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香港的奶昔殺人事件,真的是現代“潘金蓮”的故事嗎?

轟動香港的奶昔殺人事件,真的是現代“潘金蓮”的故事嗎?

轟動香港的奶昔殺人事件,真的是現代“潘金蓮”的故事嗎?

羅伯特懷疑妻子南希在自己的酒杯裡下了毒。

和往常一樣,羅伯特下班回家以後,習慣性地給自己倒上一杯單一麥芽蘇格蘭威士忌,坐在客廳裡慢慢品嚐,卸去一天的工作煩惱。可是最近他覺著酒杯裡威士忌的味道不太一樣,仔細咂摸以後,甚至能嚐到一點異味。

這異味,會是妻子給自己下的毒嗎?

羅伯特為自己冒出的念頭感到有一絲絲羞愧,就算最近家裡的氣氛比較緊張,但這麼揣度自己的妻子,未免也有些太疑神疑鬼了。他說服自己,不再追究這個無關緊要的細節。

當屍體在黑暗中緩緩腐爛時,如果世上真有鬼魂,羅伯特或許會後悔自己此刻的決定。

轟動香港的奶昔殺人事件,真的是現代“潘金蓮”的故事嗎?

1

2003年11月6日,由於好幾天沒見到羅伯特上班,也根本聯繫不上他,美林證券的副總裁大衛非常著急。大衛跟羅伯特是同事,兩個人的私交很好,他知道羅伯特最近在跟妻子吵架,所以他推測羅伯特可能在賓館,但是在查詢完幾家羅伯特常去的賓館之後,仍然沒有任何消息,大衛無計可施,只好報警。

轟動香港的奶昔殺人事件,真的是現代“潘金蓮”的故事嗎?

羅伯特居住在香港著名的富人小區——陽明山莊,香港警方首先前去他家裡展開調查。迎接警方的是羅伯特的妻子南希,南希告訴警方,11月2日那天下午,丈夫跟她吵了一架,還要強行跟她發生性關係,但被她拒絕,從這以後她丈夫就消失不見了。

但顯然,小區的物業人員並不認同南希的說法。

有個工人還記得,前兩天南希曾經給他打過電話,請他們幫忙把一卷中式花紋的地毯搬到南希家的儲藏室裡。他記得那捲地毯非常沉,沉得有些可疑。

警方根據這條線索,打開了南希家的儲藏室。密閉的空間裡,已經有了腐爛的味道,那捲非常沉的地毯果然就在這裡,地毯外面被透明膠帶和繩子粗略地捆綁著,層層打開之後,是一個白色的大塑料袋——羅伯特的屍體就在塑料袋的裡面。

彷彿為了避免被屍體“直視”,羅伯特的腦袋上還套著一個黑色的塑料袋。

轟動香港的奶昔殺人事件,真的是現代“潘金蓮”的故事嗎?

裹著屍體的中式花紋地毯 圖源:參考資料1

南希顯然說謊了。

面對警察的審問,南希重新敘述了當天的經過。

她說,11月2日下午,她在家裡給三個孩子做草莓奶昔,之後,孩子們出門玩耍,羅伯特站在走廊上,忽然告訴自己,他已經提交離婚申請書,他要帶走孩子們,因為她不適合照顧孩子。

說話的時候,羅伯特手裡拿著一根棒球棍,不斷地從一隻手扔到另一隻手,說要用這根棒球棍保護她。但在南希看來,羅伯特這分明是在變相威脅自己。於是,趁羅伯特往臥室方向走的時候,南希便從廚房裡順手拿了一個裝飾用的小雕像出來,跟在了羅伯特的身後。

這個小雕像大概八磅(大概3.6千克)重,正適合作為防身的武器。

於是,南希有了底氣,她沒有跟著羅伯特走進臥室,而是站在走廊上,指著羅伯特的臉,問:“你說你已經提出離婚了,這是什麼意思?

羅伯特連續兩次不耐煩地撥開她的手指,但是南希仍然用手指著他。

這是羅伯特平時最痛恨她的一個習慣。於是,矛盾爆發了。羅伯特一把抓住了她的手,南希一邊掙脫,一邊向羅伯特臉上吐了唾沫,而羅伯特則用手抽打她的嘴巴。隨後,南希跌倒了,雕像也隨之掉落。

暴怒的羅伯特強行把南希拖到臥室的床上,要跟她發生關係,南希則不斷掙扎,試圖反擊。在掙扎過程中,兩個人都摔在地上,南希試圖逃跑,但是羅伯特抓住她的腳踝不讓她動。

轟動香港的奶昔殺人事件,真的是現代“潘金蓮”的故事嗎?

