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卻說“必損陽壽”?

既無忘


諸葛亮曾經說過,凡江河湖泊、山川草木,皆可為兵。因此,在諸葛亮手上,但凡不用人力的,他都可以借用其他因素髮揮得淋漓盡致。在戰場上,諸葛亮善於用火攻,並且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劉備三顧茅廬以後,諸葛亮出山的第一功,就是博望坡火攻曹軍。此後,諸葛亮先後在新野火燒曹軍、在赤壁火燒曹軍、在盤蛇谷火燒孟獲的藤甲軍、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的曹軍。


在諸葛亮的這些火攻中,除了最後一次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失敗以外,其他幾次火攻都是大獲全勝。但是,對於這幾次火攻的勝利,諸葛亮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博望坡、新野、赤壁三地,諸葛亮共燒掉了30萬曹軍;而盤蛇谷一戰,諸葛亮燒掉的藤甲兵僅3萬人。火燒30萬曹軍,諸葛亮眉頭都沒有皺一下,但是火燒3萬藤甲軍,諸葛亮的內心是掙扎的。

30萬曹軍雖然眾多,但是諸葛亮燒掉的這30萬曹軍,是曹軍進攻在先,而劉備被動反抗的結果。其目的是為了防止曹操篡漢、拯救漢室。因此,火燒曹軍,諸葛亮問心無愧。

而到了火燒藤甲兵的時候,當時的情況是南王孟獲反叛。孟獲雖然反叛,但南中依然是蜀漢屬地,南中各族依然是蜀漢子民。孟獲雖反,但是下面的兵將和百姓是無辜的。諸葛亮燒掉了藤甲兵,歸根到底還是燒掉的是蜀漢的子民,這是不義的事;


其次,在三國中,蜀漢的實力本來就最弱,而蜀漢最缺的就是人口。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主要還是想以德使南中臣服,使這個地方的人依然能夠為蜀漢所有。這燒掉的三萬藤甲兵雖然是孟獲借來的,但總的來講還是蜀漢的兵丁。而三萬青壯兵甲,對於蜀漢實在不是一個小數目。其滅亡也是對蜀漢一個不小的打擊;

再則,諸葛亮並不想對藤甲兵趕盡殺絕,但是如果藤甲兵不滅,則孟獲不服。而藤甲兵刀槍不入的藤甲,勢必也會讓更多的蜀軍喪命。而火攻,是藤甲兵的剋星,也最大限度減低了蜀軍的傷亡。因此,諸葛亮才會把藤甲兵引入盤蛇谷全殲。不過,諸葛亮在山上看見藤甲兵的慘狀,他的內心也深深地被觸動了,都是父母生養,都是無辜人家的頂樑柱。如此把人逼入絕境,必遭天譴。

盤蛇谷以後,諸葛亮絕少使用火攻了,就算上方谷火攻司馬懿,諸葛亮也給司馬懿留下了一個退路。當然,後來天降大雨澆滅了大火,諸葛亮也只有認命了。

孫子兵法裡說,水火無情,非到萬不得已,不要使用這種毒辣的攻擊方法。諸葛亮飽讀兵書,其中的道理又如何不知,只是他實在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而已。



蘇綻


看過三國演義的的我們對於諸葛亮火燒藤甲兵這個故事耳熟能詳,都知道藤甲兵所穿的藤甲是刀槍不入,給蜀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最後不得已用了火攻的辦法,在戰鬥勝利以後,諸葛亮說出了:“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這就給我們留下很多的疑問,諸葛亮對付曹操用了幾次大火,消滅了那麼多曹操的士兵都沒說過,這次燒死了三萬的藤甲兵為何反而那麼的惆悵呢?

分析諸葛亮從茅廬三分天下開始到魂斷五丈原,這幾十年的時間了為了劉備匡扶漢室的事業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為一個軍事家來講利用了一切天時地利的方便,擅長火攻的諸葛亮在他的軍事生涯中一共使用了五次,除了最後一次的上方谷沒有成功以外,諸葛亮成功的使用了四次火攻。下面筆者給大家分析一下火燒藤甲兵和火燒魏軍的不同之處。

第一次火燒博望坡,這是在曹操平定了北方袁紹以後,赤壁之戰的前端戰爭,曹操之所以先拿當時的劉備開刀,那是因為劉備也是衣帶詔的參與者,曹操便欲除之而後快。劉備在三顧茅廬以後請得諸葛亮下山,諸葛亮的第一戰就是火燒博望坡,這一戰的效果是夏侯惇全線指揮的軍隊全部潰敗,不服氣諸葛亮的關羽張飛等人都是佩服的五體投地,曹操大怒親率大軍來討伐劉備的新野。

<strong>

第二次火燒新野,曹操在第一次失敗以後惱羞成怒,親率大軍五十萬欲一舉拿下劉備。當時劉備駐紮的新野城,在現在河南省南陽市的新野縣,一個彈丸之地怎麼會經得起曹操大軍的折騰。便進行戰略轉移,留下了一座空城給曹操。曹操大軍在城中過夜的時候,觸動了城中佈置的機關,大火蔓延了整個城市,不計其數的士兵在大火中喪生。

