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收入207億,利潤154億,利潤率74%,這行業賺錢比開金礦還猛

人類歷史上運用最早的建築材料,也就是現代生活中最常見的——石材。石材之之所以被各個時期所青睞就是因為其有著堅硬的強度和優良的性能,就連數千年的建築史也有石材譜寫的不朽篇章。而大家熟悉又陌生的石材工業產業鏈包括石材資源挖掘、地質勘探、礦山開採、原料運輸、石材貿易、石材加工、產品運輸、安裝等。

銷售收入207億,利潤154億,利潤率74%,這行業賺錢比開金礦還猛

一、石材的起源與發展

大理石的地質年代從古至今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距今6億年—2.5億年是古生代,海洋出現了幾千種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動物,後來就變成了許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新生代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階段,時間最短,距今只有7000萬年左右,這時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狀況基本相似了。大理石的地質年代都是按億來計算的,在我們有生之年,質變微乎其微。

天然石材的開採、加工、貿易、使用是一項古老的活動,它貫穿於整個人類文明史。羅馬帝國時期,羅馬人是地中海的霸主,壟斷著當地各種大理石的開採,礦山屬皇帝所有。

羅馬帝國滅亡後,從公元5世紀到12世紀是大理石和其它石材開採的衰落時期。到公元15、16世紀,許多國家對開採本國石材以及進口國外石材有了需求,石材開採又興旺起來。隨後,歐洲出現了工業革命,這個革命促進了石材的開發與開採。

19世紀,大理石特別是白色大理石生產量全面增長並大量用於新興中產階級的建築中。20世紀,工業化生產進入大理石加工,其用途不僅用於裝飾構件,還用於牆體飾面。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以意大利為代表的石材開採、加工行業開始全面進入自動化機械生產。

60年代後半期,金剛石刀具進入石材加工行業,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進入石材開採行業,石材工業發生了革命性變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科技進入石材行業。從此石材工業一改粗笨形象,作為一個精美的藝術產品行業展示在世人面前。

80年代後期,世界建築行業發展迅速,促進了國際市場對天然石材的需求,從而促使了其生產的發展。80年代中期的世界天然石材產量是2300萬噸,1989年為3000萬噸,分別是1926年的15.3倍和20倍。而1979年至1989年間的世界石材產量增加了50%,年平均增長率是4.1%。

進入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海灣危機、科索沃危機、巴以暴力衝突、印巴克什米爾爭端等事件,給世界帶來了動盪和不安,世界經濟處於低走勢。但是由於中國等新興石材國家的崛起,建築裝飾石材行業仍然在不斷髮展。

如今,石材加工已經進入了高科技時代。加工基地一般選用原石加工,經過工藝師精心設計後,由多功能高精度的智能設備進行切割,同時手工經過多次剖光、打磨,使產品達到標準亮度。並根據要製作的設計圖稿將其完成,展現在人們面前就是色彩絢麗、光彩透亮、色澤均勻的藝術作品。真正的七彩繽紛,造就了它真正的天然作品本色,也形成了天然美石的獨特紋理。

銷售收入207億,利潤154億,利潤率74%,這行業賺錢比開金礦還猛

二、中國石材行業的發展

中國石材的內消費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即建築的內外裝飾用板材,這是石材使用最大的一部分;其次是建築用石,包括園林、工程用石;還有就是異型產品即石雕、石藝術品、墓碑石產品等。總體而言,以建築裝飾石材使用量為最多。

早前的中國石材加工,全靠祖輩相傳的雕刻技藝,那是一種作坊式、家族式的傳承,成品基本都是供應皇室成員或者達官貴族。年產量在150至200件(當時的石材都以雕刻為主,計件生產)。

1910年,意大利商人在天津開辦了第一家石材企業——雲石公司,主要做檯面和沿街商鋪地坪。1919年,中國自己的第一家民營石材企業——麗人造大理石廠,在北京宣告成立(工人20人,年產量500㎡)。

但是在當時,國人對大理石的裝飾理解和運用尚未普及開來,市場甚小,無人問津。直到民國政府將南京中山陵(民國時期最大的石材工程項目)交給石材企業生產建造,才讓石材企業名聲大噪,享譽一時。

可是好景不長,之後的中國迎來抗戰和內戰。從1930年到1949年,長達19年的戰爭使整個中國滿目瘡痍。溫飽生存都沒法保證,誰還有閒工夫、閒錢去搞房地產開發、店鋪裝修和大型工程項目。中國石材企業的未來一片黑暗,當時整個中國的大理石、花崗石 、水磨石年產量只有5000㎡。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加之政府為紀念這段歷史,大興工程。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和平賓館、天安門廣場等國家重點工程都有著石材企業的身影。中國石材企業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當時的中國石材產量為16萬㎡)。

舉世矚目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為我國社會經濟各行各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改革開放以後,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建築房地產行業的強勁帶動,中國的石材行業進人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通道。1972年全國石材及相關製品出口當年突破100萬美元。

1979年—1987年,我國累計引進石材生產線217條,能力達1538萬平米和5.29萬立方米。強大的市場需求使國內湧現了石材企業建設熱潮。北京、天津、上海、廣東等地建立了一批國有、合資石材企業,伴隨企業的發展,為石材產業培養了人才、培訓了技術、經營管理。在這些企業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後來成為各地區產業發展增長極核,為石材產業集群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民營企業獲得發展機遇。福建水頭、廣東雲浮、山東等改革前沿地區,在國有企業、部分先行民營企業的示範帶動下,新的石材企業紛紛建成投產。如雲浮市80年代中後期,石材企業發展到1200多家,到90年代中期,企業數量進一步增加,沿324國道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百里石材走廊”。福建南安、山東萊州等地石材企業也迅速成長。發展勢頭之猛,謂為罕見。改革的春雨也滋生了一批優秀的石材企業。1992年全國第一次石材熱開始,1997年天然大理石、花崗石出口首次突破7億美元。

到2010年,全國擁有三千多家銷售規模萬元以上的石材企業,銷售收人達到207億元,實現利潤達154億元,大理石板材產量達547萬㎡,花崗石板材產量達30826萬㎡,石材出口2155萬噸,創匯41.4億美元,進口石材1231萬噸,用匯2.6億美元。

最近三十多年來,我國石材行業迅速發展。目前,中國石材的生產主要分佈在福建、廣東、山東三個石材生產大省,其中福建與山東為原料與加工生產大省,而廣東主要從事進口石材的加工,上述三個省份佔了中國石材生產85%的產量,主要是大理石、花崗石產品。無論國內房地產、國外工程項目,中國石材企業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016年開始,隨著地產經濟低迷,石材行業仍舊是寒風凜冽,難以從寒冬中撤出,關停強拆的聲音不絕於耳,石材業的前行之路異常艱難。偏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就不容樂觀的情形隨著2017年席捲全國的環保整治狂潮雪上加霜。儘管有個別企業逆勢上行,但從行業整體來看仍較低迷。

銷售收入207億,利潤154億,利潤率74%,這行業賺錢比開金礦還猛

放眼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必然需要更多的優質石材來滿足市場需求。所以石通記除了旨在推進石材(主要是天然石材)在建築裝飾上的使用,並促進石材行業內及產業鏈上下游的溝通、交流和協作。更重要的是石通記善於發現更多優質的石材。

石材企業如何適應全球化的新市場環境?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從發展的迷霧中,我們或許可以看到石材人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