北部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就此從漢武帝開始,在之後長達一千多年時間裡,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國各朝代(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直屬領土。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越來越嚴重,權力都掌握在節度使手中。

朱溫滅亡唐朝後便出現五代十國大分裂,節度使紛紛建立政權,當時越南屬南漢稱交州。

交州將領吳權(越南京族人)起兵反抗南漢統治,吳權軍與南漢軍在越南白藤江展開大戰。吳權事先命人在江中打下木樁,等漲潮時引南漢軍船隻攻打。南漢軍上當,結果一退潮南漢軍船隻全部擱淺,被擊敗。

這便是大名鼎鼎的“白藤江之戰”,也是越南歷史上最關鍵一戰。白藤江之戰勝利後,吳權建立越南吳朝,這被越南人建立的歷史上第一個獨立正統王朝“越南吳朝”。

雖然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越南仍然向中國稱臣納貢,但它畢竟是一個獨立國家,他們自己譜寫歷史,不再是中國的一部分。

不過他們的歷史還是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從服裝,文字,生活習俗各個方面都有中國的影子。而這一切在民族主義興起之後才發生變化。

今日越南共和國建立者胡志明為了越南尊嚴或者其他我們不清楚。在越南實行去中國化,將在越南使用數千年的漢子廢除,最後結果是,越南人從此不瞭解自己的歷史。

忘記歷史等於背叛,不過這樣的事情,貌似中原文化圈的所有國家都做過,就不多說了。

那麼越南為何大米產量如此多,比中國還多。其實這也是有地理氣候還有現代化發展趨勢的。

越南並不是一個面積大國,卻是一個人口大國,3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上億的人口,按照人口密度來看,絕對是高密度人口國家,這和越南得天獨厚的自熱條件有關。

越南主食和中國類似都以大米為主。

中國雖地大物博,但地形條件其實並不適合農業生產,我們號稱農業文明老大國家,精於各種農業種植,號稱將國家能開墾的土地全部開荒成為農田。不過都是被逼的,因為大部分土地並不適合農業生產,在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糧食產區。不過以下四個,那就是西部成都平原,東北地區、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因為大米水稻的種植需要大量的水源,還有合適的天氣,只有這四個地區才有合適的氣候條件,其他地方則根本不適合種植。

除了這四個地區,西北部地區都是高原,內蒙古地區都是草原,還有很多地區缺水。

由此可見我們國家的土地雖然大,但是可利用做水稻大米種植的地區卻不是全部。這是原因之一。

那麼越南是什麼情況?

其實看維度就能知道,越南地處亞熱帶地區地區。哪裡最適宜農業生產,有豐富的水源還有肥沃的土地,他們全國所有土地都是適合種植的土地,而且他們還有個先天優勢那就是種植週期。

農業種植有一個規律就是天氣條件越好,生產週期越短,收成越大。

在我國東北地區,因為天氣條件限制,只能做到一年一熟,也就是說,一年只能收成一次,這也是中國古大春耕秋收的來源。

春天耕種,秋天收穫,這是至古以來的傳統也是中國地理條件的顯示。

中原文明只是在開拓長江和珠江流域之後才有一年二熟甚至三熟的農業產出地區出現,不過也是少之又少。而越南則不同,全國所有土地都能保證一年三熟,這就是天熱的氣候優勢啊。

同樣一片土地,中國大部分是一年一熟,越南是一年三熟,這就是天壤之別。

當然天氣氣候土地條件都是主觀原因還有就是客觀原因。

那就是中國的城市化率啊。

我們和越南是完全不同的產業國家,中國經歷40多年改革開放,正從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國。現在無數鄉野村落,充斥的都是留守兒童還有留守老人,年輕人除了過年幾乎就不會在農村待。

這也是特別關鍵的原因。

農村現狀就是因為沒人,土地荒蕪幾乎沒人種植。就算種植也不會種植不值錢的米,一斤米多少錢,一斤棉花多少錢?

中國人可是最會算賬的。

在同等土地回報產出面前。當然是看那個賺錢種植那個啊?雖然國家也有政策扶持和要求必要的耕地種植主糧,但是政策是政策,施行是施行!

這是市場經濟。沒有補貼真沒人中糧食這就是中國的現狀。

由以上我們中國不出口大米,而越南出產大米原因就很明白了。

第一:他們土地氣候條件好,產出多這是老天爺給的。

第二:農村幾乎沒人種地,都在往城市走,這是城市化趨勢

第三:種地不賺錢,都改中經濟作物,這是經濟規律

最後,有便宜的為什麼不進口。全球化大市場情況下,我們從傳統農業國變成工業化國家。從出口糧食工業原料變成出口工業品還有高科技產品。這不是國家進步的表現嗎?如果我們還靠農業出口,礦業出口才是真的悲哀!


