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字三年有長進,可是平時寫出來與練字時差異甚大,是什麼原因?

黃臘


很多人練字都是這樣,對著字帖臨摹寫的還不錯,離開字帖單獨去寫或者去創作時就寫的不太好了,原因說來也簡單,就是功夫不夠深。關鍵是如何解決問題,怎樣離開字帖還能寫的好,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拙見,也是我自己練字時採用的一些方法。

首先先從大的方面來觀察分析所臨字帖的特點和風格。例如,我學習硬筆書法時臨摹的是《靈飛經》的小楷和趙孟頫的行書。我就會首先看《靈飛經》這本字帖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字形是長方還是扁寬,分析下來《靈飛經》整體字形偏扁,不像啟功先生或者瘦金體這類字體比較瘦長。

然後看《靈飛經》字體的主筆有哪些特點,分析下來發現,長橫非常伸展,撇捺也非常伸展,豎畫(中豎)沒有明顯的垂露和懸針的區別。那發現這些特點後自己單獨寫的時候有意去把這些主筆突出伸展,從外形上看就有了一些《靈飛經》的特點了。另外我還會拿所臨的這本字帖與其他字帖作一個橫向比較,看看它們的一些基本筆畫的寫法有什麼不同的地方,特別要注意就是起筆、收筆、轉折的地方,這樣會對這本字帖的特點更加清晰明瞭。

第三,去做一些集字的練習,好比要寫一首詩詞,把詩詞中的字在字帖中找出來,然後集字成一幅作品,然後再去臨摹。如果有些字字帖中沒有的話,找字帖中有相同偏旁部首的相似的字取法。

這樣練習一段時間的話就會對所臨字帖愈發熟悉,寫出的字也就會跟字帖接近了。


翰墨今香


如果,你練行書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日常字還是醜。說明什麼?

一、你所練的行書,和你原生態字的風格相差太大,在日常速度書寫時,你很難讓你臨字的結體和你習性相結合,形成你的字!

比如:你的原生態字,習慣一筆一劃寫工整,你若去學偏行草一點的字,可能花的精力就很大;而若學偏行楷一點的,就更為順勢了。

反之,你的原生態字,本身是習慣牽絲、連筆的“自由體”,若學行草一點的,可能更為順手了。

二、只注重臨貼,不注意鞏固、隨抄;

我也喜歡練字,我喜歡臨了貼後,隨意抄寫,遇到臨過的字,我一定用臨過的結體去寫的。

若不小心寫出了以前的結構,說明這個字沒形成條件反射,我會再臨習個百十遍,強化鞏固一下!學以致用非常重要!


隨抄時,速度根據自己對結體掌握的水平,接近實用,或者就是正常速度隨抄。

日常字――

三、硬筆行書臨貼,結構沒大問題即可!

畢竟,自己的習性,是很難徹底摒除的;習性中的陋習,卻是需要摒除的!

我們學字,是學字的結構的,結構上沒大的問題即可,和自己的習性結合起來的字,才是自己的字。

大家都是練字的,誰見過日常字和字貼寫的一樣的?都有每個人的習性的!

李四學書法家A的字學成功了,一定是有李四風格的老A的字!對不對?

當然,尊重自己的原生態習性,和摒除習性中陋習並不矛盾!日常字,抄寫――

四、有的行書,其結構本身難以用於日常書寫,不多聊了……


行書一點通


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會遇到的問題。當我們學習書法的時候,處在此時狀態下的書寫狀態,與後來自己平時書寫時候的另外一個狀態並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說自己所學到的書寫技能並沒有完全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這種現象在硬筆書法的學習者中存在較為普遍。很多學習者反映自己平時書寫完全用不上自己學習書法時候的技巧。

簡單的歸因,我們可以認為是學習的熟練度、強度還不夠造成的。俗話說“熟能生巧”,只有書法練習的次數、強度足夠多,那麼自然寫起字來就會有感覺。

很多人會說,我練習的時候寫字寫的很慢,因此寫的很好,但是日常書寫是不能做到這麼慢的,所以為了圖快,我只能又迴歸到以前的狀態了。

基於此,有些人就開始認為練習書法,尤其是硬筆練習字帖根本是沒有用的,是瞎寫罷了,我並不那麼認為。

以“寫字寫的慢,耽誤書寫速度”為理由,是站不住腳的。深入分析這個理由的背後,我們還是會發現,之所以寫的慢,不外乎有兩個原因:

第一、學的不紮實

第二、練的不夠熟

大部分人問題還是出在了第二點上。為什麼他們沒有意識到呢?我猜測是因為大部分人覺得自己練的強度已經夠好了,不需要再進行更高強度的練習。

而普通書寫者判斷自己書寫掌握情況好壞的標準之一就是看自己能不能寫好一個字。但是這實際上還是有很多可以探討的空間的。

比方說,如果我偶然間寫好了一個字,把這個字寫的非常到位,但是同時我也發現自己不能夠做到重複,也就是說不能做到再寫出完全一模一樣的書法來,無法做到第二次。那麼這個時候,到底算不算學會了這個技巧了呢?

