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1997 年,在北京市光明橋的楊立新、楊玏父子。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2018 年,老楊和小楊相處的時間,

兩隻手數得過來。相同的演員職業,

因為工作各自輾轉,

情感上卻有了更深切的連接。

四封信,四個不同的年紀,四個目的地,已經到達的,還有正在前往的。關於共同的故鄉北京,一同去過的英國小鎮,宛如公路片裡的東海岸自駕,還有表演和人生。但真要把這些話說出來,對於東方文化裡滋養出的這對父子並非易事,於是他們選擇了最傳統的形式——書信。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瑞士盧塞恩湖上方的瑞吉山的雪地,遠方是位於盧塞恩右側的皮拉圖斯山(Mount Pilatus)。2018 年年初,楊立新、楊玏一家曾在這裡旅行。

即便訴諸筆端,最開始他們也是審慎的。“小小孩寫信 OK 的,容易些,不用剖析內心太狠”。所以他們的第一封信,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楊玏寫給父親楊立新的。

回不去的北京

爸爸:

今天我又哭鼻子了,都怪您不叫我起床,您是不是又給忘了。好在您反應快,自然博物館進口處停止售票了,您就帶著我跑到出口處,跟看門的阿姨說,我的帽子落裡面了。阿姨就放我們從後門進去了,可把我樂壞了。就這樣,我們在閉館之前,又看了半個小時的獅子老虎大象。上次您來幼兒園接我去八達嶺長城,也像變魔法似的,不知道跟幼兒園老師說了些什麼,老師就放我出來了,別的小朋友都還要上課呢。這還是我第一次去長城,不知道長大了還能不能記得,不過這一路可真遠呀,我憋了一路的尿。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楊玏在父親話劇排練時玩導演鈴。

媽媽說您的工作是演戲,我不知道什麼是演戲,前幾天在臺下看您,有位阿姨跑來跟我說,我上去轉一圈,下臺之後就給我一塊酒心巧克力。這麼好的事,我當然一口答應了,阿姨給我換了衣裳說戲裡我叫“小結實”,最後要被人販子拐走,一聽人販子我就慌了,酒心巧克力都不想要了。爸爸,如果我明天乖乖聽奶奶的話,您能不能獎勵我一顆酒心巧克力呢?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幼年楊玏在人藝傳達室門口玩耍。

奶奶就經常給我買好吃的,驢打滾、核桃酥還有炸雞,我們一起坐在天安門廣場,一邊啃著炸雞,一邊看天上紅紅綠綠的風箏,天安門廣場可真大呀,有好多小哥哥在踢球,等我上小學了,您也給我買個足球好不好?

可奶奶說,小孩子不可以太貪心,說您小時候可沒這麼幸福,所以您小時候是什麼樣子呢?

幼兒園的玏

1992 年奶奶家

玏:

你爸我小時候,北京很小,只有二環路以內,再往外就是郊區了。

那時候自行車都很少,公共汽車特別擠,像現在高峰時段的的某些地鐵站一樣,有些乘客擠不上,就得靠售票員在後邊使勁兒推,因而售票員得了個外號叫“扛屁股的”。那還是什麼生活用品都緊張的 20 世紀 70 年代,吃肉要肉票,買布要布票,大多數人冬天穿的內衣就是夏天的外衣,爸爸我後來好不容易得了件的確良白襯衣,一直從 17 歲穿到了 20 多歲。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和你一樣,爸爸小時候也愛去天安門,也覺得天安門廣場又大又寬敞,夏天的晚上在那裡乘涼瘋跑,春秋天放風箏。我們小時候還有一種玩意兒叫抽“嘎嘎”,就是用鞭子抽著轉起來的陀螺,也曾經有人叫它抽“漢奸”。不過那個時候“嘎嘎”是自己做的,找一段圓木頭,把一頭削尖,摳出一個窩窩兒來,把一顆自行車軸承裡的圓珠子砸進去,在水泥地或者瀝青馬路上抽起來,轉得快極了。

不過你放心,足球、小自行車、玩具手槍甚至任天堂的遊戲機,爸都少不了你的,想想還是你們這一代人幸福。你爸我的童年,很多快樂都是建立在自己動手的基礎上,多少有點苦中作樂的勁兒。現在倒好,人人都懷起舊來,不過沒誰真願意回去的。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楊玏與父親在石景山遊樂園。

