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歷史沿革:中南軍區海軍的前身是1949年12月15日成立的廣東軍區江防司令部。1950年10月以廣東軍區江防司令部為基礎組建華南海軍司令部,同年12月華南海軍司令部改稱中南軍區海軍。最終於1955年8月6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

中南軍區海軍時期的主力軍艦一覽:

“Y”型掃雷艦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型掃雷艦屬於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YMS型木殼掃雷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剩餘物資被中國海關購得,成為海關緝私艦,被定為“Y”型,用冠以“海”字頭的詞語命名。1949年,九龍海關的5艘“Y”型艇隨其他緝私艦艇在香港宣佈起義,後於1950年駛至廣州,被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江防司令部接收。除1艘艇況較差未能成軍外,其餘4艘均被廣東江防部隊重新使用。分別為原九龍海關的“海康”“海龍”“海泰”“海威”,原編號“Y-1”“Y-2”“Y-3”“Y-8”,人民解放軍獲得後,以原編號作為艦名。由於本型軍艦在作為海關緝私艦時代,已無掃雷裝備,廣東江防部隊獲得後,將4艦全部加裝蘇式掃雷具,恢復為掃雷艦。由於本型軍艦在廣東江防艦隊當時裝備的艦艇中噸位、體量較大,不僅被用於珠江口等區域的掃雷,早期甚至主要作為炮艇使用,曾在珠江口海域參加過多次作戰行動,“Y3”艦曾在1950年配合人民解放軍珠江軍分區部隊全殲蚊尾洲上的國民黨軍隊,“Y2”艦則於1952年9月25日在珠江口海域截獲了國民黨保密局四邑特別站站長趙一帆。

在中南軍區海軍第一次統一賦予舷號中,本型四艘艦分別被賦予“3-101”、“3-111”、“3-121”和“3-131”。

排 水 量:320噸

主 尺 度:41.45米×7.46米×2.4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GM8-268A型柴油機,雙軸,1760馬力

航 速:15節

燃料儲量:22噸燃油

續 航 力:2100海里/10節

武 備:蘇制72-K型25毫米機關炮1門

“舉振”號佈雷艦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舉振”艦屬於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量建造的中型登陸艦LSM,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與LST一起大量援助給國民黨海軍,因採取帶有“美”字的詞組命名,稱為“美”字艦。另有大批LSM作為剩餘物資被中國的招商局、民生公司等航運商購得,改造為商船。

人民解放軍在1949年後,通過調撥各航運公司擁有的LSM艦,以及從香港設法購買,共獲得10餘艘本型軍艦,其中中南軍區海軍獲得的一艘LSM艦在1953年經黃埔修造船廠改裝為佈雷艦,改名“舉振”,舷號不詳,服役至20世紀80年代退役。

排 水 量:520/1095噸(輕載/滿載)

主 尺 度:62米×10.5米×2.51米(全長、寬、滿載吃水)

動 力:2座GM型柴油機,雙軸,2880馬力

航 速:12節

武 備:不詳

LST型坦克登陸艦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本型軍艦原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建造、裝備的坦克登陸艦,簡稱為LST,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美國曾將大量本型軍艦援助國民黨政權,因採用“中”字開頭的詞組命名,稱為“中”字艦。另有一批作為剩餘物資,被國營招商局等中國航運商購得,人民解放軍海軍編成內的本型軍艦,前身多為招商局等的商船。

廣州軍區江防部隊/中南軍區海軍在華南獲得了3艘該型軍艦,諸如原屬招商局的“中基”號(後編號“3-182”,命名為“五四”),

“五一”“五四”等,除作為運輸艦外,還有部分被改裝為快艇母艦、修理艦等用途,至20世紀80年代末全部退役。

“3-102”艦

“3-112”艦(“五一”號),1953年經黃埔修造船廠修復。

“3-122”艦

“3-132”艦,招商局購入,命名“中112”。後被國民黨海軍徵用,國民黨海軍撤退時自沉(另一說:1946年6月運兵時被解放軍擊沉,還有一說:1949年被徵用軍運被炮火擊毀。),解放後在海南打撈出水,1953年經黃埔修造船廠修復。