我認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算完全學會。只能說從技法技巧上而言已經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但是還沒有完全的熟練掌握,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偶然間”寫好書法的現象。

所謂熟練掌握,其實就是將這種偶然轉化成必然的過程,將寫好書法的“結果”控制在自己可以掌握的範圍之內。這樣,才算熟練。從書法的學習角度來說,書法字帖的學習掌握情況也是影響後續書寫效果的關鍵。

另外一個常常被人所忽略的因素是基於以往習慣的影響所造成的結果。我們說書法訓練和書法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破除自身習慣、建立新習慣的過程。

我們在進行書法學習的時候,自我破除舊習慣的意識其實還是很強烈的。但是一旦進入日常書寫,有可能舊習慣又佔據了主導性因素,佔據了主流,新習慣建立的不是特別好,所以往往會有“退步”的現象。

這些問題應該來說是我們學習書法學不好的關鍵所在,總結起來,破解的方法還是堅持我們的書法練習,將書法練習所形成的書寫習慣深深的印刻在腦子裡,這樣的話我們的書寫自然會流暢很多,也更容易運用到生活中去。


松風閣書法日講


關於題主的這個問題,其實原因很簡單,說一說我自己的看法。看到這的朋友,也可以在評論區進行討論,發表不同的意見。

題主說自己的書法練習了3年,有進步,但是平時寫字和練習時的水平差異非常的大,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其實這也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很多人練習書法好多年,臨帖的時候寫的很好,一旦創作,或者自己平時寫字就原形畢露了,和臨帖作品差異很大,有的甚至還不如以前寫的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人,我以前也被這個問題這麼,我們老師也很重視這個問題,不斷的強調要加強創作的訓練,但是效果並不理想。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出現這個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

1、低一點主要還是練的太少了,這是一個事實,要是練習的數量很大,即使方法笨一點也是可以寫好的,實際上大部分人的練習數量並不夠,這一點又一點傷人,但是實際情況就是如此。

只有多多練習,不斷的重複,才能記住很多別人記不住的字形,這些自行都能做到會背,很熟練,寫好字是很正常的事情的。

2、方法上出了問題,雖然也練習了,但是練習的效率並不是很高,臨帖的方法不正確,不會精臨。雖然寫了很多,但是記不住要領。

解決方法:

1、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第一點就是要大量的練習,不斷的重複,直到熟練,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沒有這個過程,很難把書法寫好。

2、第二,要刻意的進行創作的訓練,除了對臨,還要學會背帖,把字帖背下來。學會精臨,把一個字反覆的臨摹,一直到會背為止。

能夠做到這兩點,假以時日,學會自由的創作、自由的高水平的書寫是沒有問題的。

你覺得呢?


不二齋


離開字帖就不會寫字,這是學書法時經常遇到的問題,其實質是不會靈活運用。


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就遇到過這種情況,洪七公給他的解決辦法是大量的接近於實戰的訓練。

洪七公的解決方法其實也給我們以啟示。就書法而言,我們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是:

1丶進行背帖訓練。合上字帖,憑記憶書寫原帖。背帖時,求大的相似,不糾結於細節。通過這種訓練,強化記憶,讓這種書寫風格成為自己的習慣。

2、集字訓練。從字帖中找出一些字,組成新詞來進行創作訓練。先從兩三個字開始,逐漸增加字數,由一個詞到一行,到一段,再到一篇,訓練自己的運用能力。

3、仿寫訓練。先將原帖臨寫幾篇,把握原帖特性,再認這種風格書寫其他內容。完成後與原帖比較,尋找差異之處,在下一次訓練時加以改正。

進行上面的訓練後,相信你的書寫能力會有所提高。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書畫家姚建文


這是因為練字與書寫是兩個狀態。

兩者之間有巨大鴻溝。

大小、速度、意念、動力、運動都不一樣。

怎樣改變呢?意在筆先。

正常書寫時要加一點練字意識,就逐漸過渡了。

祝你順利!


一點清風O學生漂亮字


我還想順便問一個問題,練了楷書三年了,日常書寫中字變醜了怎麼辦?


QuinnWang


心態不一樣. 練字的時候心理放鬆,而平時寫字的時候是緊繃著神經. 所以練字的時候容易寫好,平時寫字容易寫崩. 差距就會非常明顯.


小文殊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