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圖片:“猴王”的歷史——美猴王其實有點醜

趣圖片:“猴王”的歷史——美猴王其實有點醜

2015年4月,六小齡童版美猴王蠟像入駐杜莎夫人蠟像館。

趣圖片:“猴王”的歷史——美猴王其實有點醜

唐朝開始,就已經有人開始用圖畫記載玄奘取經的故事,西域壁畫上有了猴臉“孫行者”的形象。圖為敦煌壁畫中發現的現存最早的“唐僧取經圖”,這幅圖比吳承恩小說早三百多年,圖中雙手合十的“孫行者”面目猙獰,牙槽外露。

趣圖片:“猴王”的歷史——美猴王其實有點醜

在敦煌壁畫中一共出現了六幅玄奘取經圖,均繪於西夏(唐朝時党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政權)統治瓜州晚期,彼時畫中還沒有豬八戒和沙和尚。有說法稱,右側這名尖嘴猴腮的“胡人”很可能就是孫悟空的原型,名叫石磐陀,甘肅人。

趣圖片:“猴王”的歷史——美猴王其實有點醜

2003年,山西省稷山縣青龍寺發現了一組長8米、寬0.6米的連環畫式壁畫,繪有玄奘、沙僧、孫悟空三個人物,師徒三人正行走在東歸途中,該組壁畫人物神態各異、形象栩栩如生,隊伍中多了沙僧,孫悟空也沿襲了唐朝的猴臉醜形象。

趣圖片:“猴王”的歷史——美猴王其實有點醜

明代吳承恩結合前人記載和傳說寫出《西遊記》,在吳承恩的小說中,孫悟空的形象基本可以概括為:矮、醜、挫,是身不滿四尺、尖嘴縮腮,查耳朵,滿臉毛,雷公嘴的“骷髏的病鬼”。圖為明代出版的西遊記版畫,孫悟空開始有特定動作。

趣圖片:“猴王”的歷史——美猴王其實有點醜

清代的孫悟空形象在衣著上更加華麗,細節豐富,虎皮裙也系在腰間,形象高大了起來,但面目仍然猙獰。在《西遊記》小說的第一回裡,孫悟空自封為“美猴王”,雖然他應該長得醜,但這個稱呼在後世就這麼叫開了。

趣圖片:“猴王”的歷史——美猴王其實有點醜

清末民國初,京劇興盛,比較完善的“美猴王”臉譜形象更多地出現在戲曲的舞臺上,在民間受到廣泛歡迎。經過藝術改造,登上大雅之堂的孫悟空面相不再猙獰,紅臉黃袍,腰繫藍帶,造型也十分好看。

趣圖片:“猴王”的歷史——美猴王其實有點醜

民國時期,京劇、紹劇、崑曲等戲曲舞臺上湧現了一批“猴王”,當時還分出了南北兩派,北派猴王有楊小樓、郝振基、李萬春、李少春,南派猴王有鄭法祥、蓋叫天、章宗義等,在臉譜、扮相、動作上各具風格。南派猴戲代表人物是鄭法祥,人稱“小活猴”,架式乾淨、靈活。北派猴王代表、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萬春。他在舞臺上扮演了半個世紀的孫悟空,享有“活猴王”的美譽。

趣圖片:“猴王”的歷史——美猴王其實有點醜

六小齡童的父親六齡童開創了紹劇猴戲,他養了一隻小猴子與其共同生活,邊學邊演,越演越火,爭得“南猴王”稱號。建國後,他出任浙江紹劇團團長,多次為外賓表演。1957年,周恩來在上海觀看《大鬧天宮》後,上臺接見六齡童,給扮演小羅猴的章金星贈名“小六齡童”,並懷抱合影留念,留下珍貴一瞬。

趣圖片:“猴王”的歷史——美猴王其實有點醜

1961年,由周恩來親自安排,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走進中南海懷仁堂,為毛澤東、劉少奇、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並獲得了高度評價,紛紛為該劇題寫詩詞。後來此劇又拍攝成電影。

趣圖片:“猴王”的歷史——美猴王其實有點醜

此後,作為國民神話的《西遊記》在此後諸多影視作品中出現。值得一提的是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猴形的孫悟空一開始並不是正面人物,而是十惡不赦的魔頭,所以造型也不會好看到哪裡去,是一位面相怪異,長著獠牙的“唇裂兒”。不過這部戲賦予了孫悟空人性化的一面,至尊寶的幾句經典愛情臺詞讓大聖秒變“情聖”。

趣圖片:“猴王”的歷史——美猴王其實有點醜

周星馳鏡頭下的孫悟空張得都比較難看,在《西遊·降魔篇》裡孫悟空是一個造型猙獰的怪妖,堪稱史上最醜孫悟空,被不少觀眾罵慘。不過這也堪稱最寫實的孫悟空,畢竟,原著裡孫悟空顏值的確為負值

趣圖片:“猴王”的歷史——美猴王其實有點醜

近些年,諸多的翻拍和改編《西遊記》的影視劇層出不窮,齊天大聖成了一個符號,各個劇在演繹中各取所需,悟空的形象早已不止“七十二變”。至於像不像,好不好,各位自己感受吧。圖為張紀中導演的新版電視劇《西遊記》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