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見世面,到底有多重要?

十三號星球


對於出生在貧困家庭的人來說,他們可能一輩子都沒去過城市,就像我媽這一輩的人,出生在農村,家裡窮,買不起貴重物品,更別說出外邊去了。我記得家裡買了個液晶電視,我媽打開不會操作,她只會開機關機。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城市小孩從小就學鋼琴,書畫,字數等,像我們這些農村孩子,就只能看看,只能想想,我們也想每天過的這麼舒服,可是家裡經濟條件不允許。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第一次去上海,由於沒有出過遠門,地鐵都不會做,公交車站也找不到,我不會坐飛機,一路問路人才找到,到了以後,已經是晚上了,上海夜景真的是太美了,終於知道為什麼現在人為什麼願意擠在大城市,也不願意回農村,因為生活本來就是要享受,掙錢都是為了讓自己過的更好,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所以我發誓,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一定也去大城市發展,只能自己見的多了,自己的閱歷,經歷,人脈也就豐富了,這一生也就無悔了,等以後有機會了也要帶父母出城去旅遊,好讓他們安享晚年。




Fan757125


什麼叫世面?

心理學怎麼理解世面?

世面其實就是各種複雜的各個層面的多維度多視角的社會真實的情況。皇帝也想要讓自己的孩子見見世面。不過皇帝的孩子更需要見的世面,不是官場,而是農場。

平民百姓的孩子也需要見世面。平民百姓的孩子有機會需要見的是大世面。

我們經常說很多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能夠生活在北上廣深的超一線城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城市提供了足夠多的見世面的環境。能夠參加各種各樣的最先進的科技博覽會音樂會。能夠見到最大的博物館。這些都叫做世面。

見世面這個詞其實出自紅樓夢。紅樓夢第16回有句話叫做~~果然如此,我可也見個大世面了。世面在古代的時候指的是衙門面前的一塊圓石。所以見世面也就只是見官,對百姓而言,瞭解官場,這就是見世面。

現在人經常把見世面說成是出外旅行。這其實是見世面其中的一種。王陽明的心學講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說學了多少知識就應該走多少路,見到多少世面,這樣才能把理論和實踐真正的結合到一起。

如果講到兒童教育方面,那麼見世面真正的含義就是讓孩子從家庭過渡到社會。讓孩子瞭解社會的不同側面。讓孩子通過社會了解人性的不同側面。讓孩子知道世界如同硬幣一般。永遠有兩面,只知a面不知b面一定會帶來人生命運的損失。

在心理學裡面我們理解見世面,把它作為一個人維持心理健康和增強社會適應性,有更好的應對生活能力的視角去看待世面的。。

一個人是否心理建康不是一個單一的標準,而是取決於社會適應性。所以一個人越能夠適應社會,越代表著他見過足夠多的世面。一個人面對生活難題的時候,是否能夠找到最佳的應對生活的策略,往往取決於他是否有足夠多的對世界的瞭解。因為每個人應對事情的策略都不一樣。這取決於每個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模式。

而認知模式和思維模式如何去提升,其中有個最好的方法就是足夠多的見識。在與人的交往中見識,在與自然的交往中見識,在與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去尋找見識,在與自己不同的家族背景中去尋找見識,在與自己不同的階級經濟地位中去尋找見識。

因此足夠多的對世界的瞭解才是人生成功的基石。人生成功並不取決於文憑的高低。

小明經常去央視做節目。發現央視的很多導演製片人都有非常好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模式。不管他們所學的最初的專業是什麼,他們都有足夠多的對世界各個方面的瞭解。甚至也包括對人性各個層面的瞭解。

其中最主要一個原因就是在一箇中國最大的媒體平臺上,你有足夠多的機會去見到形形色色的人,去見到形形色色的社會,去見到形形色色的見識。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三體的秘密》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趙小明心理團隊


簡單來講我身邊的2個故事,大家就會明白讓孩子“見世面”的內涵和到底有多重要了。

我理解的見世面,不僅是物質富裕,讓孩子去很多地方玩,更是讓孩子有機會接觸、經歷不同的人和事情。

第一個例子

我的一個學生的女兒,3歲快4歲的樣子,剛上了一年幼兒園。家裡是相當富裕的那種,但夫妻二人都很低調,從吃穿用度上完全看不出是富貴之家,可是那天我們聚會,她帶了女兒一起去,看到她的女兒,我們終於明白“女兒要富養”的真正含義。

