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个以“佛寺”为名的小镇,为何能在玉雕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人自古就对玉情有独钟:在辽宁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猪龙"被世人称之为"中华第一龙";儒家文化中留下君子"温润如玉"的人格信条,璧、琮、环、璋等各个姿态的玉器分别蕴含着不同的意义。

到了今天,在"以玉养人"理念的指引下,各种手镯、吊坠等首饰更是形态各异、美观大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玉文化贯穿了中国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

河南这个以“佛寺”为名的小镇,为何能在玉雕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说到玉器雕刻,就不能不提河南镇平县石佛寺镇,该镇有"中国玉雕之乡"的美誉,也是中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

据史料记载,石佛寺镇,因镇西有一所兴建与唐代的佛寺内置一座石刻的佛像而得名,而其以玉雕技艺作为主要发展路径绝非偶然。

早在夏代时,南阳镇平一带为古吕国所在,当时人们的劳动工具主要是石铲、石镰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一些石雕技艺,为后来的玉雕艺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而在人们寻找并制作石器的同时,南阳镇平一带独特的玉石资源被相继发现,时人以"石中之美"者为"玉",遂有一些人对于玉石的辨别有着独特的技巧和直觉。有人考证后发现,"和氏璧"的发现者卞和应该是河南镇平人。

河南这个以“佛寺”为名的小镇,为何能在玉雕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到了东汉,南阳因为是东汉皇室起家之地而被称为"南都",与当时的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并称。张衡所著的《南都赋》中,对于南阳镇平的玉器雕刻极尽荣美之辞——"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随珠夜光,珍羞琅琅,充溢园方,琢雕狎猎,金银琳琅。"

因为玉石资源,镇平石佛寺一带在汉唐时已享有盛誉,但其成为"石雕之乡"的历史却应该是从宋元以后开始的。据《镇平县志》记载,镇平的石雕技艺是从北京、苏州等地传入的,并在其基础上融合了南北两派,形成自己的特色。

有人曾这样评价,"镇平玉雕博采南北之长,既有京津派的雄浑豪放,也兼苏扬派的婉约细腻,造型生动逼真、雕刻精细入微,具有鲜明的中部风格。"

河南这个以“佛寺”为名的小镇,为何能在玉雕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不仅如此,镇平县石佛寺镇还充分利用了"中国四大名玉的产地之一"的天然优势,以及在明清时期作为南北水陆交通要道的优势,将其转变为玉石雕刻的集散地。在这里,不仅有本地的独山玉,还有新疆和田玉、老挝翡翠等不同的玉石品种,进而将其通过雕刻的方式演绎为不同的艺术作品。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玉雕也将迎来大发展,镇平玉佛寺的石雕能否维持现有地位,还需看当地人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