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雪海深處,一段2公里的巡邏路必須下馬徒步通過

清明祭|雪海深處,一段2公里的巡邏路必須下馬徒步通過

製圖:李玉潔

清明祭|雪海深處,一段2公里的巡邏路必須下馬徒步通過

又到清明,又到這個思念的時節。

今日,在緬懷先輩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前往烈士陵園祭掃、參觀革命紀念館,這既是寄託哀思,亦是感受先烈英魂之中蘊藏的精神力量。

把目光投向邊關那一座座烈士墳塋,每座墓碑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讓人感動,或許,我們無法一一說出他們的名字,但在他們的背後都有一段不應被忘卻的英雄事蹟。

有的人沒有赫赫功績,他的離去並非轟轟烈烈,他紮根崗位盡職盡責的故事,也只是“宛如平常一段歌”,但他的故事和他的犧牲,卻如熠熠星辰,照亮人們的心靈,留給人們滿滿的敬意,還有深深的思索。

有種離去,叫作從未離開;有種銘記,叫作從未忘記。在祖國各地,英雄離去後,後人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緬懷、紀念……

一段必須下馬徒步通過的2公里巡邏路

清明祭|雪海深處,一段2公里的巡邏路必須下馬徒步通過

巡邏途中。動圖截自中國軍視網

新疆軍區阿勒泰軍分區紅山嘴邊防連位於中蒙邊境,防區西段常年冰雪覆蓋,巡邏一次往返要20多天,途中不僅要翻越雪山和冰達坂,還要承受泥石流和雪崩的威脅。一茬茬官兵不畏艱險踏越冰峰雪海,在風雪邊關留下了一串串堅定的足跡。

清明祭|雪海深處,一段2公里的巡邏路必須下馬徒步通過

巡邏老照片。

1985年8月12日,時任副連長的施洪飛終於帶隊踏上西線巡邏的征程。

在這之前,因為患有肝癌,連隊幾次三番讓他臥床治療,等待下山。施洪飛卻用一天一封的速度,在病床上連寫了10封申請書,堅持要參加西線巡邏。在最後的申請書中,他懇請上級再讓他參加最後一次西線巡邏。

西線巡邏途中要翻越20多座海拔2500米以上的雪山、18個冰達坂,蹚過39條河流,還要隨時面臨暴風雪、冰雹和泥石流襲擊,一次巡邏回來好像在鬼門關轉了一圈,身強力壯的年輕戰士都有些吃不消,更何況疾病纏身的施洪飛?

巡邏出發的第四天,施洪飛在過河時肝病復發,疼痛折磨得他彎曲著整個身體,牙齒更是咬得格格作響,不等軍醫靠近,翻身墜落進河水中。幸虧河水流速慢,官兵將他從水中打撈出來後,紛紛勸他返回連隊,軍醫更是嚴厲地要求他結束巡邏。施洪飛雖疼得吸著氣,仍然拒絕道:“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我都出來了,沒完成任務怎麼能回去?”

之後的幾天裡,施洪飛的病情稍稍穩定了一些,在過叢林、翻達坂、勘察地形時沒有再倒下去,官兵們知道,這不是副連長的病情好轉,而是他用莫大的毅力在同病魔對抗,之所以沒吭聲,是不想讓大家擔心。

終於巡查完了最後一座界標,官兵長吁了一口氣,開始往回趕。而這時候,不知是完成任務鬆了口氣,還是病情加重,施洪飛的病情開始頻繁複發,不斷從馬背上摔落下去,官兵只好放慢速度,小心地把他拱衛在中間,趕向連隊。

近了,近了……還有不到兩公里的地方,連隊的哨樓已映入眼簾,官兵們歡呼起來。此時,望著遠處的哨樓,施洪飛露出了微笑,身體卻不受控制地又倒了下去。這次不論戰友怎麼呼喊,他再也沒能站起來。

清明祭|雪海深處,一段2公里的巡邏路必須下馬徒步通過

清明時節,官兵來到飛灑施洪飛骨灰的青松前,緬懷、紀念。

施洪飛離世時年僅27歲,按照他的遺願,屍骨被安葬在西線巡邏路上,不僅守望著他心中的邊防線,更將忠誠鉚在了最後兩公里的巡邏路上。

多年來,為紀念犧牲在巡邏路上的施副連長,官兵們每每巡邏至此都要下馬徒步通過這段兩公里的路程。

走一遍施洪飛沒走完的最後兩公里,成了紅山嘴官兵悼念他的儀式。

清明祭|雪海深處,一段2公里的巡邏路必須下馬徒步通過

像這樣特殊的紀念

還有很多很多

路過荒野的汽車兵,都要為一位孩子的墓碑鳴笛

清明祭|雪海深處,一段2公里的巡邏路必須下馬徒步通過

上個世紀,隨著西藏和新疆的解放,保衛邊疆的任務越來越重,這兩地物資匱乏,需要從內地源源不斷地運送物資進疆入藏。

這樣便有了川藏線和青藏線上忙碌不停的汽車兵。一些汽車兵因為抵擋不了高原反應的侵擾,犧牲在了茫茫荒野。所以就有了兵站和救命的醫療站。可是不知怎麼回事兒,唯獨長江源頭的兵站沒有醫療站。