要回的話爸爸也只想回到你小時候,你可能不太記得了,小時候你可是爸單位的寵兒,一雙大大的眼睛,眼球黑黑的,睫毛撲閃撲閃的,叔叔阿姨一見到你就喜歡得不行。我還帶著你在首都劇場的平臺上堆雪人,一到下雪你就特興奮,那時候北京也比現在雪多,我騎著輛二八自行車,右邊弄了個摺疊挎鬥,那是你的專屬“座駕”,外面還有層透明塑料布,到下雪時就支起來,帶你在景山、北海、龍潭湖公園,還有現在已經消失了的北京遊樂園,滿城裡跑。

第一次做父親真是讓人手足無措呀,我常常在嚴父和慈父間搖擺,不過寫到這裡,覺得小時候我還是挺溺愛你的。

老爸

無聊的廷茅斯小鎮

爹:

來英國 3 個月了,今天發生了件特沮喪的事情——在海灘邊的棧橋上買了個冰激凌,我還沒來得及舔上一口,就被不知從哪冒出的海鷗給整個啄了去。這裡的海鷗真嚇人,兩個翅膀一打開,得有半個我那麼大。

廷茅斯(Teignmouth)真是無聊,我兩手空空從海灘回來的路上一直這麼碎碎念著。整個小鎮也就一兩萬人,一中餐館,一印度餐館,一炸魚薯條店,兩個不算大的超市,幾家賣足彩的小店和一些特別小的電器店。剩下就是若干酒吧了,這裡和歐洲很多小鎮一樣,在地方性的事務上都存有分歧,最好笑的是,他們還會因不同的酒吧而分派系。可我還沒有 18 歲,連酒吧大門都進不去。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英格蘭德文郡廷茅斯的海灘。楊玏17歲時曾在這裡求學。

一到週末,日子更是寡淡得很,我只好和我的德國同學、法國黑人同學一起去街上晃盪,幾個不同膚色穿著統一校服的小孩,都能稱得上小鎮的一道風景線了。有時候,我也會和他們一起,一人帶上一塊大浴巾,去學校附近的海灘上曬太陽。您可能不知道,歐洲人一到海灘就變成了一群不知時間的人,一躺一整天,要等到傍晚六七點鐘有點漲潮了,海水一浪接一浪地向沙灘撲來,他們才懶洋洋地起身。

最開始還覺得新鮮,幾天過去,我的思緒便開始隨著海灘上的日光斑點飄散,腦子裡不自覺閃回些北京的記憶碎片。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初到英國留學,爸爸媽媽來送楊玏上學。

記得有個夏秋相交的日子,我估摸著上小學了吧,您叫了個“面的”,帶著我和我媽一起去東四的保利劇院看《陽光燦爛的日子》首映,電影隱約記得些畫面,當時只覺得東四好遠,二環路走了大半圈才到。很奇怪,在小鎮這些百無聊賴的日子,不知怎麼就有點像《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日子,好像有什麼事情要發生,但又不知道是什麼。

好吧,我得承認,異國的新鮮勁兒過了,我開始想念炸醬麵、奶奶和你們。

替我向媽媽和奶奶問好。

17 歲的玏

廷茅斯教會學校宿舍

玏:

17 歲真是個迷茫的年紀,你知道的,我 17 歲時,你爺爺也就是我爸去世,我做父親的參照物又少了一個。

可能是我在廷茅斯待的時間不長,你說的無聊倒沒大察覺,春節期間和你媽一起去看你時,覺得是個很靜謐的小鎮,人口確實不多,倒也算山清水秀的。不過說真的,那時候也沒太有心情看風景,你第一次離開我們獨立生活,總歸不那麼放得下心。去學校看你,你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出來,我們一起吃了頓飯,我才發現英國的豬是不放血宰殺的,吃起來總有股怪怪的腥臊味。我問你吃得還習慣麼,你一副小大人的樣子:有什麼習慣不習慣的,總得吃飽啊。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楊玏一家初到英國。

一下子我不知道怎麼接話,送你出國留學這個決定到底算糟糕還是明智,我開始懷疑,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和其他遭人鄙夷的中國父母一樣,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實現他們自己的未竟理想。我也是第一次做父親,完全無例可循,我和17歲的你一樣迷茫,沒有人能給我們答案,經歷了,答案自然才會冒出來——作為父親我只能這樣寬慰自己,你會不會覺得是敷衍呢?

