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音
虎符是出現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調兵遣將的憑證,也叫“兵符”,大多數為銅製品,也有金子的,其形狀是一隻臥著的老虎,長寬高尺寸基本在10釐米,4釐米,6釐米之內。整體造型圓潤、敦實,代表了2200多年前青銅時代末期,人們所遵循的那種凝重渾厚的審美趣味。
當然也有袖珍型虎符,比如,陝西鳳翔曾出土過秦國早期的金虎符,長寬高都在5釐米之內,造型比較誇張、寫意,是我國古代為數不多的金虎符代表。
實際上,虎符的雛形在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出現,大約在周朝初年,國家領土不斷增大後,君王把許多地方交於其他兄弟,或者有功之臣來管理。但為了控制地方管理者手中兵權逐漸擴大後對朝廷造成威脅,所以,就出現了一種可以調動地方兵將的信物,它代表著朝廷的絕對權威。
據傳,這個信物是周朝開國軍師姜子牙發明。那時,信物是一節刻上字符的竹片或木片,或者是一塊有字符的甲殼。到後來,姜子牙認為老虎是百獸之王,自帶威嚴,就把老虎刻在了竹片、木片或龜殼上,再到後來,就逐漸演變成用金屬鑄造成老虎形狀的信物,俗稱“虎符”。
製作好的虎符沿著老虎脊樑從中間劈開,右半邊保管在君王手中,左半邊由將帥或者地方長官保存。若要去下屬地方調兵遣將,必須拿到君王手中的右半邊虎符,跟地方長官的另一半虎符能完整地配套在一起,虎符的作用方可生效,才能搬得動兵將。
在古代“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下,很多時候,見到皇上手中的虎符,如同見到皇上本人,因此,地方統帥必須乖乖交出兵權,聽令於皇上派來的調兵遣將者。若有不從,後果可不是鬧著玩的。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比如,見虎符如見皇上,不用皇上親自趕到目的地來下達命令,很好地爭取了出兵時機。又如,在攻城戰中,如果有敵方的兵符,就能順順當當讓守城人投降,可以避免雙方由於針鋒相對,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在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正是依靠兵符的魔力,輕鬆收取了南郡、荊州和襄陽三座城池。“竊符救趙”的故事也屬於此類。
但並不是任何人拿出虎符都可以調動兵馬,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即使擁有右半邊兵符也未必能調動地方兵馬,還需要皇上的聖旨做另外的憑證。
尤其在軍閥混戰時期,勢力龐大的地方大軍閥,對朝廷一副愛理不理的姿態,皇上派來的使者即使亮出兵符,信服力依然不夠,若沒有看到皇上的親筆詔書,這些大軍閥往往是按兵不動的。
鴻鵠迎罡
去年年底,文化節目《國家寶藏》大熱,第四期介紹了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重量級藏品——杜虎符,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製虎符。
虎符代表著軍權,在古代足以改變一個國家的走向。杜虎符的驚豔亮相,又勾起大家的好奇:古代為何只認虎符不認人?任何人拿到虎符都可以調兵嗎?
