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極一時的蒙古帝國,為什麼一開始就要走向分裂?

手機用戶67871068561


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故事,成吉思汗臨死前,把四個兒子叫到一起,給每人一支箭,讓他們這段。四個兒子都很輕鬆的完成了。成吉思汗又給每個兒子一把箭,讓他們這段。結果沒有人能做到。

一般都是用這個故事來證明兄弟同心的重要性。其實這個故事很顯然是不可能存在的,是後人編造的。因為成吉思汗死的時候,長子朮赤已經死了。察合臺也基本上是在自己的封地活動,窩闊臺也是在自己的封地,跟在成吉思汗身邊的,只有幼子拖雷。

之所以出現這個傳說,反過來也可以說,成吉思汗死前就已經很清楚的知道,在他身後,帝國分裂是在所難免的事。因為,在他生前,長子朮赤和次子察合臺之間的矛盾就已經公開化了,在成吉思汗西征期間就已經爆發。

更早一些,成吉思汗的地盤擴大之後,第一批分封的還有他的三個弟弟,其中最小的弟弟合撒兒就一度受到成吉思汗懷疑,成吉思汗甚至對他動過殺機,還是他們的母親訶額侖出面勸止,成吉思汗才放過了合撒兒。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蒙古當時盛行的繼承製度還是析產製,而不是長子繼承製,或者說是贏家通吃的那種繼承方式。在蒙古帝國建立之初,成吉思汗就大肆分封,他的四個兒子和三個弟弟,都分別得到了大片的封地,每個人同時還得到若干蒙古千戶,也就是兵源。

這種做法其實很像周朝初期的做法。國家建立後,分封自己的宗族子弟,並配置以相當數量的人口作為骨幹力量。這樣,每個封建諸侯都不僅有封地,而且有兵,在自己的地盤內就是至高無上的君主,封地內的人民都首先是這些封建君主的屬民,然後才是天子子民。

周朝的做法是,天子分封子弟為諸侯,每個諸侯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分封自己的子弟為更小的封建諸侯,這樣層層封建下去,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樣一個層級體系。蒙古的做法也和周朝一樣,每個有封地的宗王,都會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分封自己的子弟。

所以,在成吉思汗死後,窩闊臺繼位基本上沒有人質疑,唯一有實力反對窩闊臺的是拖雷,但是拖雷表示支持窩闊臺。窩闊臺時期就沒有出現更大的問題。窩闊臺死後,貴由汗繼位,也還能夠維持表面上的統一。到蒙哥汗時期,內鬥就已經愈演愈烈了。

到1259年貴由汗死後,蒙古帝國就分裂了。而最為顯著的標誌性事件就是,蒙哥死後,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成為最具備繼位資格的人,但忽必烈卻從徵宋前線返回開平,在東方三王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三個弟弟的家族的支持下,在開平也自立為帝,並馬上和阿里不哥開戰。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戰爭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逐步平息,察合臺汗國逐步吞併了窩闊臺汗國,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都有意進攻察合臺汗國。拔都死後,繼承金帳汗國汗位的別兒哥就率軍翻越高加索山,準備進攻伊爾汗國。也就是說,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間進入了混戰階段。

按照法國蒙古史專家格魯塞的觀點,在分封四大汗國時,各自都有各自的任務。其中,朮赤的金帳汗國的任務是征服歐洲,旭烈兀的伊爾汗國的任務是征服中東,察合臺汗國的任務是征服印度,忽必烈的任務則是征服中國。但除了旭烈兀和忽必烈基本完成任務之外,剩下的兩個汗國都忙於內戰,未能完成自己的任務。

除了析產製之外,蒙古的汗位繼承還有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延續了蒙古國家形成之前的選汗大會制度,也就是蒙古人所說的忽裡勒臺大會。因為成吉思汗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加冕稱帝成為合汗的,所以後來也一直延續這個制度。

