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去世前,大兒子已經25,小兒子已經17,為什麼不立他們中的一個為儲君?

藍風破曉


這條題,正史無回答。遼史就寫“趙光義自立為帝”一句。前幾年看過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講壇》講述趙匡胤為何不立兒子做皇帝?但也沒能講出有價值的依據,都用引用野史的說法。這是個歷史懸念,是謎團!

對於趙匡胤為何不露聲色任由趙光義接班呢?我是從下面幾方面看問題:

第一,陳橋兵變,是誰擁立趙匡胤做皇帝的?是誰把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的?

據宋史記載:

正月初二,趙匡胤統帥大軍離京,在京城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駐紮宿營。

這天晚上發生兵變。怎麼個變法呢?當晚,趙匡胤部下親信到各營,深入士兵隊伍中散佈言論,說:“當今皇上是個孩子,哪能管事呢?我們當兵的為朝廷賣命,上陣殺敵,誰知道?皇上也不懂啊!不如我們找個懂事的人做皇帝,就立趙匡胤,讓他主持大局!然後再出兵打仗。”

這種言論多了,煽動有力,傳播很快,各營將領和士兵的情緒就浮躁起來,有大半士兵支持趙匡胤做皇帝!

第二天,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謀士趙普見軍心可用,時機成熟,就吩咐親信將士將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史載有醉酒狀態)。隨後,趙光義和趙普號召各營將士跪拜,齊呼:“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宋史原文)!擁立趙匡胤做皇帝。

歷代史家都認為這是趙匡胤在“作秀”,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兵變陰謀!

我認為,趙匡胤是被迫做皇帝的!這不奇怪,武昌起義時,黎元洪就被革命軍拖出來,強行要他做統帥反清!

我為何會有這個觀點呢,看看趙光義對他哥的評價:

“先帝以勤勞定天下,凡軍國機務、邊防制置,鹹得之矣。但遵守舊規,不得輒易”。

遵守舊規矩,不得隨便更改。趙光義這兩句,說出了趙匡胤的性格和辦事作風。

試想,一個墨守成規、宅心仁厚的人(正因為這條,柴榮才信任他),他怎麼會做謀反、自立為皇帝的事?

是趙光義無意中一句評論,道出了當初陳橋兵變的真實情況!這場兵變,從頭到尾就是趙光義和趙普策劃搞成的!趙光義是頭號擁立功臣!(這與他後來接掌皇位有關)

趙匡胤做皇帝,在很多方面做了改革措施,為何趙光義還要說他是“遵守舊規,不得輒易”呢?應該就是陳橋兵變的事!當時趙匡胤不肯幹!不肯背叛柴世宗!是趙光義和趙普使大勁給趙匡胤披上黃袍的!也就是說,是趙光義冒險行動把趙匡胤推上皇帝位的!

——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得通:為何趙匡胤默許趙光義接掌皇位?因為這個皇位本來就是趙光義幫他奪來的!

再看看趙匡胤的為人,後世給予的評價:

范仲淹評論:

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我太祖皇帝應天順人,受禪於周,廣南、江南、荊湖、西川,一舉而下,罷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無禍亂之憂。

田況評論:……興隆學校為心,京師建國子監,每輿駕親臨,以觀其役。識者知太平之有漸矣。

程頤評論: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自古無之,非漢、唐可比,固知趙氏之祀安於泰山。

脫脫評論:……建隆(趙匡胤年號)以來,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錄、幕職,躬自引對(對待各級官員,親自接見問話)。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嗚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

