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功績赫赫的曹魏名將,曾三徵高句麗,為何卻落得梟首的下場

他是功績赫赫的曹魏名將,曾三徵高句麗,為何卻落得梟首的下場

說起韓國這個國家,本與朝鮮同宗同源,頗為有趣。曾幾何時,韓國學術界為了給自己的民族國家裝點一些“文化底蘊”,大肆興起過一番“搶佔土地文化熱潮”,導致許多中國的領土與文化“被韓國”化。許多歷史名人都成了韓國人,比如華北東北大片領土,都曾經屬於“韓國”,而所謂《朝鮮紀文》記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實為“韓國人”。種種言論,令人啼笑皆非。

不過追溯一下韓國與朝鮮的歷史,他們的祖先確實有一位姓朱的國王,名為“朱蒙”;而他族人也確實曾盤踞在今東北吉林扶余一帶,這個朱蒙就是當時的扶余高句麗王。高句麗也成為一個崛起於東漢遼東以東,歷史頗為悠久的王國。

他是功績赫赫的曹魏名將,曾三徵高句麗,為何卻落得梟首的下場

因為對空間資源的需求,漢朝中原與高句麗有過幾次摩擦,而到了三國時期,這個國家與當時的魏國爆發了全面的衝突。在魏國與蜀漢、東吳的連年戰爭中,高句麗借勢壯大,聯合當時遼東的公孫淵,漸成氣候。然而,當諸葛亮星隕五丈原,東吳柱石陸遜也因受孫權猜忌而退出歷史舞臺後,魏國便騰出手來平定遼東。這時候的司馬懿一改五丈原固守的風格,以風捲殘雲之勢消滅公孫淵勢力,而這時候負責鉗制高句麗的將領,叫毌丘儉。

毌丘儉,字仲恭,山西聞喜人。早年曾勸諫魏明帝曹叡興建土木而受提拔,多年功勞使他成長為曹魏為數不多的持節帶兵,鎮守邊疆的將領。在司馬懿消滅公孫淵之後,他認為欲使遼東長治久安,須征伐高句麗,永絕邊患。正始五年,毌丘儉率軍擊敗高句麗東川王,將之追趕到丸都山城。《三國志》記載“魏屠丸都”,僅對於當初勸諫不與魏國為敵的高句麗臣子網開一面,“儉令諸君不壞其墓,不伐其樹,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他是功績赫赫的曹魏名將,曾三徵高句麗,為何卻落得梟首的下場

正始六年,毌丘儉再徵高句麗,大破東川王餘部,斬殺三千多人,一直打到朝鮮半島,可以說是打得高句麗人不敢露面,懷疑人生。此後四十餘年,高句麗不敢再踏入遼東半步,並向魏、晉納表稱臣。算上司馬懿平定遼東之前對高句麗的作戰,毌丘儉先後三徵高句麗,將之在遼東的勢力徹底清除,讓他們的後代也只能在史料中意淫一下自己祖先曾在中國東北如何輝煌,其功績堪比漢之衛、霍!

而真正令人記住這位功臣的,是他矢志曹魏,反抗司馬氏的無畏精神。嘉平六年,司馬師專權廢帝,殺死了名士夏侯玄。毌丘儉感念魏明帝的恩情,聯絡忠魏國武將文欽,於壽春起兵討伐司馬氏,晉史稱之為“淮南三叛”中的第二次叛亂(事實上,所謂第一叛的王凌被司馬懿蠱惑而猶疑,根本就沒能有機會起兵)。

他是功績赫赫的曹魏名將,曾三徵高句麗,為何卻落得梟首的下場

對於毌丘儉,這次起兵是一次知疾不可為而為之的壯舉。司馬師親率中央禁軍鎮壓,同時調鄧艾、王基、胡遵等時之名將帶兵圍堵,意在斬草除根,殺雞儆猴。毌丘儉唯一可以寄希望的“魏之功獒”名士諸葛誕卻對司馬氏報以僥倖心理,投靠在朝廷軍一方,給了淮南軍最後一擊。這一戰雖有小將文鴦單騎破敵的亮點,卻於大局無補,更要命的是淮南將士家眷都在北方受人挾制,軍心動搖,四面楚歌,不佔自愧——這是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場要失敗的戰爭。

最後,毌丘儉入圍失敗被擒,使無名小輩因功封爵,後被押解到洛陽梟首,夷三族。一代名將原本可以攜平定高句麗的偉大功績封妻廕子,世傳爵位,只是為了一個決定,而改變了太多人的命運,也譜寫了屬於自己的輓歌。

他是功績赫赫的曹魏名將,曾三徵高句麗,為何卻落得梟首的下場

效忠與服從,原本就是軍人的天職,毌丘儉三徵高句麗,驅逐邊患是對魏國的盡忠;然而,他的部隊將高句麗人近乎屠滅殆盡,也造成了太多的殺戮,箇中是非,自有後人評說。至於他為貫徹自己心目中的忠義而毅然挑戰強大的司馬家,則更像是一種人性的光輝,這束光輝已經超越了利益與立場,是應當被仰視的。

“夫竭節而赴義者我也,成之與敗者時也”。比起三國時代的諸多名將,他不是很出名的,甚至我相信將他姓名讀錯的三國愛好者也不在少數。比起前赴後繼的王凌與諸葛誕,他是一個果決而純粹的人,故明末姜宸英言:魏之忠臣,惟毌丘仲恭一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