也是因為這個忽裡勒臺大會制度,所以阿里不哥明明是更為具有正當性的繼承人,但忽必烈在開平召集東方三王族也開了一個忽裡勒臺大會,同樣經過了三推三讓,最後才登基的程序。這樣,就在制度上存在漏洞,能夠以程序合法的方式自立為大汗。

而且,蒙古因為沒有嫡長子繼承製,所以和所有的遊牧國家一樣,名義上具備繼承權的王子們會越來越多。所以,在窩闊臺死後,貴由汗繼位,仍然在窩闊臺系,但貴由汗死後,貴由汗的皇后不讓貴由汗的兒子失烈門繼位,才讓蒙哥可以在拔都的支持下繼位,帝系轉入拖雷系。

在忽必烈之後,雖然帝系仍然在拖雷系手中,但同樣一直處在反覆的內鬥之中,從元成宗鐵穆耳死後,幾乎每次帝位繼承的時候,都會出現嚴重的內鬥。不僅皇后們紛紛試圖監國稱制,左右政局,各個王子們也都蠢蠢欲動。

所以說,從根本上說,元朝仍然沒有跳出“胡虜無百年之運”的規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沒有成熟而且穩定的繼承製度,過多的延續了遊牧民族的傳統,讓蒙古帝國無法一代又一代的持續穩定的走向成熟和發展,而是出道即巔峰,之後就不斷衰落。


蕭武


成吉思汗1206年建立蒙古汗國,1227年去世,後經過窩闊臺、貴由、蒙哥三代大漢的努力,三次西征,滅金國、西夏、吐蕃、大理,到1259年蒙古死於四川釣魚城下,蒙古帝國橫跨亞歐大陸,土地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

那麼為什麼從一開始就是分裂呢?個人以為有以下原因:

一、自成吉思汗起,蒙古帝國一直是進攻進攻再進攻,到1259年蒙哥汗去世忽必烈自稱大漢帝國就幾乎沒有停下戰爭殺戮的腳步。也就是說蒙古帝國從一開始就不太重視國家的治理,不聽話、反抗就殺掉,這是他們最簡單的統治方法。正如成吉思汗給自己的兒子們說,天下那麼大,為什麼要爭呢,自己去打,天下都是你們的。這樣的戰爭和統治方式國家自然從一開始就沒有凝聚力。

二、蒙古人自古有幼子守家業的傳統,這和漢人嫡長子繼承製是反的,而成吉思汗沒有選擇幼子也沒學漢人選擇長子繼承,而是選擇召開忽裡臺大會來推舉蒙古大漢。這種做法很像我們夏朝之前那種選舉制度,看似公平有效,但卻忽視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此時的蒙古人因大量和其他比他們先進的人、制度、文化接觸,蒙古人的社會應該是介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之間,所以忽裡臺大會與集權的統治者之間天然就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窩闊臺汗繼位前由拖累監國、貴由汗繼位前由窩闊臺皇后掌控國家達5年、蒙哥汗1251年繼位前有3年國家也是最高權力也是混亂的,所以忽裡臺大會這種推選大汗的制度從開始就不是那麼順暢,中間都有插曲,直到忽必烈1259年稱汗後廢除這一制度。

三、蒙古人自身沒有文化。蒙古人崛起之時,一直是處於奴隸社會,文化上幾乎是空白,他們只是比較原始的信仰長生天。在蒙古人東征西討建立龐大帝國版圖時,幾乎是打到哪裡就融入那裡,進中國🇨🇳則漢化(元朝),進中亞則突厥話(察哈臺汗國)、進東歐平原則東羅馬化(金帳汗國也叫欽察汗國),進入西亞則伊斯蘭化(伊爾汗國),文化上隨著版圖的變化而變化,除了本土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人,其他幾乎都異化了,這樣怎麼能不分裂呢。所以忽必烈自稱蒙古大汗並打敗自己弟弟後,雖名義上是整個蒙古帝國的大汗,實際上他已不能號令天下。蒙古人指責他廢棄忽裡臺大會制度,更重要的是指責他過度漢化,其實其他汗國哪裡又不是與當地文化融合呢😊

以上就是蒙古帝國從一開始就走向分裂的原因!