小女孩進門後很禮貌的用不大但很清晰地聲音向大家問好,還說今天會辛苦媽媽和各位阿姨帶她了。飯桌上也是有禮有節,既能坦然的告訴媽媽自己想吃的東西,但對於食物也很節制,不會一味貪吃。媽媽讓她吃蔬菜,她雖然不喜歡,但還是一邊說“吃蔬菜皮膚好身體好”,一邊努力地吃下去。大人問話也是不卑不亢,有問必答,有時會順著你的問題再多說幾句,比如問她最近學什麼,她會介紹學的內容,還會介紹不同的老師,說老師有什麼特點,自己喜歡哪個老師等等。

飯後,我們去ktv唱歌,小女孩安靜的坐在沙發上拿著手鼓給大家鼓掌,盈盈笑著,也不亂跑,偶爾走到媽媽面前找吃的。等大家都唱了一圈,她站起來說,阿姨我給你們唱個歌吧,然後大方的走上前拿起話筒請唱一首英文歌曲,雖然不是驚豔的那種,但氣息很穩、音準也很棒,看得出來孩子非常自信。大家誇她,她既不羞澀,也不過分驕傲,很禮貌的笑著說謝謝阿姨們喜歡。後來大家聊天,她就拿著手機跟自己的外教聊天,聊外教的旅行,聊自己去展覽館看到的植物等等,不時咯咯笑著,真是太可愛了。

第二個例子

我的同學,是個很優秀的女生,全國Top3大學碩士畢業,國家機關工作,高挑苗條,性格溫和。卻一直拖到29歲沒有談對象,今年終於領證了,但周圍人都覺得男孩子條件實在差(外貌、工作、個性等)。當然,談戀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對她好也行,可就是這一點也達不到,女孩子經常委屈、哭,找我訴苦,男孩子戀愛中對她並沒有多麼疼愛和包容。這女孩的脾氣我是知道,出了名的溫柔憨厚好說話,所以她的委屈我相信絕不是作的。


我問她為何不分手,她說自己以前一直認真學習,家教也嚴,沒談過戀愛,所以在這段戀愛裡一直覺得有問題都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想要自己改進,而且總是想著,這男孩子畢竟已經談了這麼久很熟悉了,分手後會不會更難遇到對的人。

我聽了心痛,她在戀愛方面太沒自信、太沒自我了,女孩子在戀愛裡想要幸福,首先得肯定自己的魅力,散發自己的魅力。而魅力,很多時候是靠你以前認識、談過戀愛的男生髮現,然後自己感知到的。這女孩壓根沒談過戀愛,她自己不自信,也沒有看到過她在別的男生眼裡熠熠閃光的樣子,所以總是覺得有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自尊感很低,委曲求全。看到她,我就想,我將來一定不會阻止女兒在大學裡戀愛,只要不太出格,這些都是寶貴的人生財富。


所以,“見世面”不光是出國玩、看展覽,更多的是接觸不同的人、看看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去體會生活,去經歷,變得更加獨立,並從他人身上折射、發現多角度的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也肯定自己的美好、悅納自己,過好人生。


小毛阿姨聊營養


說真的的確很重要的,同樣大的孩子,爸爸媽媽經常帶出去旅遊,逛商場,玩的孩子,和天天呆在家裡,看電視,玩手機的孩子差距還是蠻大的,在家裡呆的孩子侷限性很大,很多新鮮事物沒有見過,接觸過。說一個我身邊的最簡單的例子。

我大姑姐家的女兒,一天到晚就是三點一線,上學,放學回家寫字,包括星期六星期天,也是一模一樣的,大姑姐從來不帶孩子出去逛,最多在家看看電視,有次家裡人一起去超市,她和女兒也一起去了,剛好順便帶孩子吃肯德基,她給孩子要了一份薯條,孩子拿著番茄醬包不知道怎麼打開,她給孩子打開後,孩子就往嘴裡擠,最後弄了一身番茄醬,氣的她在店裡大罵孩子,周圍人的目光都看過來感覺好尷尬。過了一會兒孩子又鑽到桌子下面玩,又把她氣的罵。

就因為


桃子66002648


有一次,我在一家高級自助餐廳裡,遇見一對夫妻帶孩子來吃飯,從坐下來,兩人就開始教育孩子:

“這個餐廳多少錢一位知道不?如果不是為了讓你見世面,我能花這個冤枉錢來吃嗎?”

“這樣的餐廳賺的都是黑心錢,咱們再怎麼吃,連個零頭都吃不回來!”

“不好吃的就扔掉,不要吃了,我們是來享受的,不是來受罪的!”

“一定要多吃點,把本錢吃回來!”

......