第三次是火燒赤壁,赤壁之戰是三國曆史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決定這場戰役勝敗的關鍵就是諸葛亮借來的東風,一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也深刻的證明當時的那一場東風對於孫劉聯合抗曹的重要性。說是諸葛亮借來的東風,那是古代的人迷信所致,其實是諸葛亮看準了有異於常理的天氣變化,看準了時機的周瑜發動了準確的攻擊,導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慘烈的失敗。

第四次是南征孟獲火燒藤甲兵,火燒藤甲兵是在七擒孟獲中的最後一戰。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以後,曹丕動用五路人馬來對付虛弱的蜀漢,諸葛亮也用平安居路回應了曹丕的陰謀。唯獨南王孟獲諸葛亮要親征,原因就是南王孟獲本來就是蜀漢的屬地,在受到蠱惑之後才發生了叛亂,西南少數民族的文明程度有限,親征的目的是要一勞永逸的解決西南問題。

孟獲在多次失敗並且丟失了根據地的孟獲求得烏戈國王幫忙,烏戈國王起全國三萬藤甲兵來幫助孟獲,因為藤甲兵的藤甲是油浸特製的,不但刀槍不入而且可以當做木筏使用,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那是黑科技,魏延帶領的蜀軍被殺的大敗。諸葛亮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把藤甲兵引誘到盤蛇谷後使用了火攻,再熊熊大火之下,三萬藤甲兵瞬間在大火之下成為一片焦炭,其狀甚慘。

第五次是火燒上方谷,是諸葛亮設計引誘司馬懿到了上方谷,前後圍堵準備用大火燒死司馬懿,不料下起大雨火攻計劃失敗,也是天不滅司馬,諸葛亮後來遂病死在五丈原。這次火攻沒有成功,就不再過多贅述。

在闡述了諸葛亮的以火為兵的作戰經歷以後,再回到問題上來。前三次諸葛亮使用火攻同樣也是導致了很多人的死亡,不管是處於什麼樣的政治關係,總歸是天下的生靈,諸葛亮對於之前對曹操集團的三次作戰沒有感覺自己做的不對,筆者認為又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曹操是劉備集團的政治死敵,政治鬥爭是最殘酷的鬥爭之一,政治鬥爭的目的是為了徹底有效的消滅政治敵人的一切有生力量,政治鬥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太過仁慈也是帶領不好軍隊。

第二、從當時的主管道義和倫理綱常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是當時的孫劉聯盟都很憤慨的對象。面對這曹操大軍的攻打,等於說是進行的防禦戰,抵抗侵入的敵人,用有效的方式大量地消滅侵略者的有生力量,就不考慮方式是否正確合理了,也不會考慮到人性不人性的問題了。

第三、當時的劉備是很弱小的,東吳的軍隊在面對曹操八十萬大軍的時候,也是很多人主張投降,在實力上有很大懸殊的情況下,周瑜和諸葛亮的想法是一樣的,只有用火攻才能大量的消滅來犯之敵,保衛自己的家園。在戰略和戰術層面上來講,在自身力量薄弱,敵方勢力強大的時候,為求勝利運用天時地利的條件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這都是無可厚非的。

通過這幾點,恐怕就知道諸葛亮為什麼火燒魏軍三十萬而面無懼色,大家也會了然於胸了吧。那麼諸葛亮在火燒藤甲兵以後說必損陽壽的原因是什麼呢?這也要一點一點的分析:

第一、政治目的不一樣,諸葛亮南征孟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征服和殺戮,而是收服孟獲讓孟獲歸順不再受人唆使而再次叛亂。在戰鬥中獲得的俘虜都放回家去,沒有收編沒有殺害,目的是為了好好的管理這片土地,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好好生活安居樂業,火燒致使藤甲兵全軍覆沒,違背了諸葛亮南征的意圖。

第二、南征孟獲是蜀國的內部矛盾,孟獲帶來和諸葛亮打仗的所有人都是蜀國的子民,諸葛亮其實發動的就是一場鎮壓邊疆叛亂的戰爭。藤甲兵身穿藤甲,遇火既燃在峽谷中根本沒有逃生的機會,身經百戰的諸葛亮看到自己是用如此殘忍的方式來教化子民,必損陽壽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我做了傷天害理的虧心事,老天也會懲罰我的。

第三、這是一次消滅種族的戰鬥,因為在以前的戰鬥中,陣亡的魏國士兵都是漢族的,漢族人口眾多諸葛亮也不會考慮很多。而這次在盤蛇谷全軍覆沒的藤甲兵,應該來說是烏戈國全國的青壯年,當時的邊疆少數民族都是全民皆兵。當時如果一個部落國家的青壯年大量死亡,很容易就被其他部族所吞併甚至是就會消失。諸葛亮認為自己的軍事行動導致了一個小國家的隕落,他是很自責的,所以後來在慶功宴上說了那樣的一句話:“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綜上所述:諸葛亮火燒魏軍三十萬都坦然面對,火燒藤甲軍就心裡不舒服。那是因為面對的敵人不一樣,敵人的性質不一樣,戰略目的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才造成了諸葛亮在同樣的戰果面前有了不一樣的心情。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周之處歡迎評論斧正,你的關注是我創作的動力,謝謝。


蔡公子講歷史


孔明是個很講究的人,這也不怪他,誰讓他懂得那麼多呢?