就在這個時候,南希揮舞著的手夠到了之前掉在地上的雕像,她胡亂抓起雕像朝著羅伯特揮了一下,回頭看時,羅伯特的腦袋開始流血了。羅伯特愈發惱怒,拿著棒球棍向南希揮來。南希趕緊拿著雕像抵擋,棒球棍直愣愣打在雕像上。

接下來的事情,南希說她已經不記得了。

她也不知道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麼。

總之,她的丈夫羅伯特確實死掉了,死在了那個她順手抓起的雕像之下。

這會不會太巧合了一些呢?

僅僅是一次日常的衝突,南希無意間就把丈夫殺死了?

想撥開這起案件表象的迷霧,就要從2003年香港剛爆發SARS病毒時說起。

2

2003年,香港爆發SARS病毒,也叫非典,90後的朋友應該都還有印象,00後的同學可以去問問家長。

當時香港島上人心惶惶,為了避免染上病毒,南希和三個孩子準備回美國避風頭。但是羅伯特作為香港美林證券的高管,實在公務繁忙,無法脫身,必須要留在香港處理事務。於是,夫妻兩人開始了一段短期的異地分居生活。

轟動香港的奶昔殺人事件,真的是現代“潘金蓮”的故事嗎?

2003年SARS期間的醫護人員 圖源:人民網

然而在跟妻子的國際長途電話時,出於一個男人的第六感,從妻子的言語之中,羅伯特隱約感受到了一些異樣——

他懷疑妻子在美國出軌了

為了證實,或者說為了打消自己的懷疑,羅伯特委託一家美國紐約當地的事務所對妻子南希展開調查。經過一段時間的監視,事務所告訴羅伯特:南希的確出軌了,出軌對象叫邁克,是一個電視安裝工人。

之後,隨著香港SARS病毒逐漸被控制,南希帶著三個孩子離開美國,返回羅伯特身邊。羅伯特沒有主動捅破那層窗戶紙,他委託事務所監控南希的電腦,他想再確定一下,等到證據確鑿再把話挑明。所以他除了表面上應付妻子以外,私底下仍然在跟調查員聯繫。

在後來的一次電話中,羅伯特告訴調查員,家裡威士忌的味道跟之前不太一樣,他懷疑妻子在酒瓶裡下了毒藥。聽到這個消息以後,調查員建議他去相關機構,對酒瓶裡剩餘的威士忌做一個測試,以免遭遇不測。

但就像本文開頭時敘述的那樣,羅伯特最終拒絕了這個提議。

他甚至對自己的懷疑感到羞愧,因為他不願意相信結髮妻子會向自己下毒手,他認為妻子是愛自己的,與自己相愛這麼多年的一個人也絕不可能是謀殺犯。

轟動香港的奶昔殺人事件,真的是現代“潘金蓮”的故事嗎?

儘管羅伯特不相信妻子會毒殺自己,但從南希電腦上的檢測軟件可以看出來,她仍然在和那個邁克聯繫。羅伯特感到憤怒,但是他知道自己也有錯,他有時候太粗魯,難免會傷害到南希,讓她心灰意冷,才有了二心。

所以他明白,是時候放手了,他們沒必要再勉強湊合在一起,去維持一個“完美家庭”的表象。也許他們曾經相愛過,但現在已經無法再生活在一起了。

於是,2003年11月2日,羅伯特決定向南希攤牌,主動提出離婚。當時,他肯定沒有想到,自己之後會被裹入一張毯子,塞進那間黑暗的儲藏室裡。

但問題是,南希比羅伯特整整矮一個頭,要失手殺掉高大的丈夫,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3

在羅伯特的屍檢報告中,警方發現他的體內有鎮定劑和氟硝西泮的成分。關於這一點,南希的鄰居出面作證,他在11月2日下午曾帶孩子到南希家串門,當時他喝了一杯南希做的草莓奶昔,結果回家以後他很快開始打瞌睡,躺在沙發上睡著了,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這對他來說很不正常。

鄰居說,當時喝的草莓奶昔的味道確實有些不一樣,但是他並沒有想太多,現在他懷疑,草莓奶昔裡面應該有鎮定劑和安眠藥。

轟動香港的奶昔殺人事件,真的是現代“潘金蓮”的故事嗎?

