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雪海深处,一段2公里的巡逻路必须下马徒步通过

清明祭|雪海深处,一段2公里的巡逻路必须下马徒步通过

制图:李玉洁

清明祭|雪海深处,一段2公里的巡逻路必须下马徒步通过

又到清明,又到这个思念的时节。

今日,在缅怀先辈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前往烈士陵园祭扫、参观革命纪念馆,这既是寄托哀思,亦是感受先烈英魂之中蕴藏的精神力量。

把目光投向边关那一座座烈士坟茔,每座墓碑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让人感动,或许,我们无法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但在他们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应被忘却的英雄事迹。

有的人没有赫赫功绩,他的离去并非轰轰烈烈,他扎根岗位尽职尽责的故事,也只是“宛如平常一段歌”,但他的故事和他的牺牲,却如熠熠星辰,照亮人们的心灵,留给人们满满的敬意,还有深深的思索。

有种离去,叫作从未离开;有种铭记,叫作从未忘记。在祖国各地,英雄离去后,后人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缅怀、纪念……

一段必须下马徒步通过的2公里巡逻路

清明祭|雪海深处,一段2公里的巡逻路必须下马徒步通过

巡逻途中。动图截自中国军视网

新疆军区阿勒泰军分区红山嘴边防连位于中蒙边境,防区西段常年冰雪覆盖,巡逻一次往返要20多天,途中不仅要翻越雪山和冰达坂,还要承受泥石流和雪崩的威胁。一茬茬官兵不畏艰险踏越冰峰雪海,在风雪边关留下了一串串坚定的足迹。

清明祭|雪海深处,一段2公里的巡逻路必须下马徒步通过

巡逻老照片。

1985年8月12日,时任副连长的施洪飞终于带队踏上西线巡逻的征程。

在这之前,因为患有肝癌,连队几次三番让他卧床治疗,等待下山。施洪飞却用一天一封的速度,在病床上连写了10封申请书,坚持要参加西线巡逻。在最后的申请书中,他恳请上级再让他参加最后一次西线巡逻。

西线巡逻途中要翻越20多座海拔2500米以上的雪山、18个冰达坂,蹚过39条河流,还要随时面临暴风雪、冰雹和泥石流袭击,一次巡逻回来好像在鬼门关转了一圈,身强力壮的年轻战士都有些吃不消,更何况疾病缠身的施洪飞?

巡逻出发的第四天,施洪飞在过河时肝病复发,疼痛折磨得他弯曲着整个身体,牙齿更是咬得格格作响,不等军医靠近,翻身坠落进河水中。幸亏河水流速慢,官兵将他从水中打捞出来后,纷纷劝他返回连队,军医更是严厉地要求他结束巡逻。施洪飞虽疼得吸着气,仍然拒绝道:“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我都出来了,没完成任务怎么能回去?”

之后的几天里,施洪飞的病情稍稍稳定了一些,在过丛林、翻达坂、勘察地形时没有再倒下去,官兵们知道,这不是副连长的病情好转,而是他用莫大的毅力在同病魔对抗,之所以没吭声,是不想让大家担心。

终于巡查完了最后一座界标,官兵长吁了一口气,开始往回赶。而这时候,不知是完成任务松了口气,还是病情加重,施洪飞的病情开始频繁复发,不断从马背上摔落下去,官兵只好放慢速度,小心地把他拱卫在中间,赶向连队。

近了,近了……还有不到两公里的地方,连队的哨楼已映入眼帘,官兵们欢呼起来。此时,望着远处的哨楼,施洪飞露出了微笑,身体却不受控制地又倒了下去。这次不论战友怎么呼喊,他再也没能站起来。

清明祭|雪海深处,一段2公里的巡逻路必须下马徒步通过

清明时节,官兵来到飞洒施洪飞骨灰的青松前,缅怀、纪念。

施洪飞离世时年仅27岁,按照他的遗愿,尸骨被安葬在西线巡逻路上,不仅守望着他心中的边防线,更将忠诚铆在了最后两公里的巡逻路上。

多年来,为纪念牺牲在巡逻路上的施副连长,官兵们每每巡逻至此都要下马徒步通过这段两公里的路程。

走一遍施洪飞没走完的最后两公里,成了红山嘴官兵悼念他的仪式。

清明祭|雪海深处,一段2公里的巡逻路必须下马徒步通过

像这样特殊的纪念

还有很多很多

路过荒野的汽车兵,都要为一位孩子的墓碑鸣笛

清明祭|雪海深处,一段2公里的巡逻路必须下马徒步通过

上个世纪,随着西藏和新疆的解放,保卫边疆的任务越来越重,这两地物资匮乏,需要从内地源源不断地运送物资进疆入藏。

这样便有了川藏线和青藏线上忙碌不停的汽车兵。一些汽车兵因为抵挡不了高原反应的侵扰,牺牲在了茫茫荒野。所以就有了兵站和救命的医疗站。可是不知怎么回事儿,唯独长江源头的兵站没有医疗站。

