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中風都是病在顱內,禍在頸部。多一半中風竟是脖子惹的禍,近年來,腦血管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腦中風患者正呈現年輕化趨勢。
頸動脈的淤堵、狹窄、阻塞,會讓腦部組織得不到血液和氧分的供應,久而久之形成中風。因此,積極治療頸動脈病變對於預防腦卒中的發生非常重要。
頸動脈,人體最怕堵的血管
頸動脈是比較淺顯的動脈,我們自己也能摸到,頸部氣管兩側跳動的地方就是頸動脈。
如果水管裡有東西阻塞,水流就會不足,動脈狹窄也是這樣。
從結構上來說,頸總動脈有個分叉,可以分為頸內動脈、頸外動脈。當血流向上運行時,分叉的地方就更易出現衝擊、旋渦,引發病變。
斑塊本質上是動脈硬化的表現,病變初期,血流通道雖無障礙,但已是危險信號;當斑塊慢慢長大,超過血管腔的50%以上,血流會明顯受阻,發生斑塊脫落、形成血栓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
一旦斑塊破裂出現堵塞,大腦就可能因此缺血。
碎裂的碎屑隨血流飄入腦中,可阻塞末梢血管,造成一小塊腦組織缺血或壞死,可能出現頭暈、行動困難、視物模糊等,也可能無症狀。
如果碎屑阻塞的血管較粗,可導致真正的腦梗死或中風出現,如頭暈、昏厥、摔倒、偏癱、說話含糊不清、一側身體感覺異常、認知障礙、大小便失禁等。
4個元兇加速頸動脈長斑
一般來說,頸動脈斑塊在我們20歲就開始“發育”了,40歲的時候開始變得明顯。下面這些壞習慣,會讓頸動脈加速“長斑”。
鹽和糖吃太多了
吃鹽過量易升高血壓,降低血管彈性,增加動脈硬化風險。
建議每人每天不超過6克。用一個啤酒瓶蓋(去掉膠墊),平裝滿一蓋,即相當於5~6克鹽。
長期吃糖過量,可使胰島素分泌過多,加重胰島細胞負擔,導致胰島素抵抗,使血管內皮受損,血管變皺,誘發動脈硬化。
抽菸喝酒
主動吸菸和二手菸,都會損傷血管,增加血管硬化的風險。大量飲酒會引起血壓波動,誘發心肌梗死和中風。
生活中應堅決戒菸、限酒。
肥胖
肥胖者多伴有內分泌紊亂,且血液中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容易發生動脈硬化。
不愛運動
運動不足,心臟泵血機能弱化,血液流速減慢。
多餘的脂肪、膽固醇等沉積在體內,影響血管內皮功能,血管彈力減弱。身體的代謝廢物不能儘快排出體外,加速血管硬化和管壁增厚。
給生活做“減法”
忙著應酬、忙著吃喝、忙著加班熬夜,其實都是“忙著減壽”。要想保護血管,最好多給生活“做減法”。
精細食物要減量
減少熱量攝入,少吃高膽固醇食物,如紅肉、動物內臟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吃太多精製大米、白麵做的主食或甜食,也可能會導致血脂異常。每日主食攝入量最好控制在250~400克,其中最好有50克以上粗糧(燕麥、小米等)。
久坐不動要減少
久坐不動是引起高血脂和血管斑塊的一大殺手。每週運動3~5次,每次至少30分鐘,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如果工作性質需久坐,最好每隔1小時起身活動2~3分鐘,伸個懶腰、動動胳膊腿。
少發脾氣多睡覺
保持良好心情、避免激動急躁,能減少血管的負擔。人體需要“自我恢復”,保證23點至凌晨2點的睡眠,儘量睡夠7小時。
多喝白水少飲料
多喝白水可加速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血栓形成。
還可養成喝茶的習慣,茶葉中的茶素類化合物有助調節血壓,尤其是綠茶和普洱茶。但不要喝濃茶,更要少喝飲料。
有臨床症狀的患者
首先要對自身的血管尤其是頸動脈高度重視,在醫院可通過超聲或CTA,對頸動脈的狹窄做出判斷。
對於頸內動脈狹窄50%以上、有臨床症狀的患者,或狹窄大於70%、有高危因素、家族史的患者,均應採取介入或外科干預治療,才可以有效減少腦缺血性卒中的發生。
頸內動脈輕度狹窄的患者
可以通過規律服藥、適當鍛鍊的方式來控制病變的進程,不過還是需要每年複查一次頸動脈超聲。
中、重度狹窄的患者
可以通過手術切除增厚的內膜及斑塊,或者進行介入,置入一枚支架的方式來治療,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注意好生活習慣,學會給生活做“減法”,對預防頸動脈狹窄和中風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出現了症狀也要及時就醫,千萬不能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趕快轉給身邊的小夥伴吧~
閱讀更多 養生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