從小到大,你一直是個乖小孩,但叛逆期還是有的,就比較靠後,幸運的是,那時候想念佔了上風,我和你媽算成功躲過了一“劫”。我們本意可能只是為了讓你“ 生活在別處”,可以真誠地、不帶任何偏見、毫無保留地欣賞“別處”之美。

即使是一座“無聊”的小鎮。

老爸

爺倆的公路旅行

老楊:

您還記得您去美國出差時給我帶回來的那雙旱冰鞋麼,直排的,四個輪子,當時可讓我神氣了段時間。那時候我常在想,美國是什麼樣子的呀?以前北京超市裡有賣一種叫曼可頓的麵包,我常買來當早餐,麵包袋上的logo是按曼哈頓的天際線設計的,當時就覺得這就是美國的樣子,全都是摩天大樓,多棒呀!

等自己真到了這裡,才發現除了紐約、洛杉磯、芝加哥這樣的大城市,其他更多是“農村”。弗吉尼亞大學還好一些,在以前南北戰爭時南方的首都里士滿,勉強還算城市,有傑克遜·沃德(Jackson Ward)這樣著名的商業區和市中心,市內還保留著許多內戰紀念館、博物館和古戰場遺址。後來轉學到杜克大學,城市叫達勒姆,屬於北卡羅來納州,整個城市一共就兩座高樓,還都是銀行建的,週末更像是個鬼城,街上連個人影都沒有。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楊玏就讀的杜克大學 © xueus

不過後來我都慢慢習慣了,這邊的麵包完全不同於“曼可頓”,南方鄉村的黑人文化也與歐洲脫節,但我的世界觀,就在這一次次觀世界的間隙裡完成了,又不斷更新迭代,像一次次地通關遊戲一樣,我變得越來越自由。有時間我也想帶您出來感受下這種自由,或許我們可以再來上一趟公路旅行。上次從達勒姆開車送您回華盛頓還是太趕了,下次我們可以從東海岸自駕去西海岸,怎麼樣?就一輛車,我和您,再帶個 GPS,路線咱們隨時換,最後能不能到達都無所謂,反正我們也不是奔著目的地去的。一上路我們就聊天,聊表演,聊途經的雪山湖泊、呼嘯而過的哈雷車隊,聊黃山公園的野牛群、羚羊峽谷和亞利桑那荒漠中紀念碑谷地的 163 號公路,聊得沒的聊了也行,就那樣不說話也好,也許沒意義,但我卻覺得挺有意義。

馬上要畢業了,我擔心一畢業世界就變臉,開始琢磨著成為一名職業演員的可能性。也不怕您笑話,學了這麼多年戲劇,其實到現在我也沒有很輕鬆地完成一段表演的感受。有時候也會慌,但我又會給自己打氣,表演就是個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有點像一萬小時定律,我還剩好幾千個小時可以磨呢。

最後,謝謝您臨走前塞給我的兩瓶紅星二鍋頭,正好可以聊解下我畢業在即的不安,不過您放心,我不會喝大的。

即將大學畢業的玏

杜克大學小劇場

玏:

咱爺倆那次公路旅行也是我記憶裡的吉光片羽了,記得我們在公路上一路狂奔,你突然說了句:壞了!我往後視鏡一瞧,一輛警車跟上來了,靠邊停車後警察說超速了,你解釋因為我急著去肯尼迪藝術中心演出,怕來不及所以才開快了些。警察看了眼手錶,才三點,表示完全來得及,大手一揮,開了張 600 元的罰單。

這張罰單可能都夠我從達勒姆直飛華盛頓了,那會兒卻沒多想,反而滿心滿眼都被喜悅充盈著,那雙我曾經領著的小手,那個曾經仰著臉看我的小孩,不知道什麼時候長這麼大了,現在都能開車帶我在異國他鄉飛馳了,覺得自己突然有了個靠山似的。老舍先生《駱駝祥子》有句話寫得好,大概是這麼個意思:人的命呀就像個棗核兒,兩頭尖,只有中間一段豐滿。你爸在逐漸走向棗核兒的末端了,你卻越來越豐滿,成熟。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2012 年楊玏於杜克大學畢業。

