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不應該為了掙錢選擇舍下孩子、遠離家鄉外出打工?

花捲默默


問:家長應不應該為了掙錢,舍下孩子離開家鄉外出打工?

如果單從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考慮,當然是不應該,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都是離不開父母的。每年過了春節,農民工就要開始出去打工了,每次走的時候,跟孩子分離都是撕心裂膽的場面。但是父母出去打工也同樣是為了孩子,特別是一些偏僻的山村,父母如果留在家裡種地不出去打工,拿什麼給孩子交學費?又拿什麼給老人治病?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花錢,而留在村子裡單靠種地,是種不出幾個錢的,也只有外出打工這一條路,父母也是別無選擇。


把幼小的孩子扔給爺爺奶奶,也的確是有很多的困難。從學習上來說,爺爺奶奶根本輔導不了孩子。如果說到如何教育孩子成長,老人的思想更是跟不上時代。在農村,老人們連普通話都不會說,讓他們怎麼教孩子讀書?怎麼輔導孩子學習?如果趕上孩子生病,爺爺奶奶更是素手無策。暫且不說大的事情,僅僅是感冒發燒的小病小災,也真夠爺爺奶奶應付的,萬一耽擱了就會對孩子不利。從這些方面考慮,父母的確是不應該出去打工的。


我小的時候,爸爸雖然沒有出去打工,但是常年當兵在外,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家陪著我。老媽經常跟我念叨,我小時候有一次半夜感冒發燒,雖然說離得醫院不算太遠,但那個時候出租車很少,又加上是深夜,一個女人走夜路當然很害怕,但老媽當時也忘記了害怕,自己一個人抱著我走到了醫院。當醫生開始給我輸液的時候,當時還年幼不懂事的我,手腳亂動,根本無法輸液。那時候媽媽還年輕,就很難應付這一切,如果換作是爺爺奶奶,那就更不用說了。


農民工出去打工,也實在是無奈之舉,如果在自己村子裡就可以掙到足夠的生活費用,又有誰願意撇家舍業的去到外鄉打工掙錢。不過,話說回來,為了陪伴孩子,可以考慮一下,搞點養殖或者種植什麼的,哪怕掙錢少一點兒,等到孩子長大一些的時候,在考慮走出去打工也是可以的。


小十六123


我們整個村子都是“二叔”的傳說,但我從沒見過我二叔。

他在我出生之前就去打工了,聽說賺了不少錢,羨煞我們整個村子的男女老少。
很多年輕人蠢蠢欲動,再也不願意做農活。
我不記得具體的時間,大概我還沒上學的時候,我爸也外出追隨二叔,近水樓臺先得月,我爸就跟著我二叔混,我感覺挺自豪。
模糊記得我媽跟我說,你爸出去了,要很久才回來。就像每一次他去喝喜酒都不帶我,讓我在家和媽媽在一塊,我以為他這次也是。
我媽說不是。
後來我就一天、兩天......很多天沒有見到我父親。我都忘記了他什麼模樣。
大概半年後,我媽把我送到外婆家,她也追隨父親去了。
外婆外公很疼我,但是我很想我媽,很想我爸。
一年級的時候我做了一件讓外公外婆很擔心的事情,那天我沒有去上學,而是一個人獨自走回自己的家去看看,我想我媽是不是在家而不是跟著父親去了。
晚上,我沒見到我媽,也回不來外婆家。我就在家門口的石頭上睡了一夜。
第二天我摘了自己家樹上的果子塞滿書包回到了外婆家。
我看到了舅舅,大舅舅是小學校長,聽外婆說找不到我,於是舅舅也趕來了。我被捱罵,我很害怕舅舅,他很嚴厲,我在學校都躲著他,不敢去他家吃飯。
他問我去幹嘛了,我說我回家摘果子了。我就把書包裡的果子給他看,他還罵我.......
往事不堪回首。好在後來我父母把我接出去了,彌補了心理上的空缺。
其實留守兒童真正的問題在於心理問題,父母把我留在外婆家的那段日子雖然不算是很長,但它在一個小孩子的心理時間上很漫長。
我的弟弟和我經歷相同的處境,他現在還有點自閉傾向,不喜歡與人交流,我想這和小時候的那段經歷不無相關。
我想說,農村家長為了生計而外出打工無可厚非,但是不能忽略了小孩子的教育問題和心理問題,他們會孤獨、需要陪伴,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父母的作用。
根基穩下來就趕緊把孩子接到身邊去,據我所知,很多家長不把還在接出去是因為害怕麻煩,把還在丟給孃家或者讓爺爺奶奶帶這樣就可以一身輕鬆。
我想這是很不負責任的。