而且根據調查顯示,2003年9月,南希給邁克打了52個電話,10月份則打了106個電話。在她獲得強效鎮定劑當天,她曾7次致電邁克。所以很有可能南希的行兇受到了邁克的唆使。

於是在法庭上,檢方提出南希是故意謀殺丈夫,目的是為了繼承丈夫1800萬美元的遺產,跟自己的情人邁克生活在一起。

因此,檢方的推論是,案發當天,南希做好草莓奶昔,然後添加了鎮定劑和氟硝西泮,她讓女兒把一杯奶昔遞給羅伯特,羅伯特在毫無提防的情況下喝掉一杯含有鎮定劑的草莓奶昔,然後他開始發睏,於是到臥室睡覺。

隨後,南希等孩子們都出門以後,在臥室的床上用雕像砸死自己的丈夫。等孩子們回來以後,她騙他們爸爸出去工作了。

接下來,南希跟丈夫的屍體在臥室裡共同生活了三天,直到三天後她出門購買毯子,把丈夫的屍體裹在毯子裡,然後找工人抬到儲藏室裡。那時不知為何,工人們沒有聞到屍臭味,所以沒人產生質疑。

而且在丈夫剛死之後,南希通過郵件取消了丈夫的幾個約會,解釋丈夫因為生病無法上班。這一點也成為檢方控告南希故意隱瞞和蓄意謀殺的一個證據。

這樣看起來,羅伯特簡直就是倒黴的美國“武大郎”,而南希就是跟著情夫一起毒害親夫的“潘金蓮”。但南希真的只是一個貪圖丈夫金錢的出軌渣女嗎?

在審判過程中,南希說出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4

就算最後以慘烈的方式收場,南希和羅伯特也有過甜蜜的日子。

1987年,南希和羅伯特在大學期間開始約會,兩年後他們結婚,羅伯特繼續在紐約大學攻讀金融碩士學位。而南希為了家庭,則放棄了商業學士和設計碩士學位,在曼哈頓每天做三份工作,以便養家餬口,維持兩人的生活。

根據南希的說法,羅伯特在紐約讀研究生時,就開始吸食可卡因了,那時候他們就開始因為吸毒的事發生過不少爭吵,南希覺得羅伯特吸毒是在浪費她辛苦掙來的錢。但羅伯特並沒有因此而戒掉毒品。

轟動香港的奶昔殺人事件,真的是現代“潘金蓮”的故事嗎?

1991年羅伯特從紐約大學畢業後,事業發展迅速。2000年,他被香港美林公司聘用,擔任全球投資總經理。在這個位置上,他每年可以獲得大約300萬美元的獎金。

同時高薪也意味著高壓力,一家人從美國搬到了香港,羅伯特每週7天,每天24小時,公司隨叫隨到,而南希需要一個人獨自在外國文化中生存。

壓力給了羅伯特更多放縱自己的理由。羅伯特的毒癮越來越大,他還迷戀上了酒精,逐漸成為一個酗酒者和癮君子。

當羅伯特喝多之後,就開始變得暴躁。隨著第一個孩子的出生,南希的身材開始走樣,體重逐漸增加,羅伯特慢慢減少了對她的關注。同時,羅伯特新發展的性癖好也讓她難以接受,每當她拒絕時,他都會毆打、逼迫她。

羅伯特變得越來越有控制慾,密切關注她的消費習慣,收回她名下的四張信用卡。在外面的世界裡,她是三個年幼孩子的模範母親。但回家之後,她則生活在對丈夫的恐懼之中。

轟動香港的奶昔殺人事件,真的是現代“潘金蓮”的故事嗎?

案發前一個月夫妻兩人跟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合影 圖源:參考資料1

當南希懷上兒子時,羅伯特希望能見證兒子的誕生,然而當得知南希的預產期正好趕上他的韓國商務旅行時,他大發雷霆,要求她找醫生進行引產,南希拒絕了。

在爭吵中,羅伯特向她猛擊,她及時躲開。羅伯特的拳頭砸在牆壁上,他用力很猛,以至於手指的骨頭都開裂了。幾個月後,他們再次因為這個問題爭吵,而這次羅伯特則準確地打在了南希的身上。南希感受到了最深的絕望。

頻繁的家庭暴力、粗暴的性要求、在異國生活的孤獨寂寞,這些統統讓南希感到壓力重重,她開始想要自殺。

2003年香港SARS期間,南希帶著三個孩子到美國躲避病毒。在美國遠離丈夫的日子,南希的生活稍稍開始出現一絲光亮。她為孩子們訂購了一套昂貴的家庭影院系統,上門安裝的工人是一個粗獷英俊的男人,南希開始跟他交流,這個男人就是邁克。