其實你走演戲這條路,未來將如何爸爸心裡沒太有底的,不過既然你決定了,我也不好再說什麼。只想提醒你,畢業的時候多拍拍照,去原始森林裡和兩三個人才摟得過來的參天大樹合個影,去學校大劇場、小劇場的前廳後臺坐坐,你現在可能還不太懂,有些地方一旦離開,這一輩子可能就不會再回去了。

最後告訴你個好消息,你的畢業典禮,我和你媽一定會飛去給你加油的。

老爸

一家人的家

新新哥:

此刻我坐在沖繩的海邊給您寫信,我媽就在旁邊,這會兒您應該在南方巡演吧。說來奇怪,您和我媽幾乎逛遍了半個地球,我也和她一起旅行過多次,但我們爺倆湊在一起出遊的經歷,腦海裡檢索了半天,除了上次的公路之旅,大概就剩去年年初一家三口的瑞士行了。

冬日的瑞士完全就是個冷酷到底的冰雪戰士,我們包了輛車,找了個地陪,還是嫌冷,日內瓦的時間大都在車裡,一到盧塞恩就繃不住了,漫天遍野的雪啊,雪線下是茂密的森林,冷松、雲松、白樺林一片肅然,遠處是山,山上面是雲,下面還是山。您下車玩雪拍照,不亦樂乎,笑得跟我小時候一樣,您說我們這樣算是角色互換了麼?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瑞士盧塞恩冬季的無車運動區。

今天有采訪問我,如果給我十天時間,最想帶您去哪裡?我的第一反應是:十天時間哪夠呀?我要帶您去珠穆朗瑪峰,去南極,趁您身子骨還硬朗時一起去體驗更多極地之境,我知道您肯定會喜歡的。我得承認,我和您其實並不太像,您的熱情是先天生成的,滿溢的,是喜歡就會飛撲的,您說您,舉個重都要跑去國家舉重館、遊個泳都要戴上防水耳機潛水錶的,比我這個您所謂的“棗核中段”的年輕人,對未知世界的好奇還要多。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2018 年年初,一家三口在瑞士盧塞恩的旅程,楊玏鏡頭下的父親。

當然,我們必須趕在過年前回到家裡,幫媽媽包個餃子,或者一起吃個涮肉,就在家裡,超市買幾盤羊肉卷,再來二兩二鍋頭,一起喝喝,聊聊。

這就是我的新年願望了,您能搭把手給實現不?

2018 年的玏

沖繩海邊

玏:

我和你媽都很欣慰,你長大後還願意和我們一起生活,你說是因為從小待家裡的時間太少了,有種補償心理在裡頭。

不知道你對家的概念是什麼,好像從小你就一直在不停搬家。你四歲左右,你爹我終於分到了一套單元房,45平左右的樣子,我和你媽立馬帶著你搬了進來,當時真覺著,一家人這輩子就跟這待著不挪窩了。你讀書時從英國搬到美國,從弗吉尼亞州搬到北卡羅來納州,我們又從單元房搬到亦莊,別說你,你爹都有點暈了。好在還有你和你媽,你們就是我的校準器,你媽是總管,你是軍師,我就是個小嘍囉,你們往哪指我就往哪走,也樂得省心。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2018 年,楊玏在瑞士巴塞爾出差工作。

現在我正在《戲臺》巡演的路上,這一站是柳州,很漂亮的一個城市,第一眼有點桂林的意思,但又跟桂林有區別,因為柳州的工業很發達。接下來忙完昆明、西安幾站,就能回京了,估摸著,你的新年願望能成真。

咱們一家人,過年家裡見。讓你媽再備上碗炸醬麵,要小碗幹炸的。

老爸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楊立新 x 楊玏|我們的旅行特像一公路片兒

Miya Qin

前雜誌編輯,現自由撰稿。專注食物、旅行、人物類話題。

撰文 / Miya Qin

本文根據楊立新、楊玏採訪整理

圖片來自楊玏家庭影集

所有瑞士雪山圖片來自瑞士旅遊局

Copyright © 2019 NYTimes Travel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