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最喜聞樂見的,就是天才的隕落

當代網民喜聞樂見的三種新聞:明星扒皮,首富破產,天才隕落。

-1-

2010年,柳智宇出家,

2018年,柳智宇下山。

八年過去,恍若隔世。

曾經,柳智宇是我的偶像。神童,天才,他的身上標籤滿滿,幾乎可以說是世人所理解的“天才”的合集。

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保送北京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柳智宇的人生如同開掛,讓我等普通人望塵莫及。但他從北大畢業後,卻選擇了一條“離經叛道”的路——出家,到北京龍泉寺剃髮為僧

一時間,輿論譁然,“北大數學天才遁入空門”成了新聞頭條,有人認為這是浪費教育資源,有人認為要尊重他自己的選擇,但無論哪一種觀點,大多數讀者都認同報道所說——天才隕落了。

人們最喜聞樂見的,就是天才的隕落

柳智宇獲獎

2017年,柳智宇考取了三級心理諮詢師執照,半年後,他開通了“佛繫心理諮詢”,想要幫助人們疏導心理問題。此事在當時也引發廣泛討論,許多網友譏諷他是“久病成醫”。

說來也巧,“傷仲永”的新聞年年都有。今年五月,一篇《奧數天才墜落之後》曾在朋友圈裡刷屏。兩屆國際奧數競賽的金牌得主、保送北大的付雲皓,卻選擇在一所普通師範學校當老師。這篇文章將付雲皓過往的風光和當下的際遇一一羅列,成功引發了網友的激烈討論:一個曾經的奧數天才,最終成為了一名普通教師,這是不是一種墜落?

《數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發出後,付雲皓寫了一篇自白書回應。他坦然的接受了一個“普通教師”的設定,但不認為這是一種墜落。他說要“穩穩地在平地耕耘”。

-2-

中國人不愛看成功的神童,只愛看隕落的天才。

遼寧神童張炘煬讀博多年未能畢業;東方神童魏永康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等原因被學校退學;王思涵14歲考入大學,但畢業考試時僅有一門英語及格,也遭遇了被退學的處罰。

媒體總是爭先恐後地報道神童隕落的新聞,人們也對“泯然眾人矣”的故事津津樂道,但那些最終成功了的天才少年,卻無人問津。

34歲成微軟首席科學家的張亞勤、前中華網高管陳曉薇還有谷歌中國創始人郭去疾等等,這些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天才們,一路高歌猛進,人們卻對其視而不見,反而總去圍觀“傷仲永”的新聞,假惺惺地嘆幾口氣,最後得出諸如“讀書無用”的結論。

事實上,當我們回顧人們口中所謂的“天才隕落”時,我們會發現,在大多數人眼中,成功二字被侷限於獲獎或發財,但仔細想想,這只不過是世俗意義的成功,對於個人而言,怎麼樣才是成功呢?

當我們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時候,也許就能理解出家的柳智宇,理解當老師的付雲皓。這些天才從未主動站上神壇,只是被媒體推到風口浪尖,那麼,當他們決定走下神壇,隱入人群時,也請少些嘲笑和奚落吧。

-3-

為什麼人們喜歡嘲笑隕落的神童?

四十年前,在諾獎獲得者李政道的提議下,中國科技大學創立了中科大“少年班”。21名從全國選拔出來的“神童少年”,成為該班的首屆學生。在那個時候,他們被稱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

人們最喜聞樂見的,就是天才的隕落

寧鉑與方毅副總理對弈

這個“神童班”確實為社會輸出了不少的人才,但當我們回頭再去思考神童教育時,會發現“神童教育”本身就不太合理。

教育資源本身就是有限的,讓少年班擠佔有限的教育資源,不利於教育公平。也正因為這群神童佔用了過多的教育資源,進而使得人們對神童寄予厚望,以至於當神童們的表現不如預期時,會對其嘲諷甚至拷問。

而且,人們的“功利心態”也不利於神童教育。之所以人們對“製造神童”趨之若鶩,是因為他們認為神童可以不依靠家庭經濟因素,單憑自己的天賦就完成社會階層的向上流動,然而,但神童成長後並不能給家裡帶來所期望的物質回報時,人們就自然而然認為這個人是“失敗”的,是“泯然眾人矣”。

-4-

說來有趣,絕大多數人其實都曾經認為自己才是這個世界的主角,童年有那麼一兩個瞬間,也會讓你自戀地以為自己是天才。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人們會慢慢意識到一件事: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但很多人也隱隱無法接受自己平庸的事實。

這時,人們看到了“神童隕落”的新聞,為自己的平庸找到了合理的藉口,從而為自身的“泯然眾人矣”釋懷——“你看看他以前這麼厲害,現在過得還不如我呢”。

據說大多數人的幸福,都是在比較之中獲得的,這恐怕才是為什麼我們愛看天才隕落的真相吧。

人們最喜聞樂見的,就是天才的隕落

我何嘗不想做一個相貌平平無奇的普通人

文|Pass 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