脫脫是元朝末年中書右丞相,主持編寫《遼史》、《金史》、《宋史》。他這段評語,足以說明趙匡胤是興利除弊,敢於改革的人!絕不是趙光義說的“遵守舊規,不得軌易”。

孫承恩評論:宋祖龍興,仁厚建國。篤尊聖道,式著君德。慎獄恤民,懲奢塞源。身端化本,大哉王言。

邵經邦評論:愚觀宋祖之大略有五:知人,一也;善任,二也;推誠,三也;厚撫,四也;至於莞榷之利悉委諸將,恣其貿易,皆得便宜,五也。

王夫之評論: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

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帝):吾於開創之君,獨以唐太宗、宋太祖為不可及焉。二君者,皆以不世之才,平一天下,而以仁愛之心、寬平之政保養百姓,治功燦然,昭於千古。然家門之政,兄弟之友,則唐弗及也。太祖繼周世宗之後,據有河洛,即位之初,首以安內為本,興學校、褒忠良、度民田、開言路,懲節鎮之禍,命文臣知州,又以常參官知縣事。國內既定,然後興師出兵,伐南漢、克西蜀,無不望風披靡、稽首來廷。偏師北指,劉鈞喪膽;舟師南下,李煜歸命。雖諸將効力之功,亦由太祖處之有道也。……太祖退藩鎮之兵,只在杯酒片言之間,君臣之分,情義兼隆。而儉約是務,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傳之來裔,為萬世法。其成功緻治之盛,幾乎唐太宗。而規模之正,則又過之矣。

乾隆帝說出這句“家門之政,兄弟之友,則唐弗及也”。就是宋太祖肯將皇位送給弟弟!這是唐太宗做不到的。

趙翼評論:宋太祖以忠厚開國,未嘗戮一大將,然正當興王之運,所至成功,固無事誅殺。

這些評論有個共同點:宋太祖仁厚,不殺大臣,興辦學校,體恤民眾。

那麼趙光義為何說他哥“遵守舊規,不得軌易”呢?這就值得深思了!應該就是指謀劃陳橋兵變時,趙匡胤不肯幹!堅持要做柴氏的忠臣!是愚頑不化的“愚忠”!

第二,趙光義的野心。

看看宋史記載:

起初,趙光義之母夢見神仙捧著太陽授予她,接著就懷孕,趙光義出世那晚,紅光升騰似火,街巷充滿異香。

這個趙光義是帶著“太陽”出世的!宋史很多記載,說他龍行虎步,如何如何,總之就像個帝王風範!

可以肯定,在陳橋兵變中,趙光義是起絕對作用的!是他和趙普(後來做丞相)一手策劃發動兵變,逼迫趙匡胤就範,把他推上皇帝位!

“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

“我有號令,爾能從乎?(原文)

第三,趙光義是趙匡胤認可默許的接班人。

趙匡胤晚年,已經將朝廷和皇宮內外大權都交給趙光義了:

①大內都部署(皇宮侍衛隊長官)

②同平章事(宰相)

③開封府尹

④中書令(領班宰相)

④東都留守

⑤晉王

位列宰相之上。

第四,為何不傳皇位給兒子?

正史記載,只有一句話可以參考:子不類父。

趙匡胤覺得兩個兒子都不成才,平庸,不像他那麼有能力!

還有一條很重要的:自五代十國以來,軍閥割據,戰亂不斷,民不聊生,趙匡胤目睹:兒童皇帝、無才皇帝是守不住皇位的!他就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奪來的皇位!所以他認定,兩個兒子都沒有才能,接不了班!而趙光義有能力,自己這個皇位就是他出大力幫助奪來的!

也許是這一條心理作用,趙匡胤才默許趙光義接班。

因為趙匡胤是個十分友愛兄弟,很照顧朋友、同僚的人!他用“杯酒釋兵權”妥善安置那班老哥們,又立下規矩:厚待柴氏子孫,不許殺大臣!

趙匡胤是仁德之君的風範!既然講仁德,天下能者居之。弟弟趙光義有能力,就讓他做了!

按:野史記載,說趙匡胤母親有遺訓:國有長君(成年,成熟),社稷之福。要求趙匡胤把皇位先傳兄弟光義,再傳光美,再傳趙匡胤兒子。是這麼個輪班法。這是不可信,趙匡胤死時,兒子都20多歲了。如果說趙匡胤真的很想篡位,說明他權欲很大,當然是自私自利的人,但他為何要把自己奪來的皇位送給弟弟呢?宋史記載,趙匡胤確實沒立下遺詔傳位給誰?但有很多描述是他很好看趙光義!早已默認趙光義接班!說趙光義謀殺或架空,都不像。說晚年被趙光義架空了,也不像。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上陣殺敵的人,他有腿,能軟禁他?把皇位交給趙光義肯定是內部決定了。陳橋兵變時,趙匡胤33歲,趙光義21歲,他是這場兵變和黃袍加身的最大主角!如果趙匡胤真想自己做皇帝,何必跑去陳橋搞兵變?他是太尉,管著京城禁軍,直接包圍皇宮,逼迫小皇帝和太后寫退位詔書就得了!他有這個實力!有這個權力!何必跑到20公里外的陳橋,再返回京城逼宮呢,多此一舉!反正下定決心奪取皇位,還講什麼規矩?所以說,策劃兵變和黃袍加身的主謀,不是趙匡胤!是趙光義和趙普!但三軍擁戴,黃袍加身,生米煮成熟飯了,趙匡胤就是不幹也不行了!如果他堅決不幹,恐怕風聲早已傳回京城(只隔20公里路),他不稱帝,回去就等死!部下人馬也會鳥獸散!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就做皇帝了!