阿斗不傻


越南人口不到一億,國土面積狹長,還沒有我國雲南省大,只有中國的三十分之一的國土面積,然而卻是糧食出口大國,越南面對的出口國除了中國還有其他歐洲國家,這讓人很是費解。

根據《全球糧食展望報告》來看,2017年的時候全球五大大米產量國,分別是中國、印度、印尼、孟加拉國、越南,其中越南的糧食出口量逐年增加,另外還有個太過的糧食產量也不斷上升,從這裡可以看出,越南和泰國都是小國,為何還能在保證自給自足的情況下進行出口,其中原因很多。

其一:越南的地理位置

越南的南方是湄公河三角洲,北方是紅河三角洲,如果瞭解這兩個地區的話就會知道,這都是世界聞名的水稻高產區,土地肥沃,另外加上越南東部沿海地區還有中部的丘陵地區,越南的糧食產量是相當高的。

其二:氣候條件

越南地處熱帶,氣溫較高,降水充足,當地的水稻可以達到一年三季,相比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一季,產量自然就高。

其三:越南農業佔比高

早在十幾年前,越南還是個農業化國家,全國有一半的人口是從事農業以及相關行業,他們勞動力充足,據統計,2017年越南的水稻產量高達4300萬噸,遠遠超出了越南本國人民的糧食需求,他們為了解決糧食積壓,出口大米自然成了首選。

其四:越南播種面積大

很多人不理解,雖說越南的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十分之一,耕地面積也不多,但是他們的播種面積是非常大的,簡單來說,就是用來種植糧食的佔比很高,佔到了全國的四分之三,而且他們的農作物以大米居多,另外還有橡膠、菠蘿等。

其實越南能成為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國,並沒有什麼值得驚訝的,不妨瞭解下自己的國家,我們國土面積雖大,但是真正糧食產量高的地方也只有中原地區和東北地區,就拿河南來說,他們種植的小麥要供應給4億人口,一個省就要養四億人,如果只有一億人,河南自然也可以出口糧食。

況且我國現如今是以工業為主的製造業國家,更本不會大量投入農業,而南方沿海地區都是用來發展高科技產業以及商業化較多,很少有農業種地,西北以及西南,也就是西藏新疆等地又不適合糧食產業,這些都是根據國情決定的,倘若糧食不夠自給自足,肯定是有擴大播種面積。

越南如今就是如此,很多人都在家從事農業,能成為大米出口國並不稀奇。


羽評郡主


越南還沒有我國的雲南大,人口接近中國的8%,領土是中國的3%,也沒有大平原,山地和高原佔全國領土的三分之二,可它卻是世界上第二大大米出口國,僅次於泰國,我國的進口糧食其中就來源於越南,不奇怪:


越南水稻高產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幾方面:

一,上天的恩賜,自然條件太好了。耕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60%,共有3億畝稻田,主要位於北迴歸線,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炎熱,降雨量充足。氣候溼熱 並且土地肥沃 ,湄公河河流域的土地超級肥沃。每當發大水,就會從上游沖刷大量肥沃的泥漿,適合種水稻陽光充足 ,水稻能一年三熟,僅水稻就佔耕地面積的3/4。能畝產1千公斤。





二,最主要的原因。這得感謝我們的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教授的“雜交水稻”。越南把雜交水稻引進已有20多年了,每公頃6400公斤。2017年,破紀錄4500萬噸,大米出口全球150多個國家,銷售總額26億美元。

三,他們國家的大力支持,補貼。越南政府在農業投資建設上大力支持, 水利工程設施投資國家買單,加強技術培訓,合理管理,農業行政管理和科研教育系統普遍,53個省的農業廳都設有省級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四,不斷的擴大糧食的種植面積,特別是南方九龍江平原的糧食開發,大搞水利建設,引進淡水沖洗鹽鹼地,變鹽鹼地為高產田。

五,越南的勞動力充足,農業人口占比很大,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5%。所以他們有更多的人從事農業生產,農業耕作的歷史悠久。另外還出口咖妃,果蔬,腰果等。


所以他們國家糧食大量出口不足為奇。我國的耕地面積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和東北地區,我國是世界名副其實的第一糧食生產國家。東北是中國最大的糧倉,東北三省糧食總產量達11874萬噸,另外我國也在積極開發海邊鹽鹼地和西部沙漠戈壁的農業價值,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我國主要發展工業,商業……我國製造業總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汽車家電手機等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


小姐姐講史


雖然越南的國土面積只有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的30分之一,還不如雲南省面積大,但它不僅養活了近一億的人口,還是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國(第一為泰國)。更令人震驚的是在1988年之前,越南的糧食還無法自給自足,必須大量進口。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越南發生如此之大的轉變呢?