一般的人,實在分辨不出“同為火燒死的”到底有何不同,正如現代普通人實在分辨不出兩張100元人民幣到底哪裡不同。

但孔明卻看得很清,並告訴周圍的人,火燒藤甲兵“必損陽壽”,這是為什麼呢?

孔明看來,火燒的初衷不同

看起來,都是為了打勝仗而進行的火攻,實際上卻大大不同。火燒魏軍,屬於自救,不火燒魏軍,可能自己一方會丟了性命。這就如同正當防衛,不是我要殺你,是面對你的“惡意”,我採取的自我防衛而已。這種防衛,在諸葛亮看來,上天是會原諒的。

而火燒藤甲兵,卻是因為侵略別人,而產生的火攻。這是一種主動的出擊,不火攻行不行?也行,只要退出就可以。但為了達到自己方的侵略意圖,強行採取的行動。

在諸葛亮看來,這種因為主動侵略別人而產生的火攻,上天是不會原諒的,所以在他看來因為此事“陽壽必減”。

在孔明看來,藤甲兵被燒得太慘

火燒魏軍,雖然讓對方損失慘重,但很多人可以自救,反應快、方法得當的士兵可以通過努力取得性命,這給了生命以機會。

但是,火燒藤甲兵時,那個藤甲是油浸過的,不怕水,但怕火。而且這藤甲一旦著火,士兵再無脫身機會,必死無疑。

大家想一想,其他被火燒的人還有生機,而穿了藤甲的人,火一旦著了,人彷彿就成了油鍋裡的“牛排”了,油著了後,溫度非常高,人的痛苦會成倍增加。

這是對生命地完全收割,完全摧殘,沒有一絲一線的生機,而始作俑者就是孔明。

看到藤甲兵痛不欲生的慘狀,諸葛亮發出自己“陽壽必減”的感嘆。

但為了主公的大業實現,諸葛亮卻又無可奈何。

所以,在諸葛亮看來,火燒藤甲兵會減壽命,主要是因為自己方是侵略行為,而且火災讓敵方士兵無法逃生,忍受了無盡痛楚。


藍風破曉


《三國演義》通過五把大火向我們完美詮釋了諸葛亮的傳奇人生。前三把火燒出了諸葛亮的威名,燒出了天下三分的局勢,然而後兩把火卻是燒得那麼的不盡人意。

諸葛亮的第四把火便是“火燒藤甲軍”,這把火燒得諸葛亮百感交集,愧疚不已,以致發出了“必損陽壽”之言。演義中寫道諸葛亮當時的感慨:

“吾今此計,不得已而用之,大損陰德。……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據演義描述,當時諸葛亮燒死藤甲軍三萬餘人,然相比昔日火燒曹軍數十萬,這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想諸葛亮昔日火燒曹軍時,面無懼色,毫無愧疚之感,為何火燒藤甲軍會有如此反差呢?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火燒藤甲軍罪孽太過深重

火燒藤甲軍後,諸葛亮感慨有言:“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這是一場“滅種之戰”。諸葛南征平亂,南蠻王孟獲為抵擋蜀軍,相繼求援於南方諸多部族,時烏戈國舉全國之力前來相助孟獲,由國王兀突骨親率三萬藤甲兵支援。然諸葛亮一場大火將這烏戈國的三萬精兵連同國王一起都燒得灰飛煙滅,這對烏戈國來說,無疑是個致命的打擊。所謂“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在古時的部落之間尤為突顯,試問烏戈國遭受如此重創,這個部族還有希望嗎?

所以儘管大勝了,諸葛亮也難有一絲喜悅之感,而是陷入了悲痛和無限的自責。

火燒藤甲軍和火燒曹軍的性質大不相同

諸葛亮初出茅廬時燒了三把大火,即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和火燒赤壁,然這三次火戰都是自保的防禦戰爭。在演義中,曹操南征實際上是南方的一場非正義性的侵略戰爭,故諸葛亮雖燒殺曹軍數十萬,然這是為正義而戰,為興復漢室河山而戰,諸葛亮問心無愧。儘管曹軍死傷數十萬,但不至於像烏戈國一樣淪落到滅種的境地。

反觀諸葛亮南征,這對於南方部族而言,實際上諸葛亮便成了昔日的曹操了,諸葛亮南征實際上也是一場為征服南方部族而進行的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對於這一點,諸葛亮本身也是非常矛盾的,所以諸葛亮南征時,主打收服南人之心,而不屠殺南方軍民。然遇阻藤甲軍,故無奈用火燒之,一來手段過於殘忍,二來也違背了自己的初衷,故諸葛亮悲痛不已。