還有一條,有史料證明:趙匡胤做皇帝后,有時回想往事,總覺得對不住柴榮!(柴世宗把京城禁軍和孤兒寡母性命交到他手中)如果他是心狠手辣執意奪取皇位的人,又怎會有此愧疚呢?很自私而心狠的人不擇手段奪取皇位後,還會有愧疚?那不會!只有一種解釋:陳橋兵變奪皇位,不是他的本意。如果是他的本意,他不用愧疚。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醫藥和腫瘤學科20年










大城公


這個事情就是書呆子糾結的事情。其實認真分析一下,很簡單:

一是趙匡胤登上皇位的外部環境。

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的長達60年左右的亂世,趙匡胤是搶了別人家的皇位才建立宋朝的,這個皇位原來是趙匡胤的老闆周世宗柴榮的,39歲的柴榮死後,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新君年幼,柴榮臨死前特意囑咐趙匡胤等大臣要好生輔助小皇帝。光說有什麼用?結果第二年正月就發生陳橋兵變,趙匡胤的手下把黃袍批到了趙匡胤的身上。

這種事在五代十國太正常不過了,柴榮的養父郭威就是這樣當上皇帝的。形勢就是這麼個形勢。

二是趙匡胤當上皇帝的時候兒子還小。

960年,33歲的趙匡胤成為宋朝開國皇帝,大兒子才9歲。古代醫療條件落後,一場感冒就可能要人命,柴榮就是這麼英年早逝的。柴榮會年紀輕輕得病去世,趙匡胤就不會年紀輕輕得病去世嗎?都有可能。如果趙匡胤一兩年內去世,難道由10歲左右的大兒子繼位?這不是要讓手下們再辛苦搞一次陳橋兵變嗎?黃袍又要披到別人的身上,太麻煩了。

趙匡胤的母親,一個經歷過五代十國全過程的老人,看透了這一切,所以她要求趙匡胤“萬歲”後,兄終弟及,由弟弟趙光義繼位,以便保證趙家有成年人做皇帝。等趙光義去世了,或者再傳給三弟趙廷美,然後再將皇位交還給趙匡胤的兒子。杜老太太想得可真周到。

三是生米煮成熟飯。

既然老孃這麼說,也確實說的有道理,趙匡胤就答應了。為此,他採取文官治國模式,杯酒釋兵權,削奪武將權力,消除陳橋兵變的土壤;同時大力培養弟弟趙光義,封弟弟趙光義為唯一的親王——晉王,並讓他做首都開封的書記兼市長和衛戍區司令。沒想到,趙匡胤活的比周世宗久,活著活著活到了49歲,這時候,大兒子趙德昭已經25歲了,按理說是可以當皇帝了。

但是,就算後來趙匡胤後悔,也已經晚了,因為弟弟趙光義的勢力已經形成,能力已經得到鍛鍊,加上國家還不穩定,兒子又沒有培養,趙匡胤去世的時候,兒子不但沒有爵位,連正當的工作都沒有,沒有得到應有的鍛鍊和培養。

好吧!我相信弟弟一次,由弟弟來接班,等弟弟去世了,皇位還給我兒子。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


坐看東南了


宋太祖趙匡胤當時不立儲君,可能是為了保護他的兒子。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光義,二兄弟通過陳橋兵變慢慢的奪下了天下,後來雖然趙匡胤開朝為帝,但身為臣子的趙光義勢力上卻和趙匡卻胤旗鼓相當。趙匡胤不立儲君也是為了給趙光一個幻想,這樣不但能穩住趙光義,也能讓其兒子韜光養晦助其羽翼豐滿。