古時候,天高皇帝遠,一生有幸得見天顏的人只佔少數。
可皇帝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要調兵遣將,軍隊卻不認識他,車馬又很慢,怎麼辦?這就需要一個信物,兵符就應運而生。
加上古人以虎為百獸之王,虎在叢林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兵符就做成虎的形狀,討個好寓意。
據載,虎符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戰國和秦漢兩代。虎符多用青銅做成,上刻銘文。杜虎符上的銘文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雖毋會符,行殹。”
杜即秦國杜縣。由此可知,虎符分兩半,一半在皇帝手中,一半在地方將領那裡。當時中央集權,將領調兵超過五十人,就必須出示完整的虎符。但如果遇到烽火臺燃起烽火,情況緊急,也可以不要虎符直接出兵。
那時候,中央調兵時,會派遣使臣帶著君主的半符前去。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就好像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一樣,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形成調動軍隊的信物。
戰國到秦朝時期,虎符作為軍權的象徵,是每個士兵的入伍必修課。他們可能不認識皇帝和元帥,但肯定認識虎符。
一個人官再大,沒有完整的虎符,也沒人會聽他號令。
嬴政親政前,呂不韋掌握著國家軍隊。後來嬴政親政,把右符捏在手中,就順理成章地接管了呂不韋的軍隊,將堂堂相國架空。
也就是說,皇帝授予虎符軍權,卻未對人授權。所以,士兵們只認虎符不認人。
但,並不是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遣將。
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他貴為魏國相國,威望很高。
又盜取了魏王手裡的半個虎符,在調兵時依舊受到大將晉鄙的質疑,不允出兵。
逼得他假傳王命,誅殺晉鄙,才奪得兵權解邯鄲之圍。
由此可見,很多高級將領都是直接聽命於君王的。未受王命,在虎符面前,他可以有所質疑,讓持有虎符者不能順利地調兵。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將虎符制度予以完善:當時凡是需要調兵的都需要出示合在一起的兩半虎符,同時還要有加蓋玉璽印的詔書。
詔書裡會明確規定誰是統領、調兵數量與目的,戰爭期限等,十分詳盡。戰爭完畢之後,右虎符必須立馬交還。
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是君主專制,紛紛效仿這種虎符加詔書的制度。
所以,就算一個人能偷得皇帝處的虎符與地方虎符合二為一,沒有天子詔書,他依然不能調動兵馬,反而會因此暴露自己的野心,得不償失。
在這樣的制度下,一個人只有虎符是無法調兵的。
當然,這些都建立在軍權至高無上的前提下。若只是傀儡皇帝,虎符的約束力就形同虛設。
如今,虎符已不是權利的載體,而是歷史的見證,成為博物館裡文物,向人們講述著那些過去的傳奇故事。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大家進入一個誤區,古代調動兵馬未必都是需要虎符的,除非是大型戰爭,因為虎符是分為兩半,一半是將軍保管,一半是皇帝保管,畢竟很多地方的士兵更本沒見過皇帝,所以基本都是一級管一級,如果換人或者越級調兵,這時候就需要虎符。
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並不是只認虎符不認人,當然為了防止有的士兵不服從,所以大多將軍還是會用虎符調動。虎符分兩半,主要就是為了避免一個人持有,導致獨斷專行,勢力過大影響中央集權統治,雖說虎符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但是那時候的諸侯都有自己的兵馬,而且可以隨意調動,天子的權力並沒有太大。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將虎符調兵這一制度徹底貫徹,就是為了將權力集中,所以當時凡是需要調兵都需要用虎符,將軍將自己的虎符和皇帝的虎符一起使用,同時還需要加蓋玉璽印的詔書,詔書裡明確規定誰統領兵馬?調兵多少?做什麼?期限多少?基本上都寫的非常詳細,戰爭完畢之後另一半虎符還得上交。
君主專制實行之後,虎符調兵登上歷史巔峰,歷朝歷代都效仿,所以這時候士兵們就形成了“只認虎符不認人”的觀念。
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由原因的,上面提到過,有的士兵跟隨將軍多年,甚至只對將軍忠心,功高震主的將軍在歷史上太多,皇帝為了防止這些人萬一發動叛變,軍權在握,到時候很有可能面臨亡國的危機。
所以只要是出現不用虎符就調兵的事情,皇帝便會猜忌,同時還有監督的官員,以至於很多將軍其實不用虎符也能調動兵馬,但是依然會走這波流程。
如果換成其他將軍或者比將軍官職更大的人來調動兵馬,這個時候沒有虎符的確是調不動的,這是這幾本的士兵素質,即使他們知道這個人官職很大。
任何人拿著虎符就可以調動兵馬,其實條件不明確。
在一定程度上,無論是誰,只要能拿到兩個虎符外加皇帝的詔書,調動兵馬其實是不成問題的,甚至有的不需要詔書也能調動兵馬。
為什麼能帶動?如果有一個人,無論是誰,他能從將軍的手裡拿到虎符,這只是一半就已經很不錯,就算他是偷來的,他還得拿到另一半虎符,另一半在皇宮,他要有本事拿到,那本事已經非常大了,要麼就是這個將軍和皇帝都是形同虛設。
這樣的情況在某種程度上來講的確可以調兵,但是未必能成功,畢竟你是個“陌生人”,所以會嚴格檢驗虎符,確認虎符是真之後,則需要出示詔書或者手札,畢竟每一次大規模調兵都是有記載的,如果不能出示詔書,最後就不能調兵,要麼再等到皇帝的知道,等皇帝知道一切都太晚了。
看看信陵君,威望非常高,即使拿到了虎符因為沒有調兵手札,最後還是斬了將軍通過自己的威望調動了軍隊,試想如果是普通的一個人能調動嗎?
