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術--浮世繪的歷史發展

說到浮世繪,印象最深的當屬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裡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及塵世間的虛無縹緲,“繪”既繪畫之意,主要描繪當時風、俗、物、美人、風景等。連起來的大意為“描繪這虛浮的塵世”,頗有佛教冷眼旁觀的禪意。

日本藝術--浮世繪的歷史發展

葛飾北齋 神奈川衝·浪裡


浮世繪誕生於17世紀的戰國時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創始人當屬這一時代的菱川師宣、衫村治兵衛等。當時的人們普遍沉浸在享樂的風尚和環境中,他們通過畫筆把當時社會風情、山川景物、人們熱衷的種種嗜好通過繪畫這一藝術形式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在人們慣用“浮世袋 ”、“浮世傘”、“浮世帽子”稱物的習慣裡,他們的作品因深受普通庶民百姓喜愛而稱為“浮世繪”,浮世繪因此而得名。

早期的浮世繪一般多以簡單的素色版畫的形式進行繪製和印刷,在不同時期,木版畫的表現技法和形式都是畫家們研習的重點,以突出更好的藝術表現力。再追溯至早前歷史,從明代開始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大量木刻版畫和版畫線條插圖、木刻春宮畫等藝術形式,可以說是浮世繪雛形的啟蒙。關於這一點,日本浮世繪版畫研究專家福田和彥在其著作《豔本 魅惑的浮世繪》序文中也提及到這方面的內容。隨著描繪題材日益廣闊和內容的不斷推陳出新,浮世繪的技法也逐漸豐富多彩起來,並在一眾名家技藝的磨練中不斷爐火純青。在最初單色刻印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分圖刻板、分別印刷、分版敷彩、反覆印刷、最後在完成的印刷成品上再填彩等手法,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多彩多姿的浮世繪版畫作品的面貌。

浮世繪版畫從誕生之初到興盛於民間歲月裡,相當長一段時間並未受到日本統治階級的喜愛和上層文化藝術界的重視。但由於浮世繪相對其它繪畫作品在製作方式上的便利,因而得到很大程度的普及,因其容易製作、收藏,更是受到了普通庶民百姓的追捧。浮世繪作品可以進行大規模化製作在市場上流通買賣,且批量印製價錢便宜一般百姓庶民家中都貼掛有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浮世繪版畫作品。喜多川歌麿和葛飾北齋等“大觸”的作品,早在江戶時期就有許多歐洲人不遠萬里從長崎人肉帶回荷蘭等國,這些作品在一定的範圍內和一定的程度上對浮世繪版畫藝術的傳播產生了影響。而這種來自東方藝術表現形式和內容,也受到了歐洲一些畫家的看重並對歐洲的一些畫家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更在無意中為西方打開了一扇瞭解東方神秘文化的小窗口。

日本藝術--浮世繪的歷史發展

喜多川歌麿 江戶寬政年間的三大美人


與西洋油畫相較,浮世繪深受中國繪畫影響,畫家們純用單層單色次弟重印的方式進行表現,所以即便是色彩很濃厚的地方也能表現出豐富的層次感和透明度。浮世繪版畫在長久發展中十分注重線條的優美,19世紀末期歐洲的畫家們曾經圍繞著浮世繪版畫這一獨具一格的、“令人不可思議的”用線進行探討時,似乎想從他國藝術中尋找出與歐洲古典主義、印象派繪畫藝術的異同,甚至西方眾多現代派繪畫流派在藝術上可以借鑑的創新發展的靈感。歐洲畫家們出版了多本研究日本浮世繪版畫藝術的專門著作,如1881年出版的《藝術家之家》、1891年出版的《哥摩》、1896年出版的《北齋》等。他們一邊對浮世繪版畫讚譽有加,一邊探討著歐洲油畫與浮世繪藝術相互取捨的藝術問題,期望透過這一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以達到更高的藝術高度。

日本藝術--浮世繪的歷史發展

溪齋英泉 美人


最早,中國留學到日本學習美術生,大多將精力放在了研習日本畫或“轉口的西方繪畫”上,一來是因為浮世繪版畫在那些日時裡並不被日本人看重,浮世繪版畫作為印刷品好像到處可以見到;二來可能是當時東方藝術界研究日本浮世繪藝術的專門畫集和學術探討論文還很少見到;再者,中國人對日本浮世繪版畫普遍知曉。20世紀80年代末期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浮世繪始在中國繪畫界嶄露頭角。即便是那樣,瞭解透徹的也僅限於美術界的少部分人士。最近幾年,隨著中國出版事業的發達,一般美術工作者和美術院校的師生通過畫冊和採取上網查閱的方式,都可以欣賞和了解日本浮世繪版畫的藝術形式和內容。但真正要將其作深入地研究並且與中國畫、中國版畫形式進行比較研究的人仍是鳳毛麟角,因為大多數中國畫家因各種原因,依然沒有機會較為全面的瞭解日本浮世繪版畫及其藝術追求的真諦所在。

就像日本浮世繪協會理事之一的新藤茂曾說過:“浮世繪就就如互聯網一樣,每一幅畫包含著很多信息,你不僅在欣賞藝術作品,還能感受其背後的魅力,比如禮儀、政治以及民生,浮世繪就猶如紙上浮動的世界綺麗多姿。”

浮世繪承載了當時日本社會的風、俗、物、景,在傳播藝術的同時也在傳播日本的本土文化,只有在與他國的藝術文化接觸中相互碰撞,才會產生新的藝術創作理念。

日本藝術--浮世繪的歷史發展

月岡芳年 戰國繪卷

日本藝術--浮世繪的歷史發展

菱川師宣 歌舞伎圖屏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