走的時候,他們把剩下趕緊的菜一股腦倒進火鍋裡,然後偷偷摸摸的拿著一些吃的離開了。

當時,我就在想,這樣的父母帶孩子來,到底見了什麼世面?如果父母自己沒有格局的話,就算帶著孩子走遍天下,他們自己依然是孩子最大的世面,也是孩子最大的侷限啊。

所以,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成為值得孩子模仿的榜樣,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要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自己不努力,天天催孩子努力,自己不成功,天天期望孩子成功,這樣不是教育,這是控制,是違反人的天性的。

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魯道夫斯坦納曾經說:“所有的教育,其實都是自我教育,孩子在環境中教育他自己。身為成人,我們只是孩子環境中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儘可能讓自己成為最好的環境,因此孩子可以教育他自己,協調他自己的命運。”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環境,也是對孩子影響最深的“世面”,不在乎孩子是否見多識廣,在乎的,是父母是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題目說得很對,父母的眼光和格局,才是帶孩子通往更大的世界的途徑。


美可親子


我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爸,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在我女兒出生之前,我對她的人生有過很多設想,就像所有的直男爸爸,女兒奴一樣,希望她以後能溫柔又善良,希望她能有開闊的眼界,不至於被臭小子輕鬆騙走,希望她能會彈鋼琴,希望她會穿著小裙子跳著美美的芭蕾...

總之,我們這一代欠缺的,我都希望在我女兒的身上得到補償。

——我敢保證,90%的爸爸跟我一樣。

但是當我女兒出生後,當她咿呀學語時,當她笑著朝我奔來時,當她依賴地喊著爸爸抱時,所有對她以後人生的設想都化為泡影,心裡想著念著都是:只要懷裡這個小人兒,以後能過的開心幸福,她想做什麼都可以。

當然,我也會私心希望,女兒以後的開心幸福,不是拘泥於一個小圈子,也不是目光短淺的那種開心幸福,我想這就涉及到題主說的,所謂讓孩子見世面了。

為人父母,當然認可孩子必須要多見見世面,但因為自身眼界和閱歷的限制,每個人對見世面的看法都不一樣。

對我來說,什麼是見過世面?是面對逆境的不自卑不消沉,更是面對掌聲與鮮花時的坦然承受。我認為,這種的“見世面”,非常重要,能影響孩子未來的一生。

在這,我暫且以名人子女為案例,給大家來說說,

見過世面的孩子有多厲害!

還記得,去年7月份,12歲的黃磊女兒多多和王菲女兒李嫣攜手走秀場,兩個12歲小女孩自帶BGM的氣場,讓眾多網友都驚歎不已,直呼這才是真正的見過世面的孩子!

事實上,讓大部分網友更驚豔的是王菲女兒李嫣的表現:自信的腳步,睥睨全場的態度…站在多多和眾多模特中間,特別有氣場,特別吸引人眼球!

作為先天唇顎裂患者,雖說經過後期的多次修補手術,李嫣的臉看上去基本已經沒啥異常了,但也只能說是基本。

——這對愛美的女孩子來說,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打擊了,更何況還有來自外界眾多的眼光和非議…

講真,這境遇,就算是放在一個大人身上,也接受不了啊,但李嫣接受了,並且還適應的挺好的。

很多網友相信,這跟李嫣的成長經歷有關:一歲半可爬山,三歲背熟《金剛經》,認識甲骨文。五歲可獨走十五公里,六歲辦畫展,九歲已踏遍大半個地球,12歲巴黎走秀、巡演......

她的人生,她的閱歷比普通成年人還要豐富,她見過的世面更是碾壓絕大多數普通孩子。而這一切,最終成就瞭如今的她!

是的,見世面,第一件事是要學會走出自己的世界,環境對一個人的思想及言行舉止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那些見過世面的孩子,身上所獨有的氣質,是在更優秀的圈子中所感染,薰陶出來的。

說到這裡,不免有人想提出質疑了,明星有條件有資源可以讓孩子去見世面,那麼普通人咋辦?學唄!

