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企業家都說“未來投資房子是最大的錯誤”?

皇帝69499842


企業家們有極強的市場敏感度,什麼行業能賺錢,什麼時機可以賺大錢,消費者的口味、氣味發生微妙變化了等等,都能嗅察得到。有時候,比引領性的政策還領先呢。

企業家是從投資收益最大化來說的,早在2015-2016年間,就是那個任志強也退休,馮侖也退休的時候,“未來投資房子是最大的錯誤”這類觀點就開始多了起來,就像炒股一樣,大戶退場是講究節奏的,要進進退退好幾次,但戰略決策就一次:未來10年要逐漸撤退房產。大佬的體量太大,突然加碼或突然撤出都對市場衝擊太大,他們只能在各種煙霧彈的掩護下操作。

本質的原因,國家定調已經很清楚了:房子是用來住的,潛在含義說,房子不是投資商品。

再一個原因:房價漲得太多了,房價太高了,已提前透支了幾十年的子彈,買不動了。

再進一步說,90後之後的消費群體,房子不會那麼缺了,人口不會那麼多了,不買房也不認為多丟臉了。

總之:“未來投資房子是最大的錯誤”類的闡述,沒毛病。


財經作家邱恆明


人們投資的時候,都是希望能為自己帶來利潤,將來房價上漲的速度慢了,人們投資房產自然收益就會縮減。以遼寧丹東的房價為例,從2000千到2010年十年間,每年的平均增長速度為30%,這段時期內不言而喻,誰炒房誰掙錢,但從2016年至今,平均每年房價上漲率為0.05%.跑不過銀行利率。

當然,以上都是從數據表面來看,但深入剖析,這裡邊卻有很多門道,由於國家對炒房者的限制,二手房的價格增長速度放緩甚至各別地區負增長,但新樓盤的價格仍然一路飆升,仍然以遼寧丹東房價為例,2018年2月份市區內的房屋均價5800元,而新樓盤的價格卻保持在7000—12000區間。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丹東的二手房平均價格只在五千左右,房齡稍長些或樓層稍差些的二手房每平4000元錢就可以買到,但對於這個價錢,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的人想攢出20萬買出50平的住房仍然困難。人們不僅產生疑問,那麼新樓盤那麼高的房價到底誰會去買?可以明確告訴你,現在城區的空閒區域越來越少,開發的新樓盤數量也不斷降低,買新樓盤的人基本都是有錢人,雖然說20萬的住房有許多人買不起,但是年入百萬的大老闆也比比皆是。新樓盤房價即使漲得再高,仍然會有一些想改善住房環境的有錢人購買,這就是二手房賣不上價,新樓盤房價屹立不倒的原因。

二手房增長速度緩慢意味著個人投資住房真的沒有什麼價值,而開發商投資開發新樓盤的價格仍然飆升則意味著錢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裡,不只是房產,縱觀整個市場,很多小的服裝實體店被大型服裝超市擠垮,許多小的水果攤、菜食店被大型水果蔬菜超市擠得難以生存,諸如此類事情比比皆是。

股票市場的散戶何嘗不是被機構牽著鼻子走,各城市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品牌連鎖店,由些看出,人們對於品牌的信賴越來越強。社會變化了,一切事物都在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會跟隨社會不斷的變化。許多房產個人投資者當然也會隨著社會的變化改變投資方向,炒房者會越來越少。也許會有一些專職炒房者,四處尋找性價比高的房源,如尋找房主出國或家中出現意外急用錢的房主拋售自己的住房。炒房者低價拿到進行轉賣,但這種機率很小。

所以將來投資房產也會靠品牌,一些個人炒房或資質較低的地產商會陸續減少,開發樓盤也越來越小,但也來越精,都是精品。並且會朝著城邊郊區的地域發展,專為一些有錢人準備,由此可見,對於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來說,投資房子並不一定是錯誤,否則馬雲也不至於說完八年後房子如蔥後自己卻進軍房地產,只是房子可能再不會適合於個人投資了。


坤鵬論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是做企業的,企業家為什麼這麼說?我也不好評判,只能說一點自己的看法。



未來投資房子是最大的錯誤。

一,哲學家也會這麼說


房子是消費品,它是給人們居住的,它有使用年限,隨著時限延長,風吹雨淋,它是要貶值的,報廢的。把房產當成投資品,等待增值,違背了自然規律。

二,歷史學家也會這麼說

歷史發展的動力是生產力的提高,不是樓房的拔高。為什麼現在房地產這麼瘋狂?歷史學家說,天欲其亡……

許多人不去創造歷史,而是去重複歷史,這就是悲劇。

三,經濟學家不會這麼說

他們需要數據,需要繁榮,需要用泡沫的光環去粉飾自己,需要房地產富豪們用錢養活自己,所以他們……,只是半夜醒來,找不到自己的良心。

四,普通百姓怎麼說?


