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中的“賢臣”和“小人”,指的是哪些人?

諸葛亮的傳世佳作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出師表》,現今還仍在廣泛流傳。從中,我們看到了一位賢臣對於一位君王的諫言,也看到了一個長輩對晚輩的諄諄教誨,更加看到一代名相對天下大勢的透徹分析。

諸葛亮生活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劉備和諸葛亮一直認為漢室正統,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分析出了漢朝逐漸衰亡的重要原因是什麼?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出師表》中的“賢臣”和“小人”,指的是哪些人?

《出師表》

西漢就是《出師表》中的先漢,東漢就是《出師表》中的後漢,那麼《出師表》中,諸葛亮所說的“賢臣”和“小人”,到底指的是哪些人呢?

其實在諸葛亮看來,那些和他一樣出身高貴,曾受過良好的教育,並且品行高潔的士大夫們,就是所謂的“賢臣”;而那些出身卑微,並且不是通過正常的選拔考試上來的,而是通過不斷拍皇上馬屁,得到皇上寵信的人,就是所謂的“小人”。

兩漢時期,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就是“賢臣”,而以外戚和宦官為代表奸佞之人則是“小人”,東漢和西漢的天子,同為天子,東漢的天子為什麼就那麼喜歡親近“小人”呢?

賢臣最多的一段時期就是西漢初期,這時的賢臣們都是出身於底層社會,與漢高祖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良將,他們都是通過建功立業而上位的賢達之人。不管是他們的能力,還是他們的德行,都稱得上賢臣,這些人的責任心和國家使命感甚至比皇帝還要強,因為這個天下是他們自己打下來的,因此稀罕,逐漸走上繁榮的。

《出師表》中的“賢臣”和“小人”,指的是哪些人?

諸葛亮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那些曾經的功臣大多已經逝去,而社會上的豪門貴族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因此漢武帝就只能從民間選拔一些人才為自己所用,例如張湯就是民間人才的代表。但是他們這些人是從民間選拔的,沒有很強大的社會背景和出身背景,權力都只能靠皇帝的賞識重用,因此他們對皇帝可以說是死命效忠,皇帝對於他們也是萬分信任,所以就形成了一番“明君賢臣”的景象。

這時一些勢力已經開始“抬頭”了,這些勢力就是外戚,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西漢的這些外戚,才能和品行都比後世的外戚強太多了,還有大將軍衛青、霍去病這些雖是外戚,卻能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異類”。

東漢時期,那些開國功臣都已經逝去了好幾代,繼位的皇帝又過於年幼,甚至有的皇帝還在襁褓之中,所以外戚逐漸專權,隨著皇帝逐漸成年,外戚會與皇帝產生權力上的衝突,這是皇帝就會扶植一些宦官來對抗外戚,漸漸地就常常有“小人”來往於皇帝身邊。

《出師表》中的“賢臣”和“小人”,指的是哪些人?

《出師表》

外戚和宦官都不是通過朝廷正規的官員選拔考核,而選拔出來的,因此他們的治國能力和理政能力都非常低下,他們行使權力的動機都帶有私心,而且出發點都是為了爭權奪利,而不是好好治理天下。 在那些士大夫們眼裡,這些外戚和宦官就是東漢逐漸衰敗的罪魁禍首。

東漢的皇帝也不是天生喜歡與“小人”來往的,或者可以說那些外戚和宦官,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壞”, 更多的是因為皇帝的“皇權不振”所帶來的結果。士族門閥的壯大,逐漸在皇權之外形成一股勢力,制約著皇權,這種現象也會引來皇帝強烈的不滿,而皇帝如果不想被士族所約束,就只能依靠身邊的外戚和宦官。為了清除這些大士族們所具有的強大影響力,皇帝必然需要找一個“代言人”, 而外戚和宦官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皇帝的就作為“代言人”,作為“小人”被推到了歷史舞臺的前沿。

《出師表》中的“賢臣”和“小人”,指的是哪些人?

親賢臣,遠小人

​綜上所述,賢臣和小人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來說的。賢臣是不是真的“賢”,小人是不是真的“惡”,還是要看他們當時所處的立場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