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果想要別人的東西,對方不給,應該怎麼勸自己孩子呢?

馬虎李


其實這是要分年齡層來定的。

兩歲半以內

兩歲半以內的孩子,在孩子的認知裡,世界與自己是一體的。孩子會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媽媽是自己的,玩具是自己的,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那麼,該怎麼辦呢?

1.直接抱走。

當發現孩子有想要別人玩具的行為,而對方不願意時,可以採用直接抱走孩子的方式。

語言不是溝通的唯一方式,但經常是最無效的一種。特別是對於兩歲半以內的孩子,採用直接暴走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界限就在那裡,不可侵犯。

2.轉移注意力

除了採用直接抱走的方式,還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兩歲半以內的孩子,對世界的探索慾望很強,所以很容易被轉移注意力。



兩歲半~三歲

兩歲半到三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世界彷彿忽然間有了他人的存在,孩子開始區分我的、和他的。

通常他們會採用打、推開的方式來表示自己的不願意,也用這種排他的方式來感知他人的存在,當別人對孩子所做的行為有所反應時,孩子會更樂於去做這件事情,因為她感受到了別人的存在。

那麼,該怎麼辦呢?

1.建立概念:別人的

當孩子與別人因為玩具的問題發生衝突時,可以及時給孩子建立概念:這是別人的,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這是你的,你的東西可以拿。

例如當孩子想要玩對方的小豬佩奇時,可以說:這是xx的,沒有他的同意,不可以拿。

然後指著孩子自己的玩具說:這是你的,你的玩具可以拿。

及時給孩子建立自己的和他人的概念。

2.直接抱走

剛給孩子建立完這個概念以後,孩子依然堅持想要拿別人的玩具時,可以採用直接抱走的方式。

還是那句,語言不是溝通的唯一方式,但經常是最無效的一種。發生衝突時,不用語言,要用行動。

直接抱走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清晰的感受到,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這條界限。

3.反覆建立概念

建立概念是一個反覆而堅持的過程。孩子還小,不可能建立一次概念,孩子就能懂。

更何況,孩子還會不斷的挑戰成人的底線。所以建立概念是一個反覆而堅持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成人所需要的是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三歲~四歲

3~4歲是孩子發展人際關係的初期。這個時間段的孩子最早發展出來的人際關係是:物物交換。

你有好玩的,我有好吃的,我們相互交換就能成為好朋友。倘若你沒有吸引我的實物,很抱歉,我不能跟你玩。

那麼該怎麼辦呢?

1.引導孩子學會正確交往。

引導孩子學會正確交往,可以引導孩子說,假如你很想玩對方的玩具,可以對他說:請問我可以玩一下嗎?

引導孩子用語言來解決問題,這不僅是一種文明的行為,更是保護孩子的方式。試想一下,假如孩子不用語言直接上手,遇到脾氣好的還可以,遇到脾氣暴的孩子,可能直接就被暴打一頓。

2.物物交換

倘若孩子的語言詢問對方不願意,這時候可以引導孩子繼續:如果你還是很想玩,可以跟小哥哥說,我把我的玩具借給你,你把你的借給我,可以嗎?

與此同時,在孩子3~4歲的過程中,請務必給孩子準備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物品。

這裡的可自由支配意味著,孩子可以把這個物品借給別人,甚至送給別人。孩子是這個物品的主人,他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和使用權。

3.尊重別人的選擇

倘若當孩子採用物物交換的方式,對方依然不願意分享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尊重別人的選擇:是的,此刻他不願意分享,這是他的選擇。但你依然很好。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把事情跟人剝離開來。當發生問題時,孩子對世界很容易會產生錯誤的認知,這時候倘若我們能夠及時的幫助孩子剝離人與事情,就能很好的保護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四歲~六歲

4~6歲的孩子所處的人際關係上升到精神層面。你的內在有吸引我的地方,或者我們有共同的愛好等,我們就能成為好朋友,以及分享玩具等。

那麼,該怎麼辦呢?

1.無法用語言解決問題。

這時候的孩子已經能夠用語言來解決玩具的問題了。倘若不能用語言來解決,請務必採用按照之前的步驟,引導孩子學會正確交往。否則孩子等到上小學後會很吃虧的!

2.傾聽孩子的情緒。

倘若當孩子用語言來解決,對方選擇拒絕時。我們可以及時的傾聽孩子的情緒:

A.給孩子的情緒命名。

感受一下孩子當下的情緒,可以對孩子說,他拒絕跟你分享玩具,你有點難過是嗎?