白詩詩


如果我們現在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那父母不應該為了掙錢而捨下他們,去到城市打拼,每到過年的時候如同外人一樣出現一次,然後又匆匆離開。

孩子在1到10歲的時候,是他們成長的關鍵階段,他們每時每刻都會對這個世界進行發問,他們想更加了解這個世界,他們想知道這個世界的運行法則,如果其父母在他們多次需要的時候,次次缺席,那就會導致他們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試想一個次次碰壁的孩子,又怎麼會對這個世界報以好奇和期待呢?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和他們的爺爺奶奶度過童年,條件更差的,有可能是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乾脆是一個人在戰鬥。

我們都在說,三年就會產生代溝,一個孩子如果長時間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代溝的距離和深度,當然不言而喻。

所以你說父母該不該外出打工?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當然不應該!

但中國的城鄉差距已經大到你無法想象的地步,在農村,你一無資本,二無關係,三無知識技能,四不知道如果積累財產,單單靠幫人打工或者種田賺來的收入,根本不可能維繫一家幾口的支出。

而城市有巨大的勞動力缺口,因為這個缺口大,所以它的購買力高,很多農村出來的父母,都是在城市的底層,通過出售廉價的勞動力來獲取工資,他們畢生所願,就是能夠讓自己的子女,不要再走他們的老路。

在賺取工資和陪伴子女這兩個選項中,農村出來的父母,真的不能兩全其美,他們只能選擇一項。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上有句話:人生困難重重。

真的是這樣子的。


曾少賢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成長。孩子在自己身邊成長要好很多,因為爺爺奶奶帶小孩的方法會跟年輕人有很大的不同,現在每家孩子都少,老人家會過分寵愛孩子,捨不得打捨不得罵,而現在孩子脾氣都大,慣壞了孩子將來大了很難糾正過來,他們對孩子較父母要溺愛得多,易造成孩子獨立性差、嬌氣等不良習慣。孩子不在父母身邊成長容易帶來的問題: 1沒有安全感。感覺沒有什麼人是能一直陪著我的,就算父母過年呆在家,我還是做好他們下一刻就走的準備。因為這十幾年來每次送他們走我都得難受好幾天,我不願意再這樣。 2沉默寡言。因為父母不在家,別人不會記得你還是個孩子。多說多錯,不如不說。 3被害意識強烈。小時候太單純了,別人說啥我都信,以至於被大人朋友鄰居戲弄了很多次,上過很多當,哭了很多場,才學會以牙還牙。 4習慣孤獨,很多時候我都是一個人,一個人畫畫,捉蝴蝶,看螞蟻,做作業,看天,做夢。

一個孩子教育得怎樣跟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的關係,以及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都密切相連。

父親和母親的教養方式、人格特點、以及緩解壓力的能力都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如果這些方面都比較好,孩子也不會出太大的差錯,也會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孫凌


一年前,我辭去家鄉工作,辭別四歲的女兒,去了某大城市找工。

第一天,我找到了工作,以為這是我幸運的開始,可並非如此。

很多事情,開始越好,結果越壞。

慢慢做下去,發覺工作不適合我,更發覺我是如此思念我的女兒。

每天晚上一個人住在出租屋,想著女兒,不敢給她打電話。

她不會說想媽媽。

她只是接到電話,說兩三句話,就要掛掉。

她從來不會說媽媽你回來吧。你什麼時候回來呀。

有一次,她說她不想說了。我問為什麼。

她說她難受。不想聽到媽媽聲音了。

我在12平米的小單間裡泣不成聲。

我不是因為在家鄉生存不下去。

我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有平淡安逸的生活。

我只是希望自己活得更有價值,希望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

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奮鬥兩年,把孩子接過來一起生活。

但是,現實粉碎了我。

高額的房價、擇校的艱難、從頭開始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即使最後我在大城市立足賺了很多錢,可是我的女兒沒有我的陪伴,沒有教育得好,沒有穩定的環境,那是多麼得不償失。

過年了,我回到家鄉, 我看到了女兒,我再也沒有勇氣離開她。

年後,我沒有出去打工賺錢,我呆在家裡,打定主意在家工作,陪伴女兒。

後來,我還學了正面管教,經過了一年多的練習,基本上做到溫和而堅定對待女兒。

當然也有不如意。

首先是金錢的損失。

因為在家工作,收入尚不能自立, 家裡收入幾乎都是老公一個人。

我不能再為自己添置新衣服、化妝品等(當然不是老公不樂意,是我自己剋扣自己)。

其次是旁人的目光。

這點開始我十分在意,每天能不出門儘量不出門,生怕別人問起你在哪工作。

後來慢慢地,我也不那麼在意了,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還有家庭的困擾、工作的困境等。