當然,好在歷史上並沒有“火燒藤甲軍”一事,不然諸葛亮那就真是罪孽深重了。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三國演義》中寫道,孔明為了以德征服南蠻,多次抓住孟獲,並把他放走。在孔明第六次放走孟獲後,孟獲還是不服氣,就向烏戈國借兵,想與孔明決戰,烏戈國國主兀突顏舉全國兵力,親率三萬藤甲兵向孔明宣戰。


孔明為破藤甲軍,將藤甲軍引進山谷,一把火將三萬藤甲軍燒成灰燼。孔明看到三萬藤甲軍全軍覆沒,心痛不已,流淚道“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其實,孔明在火燒藤甲軍之前,還曾三次火燒曹軍,當時曹軍甚至達到30萬之多。

我們來梳理一下孔明三燒曹軍的經過:

第一次是火燒博望坡,這次孔明燒掉了夏侯惇和于禁的十萬大軍。孔明剛任軍師,還無所作為,這次大戰,使劉備軍營的將士信任孔明,奠定了孔明指揮的基礎。

第二次是火燒新野,當時,曹軍大軍壓境,劉備從新野撤軍,但孔明並不打算把新野白白留給孔明,於是就在曹操的先鋒曹仁率領大軍進入新野,在民宿過夜時,孔明事先準備,一把火燒掉了民宿,使曹軍損失嚴重。

第三次,就是著名的火燒赤壁。孔明為周瑜借來了東風,與劉備隔岸看周瑜火燒曹軍。


這三把火使孔明揚名立萬。孔明從此以後談笑風聲、志得意滿。

那麼,為何火燒曹軍時孔明面無懼色呢?

首先,孔明這三把火燒的都是曹軍,是自己的敵人,孔明火燒曹軍是為了清除逆賊,扶持漢室。

其次,這是曹軍先進攻的,孔明所進行的也只是被動反抗,是自衛之戰,所以火燒曹軍,孔明問心無愧。

那麼,孔明火燒藤甲軍時卻說“必損陽壽”,這又是為何呢?

這藤甲兵是烏戈國的,藤甲軍所穿的藤甲是使用樹藤反覆浸油曝曬而做成的,不僅輕巧,而且刀槍不入,遇水不沉,在戰場上所向無敵。


起初,魏延率軍與藤甲軍抗衡,卻連連敗退。諸葛亮便想到了火燒之計,將藤甲軍引入到山谷之內,把出口堵住,蜀軍便向下倒油點火,諸葛亮親眼看到藤甲兵被火燒,又有很多被亂石砸死。最後,三萬藤甲兵全部死在山谷之中。

其實,這些藤甲兵也屬於蜀國子民,孔明出征孟獲,也只是為了平定南方,燒死自己的臣民,孔明當然心痛不已。

而前面說到烏戈國國王舉全國兵力幫助孟獲,這三萬藤甲軍佔烏戈國子民的很大部分,而此次孔明又將他們全部殲滅,不留活口。


更重要的是,孔明親眼看著這三萬人死去,所有人都是有爹有孃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卻在自己手下喪生了,諸葛亮當然於心不忍。

而且,這次戰爭,與曹軍的戰爭不同,與曹軍的戰爭是被迫的反抗戰爭,但是這次的卻是主動發起進攻的,並不是正義之戰。

所以說,孔明火燒曹軍30面無懼色,火燒藤甲軍卻說“必損陽壽”,主要就是因為火燒藤甲軍是諸葛亮主動發動的進攻,所用方法十分殘忍,造成的結果也十分慘烈,更重要的是,這些藤甲兵是蜀國的子民。

我們都知道,這是迷信說法,到底有沒有損害孔明之壽,我們也不得而知了。


小小嬴政


火燒藤甲兵是羅貫中虛構的故事,所以這個問題只能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去回答。

先來看諸葛亮為何火燒曹軍30萬面無懼色

這30萬曹軍是諸葛亮分三次燒的。

第一次是博望坡之戰。諸葛亮初出茅廬首次用兵,便燒掉了夏侯惇、于禁和李典率領的10萬大軍。

第二次是新野之戰。夏侯惇等人撤回許昌,曹操起兵50萬,兵分5隊踏平江南,命曹仁帶10萬人為先鋒。曹仁等人兵鋒正盛,樊城很快丟失,諸葛亮勸劉備放棄新野,並準備在新野城再讓曹軍吃頓火燒。

曹仁在夜晚進入空無一人的新野城,便命軍士入民宅過夜。沒想到卻中了諸葛亮的火計,曹仁這10萬人又被燒成了灰。

第三次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了。諸葛亮為周瑜借來的東風,同劉備隔岸觀火,欣賞大都督的個人秀。赤壁之戰曹操損失83萬人,雖然主要功勞不是諸葛亮的,但10萬人的戰績還是勉強可以算到他頭上的。

那麼為何此時的諸葛亮不僅面無懼色,還有些談笑風生呢?