有人說為什麼不能仿製一個虎符?
《國家寶藏》提及:“虎符引申出來的是我們今天的密碼學。杜虎符的背面是有不規則凸起的”。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虎符的背面全都是凹凸不平的符文,每個符文大小不一、凸起的高低不同,怎麼仿製?就算你見過也未必仿製的出來,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記載過有人仿製了虎符,一是難度程度太高;二是危險程度太大。
以上說的所有一切都是建立在皇帝權力至高無上的基礎上,要是強主,如果是非常平庸的皇帝,中央集權並不統一,有沒有虎符其實關係並不大。
還有一種情況就比如劉邦,他也有虎符,但是漢朝建立的初期,很多異性諸侯都有自己的兵馬,無需得到劉邦的虎符便可以調動,而且這種情況還不能和平解決,劉邦為了穩定只能一個個除掉。
羽評郡主
這是絕不可能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既認虎符又認人,人、符缺一不可,否則可以拒絕發兵,“信陵君竊符救趙”是其中一個特例。
虎符是古代兵符的一種,兵符既可以做成老虎的樣子,也可以做成麒麟、魚、龜甚至兔子,材質一般使用玉石、青銅、黃銅等質地堅硬、密度大的珍貴材料製成,設計複雜,雕刻精巧,偽造難度極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當然它最大的用途還是用來調兵。
古代兵符樣式大同小異,用途相同,一般分為兩半,一半由皇帝本人或委託專門機構保管,一半由日常管軍將帥保管,當需要發兵調兵時,需兩半兵符合二為一,嚴絲合縫,查驗是真,才能調遣部隊,否則後果很嚴重。
但真實的歷史沒那麼簡單,並非是個人拿著兵符就可以任意調動部隊。
以北宋為例,軍事制度十分完善,“樞密院—三衙—帥臣”三位一體,樞密院握有軍政權,掌握兵符、軍令和禁軍兵籍;三衙將帥握有管軍權,負責軍隊日常管理訓練;帥臣掌握統兵權,負責戰時統兵,指揮作戰,三足鼎立,相互制衡。
和平時期,三衙將帥負責軍隊管理訓練,但他不能調動軍隊;戰爭時期,皇帝決定委任帥臣統兵作戰,帥臣到樞密院領取兵符,同時還有樞密院的宣文,到三衙將帥處調兵。
三衙將帥拿出自己那一半兵符,和樞密院的另一半兵符核對無誤,然後嚴格按照樞密院宣文所載的部隊番號、數量,發兵給帥臣,想多調部隊或調動其他部隊是不被允許的。
由此可見,一個人想要調動北宋禁軍,首先要有皇帝任命的詔書,才能到樞密院領取兵符、宣文,然後再到三衙管軍處調兵,三者缺一不可,僅有兵符是無法調兵的,因為只有兵符的話,三衙管軍根本不知道皇帝任命誰統兵,也不知道調撥多少兵力、哪支部隊。
“信陵君竊符救趙”實際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信陵君雖盜竊了虎符,卻擔心僅有虎符無法奏效,大將不聽自己的話,做了兩手準備。大將晉鄙合符之後發現虎符是真的,但他仍然起了疑心,因為他並沒見魏王派使者前宣佈命令,之是信陵君口頭傳達而已,信陵君不得以椎殺晉鄙,才掌控了軍隊。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在通訊手段與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人們為了保障信息傳播的準確性,防止偽造信息,採取了多種手段。如在信件上加戳個人印章,使用各種憑證、符印等等,其中虎符就是中國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的重要信用證明,只要有了虎符,軍事統領必須聽從調遣,因為虎符代表了皇帝的旨意。也正因為虎符的重要性,皇帝都會派遣絕對的親信手持虎符去調兵遣將,而不會隨隨便便把它交給別人。