布米童藝,關注少兒藝術培訓加盟創業,樂於與大家分享創業的乾貨信息,感興趣的可下方留言互動。


布米童藝運營總部


我講兩個故事。一個是我的,一個是我六歲女兒的。

先說我的。

我是農村長大的。進大學前,我知道電腦但沒用過。更不會打字。我清楚記得大一上計算機課的情景。我旁邊坐著的,是北京長大的孩子。我還在默記鍵盤上字母的順序時,他已經敲擊如飛了。那年這門課的考試,就是按照要求,在電腦上錄入一篇文章,設置縮進等。那位同學分分鐘搞定。而我,也過了。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曾經在多少張白紙上,用筆畫下鍵盤,寫上字母,練習敲鍵盤。

那是一種深深的自卑感。真的。雖然我知道,我可以努力,可以補回來,但那種感覺,真的讓人難受。我到現在還記得。

再說說我女兒的。

她比我幸運。她出生在北京,她的戶口本上就是北京的身份證編碼。我不是說北京戶口有多了不起。我只是說,她有機會見到很多我當年絕對不可能見到的東西。這些東西,她不需要努力,就是她每天生活的構成。當然,作為母親,我也有意識帶她去見識更多,欣賞更多。

比如,我會帶她去看舞臺劇。今年5月帶她在朝陽公園看完《Cavalia·舞馬》之後,又帶她看了一部小劇場的兒童劇《市場街最後一站》。她看完跟我說:“這部劇也不是不好看,可是跟舞馬比起來,太簡單!”我很震驚。因為她的評價很到位。她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判斷和品味。

所以,我不想大談特談見世面的重要性。這在今天這個時代,這簡直無需多言。我只是覺得,作為父母,我們要儘量給孩子創造長見世面的機會。

不為她超越誰,只為她不自卑,有自己的談吐與見識。而我們這些當父母的,盡我們所能去給予,也會不留遺憾。

歡迎點擊頭像,關注“小公主變形計”。我是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碩士,喜歡心理學,也是六歲女孩的媽媽,所有的文章和回答都來自我育兒的親身體驗。歡迎您關注我,與我交流!


小公主變形計


我覺得讓孩子見世面非常重要,先說說我的個人經歷吧。

我上大學三年級時,暑假曾去過清華大學,進了清華校園,我自己就感慨,小時候父母也沒領自己來清華大學看看,如果父母帶自己見見世面,真的感覺想上好大學會更有動力。

讓孩子見識面很重要,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也不是非黑即白,讓孩子擁有更寬更廣的視野,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看待人生的態度、找到它存在的價值,這樣孩子在以後看待問題、判斷問題的時候才不會片面。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孩子,身上總會透露著一絲膽怯,問個路都怯生生的,彷彿一隻受到驚嚇的小鹿,有人跟他說一句話,就埋著頭,臉就紅了,這些在生人面前扭扭捏捏的孩子,往往都是缺乏自信。

而那些見過世面的孩子總是落落大方,敢於表達自己,見過世面的他們自然會在人群中散發出不一樣的氣質,孩子見識多了,自然眼界開闊,處事從容大方,遇事不慌不怵。

讓孩子見世面,不僅僅是給她錢,給她買名牌,給她去出國旅行,而是讓她用一種最開闊的生活方式,慢慢活一生。

孩子的培養過程中,我們常常關心的是,她飛得高不高,而從來不關心她能不能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所以,讓孩子見世面,是讓孩子有更廣闊的天地,去走南闖北,是讓孩子有能力去成為更好的自己,不留遺憾,才能讓孩子的未來擁有不一樣的煙火!

我是天天爸爸,歡迎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天天爸爸


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有兩女兒,在小孩兒2歲的時候放在老家帶了半年,我再去接她的時候,不認識我了,我們還經常電話聯繫,看到我還往後面躲,而且特別內向。後來我就把她帶來武漢了,不管我走到哪裡,我都帶著她,有時間會帶她們去遊樂場玩,但是去遊樂場的時候,我只會靜靜的看著她們,鼓勵她們去教朋友,慢慢的小孩兒開始喜歡說話起來,自己親身經歷了,所以小孩兒一定要出去走走,有錢的可以帶著孩子出國,沒錢的經常帶著孩子在市區活動,也挺好的,一定不能因為沒時間、沒錢就把孩子關在家裡,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錢嘛!多有多的玩法,少有少的玩法。。多陪陪孩子,因為她們願意陪你的時間真的不多。


鈺琳軒門窗經營部


1.

前段時間跟一個小有名氣的攝影師朋友吃飯、聊天,酒至半酣,我好奇地問,你是什麼時候打算幹這行了?

她陷入回憶:這可就早了。要說最早有這個想法,是八九歲的時候出去跟父母去雲南玩,從小生長在城裡,第一次見到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湖光山色,當時整個人就驚住了,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美的地方!當時想的是,如果能想辦法把這樣的美景留住,該是多麼好啊!