排 水 量:1625/4080噸(輕載/滿載)

主 尺 度:99.97米×15.24米×4.2米(全長、寬、吃水)

動 力:2座GM12-567A型柴油機,雙軸,1700馬力

航 速:11節

武 備:不詳

“3-141”(“勇敢”號)步兵登陸艦/炮艦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勇敢”號原屬美國LCI型步兵登陸艇LCI-632,1944年3月15日在美國新澤西州新澤西造船公司開工,6月9日下水,6月17日竣工。1947年4月28日在青島被移交給中國海軍,改名“聯榮”。起先編入運輸艦隊,後編入海防第二艦隊,1949年4月23日林遵率部分海防第二艦隊軍艦起義的行動中該艦不願起義,隨“永嘉”等艦一起向吳淞口突圍成功。1949年7月該艦被調往廣州黃埔,10月14日解放軍進駐廣州,該艦率領第四巡防艇隊所屬艦艇退往澳門。經中國共產黨上海局策反委員會策動和組織,該艦艦員李振華等人於10月26日發動起義,成功控制該艦從澳門起錨返回廣州,加入解放軍。編入廣東省軍區江防司令部,更名“勇敢”,後編入中南軍區海軍,定舷號“3-141”,加裝武器被改裝成炮艦使用。1953年9月9日在珠江口伶仃洋麵將越界的駐港英軍“HDML1323”號炮艇擊成重傷,成為中南軍區海軍擁有戰功的一艘軍艦。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排水量:419噸(滿載)

主尺度:48米×7米×1.8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柴油機,雙軸推進,1600馬力

航 速:16節(最大)

武 備:日製88式75毫米高射炮2門,九六式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1座,九三式13毫米機槍2挺,美製厄立肯20毫米機關炮4門,輕機槍2挺(改造前)。美製MK-22型76毫米高平兩用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4門(改造後)。

“桂山”號步兵登陸艦(“3-142”?)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桂山”艦屬於美國LCI型步兵登陸艇,二戰結束後作為剩餘物資售予中國,最終被廣西航業公司買下當做貨輪使用,1949那年本艇在香港起義,迴歸廣州編入廣東江防部隊,更名“桂山”(一同起義的同型艇被更名為“桂海”),加裝武器被改裝成可以運兵的炮艦使用。1950年5月25日在解放萬山群島戰鬥中,本艇滿載陸軍陸軍131師一部,原定去垃圾尾島附近的青洲、三角島登島作戰。途中遭敵艦攻擊。本艇頑強抵抗,艦體多處中彈起火,甲板上物體幾乎全部被毀,機艙進水。艦長池敬樟(起以前他曾任“同心”號炮艦艦長)犧牲,艦員多半傷亡。陸軍戰士爬上甲板使用手中武器對敵艦射擊,傷亡很大。在此緊急關頭,131師副團長郭慶隆下定決心,指揮本艇全速衝向垃圾尾島釣庭灣搶灘。搶灘成功,所有幸存官兵在副團長郭慶隆率領下和敵海軍陸戰團展開肉搏戰,直到大部壯烈犧牲(僅倖存5人)。本次戰鬥史稱“垃圾尾島海戰”,戰後珠海縣(今珠海市)於1954年將垃圾尾島改名為“桂山島”作為對該艦官兵英勇戰鬥的紀念。

排水量:419噸(滿載)

主尺度:48米×7米×1.8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柴油機,雙軸推進,1600馬力

航 速:16節(最大)

武 備:美製40毫米MK-3型機關炮2門,九六式25毫米機關炮4門。(推測)

“3-151”(“桂海”號)步兵登陸艦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桂海”艦屬於美國LCI型步兵登陸艇,二戰結束後作為剩餘物資售予中國,最終被廣西航業公司買下當做貨輪使用,1949那年本艇在香港起義,迴歸廣州編入廣東江防部隊,更名“桂海”(一同起義的同型艇被更名為“桂山”),加裝武器被改裝成可以運兵的炮艦使用。

排水量:419噸(滿載)