聖哲同學


帝國制在蒙古地區與草原地區都不長久,匈奴人是最久的了,也不過百年,呼韓邪匈奴算是另一個王朝了。其他突厥帝國更短。實際蒙古帝國不是帝國,而是聯盟。由各牧地王室與千戶貴族組成的聯盟。蒙古立國之初不是集權,而是大分封,是由議會主持的,分封九十五名的千戶貴族是世襲的,這種制度與帝國制度完全相反。

分封是歐亞草原的基本制度與生活常態,統一的帝國反倒是異數。一如俄羅斯著名史家巴托爾德所說,草原人從不像歐洲人那樣追求統一的政治生活。從匈奴以來,已經兩千多年了,真正統一的帝國與聯盟的時間不到三百年。這就是常態。

蒙古帝國分裂的原因是帝國的王權過大,導致四大子帝國為爭奪王權。特別是可汗的徵稅權與強大的橫帳近衛軍,這是草原以前沒有的。蒙古立國之初,議會大分封,這是承認貴族的權力。同時成吉思汗又組織近衛軍,加收固定稅,這兩項都是加強王權。以前草原是沒有近衛軍的,只有那可兒,那可兒是可汗私人養活的,而近衛軍是稅收養活的。草原以前沒有固定稅。雖然成吉思汗徵稅的稅率極低,只有百分之一的稅率,一百隻羯羊出羊一隻,一群湯羊出羊一隻,這是世界最低的稅收了。但是草原百姓與貴族都不適應。

忽必烈統一了蒙古草原,他不但不能在蒙古徵稅,還得在中原徵稅養活蒙古人,每年對蒙古貴族的賞賜數以億萬計,差點沒把元朝的經常給拖垮。清朝也是這樣,清朝征服蒙古人,不僅不能徵稅,也是每天都要賞賜蒙古貴族。俄羅斯人征服蒙古人,但俄羅斯也是這樣,蘇聯要養蒙古與中亞突厥人。蘇聯崩潰時,中亞草原人很是慌張,他們不想這樣,害怕俄羅斯人拋棄他們。這就是因為稅收問題,他們在他們人民中很難徵稅,他們要在人民中多拿一個銅板,比登天還難。這就是分封制度與文化的習慣。

蒙古帝國直接分裂的原因是四大子帝國對王權的爭奪,導致許多王室成員與本部大貴族及駐外地區總督以及在外遠征的軍隊統帥被殺。窩闊臺死後,拖雷系與窩闊臺係爭奪王權,導致七十名貴族被殺,在外遠征俄羅斯的戰爭停止,在伊朗的蒙古軍長官被殺。蒙哥死後,導致拖雷系的內戰,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戰爭,從西伯利亞打到中亞,再打到東北地區,幾乎整個亞州草原都被拖入戰爭。以後拖雷系的忽必烈又與窩闊臺系的海都與察合臺系的都哇的大規模的戰爭。同時在拖雷系又與朮赤係爭奪外高加索地區,前後將近一百年之久。蒙古內戰比他們征服歐亞大陸的戰爭要激烈得多,損失也大得多。以後各系內部又開始分裂。在俄羅斯的朮赤系的金帳汗國與白帳汗國的爭奪,二十年的時間內換了二十個可汗,用俄羅斯編年史的話來說,汗國大亂,蒙古人自己把自己撒成了碎片。


山中史家


成吉思汗及其後代建立起來的蒙古帝國,可以說是歷史上疆域最遼闊的帝國,幾乎囊括了整個亞洲大陸以及大部分的歐洲,在帝國的治下許多舊有的國家、民族和部落都共同生活在一起。對於任何的統治者而言,統治跨度如此之大,文化風俗信仰以及歷史如此不同的龐大帝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蒙古帝國的統治者決定因地制宜,分而治之。