第一,諸葛亮需要展示才華,樹立威信。人們常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這三把火指的就是以上內容。此時的諸葛亮新官上任,雖然號稱“臥龍”,到底有沒有真本事其他人並不知道。尤其是關羽張飛更是對他憋著一肚子火。所以諸葛亮需要通過三把火來展示才華,樹立威信。

第二,對抗曹操是正義之舉,政治正確。《三國演義》是尊劉貶曹的,劉備是正統,曹操是漢賊。所以諸葛亮幫助劉備抗擊曹軍是正義之舉,政治上正確,放起火來自然理所應當,毫無顧忌。

另外,這三場戰鬥關乎劉備集團的生死存亡,必須要下狠手。所以諸葛亮火燒曹軍30萬才會面無懼色。

那麼為何火燒藤甲兵又說“必損陽壽”呢?

劉備白帝託孤,諸葛亮以蜀漢丞相的身份輔佐後主劉禪。這時南中地區的孟獲掀起叛亂,諸葛亮率軍南征。諸葛亮聽取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先後放了孟獲6次。

但孟獲還是不服,又找來烏戈國國主兀突骨前來助陣。這兀突骨身高丈二(2.7米),手下有3萬藤甲兵。這藤甲兵所穿藤甲使用樹藤浸油反覆暴曬而成,不僅輕巧靈便,而且刀槍不入,給蜀漢造成不小麻煩。

最終諸葛亮將其引誘至盤蛇谷,在谷中放置了許多油車、火藥和引火之物,一把火讓3萬藤甲兵化為灰燼。此時在谷上觀望的蜀漢眾將無不拍手歡慶,唯獨諸葛亮愁眉不展,甚至說“必損陽壽”。這又是為何呢?

第一,此時諸葛亮已是蜀漢丞相,而孟獲雖然掀起叛亂,但仍是蜀漢子民,諸葛亮於心不忍。

第二,雖然周瑜火燒赤壁立下大功,但第二年就發病身亡,可見過多的殺戮確實影響陽壽。演義中的諸葛亮精通奇門遁甲之術,自然懂得這些道理。

第三,雖然只燒掉了3萬人,但這都是烏戈國的精壯勞力,對於小小的烏戈國來說卻是滅頂之災。

所以諸葛亮才會這樣說。


石頭說歷史


讀過《三國演義》的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最擅長火攻的,被劉備請出來剛出道的時候,火燒博望坡“首秀”把夏侯惇打的灰溜溜的逃回許都向曹操請罪,讓之前小覷他的關羽和張飛也對他敬重起來。<strong>

之後曹操親自領大軍來攻打劉備,諸葛亮留下新野一座空城,曹仁領兵到新野,就在新野城中駐紮。之後又被諸葛亮用火燒了,自相踐踏,死傷無數。曹操也氣得大喊:“諸葛村夫,竟然如此猖狂!”便自己親自率領大軍來戰,之後就是劉備的戰略大轉移,兜兜轉轉才在荊州落了腳。這邊是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兩把火。

這第三把火便是我們最熟知的“赤壁之戰”。

當時曹軍大兵壓境,孫權方面,主和派和主降派互不退讓,孫權自己也拿不定主意。諸葛亮“舌戰群儒”,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還有過人的智慧和膽識,駁倒了一大波主張投降的東吳謀士,並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促成了孫劉兩家的聯合。

筆者還清楚的記得諸葛亮手上給周瑜寫的一行字:“欲破曹軍,須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與周瑜的想法不謀而合,諸葛亮還裝模作樣的作法借東風,實際上他早就夜觀星象,料到最近會刮東南風。

到最後,一把熊熊大火燒得曹軍幾乎丟盔棄甲,幾乎全軍覆沒。這一仗使曹操元氣受損不少,回北方休養了好幾年,劉備和孫權得以站住腳跟,擴充實力,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這一役也在歷史上也成為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到了後期,劉備託孤白帝之後,諸葛亮“安居平五路”,不費一兵一卒退去了侵犯的魏兵。南方蠻族,則由諸葛亮親自率大軍征討,之後便有了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事。

我們都知道,火攻實質上是比較殘忍的一種手段,被火燒是很痛苦的,被火燒死的人幾乎就是一堆焦炭,死得也很慘,所以,存在用火攻會損陽壽的說法。但為何諸葛亮在前期沒有這種擔心,而到了後期火燒藤甲兵的時候卻說自己“必損陽壽”呢?