B.傾聽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肯定你的命名時,繼續說:沒關係,你難過就難過一會兒吧,媽媽在這陪著你。

C.接納孩子的情緒

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與自己的情緒呆一會兒。可以繼續對孩子說,不論發生什麼,媽媽依然很愛你,你依然很好。

D.引導孩子想出解決方案。

當孩子慢慢的從難過的思緒中走出來時,可以引導孩子:那麼,我們可以怎麼辦呢?

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愛與被愛,以及引導孩子主動思考,想出解決方案。



一點願景

您願意分享一下您的解決方案嗎?

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願每個孩子都擁有五彩繽紛的童年,

願每個生命都能被愛所照亮。

我是資深幼教,育兒問答達人,正面管教,愛和自由追隨者,更多精彩的育兒知識,歡迎關注我




謎婷


這個事情很簡單,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不同年齡時期的成長規律,就會很好解決了。



我女兒晴晴三歲左右的時候,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這是我的。”她的東西不許別人碰,包括穿衣服、吃飯等,都要自己做,我讓家人完全順著她的意思。她想幹什麼,就讓她幹什麼。給她買的食品,她正在吃,別人逗她說:“給我吃一口。”她以前會給,現在她總說:“不!不要!這是我的。”我告訴別人不要再這樣逗我的孩子,我也及時告訴孩子,你有權利拒絕別人,同時讓她知道,別人也有權利拒絕她的要求。



記得有一次,我帶晴晴去朋友家玩兒,朋友的女兒小羽有個洋娃娃特別好看。晴晴跟小羽要洋娃娃,想要玩兒一會兒,小羽不給她玩兒。朋友就說:“寶寶乖,把娃娃給姐姐玩一會兒吧。”小羽生氣地說:“不嘛,就不嘛!這是我的。”朋友很生氣,把洋娃娃一把拽過來,送給晴晴。小羽“哇”地一聲哭起來,她跑過來,一把手奪過洋娃娃。朋友舉手要打孩子,被我攔住了。

我說:“這本來就是小羽的玩具,她有權利不給別人玩兒的,晴晴想要玩兒,讓她自己解決去。”晴晴看妹妹不給自己玩兒,她就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對妹妹說:“我有個玩具,我們一起玩兒好嗎?”小羽還是抱著洋娃娃,不撒手。 過了一會兒,我女兒又笑著說:“妹妹,我有好吃的,我們一起吃吧。”她倆邊吃邊玩兒。又過了一會兒,我女兒說:“妹妹你抱娃娃累不累啊?我幫你抱一會兒好嗎?”小羽看了看,就把娃娃遞給了晴晴,一下午,她倆玩得都特別開心。



孩子的一生中,有三個關鍵期,分別是三歲左右,九歲左右和十三歲左右。 孩子在三歲左右,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建立期”;在心理學上我們也稱之為“自信心建立期”;也是孩子的“物權期”是因為孩子有了“我”的意識,想當然的就以為所有東西都是“我的”。 這個時期孩子的內心充滿好奇和佔有慾。他在家裡會表現出“霸道”的一面,他的東西不許別人碰,別人的東西他看見了,也想佔為己有。在這個時期,家長要幫助孩子逐清“你”、“你的”和“我”、“我的”的概念。屬於孩子的物品,讓他擁有“主權”;屬於他人的物品,明確告訴他,寶寶不能佔為己。 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中,逐漸培養孩子的情商,讓孩子知道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不是她想要別人的東西,別人就可以隨便給的。 在家裡,家長就要逐漸培養“物權”意識。我們不能“侵佔”他們的東西,也告訴他們不要“侵佔”別人的東西。

在帶寶寶出門前,一定要記得帶兩樣物品:寶寶最喜歡的玩具、食品。並囑咐孩子,如果出去玩兒,看到別人帶玩具和食品,不能跟人家要。如果寶寶真的是特別喜歡,可以回家跟媽媽說,我們一起考慮買不買。 出門後,遇到其他孩子,看到自己的寶寶對別人的玩具感興趣,就要提醒他自己的玩具也很好。如果他看到別人吃什麼,也想吃,就給他買來吃。如果不能買到,就讓他自己跟小朋友去交換。

很多孩子都覺得別人的東西好,在那個時刻,總是非要不可。這時,家長可以建議他用自己喜歡的東西進行交換。如果對方不交換,告訴孩子沒關係,我們還有其他更好玩的東西,馬上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吃自己的食品,或者詢問他還想玩什麼,帶他離開這個環境。