首先,優越的自然條件。

越南地處北迴歸線附近,屬於熱帶季風季候,常年炎熱多雨,日照充足,這裡的水稻甚至可以一年三熟。另外越南國土雖然狹長,但以平原為主,河流眾多。特別是紅河平原和九龍江平原地區,土壤肥沃,是種植水稻的絕佳區域。

其次,引進我國雜交水稻,提高產量。

早在20多年前,袁隆平院士研發的雜交水稻就被越南引進。越南經過試種後發現,雜交水稻的畝產量比一般品種要多出1.6噸之多。此後,越南大力推廣雜交水稻種植,促使起水稻產量突飛猛進,使得越南從糧食進口國變成了糧食出口國。

2002年,越南授予袁隆平院士農業和農村發展勳章,以表感謝和敬意。

第三,越南農業人口多。

越南的農業機械化程度並不高,水稻種植基本靠人力。而越南人口將近一億,將近一半為農業人口,這就為越南的水稻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此外,越南政府對水稻種植給予大量補貼和無息貸款,並提供信息和技術支持,大力興建水利灌溉設施,這就促進了越南水稻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最後,越南水稻種植面積廣。

越南的耕地面積是不如我國,但越南的耕地基本上全用來種植水稻了。而我國雖然耕地面積要多於越南,但適宜種植水稻的耕地並不多。再加上越南自然條件好、從業人口多、政府扶持力度大的影響下,其成為稻米出口國並不奇怪。


石頭說歷史


拋開越南這個國家的人品不談,我們先來聊一聊它的歷史。

越南在遠古時期就曾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可以說是歷史淵源比較久遠的,最初也是一種部落聯盟政權,我們最熟悉的對越南的稱呼應該是“交趾”,據說就是越南人兩個腳趾相交才這麼叫的。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國各個朝代的直屬領土。到了清朝,嘉慶皇帝派遣使者冊封國主為“越南國王”,越南的國名就是這麼來的。

期間越南與清朝一直保持著朝貢關係,直到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清朝才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直到後來1976年,南北統一,建立了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越南這個小地方,可以說是認我們中國為老大哥發家的,你看就連政體都和我們一樣。不光如此,今天,越南的行政區劃的名字還與我們國家好多城市的名字重合,比如太原,在越南能找到一模一樣的地方。

我們做大哥的有數十倍於小弟的領土,但人地矛盾還是緊張,而越南這個小地方人口不少,國土就那麼細長條一塊,是怎麼做到大米出口的呢?

其實能做到農產品出口的,就是生產過剩,自己吃不完,無非就是三種情形:

一、大規模的機械化,最典型的國家就是美國;二、依靠高科技,典型的國家是以色列,以色列雖然是沙漠氣候,嚴重缺水,但依靠先進的灌溉技術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夠出口;三、農業在一國產業中佔比重很高,農產品的產量自然就高了,欠發達國家為典型。很明顯,越南是第三種情形。

我們再來總結一下筆者上高中時背爛了的水稻的種植條件:水稻好暖喜溼,雨熱同期,降水充足的季風氣候適合其生長;河流眾多,灌溉水源充足;地勢低平,土壤肥沃;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

水稻種植業,又稱季風水田農業。從這個方面來看,越南的氣候條件簡直是得天獨厚。越南屬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充足,是最適合水稻生長的了。另外,水稻在熱帶季風氣候下能做到一年三熟,這無疑又提高了水稻的產量。

越南雖然國土面積狹小,但有無數條縱橫交錯的河流,10公里長以上的江河就有2360條,每年能提供3100億立方米的水,這無疑為水的生長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

另外,越南地勢西高東低,這樣就形成了豐富的山前沖積扇;東部地勢十分地平,平均海拔只有三米,無疑為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最大的湄公河和紅河也提供了廣闊的平原;河流的分為汛期和枯期,枯期經常導致水災,但這又能帶來肥沃的土壤。可見,越南雖然國土面積小,但適宜水稻生長的地方是真不少。

越南雖然人多,但它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農業人口占百分之七十五。水稻種植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越南較多的人口明顯為水稻的種植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越南的飲食結構一定以大米為主,越南得天獨厚的種水稻條件也一定使得他們種植水稻的歷史十分悠久,經驗成熟,對單位面積的土地利用率很高。

通過以上的分析,越南充分的滿足了水稻種植的條件,能使產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這個小國家能做到大米出口的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我們中國,國土面積雖然大,但高原、戈壁、沙漠佔的比重卻十分大,水稻種植的主要位置就在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流域和珠江流域,適宜水稻種植的地方實際上很少。

況且,我國飲食結構偏重於南米北面,實際種植水稻的規模也不大,而我國農業比重也不高,人口還是世界上最多的,要滿足國內的需求難度尚且不小,就不用提出口了。


無筆史官


越南現在發展非常之快,人口雖然很多,但是憑藉地理優勢和氣候優勢,越南不但實現了農業自足,還大量出口!