那年,一位中将到兵站视察,了解到这里没有医院,官兵们小病靠忍,大病要跋涉八百里去格尔木后,他承诺在权限之内,为这里建一个医疗站。

之后这里来了一批从全军抽调的医护人员,这批人里有位女军人是将军的侄女。

清明祭|雪海深处,一段2公里的巡逻路必须下马徒步通过

女军人在这里扎根,和站里的医生结了婚,组成了一个双军人家庭。生活本是那样让人惊喜也那么顺当,可是后来,厄运却一次次降临到了她的身上……

女军人怀孕的时候,丈夫为一支科考队随队保障,牺牲了。之后,女军人的孩子也过早地夭折了,刚出生3天的军娃被埋葬在了可可西里戈壁滩上。

清明祭|雪海深处,一段2公里的巡逻路必须下马徒步通过

几番曲折过后,那位中将给女军人来了一封信。信中说,自己不后悔当初要在可可西里建医疗站的决定,因为这个决定让汽车兵不再像以前一样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倒下,自己唯一后悔的是让侄女遭遇巨大不幸。

很多人以为命运多舛会彻底打垮这位女军人,但谁也没想到女军人从此更加珍惜生命,珍爱可可西里一切有生命的物种。

后来,路过的汽车兵从一位藏族阿妈嘴里听说了这件事,立即捐款,委托当地群众为那个夭折军娃修了一座水泥墓。再后来,听汽车兵们说,只要他们路过这里,都会向这座“雪山儿女之墓”鸣笛敬礼。

(参考:中国军网微信《路过荒野的汽车兵,为何都要为一位孩子的墓碑鸣笛》;作者:冷热猫)

不论职级多高,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祭奠烈士

清明祭|雪海深处,一段2公里的巡逻路必须下马徒步通过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军队在世界屋脊被迫展开了一场举世瞩目的自卫反击作战。在空气稀薄、高寒缺氧、人类无法长期生存的极端环境中,参战部队取得了全面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战争中,数百位中国军人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8岁、20岁……

战斗结束后,出于道路极度险峻、运输极端困难等因素考虑,西段方向一部分烈士被转到山下的叶城县烈士陵园。还有一部分烈士在当时的新疆军区康西瓦前指附近安葬。它背靠巍峨昆仑,面向喀喇昆仑,脚下是终年流淌的喀拉喀什河,是高原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地方。

1965年5月,新疆军地拨出专款,为烈士刻字铭志,将其命名为“康西瓦烈士陵园”。截至2019年4月,陵园共安葬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的革命军人107名。

清明祭|雪海深处,一段2公里的巡逻路必须下马徒步通过

新疆军区某师官兵在康西瓦烈士陵园祭奠先烈。占福江 摄

康西瓦远离内地、新藏线艰险难行、高海拔环境常人难以承受,烈士的亲属们很难到现地祭奠,唯有那发黄褪色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承载着军人为国捐躯的荣誉和亲人无法释怀的思念。

2000年8月,新疆军区计划将安葬在康西瓦的烈士迁移到山下叶城县烈士陵园。边防某团奉命派出一支小分队前往康西瓦进行前期探查。

在70余公里的新藏线上,运输车连续爆胎,最后又熄火“罢工”。打开烈士墓后,出现了令所有人惊讶的一幕:三十多年过去了,烈士们的遗体保存得极为完好,一切的一切如同发生在昨天。小分队当即恢复烈士墓原貌,迅速向上级汇报情况。

首长们说,烈士们离不开康西瓦,就让他们在那里安息吧。此后没人再提烈士墓搬迁的事,长眠于此的烈士就成了康西瓦的“主人”。

清明祭|雪海深处,一段2公里的巡逻路必须下马徒步通过

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官兵来到“生命禁区”戍边守防。上山的军人,不论职级多高,不论来自哪个方向,都要去陵园看望烈士,为他们点支烟、敬杯酒。

与康西瓦为邻的三十里营房驻军各单位领导,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康西瓦祭奠烈士,下山前到康西瓦向烈士话别。

经过这里的车辆,临近时驾驶员们都会将车子减速,按响长长的车笛,向先烈表达敬意。

这些,已经成为几十年来在特定的环境、特殊的任务中自发形成并相传延续、人人恪守的不成文规矩。

(参考:解放军报《高原丰碑康西瓦》;作者:吴苏琳)

清明祭|雪海深处,一段2公里的巡逻路必须下马徒步通过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有些牺牲

或许并不算轰轰烈烈

但一样值得我们铭记

如果有一天

你路过这些“特殊”的地方

请记得遵守这些“不成文的规矩”

留下自己的纪念

清明祭|雪海深处,一段2公里的巡逻路必须下马徒步通过

编审:张华婧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