如果說孩子比較固執,只想要得到別人的東西,特別不聽話,家長也不要動手打孩子。家長時刻保持淡定、溫和的語氣,蹲下身子,伸手撫摸孩子的小手,動作都要輕柔,儘量用商量的口氣,和他保持平視進行交流。溫和地說:“我知道寶寶很喜歡那個東西,這東西不是我們的,如果你要玩,媽媽幫寶寶想想辦法。” 最好不要當著眾人面指責孩子,或者生拉硬拽強制拉走。寶寶要是又哭又鬧,家長可以默默地陪伴著,等待他情緒穩定,再跟他溝通。

在這裡強調一點:千萬不可動手打孩子。尤其孩子第一次發生這種情況,要冷靜解決。打孩子的害處有兩點,一是會讓孩子覺得暴力可以解決一切;二是他會覺得自己不配得感。這樣的結果都會讓孩子幼小心靈受到傷害。 在孩子的一生中,三歲左右是最重要的階段。這個時期是孩子建立自信心,完成“自我”的時期。要保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有自我意識。如果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儘量去滿足,但是不要注意有個度,合理要求可以滿足,不合理要求要斷然拒絕。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什麼要求都滿足孩子。



家裡的玩具要定期跟孩子清理,讓孩子知道自己都有什麼,在出去玩之前,跟孩子提前說好,如果出去看到別人有玩具,有吃的,你看到了不能跟人家要。如果你覺得很喜歡,我們的確沒有,可以跟媽媽說,我們再商量買不買。記得每次出門前,都要跟孩子把話說明白,制定好規則。這樣,孩子心裡有數,家長也不會遇事手忙腳亂。 孩子這個時期,做什麼“出格”的事情都是情有可原的。關鍵在於我們家長要了解家庭教育知識,掌握孩子的生長規律,在孩子每個生長階段,都能積極面對,給予正確的指導。

歡迎大家留言哦。


有書君於千原


1歲半以前的孩子,可以轉移注意力,因為年紀太小,講道理沒用。你可以馬上把孩子抱開,或者用其它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

1歲半以後,有物權意識了,就需要好好引導。

首先,孩子想要別人的玩具,你可以引導她去詢問別人。我記得我小孩2歲左右,有次我帶她去公園玩,她看見小姐姐挖沙,就特別想玩,我們又沒有帶工具。然後我就會跟她說:“你可以去問姐姐,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那個姐姐無比警覺,我女兒要靠近她時,姐姐就對她媽媽說,“我要一個人玩!”當然,我女兒被拒絕了,她很不開心得跑過來跟我說:“姐姐不跟我玩”,我到處一看,然後說:“姐姐可能心情不好,哇,你看那邊有個大哥哥,他的挖機真有趣,要不我們去問問他吧。”然後我女兒立刻充滿希望,跑過去問哥哥,哥哥同意了!

然後,如果被拒絕,可以引導他找到解決方案,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1⃣️可以讓孩子主動提出交換玩具,用自己的玩具或者零食去得到對方的東西。2⃣️換一個人去嘗試,就像我之前的例子,或許孩子只想從其他小朋友那得到東西的感覺,也就是佔有慾。

最後,如果想辦法都得不到對方的東西,那麼就好好安慰下孩子,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1. 要理解孩子的情緒,比如抱著寶寶說“媽媽知道你很難過,那個玩具看起來真的很好玩的樣子”。
  2. 要讓他明白別人的東西不能強制拿。比如說“可是那是哥哥的東西,寶貝你也有自己的玩具是不是?那別人也不能隨便拿走的。”
  3. 用其它快樂的事情來緩解他們的情緒壓力。比如父母建議玩個小遊戲,比如給他一顆糖。讓他明白被拒絕也是能接受的,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總之,如果重複說教是沒有意義的,孩子處於直觀思維階級,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幫助。



Summer麻麻說


親身經歷的一件事,一個不算是熟悉的朋友領著孩子到家裡來玩,看好我家寶貝的玩具,走的時候死活要拿走,以呼天搶地、歇斯底里的氣勢來哭鬧撒潑,最終在我們的無奈、在他父母的默許下,孩子心滿意足地拿走了玩具。不知他父母當時心裡是什麼滋味,有什麼樣的感觸?換位思考,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教育是不是出現了小偏差?

<strong>給孩子定下適當的規矩

俗話說“無規矩,不方圓”,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可以告訴孩子一些規矩規則。孩子在幼兒時並沒有是非對錯的準則,這些都是通過父母在細節點滴中的灌輸和潤澤。針對上面問題,比如:如何有禮貌的到別人家做客?別人的東西可不可以隨意要?要不要尊重小朋友?如何做個人見人愛的小寶寶?