管我什麼事?我二十年的房貸要還呢,安心睡覺,明天早起。

我說,我不會投資房產,我也炒不起。

我是實體經濟守望者,關注我,關注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守望者


我做科技企業投資的,其實道理挺簡單的。從企業家的角度來看,一家好的公司的成長性是可以10倍100倍的,一套房子的估值能到這樣嗎?

政府層面對房子的態度是“房住不炒”,態度非常明確了。從中國人口增長的趨勢來看,新生人口增幅下降是不爭的事實,現在北上廣深大城市裡的小孩子,父輩或者祖父一輩都有房子可以繼承,住房購買需求是明顯減少的。這樣看,“未來投資房子是最大的錯誤”這個論斷,還是很有道理的。

對年輕人來說,要看準科技發展的趨勢,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不管是自己創業還是加盟有發展前途的科技公司,都是比買房子更好的投資。


王煜全


  1. 從宏觀角度上來看,十九大國家將住房定調為“只住不炒”,實際上從根本上抽調了住房的金融屬性,住房開始徹底迴歸其居住的民生屬性,住房只漲不跌已經成為歷史。由於缺少金融支持,其結果就是不僅房價上漲受到了抑制,而且投資房子變現比較難。因此,對投資人來說,住房顯然已經不適宜投資了。

  2. 從供求規律上來看,與其他行業一樣,房地產行業經過二十幾年的高速發展,不僅國民的基本居住需求得到了有效解決,而且已經成為過剩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據統計,中國已經建成的庫存住房足夠30億人居住。住房既然作為一種商品,同樣是符合“供不應求時上漲,供過於求時下跌”的商品經濟規律,投資價值必然大打折扣。

  3. 從政策上來看,房產稅經過多年的醞釀,已經呼之欲出,落地是早晚的事情。未來一旦房產稅正式開始實施,那些手上囤積多套房子的人不僅賺不到房價上漲帶來的溢價,而且房子反而會成為沉重的負擔、燙手的山芋。

  4. 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投資本質就是投未來。房地產大規模造福時代已經過去,房地產已經基本完成了解決國民住房需求、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歷史任務,若再不加抑制地任由房地產發展,必然會對國民消費產生“擠出”效應,不利於國民經濟升級換檔。為此,國家正在逐步將房地產與經濟脫鉤,通過發展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來大規模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這些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才是未來真正的投資機會,才是未來財富的源頭活水。



部落酋長劉飛洲


以下是我的看法:


1.首先這和企業家的利益點是有關係的,既然是企業家,那麼他們的主業就是進行實業的一個生產,從他們的工作角度來講肯定不是投資房地產,也不希望更多的人去投資房地產。舉個例子,比如說馬雲,他經常講不要投資房地產,那當然了,如果一個客戶,一個普通的人,一箇中產,他的錢去買了房子,相應肯定會減少他的支出,他的日常消費比如:買衣服,買褲子,買鞋,這樣就沒有人購買馬雲的東西了,所以從馬雲這些企業家的利益點來講的,那肯定是不支持客戶把這些本身可以給企業帶來利潤的消費而轉移去投資房子了。



2.至於這個問題的觀點到底對客戶有沒有利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個人的資產裡,我們可以看出從2001年到2017年,在大城市裡邊持有房產的人和沒買房產的人,差距是很大的,可以從周圍進行一個很現實的觀察。所以呢,這個問題是針對企業家不看好投資房地產,這是因為和企業家的利益點,跟和本身的角色是有很大關係的。



3.最後來講,做企業做得好的人但並不一定會投資,做經營做得好的人跟做投資是不一樣的,做投資的話,考慮的東西更多是從一個資產增值的角度;而做企業則考慮的是怎麼樣讓自己的產品賣得更好獲得的收益更大,這是兩個是不同的角度,所以呢,我覺得做投資,還是要去多傾聽專業的投資人的思路,這樣子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


弘富財商特邀房產投資培訓講師/ 劉洪先生提供/ 歡迎留言討論及關注


深圳前海弘富財商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房子已經成為過剩商品。

特別是在三四線城市,房子庫存量已經比較大,去庫存成為去年以來諸多房企以及地方的最大難題。

從目前來看,去化主力仍然靠進城的農民和返鄉的務工青年拉動銷售。

在一二線城市,改善型住房需求等尚還能支撐去化需求。

從前幾年炒房一夜暴富,到目前對房產的金融投機過度,房產已經偏離了基本價值,隨著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未來房產投資的價值越來越小,會逐漸轉為正常的滿足居住需求層面。

再過10年或20年,獨生子女們通過繼承方式獲得的房產大多在2、3套左右,手裡的房產數量會劇增,房產數量一多,房產價值縮水是肯定的。

民間資本的投資趨勢會逐步轉向對實體企業領域,徹底斷掉依賴於房產獲得收益,政府靠房產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更多的資金會出現在實業上面。


斑馬消費


為什麼很多企業家都說“未來投資房子是最大的錯誤”?

