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三讓徐州,劉備既無立錐之地,為何還堅辭不受

公元194年,陶謙撒手人寰。

彌留之際,陶謙將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徐州交與劉備。死時,以手指心。但玄德固辭。這已經是劉備第三次拒絕。

陶謙三讓徐州,劉備既無立錐之地,為何還堅辭不受

平心而論,在後漢三國時期,群雄逐鹿,能有一塊地盤是多麼不易,何況還是諾大的徐州。這一點對於上無片瓦蓋頂、下無立錐之地的劉備來說,自然心知肚明。

那麼,面對別人送到嘴邊的肥肉,為何劉備卻堅辭不受?

如果說,是陶謙出於客氣,那也只能讓一次,沒聽說跟人客氣,死氣白咧楞塞給三次的。有人說,是劉備宅心仁厚,不忍取陶謙基業。但這似乎又與後來巧奪荊州、強佔益州前後矛盾?畢竟徐州算是陶謙白給的,荊州益州可是劉備武力攻佔的,並且當時的益州還是漢室宗親地盤。

從184年桃園三結義算起,劉備闖蕩江湖已有十載。這十年,如果教會了劉備一件事,那就是:仗,不是那麼好打的;地盤,不是那麼好佔的。

劉備有何苦衷,還是讓我們走進歷史,一探究竟。

時機尚未成熟

外患

陶謙三讓徐州,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初平四年(193年),佔據兗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餘口到兗州。途經徐州時,徐州牧陶謙為交好曹操特派部將張闓護送曹嵩一行。不料張闓殺死曹嵩及其家人,席捲財物而去。

對於此事,《三國志》、《後漢書》、《吳書》記載不一。但不管曹嵩是不是死在張闓之手,總之曹操是把帳記在了陶謙身上,畢竟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陶謙三讓徐州,劉備既無立錐之地,為何還堅辭不受

陶謙面對兵臨徐州城下的曹操大軍,自知難以抵敵,便採納別駕從事糜竺的建議,請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來相救。孔融請劉備同去救陶謙,劉備遂帶領關羽、張飛和數千人馬奔赴徐州。

當時,曹操率大軍以為父報仇為名,發兵攻徐州,與陶謙大戰於彭城。

謙兵敗走,死者數萬,泗水為之不流。(《三國志》)

也是就說,陶謙被曹操殺得大敗,死傷數萬,屍體堵塞了河道,泗水都不能流動了,可見戰鬥進行的多麼慘烈。

陶謙三讓徐州,劉備既無立錐之地,為何還堅辭不受

劉備一來,頭一陣殺退了于禁,總算是緩解了徐州的壓力。真正讓曹操退兵的是呂布。呂布趁曹操東征,後方空虛,偷襲了兗州。兗州是曹操的老巢,他不能不管,只能暫且罷兵。

劉備帶兵來解徐州之圍,是出於孔融的邀請。孔融在當時是名士,威德佈於四海。號稱: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

基於此,劉備不得不出兵。其實,出兵就已經得罪了曹操,在這種情況下,要是再佔據徐州,曹操就會把矛頭對準自己。以劉備當時的力量,根本無法與曹操抗衡。

這無異於把劉備架在火上去烤。

內憂

除了外患,內憂同樣不可卒除。

陶謙雖然掌管著徐州,可並非是一人說了算,徐州也有利益集團,這裡面主要就是徐州土著即徐州的豪強大戶。

“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琊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三國志·魏書》)

陶謙本是丹陽人(今安徽宣城),作為一方霸主,卻不是徐州土著。手下糜竺、陳登等都是徐州土著。因為利害趨同,已依附了劉備。但這並不能代表全部。

下邳是徐州的郡治所在。徐州土著曹豹任下邳相。後文書,劉備領了徐州牧,依然由曹豹把守。結果,張飛酒後鞭打曹豹,曹豹與呂布裡應外合奪取了徐州。

這就是劉備擔心的內患。即使接手了徐州,但是權力的重新分配,土著勢力的重新平衡,以及利益集團的掌控,樣樣都需要大費精力。

這在當時戰事膠著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完成。

四周群狼環顧

陶謙三讓徐州,劉備既無立錐之地,為何還堅辭不受

從三國時期勢力分佈圖可以看出,徐州所處的位置,青州有曹操的兵力,揚州有孫吳的勢力,向北還有袁紹,加之袁術、張邈、呂布等人,可以說徐州是這中間勢力最弱小的一個。

在古代,九州就代指華夏,代指天下。九州包括青州、兗州、揚州、豫州、荊州、徐州、雍州、冀州、梁州。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很多戰爭都是以徐州為中心進行的。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

據史料記載,從古到今徐州一帶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爭近四百次。徐州正是因為地處戰略要地,頗受戰亂之害。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的地點大澤鄉,就在徐州南邊不遠處的宿州市境內。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也是在徐州老家沛縣開始起義的。西楚霸王項羽是下相(宿遷)人。宿遷原來和豐縣、沛縣一樣都是徐州老八縣之一。

秦朝滅亡後,項羽定都彭城(即徐州),而後楚漢爭霸彭城大戰,雙方在徐州戰場激烈交鋒。

陶謙三讓徐州,劉備既無立錐之地,為何還堅辭不受

後漢時期,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徐州一直是各方拉鋸爭奪的焦點。劉備兵微將寡,將止關、張、趙雲而已,力量實在過於單薄,守城都守不住,更別提想有所作為。

人心尚未歸附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基本有一個共識: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佔有人和。

劉備這一生一直遵循的一個觀點:要成霸業,先得人心。

而當時的徐州,物產豐富,百姓還很富足,很多躲避戰亂的人都跑到徐州去了,這說明陶謙治理徐州還是有成效的。

是時,徐州百姓殷盛,穀米封贍,流民多歸之。(《三國志·魏書》)

這裡面,得益於陶謙的兩項政策。一是實行屯田,二是宣揚佛教。

陶謙任徐州刺史時,表薦下邳人陳登為典農校尉,在徐州境內實行屯田。陳登上任便“巡土田之宜,盡鑿溉之利”,在陶謙、陳登的努力下,徐州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產糧比較多。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同時,宣揚佛教, 開粥廠,廣佈恩德,多設酒飯,布席於路,很多老百姓饑民都因此湧入城內。

在當時兵荒馬亂的情況下,徐州老百姓能有飯吃、有餘糧,應該比較知足了,心裡自然感激陶謙。

陶謙三讓徐州,劉備既無立錐之地,為何還堅辭不受

所以,劉備新到,陶謙沒有像劉表、袁紹一樣把權力交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將徐州讓與他,關羽張飛在旁也苦苦相勸,劉備忍不住說了一句:“汝等欲陷我於不義耶?”

劉備乃世之梟雄,曹操稱他: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所以,劉備不會只顧眼前的利益,更要放眼未來。

正如,《人民的名義》中祁同偉評價育良書記的一樣:老師要的是一片江山。

陶謙三讓徐州,劉備既無立錐之地,為何還堅辭不受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歡迎關注“擠乾的檸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