此外,不同的軍隊有著不同的虎符,專符專用,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這就保障了軍隊的穩定,皇帝得以有效控制軍權。需要調兵時,皇帝的使臣持右半部分的虎符前往軍營,與軍中的左半部分的虎符相符合時,才可調動軍隊。
虎符相傳是姜子牙發明的,盛行於戰國和秦漢時期。隋朝時改用麟符,唐朝改為魚符、兔符、龜符,南宋的時候又再次使用虎符,元朝則使用的是虎頭牌,明清則改為銅牌。
老照片
燦爛輝煌的古代手工藝發展史上,有一種尺寸很小的動物型青銅器,它看似粗糙笨拙,實際上匠心獨運,內含無限乾坤。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調兵虎符。
虎符的設計充滿了現代感,粗略一看,這隻老虎似乎還有一點萌萌的感覺。如果不是它身上那些字字千金的銘文,表明了它的特殊身份,人很難把它跟肅殺戰火聯繫起來。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圍繞虎符上演了很多歷史事件和傳奇故事,它可以決定一個人,一座城,甚至一個國家的命運。現在已出土的古代虎符實物僅有兩件,最著名的莫過於杜虎符,現藏於古都西安的陝西曆史博物館。
這枚虎符上的銘文清楚寫著:虎符一半由君王管理,另一半歸領兵將軍管理,如果調遣兵力超過了五十人,必須持此虎符調動。如果情況十分危急,防線烽火臺點燃,千鈞一髮之際可直接調兵。從這段銘文的內容看,可見君王對兵權的高度重視。
既然如此重視,真的只憑這一個兵符就能調動千軍萬馬嗎?
一旦兵符被盜,任何人憑兵符都能調兵,皇帝還怎麼睡安穩覺。實際情況顯然沒這麼簡單,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領兵將軍都是君王親自提拔,視為親信的人。這些將領對君主往往也比較瞭解,如果感覺來調兵的人有些違反常理,肯定會提出質疑。
所以說,並非任何人都能憑藉這件小青銅虎調遣兵馬。
根據《史記》的記載,位列戰國四大公子的魏國著名政治家信陵君曾經冒險盜取兵符,併成功調動了魏國的主力軍隊。這件事被歷代史家評為戰國時代最重要且最大膽的事件之一。當時的信陵君擁有極高的威望,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當時魏王畏首畏尾不敢營救趙國,而信陵君則堅持一定要援助趙國,兩人無法達成一致。眼看趙國首都邯鄲情勢越來越危險,信陵君直接盜取了兵符,去魏軍駐地調動兵馬。
魏軍的領兵將軍是晉鄙,他是魏王的心腹,對魏王的性格也比較瞭解。他雖然領兵在外,但消息並不閉塞,大概瞭解到魏王和信陵君在出兵一事上的分歧。因此信陵君提出調兵後,晉鄙立刻提出質疑,要求看魏王的詔書。信陵君只好在詔書上造假,殺掉了晉鄙。出兵解除了趙國的危難,同時也穩住了魏國的安全,避免了"唇亡齒寒"的處境。
信陵君犧牲自己而救國家的壯舉,值得稱讚。但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所有大臣都像信陵君這樣做,君主的權威又置於何處呢?
這顯然是高度集權時代所不能容忍的。為了避免這種事情再發生,秦國統一天下後,制定了更加嚴格的兵符調兵制度。要求調兵者必須持有兵符和加蓋玉璽的調遣詔書,兩者缺一不可。
詔書上還要言明領兵將軍是誰,調兵多少,以及軍事行動的具體任務和時間安排。到了漢代,這些制度更加嚴謹。兵聖孫武曾說過"兵者,國之大事…"所以僅有虎符還不夠。需要持符人身份合適,虎符吻合,詔書可信,三者合一,方可調兵。
籬上青
我們知道,軍隊的天職就是服從!中國古代為什麼會有虎符呢?為什麼虎符有那麼大的威力呢!這個和當時的軍事環境有關係!
在古代,軍事最高統帥就是皇帝!皇帝所統帥的將軍們不可能隨時都在皇帝身邊!如果有突發事件,或者秘密調動軍隊,又或者臨時管理絕對的節制權!這就用到了虎符!虎符又叫做兵符,相傳是姜子牙發明的!