儘量滿足孩子合理的物質需求

現在每個家庭的生活條件都不算太差,特別是對待孩子,更是傾力而為。對孩子提出的合理的物質需求,能滿足就儘量滿足孩子,這樣孩子再見到別人的東西,不稀罕,自然就會少了很多佔有欲。當然,並不是無條件縱容孩子的物質攀比慾望,這裡的度需要家長自己拿捏了。

多方位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物權意識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就會覺醒,好好利用這一敏感期,做好早期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就事論事,抑或者通過陪孩子看相關的小動畫、故事,或者乾脆自己給孩子編故事來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你的”、“我的”、“他的”意識。

不想遇事時做尷尬爸媽,最好提前做功課,把孩子的一切不良習慣扼殺在萌芽狀態。頭條號“嘉媽育兒經”願和你一起分享育兒中的所思所悟,歡迎探討關注。


嘉媽育兒經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你好 我是一個媽媽也是一個幼兒教師,我兒子快3歲了,救你說的這個問題在先前也經常發生在我兒子身上,我是親身體驗了不少啊。我是這麼處理的呢?

當他想要別人玩具時,我首先會建議孩子換玩具,鼓勵他拿自己的玩具去和小朋友換,小孩子嘛別人的玩具都是好的,都喜歡玩別人玩具。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說的對方不換,有的小朋友保護欲非常強,他不玩別人的也不讓別人玩他的,這個時候孩子沒有解決的方法孩子肯定要起糾葛,那麼身為寶媽的我會轉移寶貝的注意力,帶動孩子創造出新的他感興趣的玩具或者遊戲,這樣孩子就把要玩別人的玩具這個事情忽略了。事後在告訴孩子,別人的玩具別人是有權利不讓你玩的,也有權利不跟你換,想玩要自己動腦經想辦法經得別人的同意後你才可以玩,別人不同意你不可以耍賴,因為你的辦法還是不夠好,可以再想辦法。但是我們自己呢要學會分享,好東西要一起玩《吃》,這樣才能交更多的朋友,讓自己更快樂。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頭條號!


瑭寶日記


這樣的情況可能在為人父母的初級階段最常見的情境之一,寶寶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要,甚至還會主動去搶。

現在的寶寶自我意識都比較強,我家閨女也是,在她一週多的時候帶她回老家玩,寶寶的奶奶帶著孩子去找別的小朋友玩,那個小男孩和他同齡,在玩扭扭車,我家閨女就想去玩,可是小男孩不願意讓她玩,她就大哭,男孩奶奶給小男孩說讓妹妹玩玩,那個小朋友就大哭,就是跟她們說啥都哭,主要她們那時還不會講話,大人跟她們講很多道理他們都聽不懂,現在孩子懂話了,在遇到這種問題,孩子雖然很想要,但是她懂得這個東西不是自己的了,所以不會胡攪蠻纏的非要,平時她玩玩具的時候故意讓她多拿著個出去,有小朋友想玩的時候,教給他跟小朋友一起分享。

如果再發生以上問題中的時候我會選擇這樣處理:

一、我首先會擁抱孩子,告訴他我知道你非常喜歡那個玩具,但是,小朋友不分享給你,你很難過,讓孩子知道我能體會到他的心情,然後努力讓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

二、接下來,我會告訴孩子,小朋友並不是不願意與你你分享,而是,這個東西是屬於他自己的,他是這個東西的主人,所以要經過他的同意你才可以與他分享。就像你的玩具一樣,你是玩具的主人,只有在你同意的情況下,才可以和你分享對不對?

三、結合情況,可以鼓勵孩子嘗試去爭取。如果你真的喜歡,可以問問小朋友可不可以借給你玩一下,或者你拿你自己的玩具和他交換玩一下,看看行不行。

總之,一定要完全認同並保護孩子當下的情緒和決定,不能強行,或者通過欺騙的方式讓孩子分享。讓孩子知道分享是一件主動並快樂的事情。


依依的成長日記


我的孩子經常和她姐姐搶玩具,每次我都會兩個都說,我沒有那種姐姐必須讓著妹妹的道理,因為是你的就是你的,你先拿到的你就可以先玩這樣的思想。有時候姐姐拿了東西妹妹就想要,就會過去搶,這時候我都會說妹妹,然後給她另一個玩具讓她玩,等到姐姐不願意玩了再讓妹妹玩,一般這個時候她也就不會想著玩了。相反的姐姐想要妹妹的我也會同樣的處理方式。



