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一張借條

典藏:一张借条

典藏:一张借条
典藏:一张借条

盛果村是遠近聞名的“柿子村”。這裡的柿子樹不光栽在田裡,而且栽在各家各戶房前屋後,凡是村裡能栽樹的地方都有柿子樹。

不過因為修路,美麗如畫的盛果村正面臨著拆遷。村民王西亭的家在最東頭,最先被拆。拆遷隊從他家房子下頭挖出一個鐵盒。王西亭打開鐵盒一看,裡面是一張泛黃的借條,大意是八路軍某部向王樂雲借了一匹馬,落款處有簽字,時間則是民國33年。王樂雲是王西亭的爺爺,王西亭是遺腹子,沒見過父親,也沒見過爺爺,家裡人也都說不知道這件事。

王西亭思來想去,帶著借條找到了縣政府。縣長對此很重視,他說馬上把借條送去鑑定,再找人核實當時的情況,如果借條是真的,政府一定會認賬。

幾天後,鑑定結果出來了,借條的確是那個年代的。那是不是確有其事呢?縣長輾轉打聽,找到了當時借馬那個連隊的指導員,老人姓辛,住在軍區幹休所裡。

縣長驅車數百里去了幹休所。辛老已經九十多了,說起借馬這件事,他還記憶猶新,清晰地向大家還原了當時的情況。

當時,辛老所在的連隊接到任務,運送一批藥品去解放區。連裡抽調了包括連長和排長在內的十八名同志運藥。前半程還算順利,經過盛果村的柿子林時,卻中了日本兵的埋伏。連長將大家分為兩組,自己帶十三人拖住日本兵,排長帶三人去藏藥。戰士們頑強抵抗,但畢竟寡不敵眾,等四名同志藏好藥回來,戰友們已經全部壯烈犧牲,日本兵也走了。排長他們又把藏好的藥品取出來。按照計劃,他們要立即把藥送到指定地點,交給接應的同志,但現在僅靠他們四人,是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的。正在排長苦惱之時,他突然看到了一個趕著馬車的中年漢子。排長觀察了許久,確認他是普通村民,便現身向他說明情況,還提出想借一匹馬。中年漢子聽了,立馬從車上卸下一匹棗紅馬,把韁繩遞到了排長手裡。排長很是感激,寫了個借條。

縣長趕忙問:“那借馬的中年漢子是不是叫王樂雲?”

辛老想了半天,說:“聽說是姓王,具體名字我還真不知道,只知道是盛果村的。”

縣長若有所思,看來借馬是千真萬確的事情啊。然後,他又問:“那後來你們為什麼沒有把馬還回去呢?”

這讓辛老一怔,他驚詫地說:“我們把馬還回去了啊!這事還是我安排的呢!”這下輪到縣長驚詫了:如果八路軍還了馬,為何借條還在王家人手裡?

縣長回到縣裡,把拜訪辛老的事告訴了王西亭。

王西亭有點激動地說:“那我手裡的借條就成廢紙了?”

縣長寬慰他:“我們現在也還沒搞清事情的真相,這樣,我再想辦法,找人核實一下。”他琢磨著,也許盛果村的老人會對這事有了解。於是,他又去拜訪了幾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可是一圈下來,也毫無結果。正當他一籌莫展之時,有人說,也許鄰村的王文海老人會知道些情況。

縣長一瞭解,王文海今年八十七歲,之前幹了幾十年的村支書。縣長心裡直犯嘀咕:借馬那年老人還小,現在他這麼大歲數了,是否還會記得當年的事情呢?沒想到,王文海精神矍鑠,雖然有點耳聾眼花,但思路清楚,口齒清晰。老人一聽是來問馬的,立即眉飛色舞地說王樂雲家那匹棗紅馬是百裡挑一的好馬,王樂雲就靠這匹馬掙吃換喝,養活一家人。

縣長一聽,有希望,立刻拔高了嗓門問:“那您知道,當年八路軍到底有沒有把這匹馬還回來啊?”