她說,這是她第一次對“美”有了概念,並且這個概念隨著她慢慢長大,變得越來越清晰。

最終她選擇了用攝影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最終走上職業攝影師這條路。那一次旅行,成為她最早的藝術啟蒙。

她說,奇怪,為什麼小時候很多事情都忘了,但唯獨這一次旅行卻記憶猶新呢?我特別感謝那一次旅行。

我笑了:跟你一樣,小的時候,我父母也曾經帶著我來北京旅行,直到現在,我還能回憶起那時候見過的長城和故宮,帶著一些老黃的膠片的味道。

那時候家裡條件很一般,但我的父母還是帶著我出來走了一趟。他們沒想到的是,從此北京對於我來說不再是書本里一個抽象的符號,它成為我向往的地方。高考填志願,我毫不猶豫地填了北京,從此與這座城市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

2.

我跟朋友說,與其說感謝我們小時候的那次旅行,不如說感謝我們的父母,他們能在我們那麼小的時候就帶我們出來看世界,讓我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可能。

是他們給我們種下了夢想的種子,希望的種子,遠方的種子,讓它在我們的內心生根發芽,從此我們慢慢有了獨自求索的力量。長路漫漫,一邊是家鄉父母的牽掛,一邊是遠方的星辰大海,我們走得越遠,視野越大,越感恩父母賜給我們的力量。

——那是我們感知幸福的源泉,是我們走向更開闊的人生的起點。

畢淑敏在《我所喜愛的女人》中說:“我喜歡深存感恩之心又獨自遠行的女人。知道謝父母,卻不盲從。知道謝天地,卻不畏懼。知道謝自己,卻不自戀。知道謝朋友,卻不依賴。知道謝每一粒種子每一縷清風,也知道要早起播種和御風而行。”

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而最好的愛,是父母的陪伴。

長大之後,我們能回憶起來的很多美好的回憶,都跟父母的陪伴有關。後來,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因為事業到了最關鍵的時刻,不得不選擇把孩子交給他爺爺奶奶帶。

幾個月忙完之後,我趕緊回家去接他,發現他看著我,眼裡已經有了冷漠,一個勁往奶奶懷裡躲。奶奶說,剛開始的時候,他天天哭著喊著找媽媽,一個多月之後,他不再哭喊,有時候抱著玩具自言自語,有時候對著爺爺奶奶發脾氣。

我心如刀絞。帶他回北京後,我花了大量的時間陪著他,慢慢和解曾經有過的隔閡,慢慢融化孩子最堅硬的地方。

有一天,孩子對著我耳朵悄悄地說,媽媽,你帶我去海邊玩吧。

那一瞬間,我抱著他,淚如雨下。——原來他都記得,他記得我帶他去海邊玩,那些母子間最愉快的時光,他都記得。他在一點一點地原諒我,重新對我敞開心扉。

3.

後來,我們一家三口去了很多地方。去海邊,去我那個攝影師朋友念念不忘的雲南,去爬我小時候爬過的長城。我知道,這對於我們或許並不重要,但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遠比我們想象的重要。

作為父母,我們給不了孩子屬於他的未來,孩子會有自己的人生。我們能做的只是努力守護他能夠得到的當下的快樂和幸福,不焦慮、不盲從,不攀比。我們能做的,只是和孩子一起慢慢體味相伴時際遇的每一道風景,每一種心情。我們在相處的過程中,慢慢在他的心裡種下夢想的種子,種下愛的種子。

在李元勝的一首詩中,他寫道: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比如低頭看魚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離開

浪費它們好看的陰影

我還想連落日一起浪費,比如散步

一直消磨到星光滿天

我還要浪費風起的時候

坐在走廊發呆,直到你眼中烏雲

全部被吹到窗外

我親愛的寶貝呀,這首詩,我和你的父親多麼希望一遍又一遍地讀給你聽。

只要跟你在一起,我們就不覺得是在虛度光陰,因為我們知道,教育就是留白的藝術。

《後會無期》裡說:“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我們不能讓自己孩子的世界,只有方圓幾里地,我們希望他看到的世界,是開闊的、豐富的、美麗的、多樣化的。

在一次訪談,楊瀾問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吉爾博特,怎麼處理工作與家庭的關係?

吉爾博特教授回答:“十年以後,你會因為今天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小時而後悔。所以,你知道答案啦。”

他會因為你陪著他看這個世界,變得熱愛這個世界,主動地去探索這個世界。一旦他具備了感知美的能力,具備了愛人、愛自己的能力,從此以後,不管他遇到什麼樣的艱難,他都能自己生長出解決問題的能量,不管有什麼樣的傷痛,他都具備了自我治癒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