有一天邁克告訴南希,他酗酒的父親曾經打過他的母親。

邁克之所以告訴南希這一點,是因為他注意到南希臉上有著和母親一樣的表情,所以他猜測南希也遭受過家庭暴力。他們聊了很久,南希向邁克傾訴了她的煩惱。他倆很快開始一段戀情,並且發生了關係。南希後來送給邁克一塊5000美元的手錶。

回到香港之後,南希再次陷入羅伯特的家庭暴力中,終於在11月2日那天,丈夫提出離婚,說要帶走三個孩子,並且拿著棒球棍在她面前耀武揚威,她非常憤怒,徹底崩潰,在和丈夫混亂的廝打中,她失手打死丈夫。

所以,南希提出,自己是在暴力的威脅下進行正當防衛,她承認自己殺死了丈夫,但她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遭受更多的家庭暴力,而不得不進行的正當防衛。

5

由於南希一家人是美籍人士,再加上羅伯特美林證券高管的身份,有關於南希遭受家暴的事情被曝光出來以後,許多新聞媒體都進行了報道。當時的一些美國媒體非常同情南希,許多人站在南希的一邊,認為南希遭受了家暴,所以支持她無罪。

在最初的審判中,部分外媒認為:陪審員中男性佔比太大,而且以華裔為主,華裔男性對金錢非常看重,而且會把女性當作男性的附屬物,所以這對南希來講很不公平。

隨後多次調整陪審員的男女比例,最終經過長達8年的反覆審判,在2011年3月25日,南希被九人陪審團裁定犯有謀殺罪,判處無期徒刑。

轟動香港的奶昔殺人事件,真的是現代“潘金蓮”的故事嗎?

之所以會經歷8年的審判,主要是因為南希堅持上訴,她花高薪聘請了非常優秀的律師團隊幫她申辯。但是很顯然,在香港法院綜合考慮各方證據之後,最終認定南希是故意謀殺丈夫,目前她被關押在在香港大欖女懲教所。

梳理完整個案件,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就是——南希殺死了羅伯特。至於有沒有家暴,有沒有別的陰謀,基本上都出現證據不足的情況,無法得到100%的證實。

我們也永遠無法瞭解到羅伯特和南希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因為唯一知道真相的只有他們兩個人,可是羅伯特已經被殺,殺他的人就是南希,所以南希的說辭我們自然無法全信,只能留下這些疑團留待人們去猜測和懷疑。

後來,在夫婦兩人一個被殺,一個被捕之後,三個孩子的監護權被授予給羅伯特的親弟弟——安德魯。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家族被籠罩上了什麼陰影,還是純粹出於巧合,作為羅伯特的弟弟,安德魯身上也發生了一件非常離奇的事情。

2006年4月2日,當時還在南希的審判期間,安德魯的屍體在地下室被發現。起初人們也懷疑他是被妻子所殺,但是後來經過FBI的調查,證實安德魯為自殺。

轟動香港的奶昔殺人事件,真的是現代“潘金蓮”的故事嗎?

根據羅伯特和他的兄弟安德魯的故事所寫的書籍“一個被詛咒的家族” 圖源:參考資料1

如今,三個孩子由安德魯的妻子海莉照顧。

羅伯特和南希的婚姻是有感情基礎的,可最終卻居然會出現這樣一個結果,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息,也不知道三個孩子將會有怎樣的人生,他們將會受到多大的影響?

也許羅伯特和南希早就應該分開,儘管他們仍然殘存著感情,但是很明顯他們已經不再適合在一起生活。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放手,結果兩個人都被逼到生活的死角,最終釀成這麼一出悲劇。

是我們選擇了婚姻,還是婚姻選擇了我們?假如一段婚姻不夠幸福,還需要繼續堅持下去嗎?

有人認為在婚姻裡遇到問題,兩個人不試圖解決,反而選擇離婚,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有人認為婚姻裡有些問題是根本不可能解決的,要麼兩個人各退一步,擱置爭議,要麼就只能選擇分開。

所以,你的想法是什麼?你覺得那些仍然相愛,卻不適合相處的夫妻應該選擇離婚嗎?(順便在觀點後附上你的年齡段吧!)


[1]murderpedia.org

[2]blood and money. www.cbsnews.com

本期編輯團:主稿-很明顯是90後的齊敬;審稿-包包;美編-魯魯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