主尺度:48米×7米×1.8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柴油機,雙軸推進,1600馬力

航 速:16節(最大)

武 備:美製40毫米MK-3型機關炮2門,九六式25毫米機關炮4門(改造前)。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4門(改造後)。

“瓊林”、“福林”號登陸艦

“瓊林”號廣東支前委員會剛從地方購買的已改裝為商船使用的原英制步兵登陸艦,1953年經黃埔修造船廠修復,舷號不詳,可能與“3-102”、“3-122”、“3-142”、“3-152”有關。(另有一說:美製“501型”登陸艇。)

附“LCT-501”型登陸艇數據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排水量:320噸(滿載)

主尺度:36.3米×9.95米×1.52米(長、寬、吃水)

動 力:3座通用GM6-71柴油機,三軸推進,675馬力

航 速:8節

武 備:美製厄立肯20毫米機關炮2門,機槍4挺。

“國楚”號、“東山”號登陸艦

原英制步兵登陸艦。(另有一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代英制登陸艦,陳濟棠之兄陳維周購來走私的兩艘同級艦“國雄”及“國楚”之一,“國楚”於1947年12月28日被海關查扣,1949年後被解放軍徵用。)

“3-161”(“白鶴”號)護衛艦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白鶴”號原為美製PC型巡邏艦。具體來源不詳,可能為起義的海關緝私艦,被改名“白鶴”,於1954年4月經黃埔修造船廠在江南造船廠的技術支持下大修成功,編入中南軍區海軍第一艦艇大隊,艦種定為護衛艦,具體服役情況不詳,但曾參與電影《無人島》的拍攝,在影片中扮演國民黨海軍的“江字”號PC型巡邏艦。

排水量:450噸

主尺度:53米×7米×3.3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16-27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2880馬力

航 速:20.2節(最大)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高平兩用炮2門,70K型37毫米機關炮3門,12.7毫米重機槍5挺,深水炸彈發射炮2具,深水炸彈投放軌2條。

“3-172”(“南寧”號)護衛艦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南寧”艦原為日本“擇捉”級海防艦“滿珠”號,1943年11月30日在日本三井造船玉野工廠竣工,1945年1月31日在越南金蘭灣被美軍潛艇擊傷艦艏,在經過簡單的修理後該艦繼續執行護航任務,4月3日該艦在護衛船隊行駛到香港海域時又遭到盟軍飛機轟炸,遭受重創,被勉強拖到香港,被判定受損過重宣佈放棄修理,5月3日除籍。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派員接收日軍遺留在香港的軍事裝備,該艦被列入接收名單,1946年5月27日該艦正式被中國接管,被命名為七號艦,被拖到廣州黃埔造船所修理,因受傷實在過重,修理進度非常緩慢。1949年廣州被解放軍解放,該艦連同黃埔造船所被解放軍接管,1952年開始制定維修該艦的計劃,來自江南造船所的專家技師抵達廣州後,1953年該艦正式開始大修,1954年4月修理完畢後加入中南軍區海軍第一艦艇大隊,命名為“南寧”號,艦種定為護衛艦,1955年中南軍區海軍改編為南海艦隊,該艦長期作為南海艦隊旗艦兼頭號主力艦使用,曾多次為中國從東南亞撤回華僑的行動護航,1959年針對南越海軍在中國西沙群島海域攔截中國漁船的挑釁行動,該艦多次前往西沙海域巡航。1961年該艦定舷號3-172,1975年該艦獲得新舷號500,為新舷號體系的護衛艦序列第一位。1974年該艦參與電影《南海風雲》的拍攝,扮演被擊沉的南越海軍10號艦,1979年前後該艦退役。

排水量:1020噸

主尺度:77.7米×9.1米×3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22號艦本式10型十缸柴油機,雙軸推進,4200馬力

航 速:19.7節(最大)

武 備:蘇制B-34型100毫米高平兩用炮3門,70K型37毫米機關炮4門。

“3-192”艦,艦名艦種不詳。

“3-182”艦(“五四”號)魚雷快艇母艦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1953年原美製中字號大型坦克登陸艦經黃埔修造船廠改裝為快艇母艦。用以充當1951年9月21日從旅順調來8艘蘇制123型魚雷快艇的母艦。