地勢方面,越南地處中南半島,地形狹長,地勢西高東低,雖然境內四分之三為山地和高原,但是海拔非常低平,而東部沿海則為廣闊的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佈,海拔3米左右,非常適合發展農業。

氣候方面, 越南地處北迴歸線以南,高溫多雨,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越南氣候屬熱帶氣候,整年雨量大、溼度高,非常適合水稻種植。


易水易瀟寒


原因有三點:

一,糧食的出口量與本國人口的多少沒有直接的關係。

除了越南之外、泰國、印度、孟加拉國等一些東南亞國家都是如此。印度的人口也很多,而且大部分的人口處於貧困狀態,有的甚至連口飽飯都吃不上,但是印度每年向中國出口的大米也非常多。要知道印度的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人口卻和中國相差不了多少。中國有十四億人口,印度也有十三億人口。

然而,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工業化的世界,要保證國家強大,不可能僅僅依靠農業,工業才是國家實力的基礎。為了支持工業的發展,或者說為了保證工業方面的國家需要,在國家內部工業不發達的情況下,只能出口初級的農產品換取外匯,再拿外匯換高科技工業產品以滿足國民的生活需要,滿足國家發展和國防的需要。即便越南的大米不能自給自足,但是隻有優質的大米才是別國需要的。除了優質大米,拿不出別國所需要的其它產品。

這一點,我們不能嘲笑他們,因為我們也經歷過這樣的發展階段。新中國建國之初,我們也是依靠出口農業產品,換取外匯,或者支持工業建設,導致後來三年自然災害之時糧食儲備不足,死了很多人。後來工業發展起來了,才取消了農稅,甚至反哺農業。現在,我們國家出口的工業產品也大多數都是初級的工業產品,不是什麼高科技的產品。當然,隨著國家工商業的發展,我們現在也不斷地進行產能升級,出口的工業產品也越來越向高端產品發展。

越南是一個小國,小國有小國的難處。現在越南也在學習中國改革開放,外來的低產能工廠不斷地遷往越南。越南只是在走中國走過的道路。勒緊了褲腰帶子,發展工業,這正是現在越南在走的道路。

二,農業技術的進步,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

越南、印度、泰國,都是處於熱帶地區,甚至處於熱帶雨林地區。在歷史上,因為熱帶雨林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對於農業而言被稱為綠色的沙漠,土壤中的營養都保存在植物體內,一旦植物被砍伐,水土就會流失,於農業發展沒有好處,只有壞處。而且,熱帶地區,病蟲害非常多,農作物極為容易遭到病蟲害的毀壞。這也就是歷史上,熱帶地區的大河流域無法興起文明的根本原因。

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特別是現在機械化農業的發展,興建水利設施,保證河水滋養土地,避免了水土流失,農業生產得到了保證。而農藥化肥的出現,更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保證。熱帶地區病蟲害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

越南等國家才有了較為發達的農業生產,在越南許多地方,因為水利設施的建設,河水上漲之後留下了肥沃的土壤,卻沒有的對人類社會的生活設施造成破壞。

三,時代的演進,地理環境的優勢。

越南,在漢朝直到唐朝,原本都是中國的土地。在明朝,也有一段廢藩設州縣的歷史。

自東漢末年起,隨著鋼製工具的普及,南方丘陵山地的硬土以及北方長期冰封的凍土都能得到開發。越南不是一個擁有大平原的國家,而是一個山地丘陵佔九成的國家。然而,越南的耕地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六成,這就說明很多丘陵山地都被開發成為耕地。

耕地面積越大,對勞動力的需要就越高,人口就越多。與此同時,充足的勞動力又能為農業生產提供保證。耕地與人口是相互影響和促進的。

於是,在唐朝以後,越南就有了獨立建國的經濟基礎。宋朝時期,產量很高的水稻作物,占城稻就來自於占城,也就是現在的越南南部地區。

越南地處熱帶地區,水稻那是一年三熟。與越南相比,中國只有海南和兩廣的部分地區才有可能一年三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都是一年兩熟。在東北,只有一年一熟。

中國雖然國土面積大,耕地卻少,而且用於水稻種植的耕地更少。水稻是三大高產農作物之一,缺乏可以種植水稻的耕地,大米的產量自然非常少。近年來,我國的大米大部分都是從越南、泰國、印度進口的。當然,這只是為了保證糧食儲備,以及更換新糧。

越南能夠有大米出售,自然與高產高收的水稻分不開,加上種植水稻的耕地面積大,大米自然成為農產品出口的主力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