可誰知趙匡胤的如意算盤始終還是落空了,公元976年的一天晚上,趙匡胤邀請趙光義來宮中喝酒,多數記載二人獨自飲酒無旁人,自從二人當晚飲酒一直到第二天清晨未出屋,之後模糊的結果就是趙匡胤清晨暴斃。這樣粗略的記載趙匡胤離奇死亡,也不能怪後世文人多姿多彩的浮想聯翩,這些猜測而出的小故事就不細說了,用一句“事出反常必有妖”小結一下吧!

不管怎樣在趙光義的強大勢力下,趙匡胤又死無對證,天下落到趙光義的手中也就不足為奇了。雖然趙光義後來也修飾了很多華麗的故事,來掩蓋它不太光彩的繼位,但總有種越描越黑的感覺。值得慶幸的是趙光義上臺後,並沒有懶政怠政,為宋朝的穩定發展做了不少可圈可點的事。


追記歷史


1.沒必要立太子。

史料記載有“金匱之盟”一說,也叫金櫃之盟,宋朝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杜太后病危時,趙匡胤在旁侍疾;杜太后要求太祖趙匡胤當趙普的面作出承諾:趙匡胤駕崩後要傳皇位給弟弟趙光義,由趙普記錄諾言並藏於金匱之中,如果真實可信,趙匡胤就沒必要再立儲了。

2.沒來得及立太子。

叱吒沙場的趙匡胤披荊斬棘,身體健康,精力充沛,49歲就突然暴斃,他個人沒想到這麼早要交班,“燭光斧影”是說趙匡義蓄謀已久,出其不意地幹掉親哥自己上位,所以趙匡胤還沒來得及立太子!

3.醞釀已久,猶豫不決,下不了決心。

眾所周知,趙匡胤偏愛三子趙德芳(楊家將中,八賢王原型),而按傳統立儲要立長子,可能趙匡胤在權衡利弊,或者在醞釀計謀立三子吧,感覺在這個問題上趙匡胤尤其鄭重其事。


希望星晨58298869


首先,宋太祖趙匡胤是為數不多軍旅出身的開國皇帝,年輕時候攻堅拔寨,所向披靡,其身體狀況很好,而趙匡胤駕崩的時候,年僅四十九歲,當時的他根本沒有料到自己會這麼快死去,所以並沒有著急去立儲,為自己準備後事;

其次,古代立儲要立長子,而趙匡胤更為偏愛三子趙德芳,也就是被民間廣為流傳贊譽的八賢王,所以在這兩個兒子之間猶豫不決。

還有,趙匡胤還沒有統一全國!燕雲十六州的收復工作,以及巴蜀地區的起義暴動都是吸引趙匡胤主要精力的原因。

對於趙匡胤的死因,說法眾多,身體健康的趙匡胤怎麼可能突然暴斃?眾多疑點都集中在了他的弟弟趙匡義的頭上,燭光斧影,殺死了親哥哥?如果這樣的話,趙匡義蓄謀已久,可能在趙匡胤立儲的時候暗中做了不少手腳。

當然,還有金匱之盟這麼一說,趙匡胤母親臨終前讓趙匡胤承諾自己,他死後將皇位傳給二弟趙匡義,趙匡義死後將皇位傳給三弟趙廷美。但是這個說法很不靠譜,漏洞很多,趙光義為何登基之時不拿出這個金匱?而他又將弟弟逼死,更側面反映出趙光義的陰險狠毒!

大家還有什麼其他的想法呢?