“3-?”(“廣州”號)運輸艦,700噸,1953年經黃埔修造船廠修復。

“123Б”型魚雷快艇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型艇西方統稱為“P-4”型魚雷艇,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發、裝備的高速魚雷艇,採用滑行艇型,鋁合金艇體,具體分為安裝有平面搜索雷達的“123K”型,和無雷達的“123Б”型。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海軍第7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中華人民共和國近海防禦形勢吃緊,為了儘快加強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戰鬥力量,開始向蘇聯購買包括魚雷快艇在內的海軍技術裝備,本型艇即在這一背景下購得。

1951年,蘇聯分兩次向中國交付36艘本型魚雷艇,其中8艘編成魚雷快艇第11大隊,配置於中南軍區海軍。

排 水 量:20.74噸(123Б),21噸(123K)

主 尺 度:19.5米×3.7米×1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M50柴油機,2400馬力

航 速:42節(最大)

續 航 力:400海里/13節

武 備:450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12.7毫米雙聯裝機槍2座(123Б),450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14.5毫米雙聯裝機槍×1(123K)

“3-522”(“舞鳳”號)淺水炮艦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3-522”艦原為葡萄牙海軍炮艦“澳門”號,1910年在英國亞羅造船廠竣工,建成後運往澳門地區服役,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為加強廣東、香港地區的內河防禦,日本政府和葡澳當局協商,於1943年將該艦購買,編入日本海軍,改名“舞子”,隸屬第二遣支艦隊。1945年日本投降後,該艦在廣州被中國海軍接收,更名“舞鳳”,列編廣東江防炮艇隊,後改屬海岸巡防第四艇隊。1949年10月14日因解放軍進軍廣州,該艦艦長李皋於10月20日發動起義,率該艦加入解放軍,更名為“舞鳳3-522”,後編入廣東軍區江防司令部,後歸入中南軍區海軍,其後歷史不詳。

排水量:133噸

主尺度:36.5米×6米×0.6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立式三缸三漲往復式蒸汽機,2座亞羅水管鍋爐,雙軸推進,250馬力

航 速:11.8節(最大)

武 備:47毫米戰防炮2門(推測)。

“奮鬥”號、“前進”號炮艇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兩艇屬於舊日本海軍25噸級炮艇,日本投降後殘存下來的25噸炮艇被中國海軍接收,總計三十五艘,推測另有數目不詳的同型艇加入了地方水警部隊,在1949年通過起義和投誠,總共有十七艘該型炮艇加入了新生的人民海軍,另有相當一批數量的該型炮艇處在備用狀態。和華東軍區海軍接收25噸炮艇的同一時期,中南軍區海軍所屬的廣東軍區江防部隊也接收了兩艘25噸炮艇,來源可能是在漢口起義的原漢口巡防處巡防艇隊的“炮64”和“炮65”艇,也可能是逃到香港又就近起義迴歸的原國民黨海軍同型炮艇。兩艇加入江防部隊後改名為“奮鬥”號和“前進”號,1950年5月23日,“奮鬥”號和“前進”號與“解放”號、“先鋒”號等配合陸軍參加瞭解放萬山群島的戰鬥。“奮鬥”號炮艇擊沉了敵“炮26”艇。

排水量:25噸(滿載)

主尺度:18米×3.6米×1.2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海軍型柴油機,雙軸推進,300馬力

航 速:11節(最大)

武 備:日製九六式25毫米機關炮1門。

“先鋒”號、“十月”號炮艇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先鋒”號原為日製“第1號”型驅潛特務艇“第11號”,二戰結束後該艇在香港被中國海軍接收,改名“高明”,因艇況不佳一直在廣州黃埔船塢修理,解放軍佔領廣州後接收該艇,編入廣東江防部隊,更名“先鋒”, 1950年5月25日該艇參加了垃圾尾海戰,俘虜了敵“炮25”艇因作戰英勇,戰後被授予“海上先鋒艇”稱號。1963年退役。

