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和行書區別?

Tianlx04


通俗講——

一筆一畫寫的漢字,若結體符合書法審美,就是楷書!若僅僅橫平豎直,我們又俗稱“方塊體”。


楷書具體又分三類:魏楷、晉朝楷書、唐楷;我們大眾練的最多的,當屬唐楷;

而我們所謂的“連筆字”,若是其結構、章法符合書法審美,就是行書。行書又分為行楷和行草,但市場上的硬筆字帖,又分為:硬筆行楷、硬筆行書、硬筆行草;

若談區別,不得不把草書拉來一起談了!

楷書辨識度更高,美觀大方,但書寫速度較慢;而草書,書寫很快,但卻難以辨識。

於是,作為折衷平衡的書體,兼顧書法藝術性和實用性的行書,就成為大眾歡迎的書體,正所謂:不真不草,是曰行書。


歷史上,行書的審美,沿襲二王,追求飄逸、妍美風格。

硬筆行書,名家很多,如:田英章、荊霄鵬、盧中南、吳玉生、沈鴻根等等。

我硬筆行書的認識:

1、符合傳統書法結體,但表現的是硬筆的特性,若過度去追求軟筆的效果,就書寫過程看,已近乎是美術字式的描字了,包括行書在內。

放棄自身特性,不會是任何美的實質,正如:男性不宜婀娜,女性不宜粗獷。


2.行書的特點,是在自然書寫狀態下,寫出結體自然、牽絲自然的字,表達的是自然的美。

古代軟筆行書如此,現代硬筆行書同樣如此;書寫工具不同,會導致的風格不同,但行書的實質是一樣的。


行書一點通


楷書和行書是有區別的。所謂楷書,又叫做真書,是把隸書點畫的波磔(zhe)改為平直,把形體的扁平變為方正,這樣點畫清楚,結體端正,既便於書寫,又易於辨認,所以楷書一經形成,字體便長期保持穩定,一直沿用至今。在漫長的中國書法史上,群星璀璨,湧現出許多楷書大家,三國時期的鐘繇被稱為楷書之祖。此外還有比較著名的四大家,歐陽詢(歐楷),顏真卿(顏楷),柳公權(柳楷),以及元朝的趙孟頫(趙楷)。所有這些楷書大家為我國書法普及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除楷書外,又在楷書基礎上產生了行書,行書簡化楷書的點畫,又兼帶草書聯綿筆勢,既不象楷書那麼工整,又不象草書那麼潦草,既比楷書易寫,又比草書易認,最切合實用,因此它和楷書一樣通行至今。天下第一行書當屬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總之,楷書易寫易認,是學習書法的基礎。行書比較實用,是平時工作學習的實用書體。


嶽陽樓記


學習行書一般要求有一點書法基礎,具有一定的臨摹和創作能力,然而行書的運筆要求更高。相對楷書,行筆有其獨特的地方。

1、書寫速度更快。行書兼有楷書的基本法則和草書流動的筆法,書寫速度比楷書快,比草書慢。

2、筆畫弧多於直。楷書筆畫以直為主,行書以圓轉代方,很少有提按比較繁雜的方折筆,而是隱含折意的圓轉。



3、牽絲引帶,體態神動。楷書的點畫獨立,而行書的點畫之間,通用“牽絲”,將字與字、行與行之間聯繫起來。

4、多以露鋒入紙,中鋒側鋒互用。楷書入紙既有露鋒也有藏鋒,但運筆以藏鋒為主,而行書一般起筆都是順勢落筆,逆鋒起筆是少數。


5、結體欹正相錯。楷書方正,結體講究端莊、勻稱丶平正,而行書講究在一種相對的運動狀態中保持重心的平穩,故體勢欹側,跌宕起伏。

6、章法自由度大。楷書章法多為縱有行,橫可成行也可不成行,字距、行距相對固定,而行書通過富有韻味、富有情趣、富有生動變化的節秦來佈局,章法自由而多變。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楷書講究嚴謹的法度,筆法規範,端裝正危,結構求形質。而行書則是簡潔流暢,講究韻味,結構求靈變。以軍人隊列訓練為例,楷書就是正步,齊步走訓練,要求令行禁止,整齊劃一,步調一致。而行書好比戰術訓練,求變,求活,出奇制勝,以戰勝敵人為根本。部隊上有句老話叫“隊列沒有對,戰術沒有錯",這句話很夠品味。中國漢字的特點是橫劃多,在王羲之的《姨母帖》,橫劃很少雷同。

行書的韻味在於精氣神。筆法多變,起承轉合連貫性十分強烈,是書者性情,審美,筆法功力,文化沉澱,閱歷積累的集中表達,書法的樂趣也體現在行草書中,書法家於右仁講,我在寫行草書中才體會到書法的美妙,樂此不彼。對書法愛好者而言,還是不要只停留在楷書階段,要勇敢的向行草邁進。看王羲之的正楷書傳下來不多,王羲之是在中年三十多歲寫的《蘭亭序》和《黃廷經》,可見,他沒有在楷書上停留很長時間。

練習行書還是以二王為宗,依《聖教序》《姨母帖》《二謝帖》再配以得聖教序筆法明顯的楊凝《韭花帖》,遂步走向創作之路,享受書法的奧妙與樂趣。


老營長6


楷書是正方形的端莊,行書是圓形美麗。靠你用心用情去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