90後談歷史


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十六年未立太子,公元976年十月十九那個神秘的夜晚,趙匡胤離奇去世,後世有“燭光斧影”的故事流傳,趙匡胤死後其弟趙匡義繼位,是為宋太宗。

那麼趙匡胤為什麼不立太子呢,咱們分兩個方面分析一下

首先來看”金匱之盟“,如果趙匡義沒有篡改歷史的話,金匱之盟的故事完全可以解答趙匡胤不立太子的原因。

金匱之盟

傳說杜太后(趙匡胤、趙匡義、趙廷美等人的生母)重病,將幾個兒子招至身邊安排皇位繼承的問題,根據杜太后的遺願趙匡胤之後將皇位傳給其弟趙匡義,趙匡義之後再傳給趙廷美,當時丞相趙普再旁記載,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從目前的史料中確實有杜太后安排後事的記載,但是並沒有“金匱之盟”的具體內容。

如果金匱之盟是真的,那麼趙匡胤不立太子則無可厚非,因為趙匡義就是實際的皇太弟,而太祖在位期間趙匡義曾擔任晉亡、開封府尹,在五代和宋朝這位通常是儲君的象徵。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另一種可能

正如題目中所說,趙匡胤在位期間,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都已成年,趙匡胤如果不打算傳位給弟弟趙匡義而不立太子確實有些不正常,但是結合唐末五代的皇位延續來看或許能找到答案。

根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自唐天佑以來,中國多故,不遑立儲貳,斯禮之廢,將及百年”。趙匡胤作為數百年分裂後又一近乎完成大一統的皇帝,在很多方面延續了五代的風格,考慮到當時形式天下初定北方又懸而未決,皇位繼承人需要一個能夠掌控局面的人,兩個兒子並不能完全滿足宋朝天子的要求,而趙匡胤又正處於壯年,暫且不立太子也並無不妥。

以上兩種說法我更願意相信金匱之盟的真實性。


一點點歷史


初讀宋史的人,免不了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為何遲遲不立太子?事實上,直到976年趙匡胤駕崩前,次子(長子早亡)趙德昭已經26歲了,早已成年,但趙匡胤並未冊立他為太子,反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大統,這似乎違背了封建社會皇帝繼承的傳統。

這就要說到北宋初年的『金匱之盟』了,也就是趙光義『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據。

趙匡胤母親杜太后臨終時,曾問:你知道自己是怎麼當上皇帝的嗎?太祖答:全仗父母的福德。太后說:非也,你是因為後周繼位的是一個七歲的小皇帝,才有的今天啊!你百年之後要立你弟弟接班,把帝位傳給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綱啊!趙匡胤表示同意,他非常孝順自己的母親,答應了母親的心願,於是叫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於金匱裡,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當然,在『金匱之盟』出現的時候,最關鍵的兩位當事人杜太后,宋太祖,早就死了多年,已是死無對證了,只是關鍵人物趙普被趙光義重用復出後,才公佈於世的,究竟是真還是假?給後人留下無數的遐想空間。



雨塵夜話


趙匡胤一生英勇豪氣,戰功無數,其為人也是光明磊落,做事仗義,其做出的“杯酒釋兵權”,就已是比較仁義之舉了。相比於漢劉邦的“兔死狗烹”,朱元璋的“火燒慶功樓”,已經勝之很多了。

但也正是趙匡胤的天生仁義,卻沒緊緊抓牢自己權力巔峰,讓其弟有了可乘之機。趙匡胤英年早逝,完全沒有做好儲君的打算,也完全沒想到自己竟會如此早地一命歸西了。

趙匡胤之死太突然,也死的讓家人有些措手不及,雖然自己兒子也已長大成人,但卻沒有一紙協議,讓自己兒子緊緊坐穩皇位。而其弟趙光義也早已對皇位是垂涎三尺。就這樣,趙光義開始了自己的陰謀詭計,緊鑼密鼓,開始了自己的篡位之路了。


清峰徐來89


宋朝仁孝立國主要就是因為趙大本人品格,趙大是個孝子,趙母更寵趙二,是兩人輪番上陣強烈要求下,趙大拗不過趙母,被迫立趙二為儲,同時立下金匱之盟,趙二即位後立趙大長子為儲,只不過趙二即位後食言了,楊家將中的八賢王大約就是以趙大的孫子為原型的



1啊米豆腐1


這個問題,必須深入當時的歷史才明白。一、不管怎麼說,宋朝在中國歷史也是個輝煌的朝代。二、歷史的選擇,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哪怕皇帝也無法左右。三、選皇帝是選擇正確的領導人。歷史上很多例子都是不選太子做皇帝的。古人也是有民主思想意識的。歷史需要做正確的選擇,興邦定國,造福萬民,世界和平,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諧美好生存,這才是我們更要關注的方向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