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褐馬雞(上)

陝西褐馬雞(上)

褐馬雞

我國古籍中經常會出現“鶡 [hé] ”字,成書於東漢初年《說文》中【鳥部】提到:“ 鶡、鶡鳥也。似雉,出上黨。從鳥曷聲。”明確說明:鶡就是現在“雞形目”的一種鳥類;這裡說的“上黨”,是個古地名,指的是現在山西省東南部,到了秦代,上黨郡範圍擴大,還包括河北省部分地區。《禽經》中記述:“鶡”,毅鳥也。毅不知死。”是說這種鳥性情暴躁、健勇善鬥,有置死不避艱險的性格。三國時曹植在《賦》序中寫道:“之為禽,猛氣,其鬥終無勝負,期於必死。”明末張自烈撰的字書《正字通》曰:“鶡”,鳥名,色黃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儕黨,有被侵者,往赴鬥,雖死不置。”清朝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也有:“鶡”者,勇雉也,其鬥時,一死乃止。其實我國古代“鶡鳥”就是指現在的:“褐馬雞”。

陝西褐馬雞(上)

黃龍縣地貌

我國共有四種馬雞,分別是藏馬雞、白馬雞、藍馬雞和褐馬雞,這四種馬雞分佈區域現在都很狹窄,也是中國特有鳥種。藏馬雞和藍馬雞都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馬雞是由藏馬雞亞種獨立後的物種,只有褐馬雞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褐馬雞僅見於我國山西呂梁山、河北西北部、陝西黃龍山和北京東靈山,可見其珍貴程度。

現在為什麼會叫“馬雞”?《明一統志·文縣·土產》中記述:“馬雞,嘴腳紅,羽毛青緑。”這是我們國家古代對四種馬雞的統稱,沒有細分到各自區別,籠統都稱為馬雞。徐珂 《清稗類鈔·動物·馬雞》:“馬雞出秦州 ,大倍於常雞,形如馬,徧體蒼翠,耳毛植豎,面足赤若塗朱。”所謂:大倍於常雞,是指:褐馬雞身高約60釐米,體長1米~1.2米,體重5公斤;這裡說:“形如馬”,算是一種比較早的描述,今天我們會說:“馬雞2對中央尾羽高翹於其他尾羽之上,其羽支和羽端均下垂,覆蓋在整個尾上,猶如馬尾,故名“馬雞。”

陝西褐馬雞(上)

陝北路遇冰柱

馬雞是一個古老的類群。在四川萬縣鹽井溝曾發現更新世(距今約二百萬年)的股骨化石,在北京周口店也發現更新世的馬雞化石,它們被認為分別與藍馬雞和褐馬雞有較接近的親緣關係。從這些化石資料推測,馬雞要比如今分佈範圍廣,很可能在古遠年代時,呈連續分佈,由於地理環境的變遷,物種的進化和變異,形成現在的點狀分佈情況。

以前去找過一次褐馬雞,想要具體位置,金學林老師說:“褐馬雞很多,我在山路上見到一大群,很容易就碰到了,我都懷疑這麼多,怎麼就是一級保護動物?”當時還問過qq老師,她說:自己在韓城找過三次,只有一次拍攝到尾部,褐馬雞就消失在峭壁之上的雜草叢中。以前我以為《小馬過河》只是個童話故事,現實中不會出現,遇到褐馬雞事情卻讓我相信這是真到,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才能確認能不能容易見到,只是那次去,我沒有找到褐馬雞。

陝西褐馬雞(上)

2018春節前的最後一次“涇渭溼地鳥類調查” 時,遇到雲南昆明“鳥協”過來觀鳥的“小白”,當天在完成溼地觀鳥後,他要去尋找褐馬雞,一同調查的鳥友“寶爾森”建議去山西“玄中寺”,那裡有半餵養的褐馬雞,在那裡容易見到。我也中肯地說:“褐馬雞不好找,最好聯繫當地鳥友。”小白卻在暮色中趕往韓城。或許,自然狀態下的動物,擁有最豔麗的羽毛,靈敏的身姿和完美的體型,還會對人類保持很高地警惕性,即使能夠驚鴻一瞥,對於每個野外觀測者來說,也都會有著無法抗拒的魅力。

陝西褐馬雞(上)

可能我們遇到過這種情況:有朋友突然給你打電話,讓你幫忙聯繫某些業務,你會瞬間愣住,因為你沒有這些方面地交往。朋友會繼續說:你認識某某人,他就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在朋友地提示下,你慢慢回憶起有次隨口說和某某人吃過一次飯,過後就忘記了,自己和某人也只是泛泛之交,擅長交際的朋友卻記住這個人。現在我也變成這種有心人,只是對鳥事有“心”。我也關心起他此行能否找到褐馬雞,一天後,他給我發來用手機拍攝到的褐馬雞圖片,我是既羨慕也無奈,無奈是因為我有事不能同行,無法見到心儀的褐馬雞。尋找褐馬雞再次被悄悄地記在心頭。十幾天前我就在查看天氣預報,覺得最好的時間就是春節當天,因為那天不用走親戚,同時天氣也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