還有一種狀況我也覺得有必要拿出來說說,也是發生在我孩子身上的事情。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我帶寶寶在外面公園玩,有好幾個小朋友一起玩。當然我們家長都是陌生人,因為孩子在一起玩所以我們家長就聊起天來了。後來有一個家長把帶來的零食給小朋友們分著吃,我的孩子吃完了就一直看著放在一邊的零食袋子,還要過去拿,我就告訴他,"這不是我們的,剛剛阿姨已經給你分享過了,如果你主動過去拿不認識的人的東西這種行為特別不好,媽媽很不喜歡,寶寶也不會喜歡的。"她也能聽懂但是就是想要,我堅決不讓她拿,期間有一個家長一直給孩子,我都擋住了,因為這是我教育的時間。



現在的孩子普遍都成熟的早,尤其他們的心理,我們總能聽到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聰明瞭”其實就是他們懂得多,所以要趁早給他們糾正不好的行為,好的我們必須表揚。

我是夕禾,關注我,分享育兒生活經驗。


夕禾米斯劉


讓孩子學會智取。

我曾經見過這樣一個小男寶,大概三歲左右。他很想要旁邊小姐姐手裡的玩具,小姐姐不給。他回頭找媽媽要了一個自己帶來的玩具,跑到小姐姐跟前,嫩嫩地說:“姐姐,我有這個,跟你換那個玩,好不好?”小姐姐看了看,覺得這個交易不錯,就爽快的把玩具換給了這個小男寶玩。

這麼小,情商就這麼高,懂得運用物物交換,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真要為這個小男寶點個大大的贊。

用別的物品替代或轉移他的興趣點

小孩子對別人的東西往往是一時興起,在那個點,那個時刻,非要不可,過後未必真的那麼感興趣。這時,父母可以給他拿些孩子平時比較喜歡的東西代替。也可以帶孩子去做他更感興趣的事兒,轉移一下興趣點。多給他幾樣東西,多想些可玩的事兒,讓孩子多些選擇。

做這些時,父母語氣和動作都要輕柔,儘量用商量的口氣,蹲下來,和他視線平齊的進行交流。不要大著嗓門吼孩子,把他生拉硬拽地弄走。孩子這時本來就處於情緒亢奮狀態,再這麼一弄,非得嚎啕大哭不可,事與願違。

如果孩子真的喜歡,家裡也沒有,價格還在可承受範圍內,偶爾滿足下孩子也未嘗不可。


萌媽愛學習


小孩紙都是這樣的心理,覺得比人的東西好。我記得孩子小時候,有時候在自己家一點也不好好吃東西,但是看見別人的東西,就饞嘴的不行,特別想吃。包括玩具,自己家有同樣的玩具,他也是喜歡別人的 玩具,總對別人的東西感興趣。

首先,家長認同孩子的想法,跟孩子共情。在情感上,能跟孩子的共鳴。

其次,讓孩子有界限意識,告訴孩子東西是屬於別人的,我們不能隨意要別人的東西。

這個可以在家裡的時候,家長跟孩子演示一下,孩子拿著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家長想要,讓孩子體驗這種感覺。然後給小朋友講道理。還有,看類似的動畫片或者故事,給孩子講明道理,慢慢引導孩子。

第三,孩子真心喜歡的東西,家長可以滿足孩子。

自己給孩子買,滿足孩子的慾望。不要讓孩子處於一種物質“匱乏”的狀態。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這樣的階段,我家孩子也有一段時間,很喜歡要別人的東西。但是,過了這個時間段,自然而然也就好了,家長不要心急。


Veeyn


孩子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總會特別感興趣,其實是人之常情,即使是成年人也是如此。只不過,成年人的自控力和畏懼感比較強了,不會直接出手搶別人的東西。

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不必大驚小怪,只要合理地引導,慢慢就會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首先,帶孩子出門時,儘量帶上一件孩子比較喜歡的玩具。如果兩手空空帶孩子出門,很容易在遇上別人孩子拿著玩具玩的時候,自己的孩子覺得很失落。更重要的是,自己帶著玩具,當孩子想要別人的玩具時,你就可以用這引玩具和別人交換了。還能夠藉機告訴孩子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讓孩子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和“別人的”這種界限的意識。這條經驗也是因為親眼見證過孩子的無奈和撒潑之後才總結出來的。

其次,要輕聲而堅決地說不。很多孩子不管看到別人拿著什麼都喜歡去搶。這時,父母就一定要輕聲但堅決地跟孩子說不。孩子不知道搶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父母應該從小就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很多家長特別慣孩子,覺得反正小孩子,也就是鬧著玩。但事實上,當他把拿別人的東西看作正常的事情之後,再去糾正,就很難了。

最後,儘量轉移孩子的關注點。小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轉移,雖然他可能很執拗地想要別人的玩具,但當你手邊有了更好玩的玩具時,他自然而然地就不再去想剛才的事了。這時,你再引導孩子離開當時的地方,所有的問題也就OK了。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