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這個以“佛寺”為名的小鎮,為何能在玉雕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中國人自古就對玉情有獨鍾:在遼寧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豬龍"被世人稱之為"中華第一龍";儒家文化中留下君子"溫潤如玉"的人格信條,璧、琮、環、璋等各個姿態的玉器分別蘊含著不同的意義。

到了今天,在"以玉養人"理念的指引下,各種手鐲、吊墜等首飾更是形態各異、美觀大方。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玉文化貫穿了中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為中國傳統文化增添了幾分神秘的氣息。

河南這個以“佛寺”為名的小鎮,為何能在玉雕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不過,說到玉器雕刻,就不能不提河南鎮平縣石佛寺鎮,該鎮有"中國玉雕之鄉"的美譽,也是中國最大的玉雕加工銷售集散地。

據史料記載,石佛寺鎮,因鎮西有一所興建與唐代的佛寺內置一座石刻的佛像而得名,而其以玉雕技藝作為主要發展路徑絕非偶然。

早在夏代時,南陽鎮平一帶為古呂國所在,當時人們的勞動工具主要是石鏟、石鐮等,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積累了一些石雕技藝,為後來的玉雕藝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而在人們尋找並製作石器的同時,南陽鎮平一帶獨特的玉石資源被相繼發現,時人以"石中之美"者為"玉",遂有一些人對於玉石的辨別有著獨特的技巧和直覺。有人考證後發現,"和氏璧"的發現者卞和應該是河南鎮平人。

河南這個以“佛寺”為名的小鎮,為何能在玉雕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到了東漢,南陽因為是東漢皇室起家之地而被稱為"南都",與當時的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並稱。張衡所著的《南都賦》中,對於南陽鎮平的玉器雕刻極盡榮美之辭——"其寶利珍怪,則金彩玉璞,隨珠夜光,珍羞琅琅,充溢園方,琢雕狎獵,金銀琳琅。"

因為玉石資源,鎮平石佛寺一帶在漢唐時已享有盛譽,但其成為"石雕之鄉"的歷史卻應該是從宋元以後開始的。據《鎮平縣誌》記載,鎮平的石雕技藝是從北京、蘇州等地傳入的,並在其基礎上融合了南北兩派,形成自己的特色。

有人曾這樣評價,"鎮平玉雕博採南北之長,既有京津派的雄渾豪放,也兼蘇揚派的婉約細膩,造型生動逼真、雕刻精細入微,具有鮮明的中部風格。"

河南這個以“佛寺”為名的小鎮,為何能在玉雕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不僅如此,鎮平縣石佛寺鎮還充分利用了"中國四大名玉的產地之一"的天然優勢,以及在明清時期作為南北水陸交通要道的優勢,將其轉變為玉石雕刻的集散地。在這裡,不僅有本地的獨山玉,還有新疆和田玉、老撾翡翠等不同的玉石品種,進而將其通過雕刻的方式演繹為不同的藝術作品。

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玉雕也將迎來大發展,鎮平玉佛寺的石雕能否維持現有地位,還需看當地人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