王文海不假思索地回答:“還回來了。”這讓縣長心裡一沉。但是,老人很快又補充了一句:“又跑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當時是一位八路軍小戰士來還馬的。當時,王文海和幾個小夥伴在村口玩,聽說是來還馬給王樂雲的,就鬧騰起來。他們正合計該讓誰去送信,突然響起了槍聲,來了一隊偽軍!槍聲把棗紅大馬驚得撒開蹄子就跑。小戰士顧不上去追,讓王文海他們幾個小孩趕緊跑,自己則跟偽軍打了起來。小戰士一口氣撂倒了好幾個敵人,子彈也打光了,正準備拿石頭砸時,被敵人打死了。而王文海他們則逃過了一劫……

誰也沒想到,事情原來是這樣的。大家一時都沉默不語。過了好一會兒,縣長才問:“那匹馬沒有再找回來嗎?”

王文海喃喃地說:“兵荒馬亂,上哪兒去找一匹馬啊?”說完,他擦了擦眼睛,繼續說,“後來不知怎麼王樂雲借馬給八路軍的消息走漏了出去,鬼子就找到了他們家,把王樂雲的兩個兄弟和一個夥計都殺了,王樂雲當時在外面做生意,僥倖逃脫。但自此,他們就家道沒落了,王樂雲一直在外地流浪,直到把鬼子趕走了才敢回家。”

經過這圈調查,事情再清楚不過了。八路軍借馬是真,還馬也是真,但是馬並沒有還到主人的手裡,而是跑了。縣長正在思考如何處理借條事件時,又收到了辛老寫來的信。

在信裡,辛老說,當年自己剛安排完一個小戰士去還馬,就接到了上級命令,讓自己到另外一個營去擔任營長,自那之後,自己就跟老部隊失去了聯繫。也就是說,自己也不能確定棗紅馬有沒有還到王樂雲手上。信的末尾,老人還提了一個請求,請有關部門找到在盛果村犧牲的十四名戰士的遺骨,並妥善安置。

辛老如此慎重對待一張借條,縣長不禁感動萬分。他打電話去幹休所,準備向辛老表示感謝,卻被告知,辛老昨天去世了。縣長聽到這個噩耗,心情一下沉重起來。

同時,王家借馬的故事很快在縣裡傳開了。縣電視臺還特意為此做了幾期節目。

人們熱烈議論,紛紛往電視臺寫信或者打電話,向王家表示敬意,說他們家為了抗戰作出這麼大的犧牲,給予再多的補償也不為過。很快,縣政府正式發佈公告,將發給王樂雲兩萬塊錢,以賠償當年他們家丟馬的損失。

縣長處理完了王家的賠償事宜,又去執行辛老的遺願:找出十四名烈士的遺骨,並妥善安置。為此,他再次找到了王文海。他問老人:“您知道那些烈士都葬在哪裡嗎?”

王文海想了想,說:“應該在柿子林。”

不過,這個答案卻讓大家犯了難。因為盛果村雖然滿村都是柿子樹,卻沒有一個叫柿子林的地方。

王文海就領著眾人去找,繞來繞去,最後大家來到一塊空曠的田野,王文海指著一塊滿是荒草的地方說:“這就是柿子林!”

可是這裡並沒有柿子樹啊,怎麼會叫柿子林呢?

王文海看出了大家的疑問,就回答說:“以前這裡就是柿子林。那次八路軍中了埋伏,血染柿子林。村民們含著熱淚掩埋了他們的遺體。他們認為要不是這片茂密的柿子林,鬼子就不可能藏這麼嚴實,把八路軍都打死了。奇怪的是,那年的柿子還沒有成熟,就一個個掉了下來。於是,村民們懷著複雜的心情,把柿子樹全都移走了,改栽在各家各戶的房前屋後了。這個傳統一直流傳到現在,可惜沒幾個人知道其中真正的原因。”

經過現場挖掘,大家果真挖出了戰士們的遺骨。在王文海的幫助下,那名來還馬的小戰士也跟犧牲的戰友們“團聚”了。縣政府決定建一座陵墓來紀念烈士們。

陵墓竣工那天,縣領導和盛果村的村民們都出席了。大家凝視著墓碑上“永不忘記的歷史”幾個字,久久不能平靜……

典藏:一张借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