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談蛇色變,可他們卻把蛇文化做到了餐桌上

2004年,有一間蛇餐館在番禺開張。當時,誰也沒有料到她能火紅,並於10年後進軍廣州城區,異軍突起。

他就是“榕記”。餐廳的創始人是蛇王之孫,“小蛇王”王國輝。這是一個頗有傳奇色彩的“三代蛇王”的故事。

很多人谈蛇色变,可他们却把蛇文化做到了餐桌上

創始人是王國輝。王國輝的爺爺生於粵北山區的大灣鎮,因山區生活艱難,他很早就有經商意識。可謂靠山吃山,他的買賣賣得最多的,當數山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乎每天都有人抓到山林裡的野物:像黃猄、豬獾、果子狸、山雞、野兔、穿山甲,但最多的是蛇。

80年代改革開放,爺爺發現蛇皮、野兔皮、果子狸皮成了搶手貨,爺爺動了心思,於是他把收購來的活蛇帶到廣州清平市場售賣。而賣不出去的蛇肉,只好自家吃了。

很多人谈蛇色变,可他们却把蛇文化做到了餐桌上

漸漸地,他對怎麼吃蛇肉,也琢磨出一套方法——蛇拆骨起成肉片,放入鍋裡涮熟,再蘸薑絲豉油吃。

手頭寬裕時,再往鍋里加點雞肉、豬肉及其它配料。這樣一來,蛇湯蛇肉各得其鮮。國輝年紀小小,對此美味非常上心。後來,榕記四季火鍋就是沿用此法創業的。

到了第二代蛇王,亦即王國輝的爸爸,起初在爺爺的授意下,經營服裝生意。

大約1987年前後,王國輝有位嫁到從化的姑姑回鄉探親時告訴家人:她夫家那條村有人到番禺市橋大西市場賣蛇賺了不少錢。如今年紀大了,做不動了,想把檔口轉給別人。

姑姑說,我們家能收到這麼多蛇,何不拿到番禺賣?經姑姑介紹,爸爸就把檔口接了過來,從英德來到番禺賣蛇。結果,生意越做越紅火。1991年,國輝爸爸在番禺開了一家蛇餐廳,名叫“名蛇美食館”。然而到了1995年,小店生意轉淡,國輝爸爸便收手歇業了。

2004年,王國輝向父親提出由他擔綱經營,開一家蛇餐廳。在父親的支持下,同年的12月15日,他在番禺開了第一家“榕記火鍋店”,專門做蛇。

意料不到的是,“榕記”開張後的第一年,已經開始盈利,接著的第二第三第四年,每年利潤穩步上升。許多人都不明白,“榕記”為什麼可以過得那麼滋潤。

其實,榕記的路徑很簡單:把傳統的吃蛇文化發揚光大。

2010年,“榕記”進駐廣州市區,4年之間,攻城略地,一間間“榕記”分店從番禺到白雲、荔灣、越秀、天河,然後從廣州開到清遠,從廣東開到廣西……迄今,已經有31家。

最早的“榕記”開張時,超過8成顧客是本地人,並且大部分是慕名而來的“老廣”,外地顧客佔比不足2成。而時至今日,“榕記”30多家店的客人總和裡,年輕人佔3成,外地顧客佔總人數的4成以上。

所以難怪有人說:“榕記”不單延續了老一輩廣東人的吃蛇習慣,還將“談蛇色變”的年輕人、外地人也征服了。

客觀上說,蛇肉本身的保健功效,是“榕記”得以發揚吃蛇文化的因素之一:蛇作為秋冬季節進補之珍饈,它的功效可與牛肉、人參媲美。

很多人谈蛇色变,可他们却把蛇文化做到了餐桌上

從主觀上說,“榕記”將蛇饌注入了粵菜的精研精神也至關重要。在強調蛇的健身養生功效基礎上,注重口感,“美味滋補,雙利齊收”,同時把蛇饌引向時尚化,開發以蛇為主題的多樣化菜餚,包括蛇羹、蛇餚、蛇點心、蛇甜品。

比如“榕記”複製當年的“太史蛇羹”、首創的“姜油蛇”“滷水蛇”“麻辣蛇”、基於“龍虎鳳”演變而來的“三品皇”(蛇、鱷魚龜、土雞)、甚至還有傳統兼顧創新的“蛇肉盆菜”。據說,“榕記”單單以蛇為題材的菜餚已經研發了超過兩百多款。

所以,有人這樣評價:“榕記”的敢為人先,把粵菜、把吃蛇文化帶給了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