基於遊牧文化生活習慣,建國之初,蒙古統治者對於封建土地的觀念並不是十分的明白,但是隨著侵略的擴張,劫掠地也經常是一些傳統的封建農業經濟區,統治者逐漸放棄了初期的以劫掠為主的傳統政策,轉而建立地域統治。成吉思汗先是把征服的土地還有人口當做家產分給自己的兒子們,同樣的這些王子們也以同樣的原則吧封底還有人口分給子弟,忽必烈時期也仍然保持著這種分封。但是蒙古國家並沒有建立並且形成一套系統的、集權的封建政治體系。各個封地對大汗也並沒有明確的臣屬關係,也沒有太多的封建義務,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多的是仰仗宗族關係來維持,各個汗國的獨立性很強。

各個汗國內部隨著時間的推移,出於統治的需要,逐漸發展成獨立的封建王國。所以原本成吉思汗分給兒子們的屬地,逐漸形成了四大汗國以及一些小的汗國。名義上的統一併不能在實際上將民族構成、語言、歷史如此迥異的汗國各部分系統的聯繫在一起。所以,之後這些原本就鬆散的隸屬關係逐漸發展為獨立汗國。1259年蒙哥汗死後,這種短暫的帝國一統也就結束了。


國家人文歷史


蒙古帝國的分裂可以說是成吉思汗一手造成的。

這主要是兩點,一個是成吉思汗分封諸子,從東方到西方,黃金家族都會通過戰爭得到一片廣茅的封國,建立一個汗國。一個是選撥繼承人的忽裡臺大會制度。

首先說分封,這是中原王朝已經掉進去無數次的坑。只要分封,我說的是真正的分封,即讓渡了財政權、人事權和軍事權的分封,封國就是一個割據的實體,與中心王朝或者汗庭雖然有君臣關係,但是這種關係是脆弱的。成吉思汗在世時,這種分封沒有問題,死後就不一樣了,黃金家族的子孫們誰服誰?大家都跑回蒙古爭奪汗位,失敗了也並不服氣,割據一地當自己的大王。之前有人問為什麼元末蒙古人被打得稀里花啦,其它汗國不來救?他肯定不來,兄弟之國早已是名義上,蒙古人之間的內戰太多了。

再說忽裡臺製度,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後,忽裡臺大會成為蒙古國的最高國事會議,主要職能為推舉大汗。由於鐵木真是通過該會議被推舉為大汗的,以後歷朝大汗繼位,都按照這個傳統由忽裡臺大會推戴。這種貴族推舉制主要看誰的名望和與貴族的關係,是一個不穩定的制度。忽必烈時期,蒙古黃金家族內部爭位鬥爭空前緊張,因為忽必烈要用漢地政策來施政,導致蒙古貴族的不滿,忽必烈就不再召開忽裡臺大會,而是妨照中原的皇帝世襲制度傳位。四大汗國對忽必烈並不服氣,雖名義上臣屬元朝,但已經基本與中原的元朝各居一方,大蒙古帝國陷入分裂。


達瓦里希


蒙古人的確創造了輝煌,那是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騎射優勢的巔峰時代。但他帶來的畢竟是野蠻的殺戮和文明的毀滅,用現在的觀點來說,遊牧民族沒有創造力,為了填飽肚子四處侵略,燒殺搶掠是本性。但一旦文明世界發展了,這些野蠻遊牧民族就沒落了。因為文明畢竟是世界的發展方向。該淘汰的就應該淘汰。


共跳滴水線子


任何事都是盛極必衰,天經地義


亂世塵緣3


正常,他們本身就是聯盟狀態,沒有強有力的首領,分裂就是必然


無慾金剛


這隻能說明時代的侷限和歷史的侷限……

時代的侷限;帝國版圖過於廣大,那個時代十分不利於統治管理……

歷史的侷限;改朝換代的動力就是打天下……坐天下……


雲捲雲舒15275483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