首先,火燒曹兵是正義的反侵略手段,而火燒藤甲兵是主動進犯不得以而實施的行為。在前期,劉備作為弱勢一方,面對曹操的大軍侵犯,自己只有幾千號人馬,是不可能硬拼的,火攻是迅速退敵並且震懾敵人的一種手段。

況且,劉備是代表“匡扶漢室”的正義之師,面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曹操的進犯,是正義的抵抗,火燒曹軍,是具有合理性的。而在後期,諸葛亮是去穩固後方,平定叛亂保證北伐,是解決自家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在自己的領土上打自己人。況且,諸葛亮平定叛亂最初的設想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德服人,實現永久的後方安定。

火燒藤甲兵,實在是因為這波孟獲請來的援軍刀槍不入,難以對付,不得以而實施的。從這方面來看,火燒藤甲兵確實會有損陽壽。

其次,初出茅廬的諸葛亮,正是“臥龍騰飛”初時,一身才華剛剛得到釋放,諸葛亮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能力使人信服,火燒曹兵,可以說是他年輕氣盛時的表現。到後期,諸葛亮已步入中年,更是受了劉備的託孤重任,早已褪去了剛出道時候的氣盛,也擔任了一國的丞相,將一個國家的重擔扛到自己的身上。

這時的他,不是年輕時候的唇槍舌劍,而多了幾分穩重,看到被自己火燒的藤甲兵死得那麼慘,他內心大大不忍,得出了“必損陽壽”的結論。

人到中年,對自己的生命前途也總會有擔憂,諸葛亮也不例外,此時的他,最希望的就是自己能夠多活幾年,多為漢室做些貢獻,不負劉備白帝託孤的囑託。想要真正實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他,在這時發出“必損陽壽”的感嘆,我們也能夠理解。


無筆史官


《三國演義》第九十回“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就記錄了這件事。

諸葛亮平定南蠻,此時已經六次擒獲孟獲,然而孟獲還是不服氣,決定向烏戈國國主兀突顏借藤甲兵,據記載,藤甲兵刀槍不入,魏延率軍與之對抗,無計可施,大敗一場,諸葛亮為了破藤甲兵,讓魏延連續詐敗15次,這才將藤甲兵引入山谷,最後一把火將3萬藤甲兵燒成了灰燼,然而此事時的諸葛亮並沒有流入出勝利的喜悅,反而表情凝重,流淚道:“我雖然有功於社稷,但是必然會折損陽壽。”

諸葛亮一生用火攻5次,就連火燒曹魏士兵30萬人都面無懼色,為何此次卻有這樣的感慨?

諸葛亮曾火燒博望坡,夏侯惇敗逃回許都;火燒新野,曹仁損失慘重;火燒赤壁,不過這個主要功勞應該是周瑜的,此火攻直接讓曹操統一天下的願望給打破;火燒藤甲軍就是第四次,最後一次火燒上方谷,司馬懿差點喪命於此。

以上來看,諸葛亮火燒魏軍何止30萬,但是唯獨第四次火燒藤甲兵時心中自責,說折損陽壽,這主要是由多方面原因決定的。

首先:藤甲軍最無辜

縱觀這五次用火,唯獨藤甲兵這3萬人是非常無辜的,這些藤甲兵本就和蜀漢無關,只是孟獲搬來的救兵,就和孫悟空搬來的天兵天將被吸走了兵器一樣,然而魏延對這些藤甲兵無計可施,諸葛亮才出此下策,其實諸葛亮的本意只是降服他們就行,南征也只是為了平叛孟獲,可謂是傷及無辜,而火燒魏軍則不同,諸葛亮認為燒魏軍是替天行道,魏軍是強敵,只有殺得越多越好。

其次:藤甲兵屬於蜀漢子民

烏戈國本就是蜀漢地區的一個不落,舉國人數有限,3萬藤甲兵本就是他們舉國國力,現如今被諸葛亮一把火給燒死,間接的害了一個小國,況且這個烏戈國的藤甲軍同樣是蜀漢子民,這樣的做法確實不妥。

其三:諸葛亮親眼所見

其實諸葛亮用火攻,雖說親臨戰場,但是很少目睹士兵被燒死的過程,即使被火燒也都有出路可逃,唯獨上方谷和燒藤甲兵類似,是個谷口,出路被堵死,但是上方谷火還沒燒旺就下了一場大雨,藤甲兵則不同。

《三國演義》原文記載:“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也就是說這些藤甲兵在谷內,出口被堵住,蜀軍往下方倒油放火,諸葛亮親眼看見這些藤甲兵被火燒的手腳亂跳,很多士兵又被石頭砸的頭破血流,有的向逃亡出口又被斬殺,最後全部死於谷內,散發出的焦味著實難聞。諸葛亮親眼看見這些藤甲兵被燒死,心中難免自責,雖說自己不信天命,但是洞察天意的諸葛亮總認為這樣操作是折損陽壽的。

最後:赤壁之戰的影響

赤壁之戰沒多久,周瑜就去世,諸葛亮認為周瑜這把火燒的太旺,曹操軍說有八十多萬軍隊,精銳悉數被燒死,然而周瑜卻在這之後去世,肯定是此舉損了他多年的陽壽,諸葛亮心有餘悸,這才發出感嘆。


羽評郡主


諸葛亮火燒魏軍30萬大軍,怕是有誇大之詞。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第二把火,火燒新野;第三把火,火燒赤壁。

前兩把火確實是諸葛亮放的。但這第三把火,其實是周瑜放的,諸葛亮只是借了點東風,他倆一個扇風,一個點火,一個是主犯,一個是從犯。



火燒博望坡,算是諸葛亮的首秀。

劉備把孔明從臥龍崗請來之後,奉若上賓,食則同桌,睡則同榻。張飛和關羽看著不爽,本來他們仨兄弟是睡一張床的,這下又來了個小鮮肉,四個人睡一張床,睡覺翻個身都很難啊!