但我可以百分之一百確定,回家陪伴女兒,是我人生做過的最正確決定之一。

現在,我和我的女兒一起成長。

因為她,我喜歡寫些育兒文章,九月獲得了今日頭條第一期禮遇計劃幸運原創作者。

女兒也成長得越來越好。

這是我們幾個媽媽為自己孩子創辦的萬聖節活動,女兒穿著狗狗衣

女兒很喜歡看書,家裡到處都有她看書的身影。

關注微信公眾號好奇號飛船,回覆育兒,裡面全是我多年積累的育兒資源。

歡迎與我私信,探討各種育兒話題。


育兒滋味多


我是一名初中班主任,目前全班有54個學生,40個是住校生,兩週回家一次。可以說,我的班裡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甚至有些孩子,一年才能見到父母一次。我都為他們感到“可憐”!

我想奉勸家長的是:

錢永遠掙不完,但孩子的成長卻是關鍵的這幾年。

老師的陪伴和教育無論如何也代替不了父母的陪伴與關愛。一旦在高中之前離開父母,尤其是長期不能見面,這對孩子來說真的很殘忍,或者說是相當殘忍。孩子的價值觀會發生扭曲,心裡陰暗面太大,甚至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到那時候,再後悔,恐怕也無力迴天了。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不是孩子的錢包,也不要讓孩子把自己當錢包。

父母絕對不要在潛移默化中,言談舉止中讓孩子認為父母就是孩子的錢包。沒錢了就給父母要,肆意花錢,毫無收斂、節儉之意,更不懂得“錢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當然,孩子也就缺乏了對父母的感恩。另外,父母如果認為只要從錢上滿足孩子,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那就大錯特錯了。父母不是孩子的錢包,什麼是父母?“父母是生你,養你的人”。既要生下來,同時還要養起來,怎麼養起來?像小動物一樣養嗎?肯定不行。人,不是吃飽就行了,還需要接受思想、精神方面的內容。“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父母與孩子天各一方,相見甚難,那孩子如何能感受到山和水呢?

現在父母在外掙的錢,也許還不夠子女一年折騰的錢。

孩子在接受教育時,父母是最好的陪伴著,也是最好的監督者。有父母,孩子會有安全感,更會獲得一種天倫之樂式的幸福感。

我的班裡有學生家長長期在外,一年才能與孩子見面;有父母雙方都是跑車的,即使走讀生每天都回去,見到的也是爺爺奶奶,而非爸爸媽媽;也有是做生意的,白天不著家,只有晚上才能回來……但這些孩子中,學習成績差者,有之;調皮搗蛋,有之;行為習慣,經常違紀者有之。

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家族的未來,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還是多陪陪孩子吧!!


我是中學道法教師,兼班主任,每天為大家帶來專業、可信的教育評述,我會盡量都回復您的留言,期待你的關注交流。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圖片均來自網絡。

點擊關注,以後第一時間查看最新文章,享受教育給大家帶來的啟迪與智慧。


教育苦行僧


我小的時候就是個留守兒童,所以我覺得我應該最有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了,首先答案是肯定的:生活再艱難,掙錢再不易,一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家鄉到外面去賺錢,媽媽體弱多病,我現在印象裡最深的,就是每天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躺在床上聽遠方火車鳴笛的聲音,想象著某一列火車能帶回我遠遊的父親,而第二天早晨一醒來,我就能看到長久未見的他。可是每天都在盼望中度過,卻又以失望告終。那時候真的真的好羨慕同齡的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哪怕生活清苦,一家人其樂融融。

所以從那時候我就下定決心,長大以後無論生活再苦再難,一定要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在一起,再無助也不會丟下孩子外出打工。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親人之間的感情也是要靠著長期的相處和溝通維繫,而錢是賺不完的,況且真的出門在外打工能比在家多賺多少錢呢?

而且最重要的是,當我長大以後,父親回來了,由於多年不在一起生活,我跟他之間總是有著一層隔閡,根本沒有普通家庭那樣父女間的親密,我有什麼心事也從不會跟父親提起,父親對我也總是有著似有似無的客套。這種感覺實在難受極了。

而且自己做了父母之後才知道父母對孩子的感情,怎麼捨得跟孩子分開呢?自己是無論如何做不到這一點的。


陪寶寶寫日記


作為家長應不應該舍下孩子出門打工掙錢養家?