我們知道虎符是皇帝和將軍各有一半的信物!為什麼要設計成這樣呢?因為這裡面是中國人的智慧,把一個繁瑣的事情簡單化處理了!在古代使用虎符調兵遣將,必須還帶一樣,就是詔書!那我們來看看,如果是沒有虎符只有詔書會如何!因為詔書保密性不強,另外就是造假成本低,容易偽造!這樣一來,很容易造成失誤和失去控制軍隊的節制!完後虎符就發揮了作用!
首先虎符是皇帝和將領各有一半!另外虎符上有銘文!從形狀和材質還有銘文都極其嚴格的增加了保密性和嚴謹!另外皇帝會根據需要來決定虎符的多少!這裡面玄機很多!因為古時候人真是聰明啊!他可以在虎符上把銘文更改,或者換個材質!完后皇帝私下告訴將領,你如何嚴明正身,見虎符就是見到我本人了,就是我的命令!所以一般不敢偽造,另外就是偷盜虎符也是不敢輕易使用!除非真是瞭解內情,否則很容易漏出馬腳,被殺身亡!虎符在一種情況下沒有作用,那就是皇帝就在眼前!
在後來,虎符漸漸失去了作用,就是大家都聰明瞭!告訴你一套暗語,或者另外一種信物!就可以表示這是皇帝本人的命令!所以後來虎符就越來越少用了!
此外多提一下,虎符不是隨便什麼人拿去就有用的!因為你不知道怎麼驗明正身,風險是很大的!舉例就是三國演義裡描述曹操殺楊修時,起因就是巡邏的口令引起的!這種隨機性,保密性都更加優於虎符!以至於智取威虎山,是對說黑話,對暗號也是如此!中國智慧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謝謝觀看,請看下集!
九富盛
電視劇裡,常常會有這樣的場景,皇帝把虎符交給了將軍,將軍憑藉虎符就可以調來兵馬,特別厲害。那是不是隻要有虎符,任何人都可以調動兵馬呢?為什麼士兵都只認虎符不認人呢?
其實古代皇帝用虎符調兵,主要是為了防止皇帝兵權被架空。鎮守邊關的士兵絕大多數這輩子都沒見過皇帝,要是將軍一句話就能調走兵馬,那皇帝不就形同虛設了嘛。虎符的存在使古代軍隊行動有序避免,出現自相殘殺的情況。在戰國的時候信陵君就曾經用盜來的魏國虎符,殺了統帥後順利調走了士兵,而且虎符的製作非常的精密還有特定的防偽技術。
虎符上的符文大小不一還有不規則的凸起,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想要仿造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士兵們也就漸漸形成了,只認虎符不認人的習慣。而且也不是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啦。一般來說如果是個完全陌生的人,駐守的將領從來就沒見過你。
即使虎符是真的也需要出示皇帝的詔書,或者手札才可以調動兵馬。萬一這人的虎符是偷的呢貿然出兵可是要承擔責任的呢。但如果是熟人單憑虎符也是可以調動兵馬的,虎符在手天下我有嘛。歸根結底,虎符是時代的產物有著它的特殊意義啦。
找靚機科普君
虎符是兵符的一種,以虎為造型,主要是源於古代對老虎的崇拜,主要是起源於舊石器時代狩獵階段,比如在古代神話體系中有重要地位的西王母,最初原型就是虎豹的形象,後來被神化,在古代龍虎結合又有吉祥昌盛,象徵權威的意義,也一直把龍虎視為文明象徵,虎又被稱為百獸之王,也被視為擁有自然的威力,所以也被常用於軍事相關的一些題材上,虎符就是其中之一。
虎符的誕生,其實原因也是非常簡單的,就是為了遏制造反,將兵權集中在皇室手上,看過封神演義的讀者,可能都知道,在古代的諸侯他們手上都掌握有兵權,特別是到了東周時期,諸侯實力遠比天子強大,他們手握重兵,天子根本號令不動他們,於是就開始諸侯爭霸,不斷戰亂,正統王室不斷走向衰敗,這些諸侯國,在內部也還在有分封的,諸侯們自己率軍作亂,自然也會擔心內部分封的這些小諸侯以後也擁兵自重,於是到了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這種虎形符節,用來遏止地方叛亂。