近些年來,房地產一直高歌猛進。於是一些企業家也對房價表示了擔憂,也並不看好房地產如此下去。

馬雲說,雖然過去8年中國的房價一直在上漲態勢,但是8年以後中國最便宜的就是房子,房子如蔥。

曹德旺稱,房地產崩盤是遲早的問題。老百姓手上買了很多房子他說保值,我跟他講,你不要再傻了。有錢的人都幾套房子,剩下需要房子的人才沒有錢。現在都沒有錢他以後怎麼有錢給你買。你們將來就是有錢的人賣給有錢的人,賣得出去嗎?因此他們都知道這個皇帝的新衣,大家都不願意拆穿,怕房地產跌下來,你房地產拿到手上現在,一拿到手上馬上虧本。

還有華為任正非、騰訊馬化騰也紛紛嗆過了高房價。雷軍表示曾發誓要讓房價降三分之一。

看來,房地產的問題由來已久,不只是老百姓有怨言,企業家也有很大的擔心。那麼問題主要在哪裡?一者,如此瘋漲的房價,肯定會有大量的泡沫,一旦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二者,房地產的過度膨脹,必然影響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僅佔據了實體經濟的資金,而且抬高了實體經濟的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動搖了人們通過實體、勞動創業創新的信心,使得一些企業家也紛紛轉戰房地產。

三者,房地產的過度發展,會大大影響人們的思想和社會風氣。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已經在投資房產和炒房中得到明顯體現。如果任其發展,人們的創新創業精神一旦喪失,後果無法估量。僅從當下的炒房團,以及非法集資和傳銷等亂象來看,就可見一斑。


碧翰烽


關於房價的問題真是沸沸揚揚,各種說法都有。本人是做交易的,從買賣的角度是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本人在三四線的地級市。

供需關係是最終決定商品價值的,雖然在階段性市場情緒會左右價格,但是情緒降溫之後價格終須迴歸理性的。

本人並不長期看好中國房價上漲。

先看2016--2017年這一波上漲是國家棚戶區改造資金入市的原因。國家出錢拆除的棚戶區,消化原有的房地產庫存,造成階段時間內的房產供用緊張,進而推動了房價上漲。當國家收緊棚戶區改造的資金投入之後,房地產馬上降溫。

這一波上漲屬於熱錢湧入的結果,並沒有改變供需,而且棚戶區改造的結果:製造了更多的庫存。根據房地產的週期,這些庫存會在3-5年後顯現。

當下 作者所在城市以及周邊城市房價都有回落的跡象。尤其是2手房市場。

大環境:本人查閱了很多的資料,20世紀以來全球所有經濟體沒有任何一個想我國一樣經濟連續發展40年不出現嚴重問題的。歐美規律性的爆發金融危機從來沒在我國過發生。但不發生並不代表沒有憂患。隨著全球經濟聯繫越累越緊密,一個經濟體發生危機會傳導,就如同流感一樣相互傳染,下次全球出現金融危機的危害可能更大,也十分有可能波及到我國的經濟。以我國的經濟結構首當其衝的就是房地產市場了。

國際大環境和經濟結構決定了,房地產市場風險還是有的,而且房價越高風險就越大,造成的損害也越大。

總結:這些年房價上漲,更多是是投資需求炒熱的,資本具有逐利性,那裡有利潤就會自動流向哪裡。如果將房價繪製成k線圖,現在已經是連續上漲沒有下跌。只要沒有新的資本注入,根據金融市場的自重原理,房價會有下跌,我不相信有隻漲不跌的市場。


八位數花園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以前和現在投資房產是對的?!所以他們認為未來再投是錯的,我只能說總體如此,個別未必,我已經在一篇文章中強調了目前一些城市買房還有投資的價值,當然大都數地區,建議不要接最後兩捧,留點利給別人。


原因如下:

一是寅吃卯糧。改革開放後,住房逐步商品化,經濟發展了,房價上漲很正常。問題是十年把三十年的漲幅都漲了,提前把好處享受了,今後空間有限了,所以穩字當頭,不刺破資產泡沫,也不再推動房價再上臺階。

二是問題疊加,供需已變。人口增長的拐點,老齡化的問題兩者共振,未來房子的總量將過剩,只有房子品質的結構優化才可做文章。儘管政府希望漲,財政收入多,但難以為繼了。



三是利潤空間有限。投資在於博利,某個行業利潤薄了,敏感的投資人會尋找新的目標,繼續他的逐利之行。


四是政策調整方向。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中央政策改變了二十多年的投資理念,離場是必須的,只不過是地域選擇和時間把握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