“十月”號原為日製“第1號”型驅潛特務艇“第223號”,二戰結束後該艇在臺灣被中國海軍接收,改名“光國”,1949年11月9日,該艇奉命從南澳島撤往臺灣時艇員發動起義,擊斃上尉艇長袁福厚,控制該艇後返回汕頭向解放軍投誠,被編入潮汕軍分區海防巡邏大隊,改名“十月”,後編入廣東江防部隊為炮艇,後參加解放南澳島作戰,最後退役時間不詳。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排水量:130噸

主尺度:29.2米×5.65米×1.8米(長、寬、吃水)

動 力:1座中速柴油機,單軸推進,400馬力

航 速:11節(最大)

武 備:日製九三式13毫米雙聯裝機槍2座,HO-103型12.7毫米機槍2挺。

“解放”號、“勞動”號炮艇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原為美製LCC型登陸引導艇,(全稱Landing Craft Control)是美軍在二戰中使用的用於引導登陸艇隊,標定登陸出發線及實施海上交通管理和簡要水文測量的小艇。LCC有Mk.1和Mk.2兩個型號。二戰結束後,美製船艇被大量拋售,名不見經傳的LCC也在其列。然而,目前尚無見到國民黨海軍中裝備此型艇的記載,反而是海關、港務等公務部門裝備了此艇,在海關中該艇被稱為“C艇”。但是,現有資料並不能證明這艘艇的具體來歷,只是有一說此艇來自海關,而同時也有解放軍從港務部門接收過同型艇的記錄(我軍稱其為“坦克登陸艦測量艇”)。 1950年5月23日, “解放”號、“勞動”號配合陸軍參加瞭解放萬山群島的戰鬥,其中“解放”號參加了慘烈的垃圾尾海戰,擊傷“太和”號護航驅逐艦,後遭多艘敵艦圍攻,副艇長林文虎犧牲。全艇19人傷亡13人。彈藥耗盡,火炮被毀,無法再戰。艇長梁魁庭駕艇脫離戰區,安全返航。

排水量:28噸(滿載)

主尺度:17米×4.42米×1.21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柴油機,雙軸推進,450馬力

航 速:13.5節(最大)

武 備:日製九六式25毫米機關炮1門,HO-103型12.7毫米機槍2挺。

“53甲”型護衛艇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型艇是“52甲”炮艇的優化型,在“52甲”的原有設計基礎上進行改進,增大了駕駛室建築,並增強了火力。1952年10月,海軍司令部艦船修造部決定設計、建造該型炮艇,並專門組建了造船設計室自行設計,由江南造船所和江南造船所廣州工地建造,1953年1月開工首艇,命名“53甲”型。該型艇總計建成36艘,其中江南造船所廣州工地建造的12艘則就近交付中南軍區海軍,以解決當時華南地區缺乏近海巡防炮艇的問題。建造過程中,因為原庫存的通用柴油機數量有限,交付中南軍區海軍的12艘炮艇改用海格力斯柴油機,動力性能稍差。

排 水 量:50噸

主 尺 度:24.64米×4.25米×1.16米(全長、最大寬、吃水)

動 力:2座海格力斯柴油機,雙軸推進,300馬力。

航 速:10節

武 備:蘇制70-K37毫米炮1門,厄利孔20毫米炮1門,12.7毫米機槍2挺。

“54甲”型護衛艇

南海艦隊前傳——中南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型炮艇是在“53甲”型基礎上所產生的修改型,對艇上原有的艙室佈局、管路分佈進行了優化調整,增加士兵艙面積,將艇上傢俱由木製改為鐵質,炮艇的外形則與“53甲”基本一致。本型艇總計建造14艘,其中4艘裝備中南軍區海軍。

排 水 量:50噸

主 尺 度:24.64米×4.25米×1.16米(全長、最大寬、吃水)

動 力:2座GM64HN9型柴油機,雙軸推進,450馬力。

航 速:11節

武 備:蘇制70-K37毫米炮1門,厄利孔20毫米炮1門,12.7毫米機槍2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