那年,一位中將到兵站視察,瞭解到這裡沒有醫院,官兵們小病靠忍,大病要跋涉八百里去格爾木後,他承諾在權限之內,為這裡建一個醫療站。

之後這裡來了一批從全軍抽調的醫護人員,這批人裡有位女軍人是將軍的侄女。

清明祭|雪海深處,一段2公里的巡邏路必須下馬徒步通過

女軍人在這裡紮根,和站裡的醫生結了婚,組成了一個雙軍人家庭。生活本是那樣讓人驚喜也那麼順當,可是後來,厄運卻一次次降臨到了她的身上……

女軍人懷孕的時候,丈夫為一支科考隊隨隊保障,犧牲了。之後,女軍人的孩子也過早地夭折了,剛出生3天的軍娃被埋葬在了可可西里戈壁灘上。

清明祭|雪海深處,一段2公里的巡邏路必須下馬徒步通過

幾番曲折過後,那位中將給女軍人來了一封信。信中說,自己不後悔當初要在可可西里建醫療站的決定,因為這個決定讓汽車兵不再像以前一樣因為得不到及時治療而倒下,自己唯一後悔的是讓侄女遭遇巨大不幸。

很多人以為命運多舛會徹底打垮這位女軍人,但誰也沒想到女軍人從此更加珍惜生命,珍愛可可西里一切有生命的物種。

後來,路過的汽車兵從一位藏族阿媽嘴裡聽說了這件事,立即捐款,委託當地群眾為那個夭折軍娃修了一座水泥墓。再後來,聽汽車兵們說,只要他們路過這裡,都會向這座“雪山兒女之墓”鳴笛敬禮。

(參考:中國軍網微信《路過荒野的汽車兵,為何都要為一位孩子的墓碑鳴笛》;作者:冷熱貓)

不論職級多高,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到這裡祭奠烈士

清明祭|雪海深處,一段2公里的巡邏路必須下馬徒步通過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軍隊在世界屋脊被迫展開了一場舉世矚目的自衛反擊作戰。在空氣稀薄、高寒缺氧、人類無法長期生存的極端環境中,參戰部隊取得了全面勝利,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戰爭中,數百位中國軍人犧牲,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8歲、20歲……

戰鬥結束後,出於道路極度險峻、運輸極端困難等因素考慮,西段方向一部分烈士被轉到山下的葉城縣烈士陵園。還有一部分烈士在當時的新疆軍區康西瓦前指附近安葬。它背靠巍峨崑崙,面向喀喇崑崙,腳下是終年流淌的喀拉喀什河,是高原自然環境相對較好的地方。

1965年5月,新疆軍地撥出專款,為烈士刻字銘志,將其命名為“康西瓦烈士陵園”。截至2019年4月,陵園共安葬烈士、因公犧牲和病故的革命軍人107名。

清明祭|雪海深處,一段2公里的巡邏路必須下馬徒步通過

新疆軍區某師官兵在康西瓦烈士陵園祭奠先烈。佔福江 攝

康西瓦遠離內地、新藏線艱險難行、高海拔環境常人難以承受,烈士的親屬們很難到現地祭奠,唯有那發黃褪色的革命烈士證明書,承載著軍人為國捐軀的榮譽和親人無法釋懷的思念。

2000年8月,新疆軍區計劃將安葬在康西瓦的烈士遷移到山下葉城縣烈士陵園。邊防某團奉命派出一支小分隊前往康西瓦進行前期探查。

在70餘公里的新藏線上,運輸車連續爆胎,最後又熄火“罷工”。打開烈士墓後,出現了令所有人驚訝的一幕:三十多年過去了,烈士們的遺體保存得極為完好,一切的一切如同發生在昨天。小分隊當即恢復烈士墓原貌,迅速向上級彙報情況。

首長們說,烈士們離不開康西瓦,就讓他們在那裡安息吧。此後沒人再提烈士墓搬遷的事,長眠於此的烈士就成了康西瓦的“主人”。

清明祭|雪海深處,一段2公里的巡邏路必須下馬徒步通過

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官兵來到“生命禁區”戍邊守防。上山的軍人,不論職級多高,不論來自哪個方向,都要去陵園看望烈士,為他們點支菸、敬杯酒。

與康西瓦為鄰的三十里營房駐軍各單位領導,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到康西瓦祭奠烈士,下山前到康西瓦向烈士話別。

經過這裡的車輛,臨近時駕駛員們都會將車子減速,按響長長的車笛,向先烈表達敬意。

這些,已經成為幾十年來在特定的環境、特殊的任務中自發形成並相傳延續、人人恪守的不成文規矩。

(參考:解放軍報《高原豐碑康西瓦》;作者:吳蘇琳)

清明祭|雪海深處,一段2公里的巡邏路必須下馬徒步通過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有些犧牲

或許並不算轟轟烈烈

但一樣值得我們銘記

如果有一天

你路過這些“特殊”的地方

請記得遵守這些“不成文的規矩”

留下自己的紀念

清明祭|雪海深處,一段2公里的巡邏路必須下馬徒步通過

編審:張華婧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