答案是否定的,應該和孩子在一起。但是,說來容易做起來難。

一、經濟條件不允許

我同鄉兩個孩子全部是在兩三歲時,成為留守兒童,她是要出門打工的。孩子剛出生哺乳階段,她一個人帶著孩子,老公在外一個人打工,每月收入剛剛夠母子在家,以及自己在外的用度,沒有一點結餘,有時候過年都拿不回錢。如果我同鄉出門和她老公一起打工,可以自己開火做飯,開銷小多了;兩個人一起接活,分工協作,做得快,賺得多。家鄉土地貧瘠,靠種田是不能解決孩子讀書,深造,結婚,以及房子等大的開銷,出門打工是生活必須。

二、留守的婦女,並沒有真正的陪伴

一些在家的婦女,因為缺乏教育意識,要麼在田裡忙碌,要麼在家玩,並沒有真正起到陪伴的作用。還是我那個同鄉,兒子學步時期,她抱著孩子上麻將桌,一打一整天,孩子一直不會走路。孩子能走路了,放任孩子自己玩,兩歲大的孩子,自己到小賣部賒賬拿東西吃;孩子再大一點,就讓他電視遙控器拿整天,只要不吵到自己就行了……沒有真正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

當然,有的家長也試著帶孩子到打工的城市,一家團聚。但是,白天大人做工時,孩子要麼在建築工地上玩耍,要麼獨自一人鎖在租住屋。到學齡,又要面臨跨地區上學,沒法高考的問題。

三、留守婦女,自身也面臨問題

在家照顧孩子的婦女,也面臨寂寞空虛,感情危機等問題,有的婦女在孩子初中時回家陪讀,除了做飯,沒有別的事,家鄉又沒有合適的工作,只能一個人待著租屋裡。夫妻兩地,也擔心丈夫的身體,以及感情的穩定;也有的婦女不耐寂寞,在家有相好,丈夫回家了,夫妻依然恩愛。老公出門了,繼續和相好來往;有的婦女在外打工多年,在家已經不太習慣了。有個婦女,婚後十幾年,不顧大家勸阻,生了二胎,先說好自己帶,等到了孩子兩歲,想了各種方法,硬是塞給自己70多歲的老母親帶,自己出去打工。現在孩子已經小學三年級了……

當問及是否要陪伴孩子時,我想可能所有的家長都會答“是”,但是,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而城市裡外來務工者的各種困難,不能有效解決,留守兒童的現象還會繼續存在。


微草堂主353


我孩子是一位留守兒童,每年暑假出來玩兩個月,過年我們回家半個月,他的學習成績中等上,還算比較乖巧的孩子,他就是比較懂事,跟我父母長大的,非常節儉,唯一遺憾的就是陪伴他太少了,像我們這樣沒文化沒有太大的能力,能在外面上班一個月4000多,我覺得不錯了,也許會有人說我是沒有上進心,再給自己找不回去工作的藉口,我心裡無數次想回家,但是這個決定真的好難,我老家是重慶的,重慶的工作好找,但除了吃,住,所剩無幾。。。還是一直漂泊在外,不知道何時才能回家工作。。


燕子


堅決反對!

1.孩子的心理問題多。

我是最早的留守兒童,10歲——18歲時父母都不在身邊,深知父母不在身邊的痛苦,寄人籬下成為我心靈上無法磨滅的烙印。對他們也因為過度的思念轉為仇恨,以致於後來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才修復好同父母的關係。

眾所周知,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很多,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比別人多得多的困惑。特別是到了青春期,特別自卑,總覺得別人有爸爸媽媽,而自己沒有,思想負擔很重,嚴重影響了心理的發育和學習。

2.寄宿學校的教育方式。

爺爺奶奶怕管不好孩子,父母一般會多花些錢把他們送到寄宿學校,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事實上根本不是他們希望的那樣,在寄宿學校,放學後,孩子很難安排好自由的時間,難免會與社會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時間長了,自然會走上邪路,令家長追悔莫及。

3.隔代撫養的敝端。

不管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隔代撫養總有很大的敝端。他們對孩子大多很溺愛,特別因為孩子的父母不在家,對孩子更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憐惜。於是在生活上就會過於寬容,隨意,孩子長大以後再難管教。

另外,他們對孩子的愛僅限於吃飽穿暖。

曾在醫院見到過好幾例因為高燒誤診而燒成腦炎的孩子,還有一個因為送醫院太晚而永遠地離開了,家人哭天搶地悲痛欲絕也無法再挽回孩子的生命。

這幾個孩子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父母都不在家,跟著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生了病只會到小診所裡拿些藥、打打針,一再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李嘉誠說: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

真的愛孩子,就不要只生不養,出去打式也可以,最好帶在身邊,否則掙再多的錢也彌補不了孩子缺失的那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