而且孔明細皮嫩肉的,嘴上沒毛,辦事能牢靠嗎?這廝還整天搖著把破蒲扇,這大冬天的,裝哪門子蒜啊?不僅如此,還自吹自擂,什麼才比管仲樂毅。關羽和張飛看孔明那嘚瑟樣,氣不打一處來!他倆巴不得孔明出糗後捲鋪蓋滾蛋!



孔明也看出來了,關羽和張飛吃醋了,要不露出點真才實學,是沒法繼續在這混了!

機會自己就來了!

曹軍過來打劉備了!領兵這位是夏侯惇,誰是夏侯惇?就是後來吃自己眼珠子的那位,想想噁心到不行。這廝武功一般,智謀一般,但卻很會逞能,向曹操打包票說,如果不割孔明的頭,就割自己的頭。說罷,帶著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奔而來!



劉備正在納鞋底呢,忽聽關羽和張飛來報,夏侯惇引兵十萬殺過來了,嚇了一大跳,慌忙放下手中的活計,這就要收拾金銀細軟,帶著家眷逃跑。關羽勸他說:“大哥,著啥急啊,曹軍離這還有百把里路呢,這孔明不是挺能的嗎?這次派他上場,試試他是不是吹大牛?”

劉備一拍腦袋,笑道:“我正忙著納鞋底呢,竟把這茬忘了,我這逃跑習慣了,跑順腿了,二位賢弟見笑了,快把孔明請來。”



片刻過後,孔明來了,看到劉備還在納鞋底,勸道:“我說備哥,咱有點出息行不行,你整天像個娘們似的,縫縫補補的,以後怎麼跟你混啊!”這邊張飛火了,這就要揍孔明,大喝道:“你咋和大哥說話呢,誰還沒點嗜好啊,納鞋底怎麼了?礙你啥事了?你小子知道我有啥愛好嗎?我愛好用鞭子抽人!”

這邊張飛抽出鞭子,作勢要打,劉備連忙攔住,大喝道:“都住手,咱們是一家人,我今天正式宣佈,打今個起,我戒了納鞋底,二弟,你的臭脾氣也得改改了,你們兩個都要聽孔明的,他可是我們花高價請來的上賓!”



孔明強壓怒火,故作平靜,他是個明白人,他就是個打工仔,一個月就這麼點錢,雖然約定了年終獎,但是要是達不到既定目標,是要扣獎金的啊!人家三兄弟才是正主,我得順著他們!這次說什麼也得爭口氣了!

於是孔明開始佈陣了,如此如此,張飛、關羽和趙雲各領了一個錦囊而去,不到地方還不讓拆開,三個人都兀自懷疑,這玩意怎麼感覺特沒譜啊。張飛更窩火,尋思著:“這次就按你的來,要是失敗了,你小子就滾蛋吧!”



孔明放了第一把火,燒的曹軍屍橫遍野,大敗而歸,蜀軍斬獲無數。劉備喜不自禁,這錢沒白花啊,一分錢一分貨,孔明真神人也!張飛和關羽也對孔明刮目相看,這小子,果真有兩把刷子,嘴上沒毛,辦事還挺牢!

這邊夏侯惇,帶著殘兵盛勇,灰頭土臉的回去了,沒帶回來孔明的頭不說,自己的頭也不捨得砍,曹操看在老鄉的面子上,就饒了他一回,否則就不會有後面生吃眼睛的戲份了!

孔明這次終於長了臉了,心情很好,年終獎可以拿到了!



第二把火,火燒新野。

本來劉表要把荊州讓給劉備的,劉備臉皮太薄,心裡很想要,嘴上卻說不要。劉備太磨嘰,諸葛亮都看不過去了,可他也沒有辦法,領導好面子啊。於是諸葛亮恰到好處地吹捧了劉備一把,誇他“真乃仁義之主也!”

這邊曹操親自帶領五十萬大軍南下,這次準備把劉表劉備一窩端,劉表還沒等曹操到就一命嗚呼了,就劉備形單影隻了!



