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的人,不控物,不怨人,來去自由,得失隨意

獨處的人,不控物,不怨人,來去自由,得失隨意

/獨處,滋生了一個人的力量

獨處的人,不控物,不怨人,來去自由,得失隨意

叔本華說:“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他才能完全做自己。一個不喜歡獨處的人,是對自由缺乏熱愛的人,因為一個人只有獨處時才能獲得自由。

以前的我,是人群中的開心果,無論去哪裡都會呼朋喚友,生活是熱鬧的。週末一定要找朋友一起玩,喜歡身邊有人陪,無法忍受一個人的孤獨。所以,那時的我,還沒讀懂叔本華,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為這就種生活理所當然,從來沒想過改變自己。

獨處的人,不控物,不怨人,來去自由,得失隨意

一個人要走什麼樣的路,與其說是自己選擇的,不如說是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在推著你。你認為是自己下的決定,自己做的選擇,自己在主宰命運。等你走過的路足夠遠,驀然回首,你才發現,人很難凌駕命運。駕馭命運的唯一辦法,是讓自己成為命運的一部分,心隨之動靜,行隨之遠邇。

我沒想過要成為一個獨處的人,命運卻讓我成為一個熱愛獨處的人。

我那麼愛熱鬧,是人群中閃亮的星,怎麼會變成一個寂靜的人,並甘之如飴呢?你的意識層次改變了,人心也就變了;心變了,言行舉止也徹底變了。

獨處的人,不控物,不怨人,來去自由,得失隨意

熱鬧的人,像一顆在風中飄動的塵埃,永不止息,他們時刻享受著生活,唯獨沒有機會沉澱自己的力量。一旦命運發生轉變,面對愛、恨、情、愁,生、老、病、死的襲擊,他們馬上陷入情緒的困擾中,感到痛苦和無助。這是人生的常態。

獨處的人,就像一個世事的旁觀者。他們身在其中,隨凡塵起伏,和其光,同其塵,喜怒哀樂樣樣有,只是不淪陷。因為,獨處滋生了一個人的力量

一個人在獨處中,不但可以得到最大的自由,還可以得到最大的滋養。人就像一臺手機,而獨處,就是給手機充電。

有些人一輩子都不獨處,不給自己充電,所以他們只能抓住物質,抓住親近的人,從中尋找力量和安全感。

有些人每天抽出半個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獨處,這樣就能及時地充電,保持精神的飽滿。他們不控物,不怨人,來去自由,得失隨意,怡然自得。更重要的是,在獨處中,可以慢慢看清生活的真相,悟到命運的規律,慢慢地,獨處的人會成為一個智者。

獨處的人,不控物,不怨人,來去自由,得失隨意

《道德經》老子,是一個大智者,也是一個得道者。只說他騎著青牛,出了函谷關,不知去向。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很多人沒讀懂這句話的含義。為什麼天地和聖人“不仁”?因為他們能真正做到大公無私。

他們對天下萬物都一樣,不偏不私,表現出來就是不仁不愛。這種“大我”的境界,一般人無法承受。因為我們有根深蒂固的“小我”,喜歡被關注,喜歡得到優待,所以我們離不開親人和朋友,這些人都關心和關注我們。

達到“大我”境界的人,是得道的人,是孤獨的。

這種孤獨,不是凡人體會的孤獨,而是另一個精神世界的圓滿。正如莎士比亞所說,“即使被關在果殼之中,我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

獨處的人,不控物,不怨人,來去自由,得失隨意

易說蓮花:這幾年來,很少感覺到孤獨。如果真的要挖一點孤獨出來,那就是這種公正者的孤獨。

尼采描寫的“公正者的孤獨”:

所謂公正,就是無論什麼原因,無論對誰,都保持相等的距離,無論是對親近的人,討厭的人,愛的人,乃至對自己都一樣。

人們可能會將這稱為“孤獨的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