這裡我們就要說一下,在古代,其實很多人參軍沒有那麼高尚的,就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所以對於這些人,什麼大王,皇帝,對他們可能還沒在日常直接管轄自己的上級軍官重要,所以他們其實也只聽這些軍官的命令,畢竟對於普通士兵而言,這些軍官才是給自己這口飯吃的人,而不是皇上,所以一旦地方造反,這些士兵是隻認人,不認什麼詔令的,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才出現了兵符制度。
現存最早的兵符是在戰國時期的"闢大夫虎節"和"韓將庶虎節",又根據地區,作用分為不同兵符,兵符是一分為二的,一半在君主手上,另外一半在軍隊最高長官手上,並且不是隻拿這個兵符就能去調兵的,通常是要和詔書一起配合使用,在軍隊出征時,國君派人將詔書和兵符一起帶到軍中,兩半兵符合二為一才能出兵。所以在戰國時期開始徵兵,新兵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先認虎符,讓士兵記住調兵是隻認兵符,不認人。但是在歷史上其實曾經出現過兵符被盜而遭調兵的情況,也就是信陵君盜兵符解困趙國,由此可見特殊情況下有了兵符就能調兵。
另外在說一下,虎符只是兵符的一種,還有魚符,兔符和龜符,材質多以玉石,青銅為主,外鑲綴金銀,通過增加製作難度,來降低防制的可能性,到了元朝,兵符又逐漸演變成了銅牌,令牌,上面刻有虎頭。
玄坤
這件事情倒是不一定,如果說遇到某些特殊的情況的話,作為統兵大將的將領是有責任懷疑調集軍隊的,這個人是不是皇帝派過來的?
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大家都聽說過他到符救趙,但事實上,這中間遇到的情況可以要驚險的多。
信陵君交給當時魏王的一個寵妃,讓他從魏王的枕頭底下盜取了虎符以後立刻想要去軍隊裡面命令統軍大將晉鄙,趕緊率領大軍前去救趙國。
結果這個時候信陵君一個謀士就告訴他說千萬要做好準備,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你必須要做好這層心理準備,應付這個將領,不會聽你命令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情況?
信陵君立刻去找了一個殺豬的,叫他帶著流星錘,然後把那虎符交給統兵大將以後這個將軍覺得有問題,想要去向魏王親自驗證這個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時候,這個殺豬的拿出流行錘把這個將領直接給打死了!接著信陵君帶著這1p魏國的軍隊去救趙國。
從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統兵在外的將軍,看到皇帝的虎符,事實上心裡面都是存在懷疑的,必須要得到皇帝親自任命他的詔書,以後才能夠率領自己的軍隊聽從執有虎符的人,當然,電視劇裡面關於這方面的描述,只不過是盜取一個虎符這麼簡單,不會展示出那麼血腥的東西。主角嘛,都是白蓮花。
在古代,皇帝管理自己的軍隊,那是有一整套方法的,首先第一條就是軍餉和糧草,軍餉和糧草這個配給是由皇帝親自任命的,沒有軍餉和糧草,光你一個將軍事不可能變出那麼多糧食來餵飽你手底下的士兵的。
除此以外,每一支軍隊的建立都有自己特殊的使命。這一點統兵的將領是自己心裡有數的,不會說我到底要幹什麼,自己腦子一頭霧水,啥都不知道。皇帝在組建這支軍隊的時候,肯定會事先跟你說明白的,如果有的人命令你做的事情太過於荒唐,統兵的將軍可以有權利反駁的。
第三點,石有虎符的人必須要只有王上的手令。關於軍隊究竟幹什麼,這個人是不是來統率軍隊的?統兵的將軍是誰?(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必須有明確的著名,如果只有一個虎符,很有可能會引起對方的懷疑,就像信陵君這次一樣。
所以說電視劇上面這種拿著虎符就可以直接命令軍隊真是不可能的,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不是一句空話,這是皇帝對於統兵將軍的一種信任,沒有這種信任感,讓你帶著幾萬的軍隊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