劉備心驚擔顫,他只有一萬軍馬,曹操有五十萬,硬碰硬等於送死。還得使出看家本領,那就是逃跑,但逃跑也得有路線啊,於是向孔明商議逃跑路線。

孔明說:“新野肯定不能留了,咱們逃往樊城吧,我火還沒玩過癮,我再放一把火。”於是在新野城中發佈通告“看得上劉皇叔的可以跟我們走,不想跟我們走的自行離開,因為我們要放火了!”於是讓士兵在百姓屋頂放置火藥等易燃易爆物。

這次中計的是曹仁。其實夏侯惇也來了,只是這次學乖了,縮在後面了。


曹軍進城之後,發現人去城空,正要生火做飯,忽然狂風大作,蜀軍趁勢齊射火箭入城,霎時間,滿城煙火,曹軍被燒死的,燻死的,不計其數。

這就是孔明第二把火!燒死了部分曹軍,但百姓房子也燒沒了。這計策其實效果一般般,曹軍損傷不多,蜀軍撤退計劃反而因此延遲了!

第三把火,其實是周瑜放的。孔明懂得天文,知道什麼時候颳風。於是設了一個祭壇,煞有介事倒騰一陣,東南風還真的來了。古人迷信,以為孔明有呼風喚雨之術,其實只是裝神弄鬼而已!



總結起來,第一把火、第二把火是孔明燒的,燒死的都是曹軍,燒死砍死病死都是死,死的越多,曹軍有生力量越少,對蜀國來說就是好事。第三把火,雖然是周瑜放的,但燒死的依然是曹軍。所以這三把火,孔明不僅毫無懼色,反而內心竊喜!

但是火燒藤甲軍就不是那回事了。孟獲和蜀國之間那是內部矛盾,孟獲只要投降,他的軍隊就是劉備的軍隊,都屬於蜀國的有生力量。

蜀國人口本來就少,只有不到百萬人口,而魏國五百多萬。燒死一個藤甲兵,等於蜀國少了一人,諸葛亮心疼啊!


一半秋色


《三國演義》中有著誇張和迷信以及因果報應的成分,在古代總有這樣的心理用水火大規模殺敵是一種折壽的行為,相對而言比殺降不祥要好得多。福垊僅以《三國演義》而論,來談談孔明火燒超過30萬很多的魏軍萬面無懼色,為何3萬火燒藤甲兵時卻說“必損陽壽”的原因。

一言以蔽之,兩者有很大不同,那麼具體哪裡不同呢?

先來說說魏軍

孔明燒魏軍共計五次,分別是赤壁之戰、上方谷之戰、博望坡之戰、新野之戰、徐盛退曹丕之戰。累計燒死的魏兵遠遠突破了30萬,福垊僅以赤壁之戰舉例來證明他們之間的區別,因為僅僅赤壁之戰魏軍死亡人數也就30來萬了。

第一、提出火攻並且執行者是周瑜,諸葛亮只是配合。在赤壁之戰中,周瑜是吳蜀聯軍的總指揮,火攻主要由周瑜提出,並且還演了一出周瑜打黃蓋的好戲,要誘使曹軍上鉤。在執行火攻中,諸葛亮所做得工作就是借東風。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是也。也就說造成魏國重大傷亡的主要責任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故而在演義中,周瑜去世的比較早,也說明了利用水火大規模殺敵是折陽壽的具體例子。

第二、諸葛亮火攻的正義性。在小說中,蜀漢是正統。而且這個正統還受到漢賊曹操侵略,曹操企圖伐吳滅蜀(漢)。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不得已聯合吳國,對魏國實行了火攻,這是非常正義的。因為蜀漢是正統,故而諸葛亮北伐也充滿了正義性。諸葛亮在山方谷之戰中,當火燒司馬懿時,上天卻下了“及時雨”,這就是對諸葛亮火攻的一個警示。

第三、火攻的網開一面。諸葛亮對非正義的魏軍實施火攻時,都沒有做到斬盡殺絕,甚至遭遇前面火攻遇雨的情況。福垊認為從能借東風到火攻遇雨說明了《三國演義》中對侵略者的懲罰是順天而行,而侵略者是逆天的。

再來看看藤甲軍

第一、諸葛亮是提出並執行火燒藤甲兵的總指揮。在火燒藤甲軍中,諸葛亮對藤甲軍進行斷其後路,進行唯獨,然後放火。他是造成藤甲軍消滅的最大的責任人。

第二、諸葛亮親見藤甲軍的慘狀。諸葛亮看到因為自己的毒計而被活活燒死,看到屍體遍野,慘不忍睹。

第三、對藤甲軍趕盡殺絕。諸葛亮為蜀國安危對藤甲軍沒有網一面,造成了善於打仗的藤甲軍全軍覆沒。雖然蜀軍打藤甲軍初次失利,但整體實力而言蜀軍應該強以德勝而非一勞永逸。

第四、藤甲軍是蜀漢的臣民。然而諸葛亮已經六擒六縱孟獲,說起來是仁至義盡了。但那孟獲屢有反應心,第七次他還在向其鄰居國烏戈國(蜀漢國的屬國)國王兀突骨借藤甲軍3萬。諸葛亮為了徹底解決孟獲及兀突骨的問題就對他的臣民痛下黑手。果然第七次抓了孟獲再放了後,再也不反叛了。

諸葛亮為了國家,不惜折自己的陽壽,但也為那些藤甲軍哀痛,矛盾的心理。他真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