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作家三毛為什麼自殺?真的是放不下荷西嗎?

用戶65262218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把三毛全集翻了出來重新看,用了半個月的時間把大部分看完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很多人把三毛的死人云亦云的歸結為抑鬱症,也不做考證,即使是她是不是自殺都不能確定就又給三毛安排一個抑鬱症出來也真是可笑,一個不確定乘以另外一個不確定,國人還真是喜歡製造神話。


結束生命的方式有很多種,老去,病死,車禍,自殺。。。唯有自殺是最令人唏噓的,求生是人的本能,那麼,是什麼能讓一個人突破自己的本能去尋死?或許當她不把死當做是死,只是生命的另外一種形態,或是一種解脫,才會一心尋死吧。

在童年時期,三毛就開始了關於死的思考,最先在於門房老太口中吐出的白蛾子,又是對於天堂的好奇,然後是在墳地裡看書,覺得死人是最可愛最安靜的人,從來不會打攪她看書。三毛是不懼怕死的。



在青年時期,三毛多次提到過死。極致的快樂和悲傷都是用死來表達。當快樂的無法表達的時候三毛想以死來讓這種極樂變為永恆: "也是在這一個山區裡,看過一次成群飛躍的野馬,在長滿著百合的原野上奔跑,那一副刻骨銘心的美,看了劇疼,只想就在那一刻死去。"《夏日煙愁》。當悲痛欲絕的時候三毛也便想到用死來結束這段痛苦: "想到母親是臺北住了半生也還弄不清街道的人。。。我看見她的樣子,恨不能自己死去。"《背影》


生存與死亡是文學界永恆的主題。在三毛的死亡意識中,她認為,"其實人生的聚散本來在乎一念之間,不要說是活著分離,其實連死也不能隔絕彼此的愛,死只是進入另一層次的生活。"《歸》。三毛對於死有一種美麗的幻想, "出生是最明確的一場旅行,死亡難道不是另一場出發" ;"繁華與寂寞,生與死,快樂與悲傷,陽光與雨水,一切都是自然。"


除了她自身對於死亡的思考外,生命給她安排了一次又一次慘烈的死亡劇情: 29歲時新婚前夜德國丈夫的突然離世,給她造成了極度的痛苦,她禁不住這種大悲大喜,服藥自殺被救起;36歲時摯愛荷西的突然離世也讓她想用自殺的方式去解脫,被親朋好友挽救;撒哈拉沙漠房子周圍的墳墓;一次次戰爭導致的死亡血淋淋的歷歷在目,沙巴軍曹撲倒在地雷上被炸的粉碎。。。

除了精神上的超脫和對死亡的不一樣的認知以外,病痛一直折磨她。孱弱的身體一部分是由於父親的遺傳,一部分是由於過分勤奮的勞動和寫作。敏感的胃痛,心臟病,脊椎不好,婦科疾病大出血,這些疾病在《撒哈拉的故事》裡都有提及。三毛是個至情至性之人,想要燃盡自己的生命,即使醫生和家人再三的囑託也是不顧一切的熬夜寫作,抽菸,帶病上課,帶病演講,這無疑又加重了自己的病情。參見《送你一匹馬》



三毛是一個智慧,理智,剛烈,勇敢,勤奮,豁達,浪漫,有童心,熱愛生活和大自然的敏感的女人。


三毛在短短的48年經歷了三次自殺: 13歲,因受數學老師侮辱割腕自殺,29歲因新婚前夜丈夫猝死服藥自殺,36歲因荷西去世一心尋死。經歷三次自殺未果,她的死也就是註定是這樣的方式結束了。她的自殺是有清醒意識的自己智慧的選擇的結果。


喜洋洋走世界


昨天是臺灣女作家三毛的逝世日。剛才我在網上搜了一下,《文化藝術報》去年12月11日從我多年前出版的一本書《問世間情為何物》裡轉載了這篇文章,這裡將其再發,作為對三毛的紀念。

報紙換的這個標題不錯,《三毛荷西纏綿於撒哈拉的日子,真的幸福嗎?》。是啊,三毛真的幸福嗎?她與荷西真的相愛嗎?若果真如此,她為什麼年僅48歲就要自殺?我的文中還提到,我上大學時,馬中欣曾到人大、北大等校巡迴講演,銷售他的《三毛真相》一書。他對三毛與荷西的“浪漫故事”是表示質疑甚至否定的,卻得到廣大“三毛迷”們的攻擊謾罵。

下面是我的這篇文章:

1991年1月4日,作家三毛上吊自殺身亡。今天,她離開我們整整27週年了……

三毛,本名陳平,英文名ECHO,三毛是其筆名,原籍浙江定海,生於重慶。著名華人女作家。

其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其作品在全球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大陸也有廣大讀者。

生平著作和譯作十分豐富,主要有《撒哈拉的故事》、《夢裡花落知多少》、《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等。

三毛在幼年時就表現出了對書本的特別愛好,五歲半就能看《紅樓夢》,初中時幾乎讀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

初二休學,由父母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先後隨兩位畫家習畫。

1964年得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均的特許,到該校哲學系當旁聽生,課業成績優異。1967年再次休學,隻身遠赴西班牙。3年中先後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又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對其人生經驗和語文進修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臺,受張其均之邀在文化大學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後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餘再次離臺到西班牙,與苦戀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她與荷西於西屬撒哈拉沙漠當地法院公證結婚,並定居附近的迦納利島。在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了她潛藏的寫作才華,並受時任《聯合報》主編鼓勵,作品源源不斷,以當地生活為背景,寫出了一連串膾炙人口的作品,且陸續結集出書。

1979年9月30日因荷西潛水意外事件喪生,黯然返臺。

1981年決定結束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在臺島定居。同年《聯合報》贊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來後寫成《萬水千山走遍》,並作環島演講。之後任教文化大學文藝組,教小說創作、散文習作兩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1984年因健康關係辭卸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生活重心。

1989年首次回到大陸家鄉,專誠拜訪漫畫《三毛流浪記》的作者張樂平。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

1991年1月4日清晨在臺北某醫院猝然去世。

臺警方認為她是“因病厭世”而自殺。卻也有許多人表示懷疑,認為有謀殺之嫌;因不久前她還與大陸作家賈平凹通信寫到“生命是美麗的”,似乎並沒有厭世自殺的跡象。

三毛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

1991年初的這個清晨,她終於用自己決絕的方式,給無數熱愛她、熱愛她的文字的人們留下了一個永遠的背影。那朵頑強綻放在撒哈拉戈壁荒漠上的奇葩,至今還是多少人難忘的夢裡落花。

三毛與荷西的故事浪漫離奇、纏綿激越。儘管兩人都已逝去多年,但他們仍是無數少男少女心目中的愛情偶像。

荷西是一個西班牙小夥子,本名瑪利安葛羅,有一部可愛、特別、蓬蓬勃勃的大鬍子,所以三毛便親切、親熱、親暱地叫他“大鬍子”。

荷西比三毛小好幾歲,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倆的愛情是典型的“姐弟戀”。

他們風風火火、轟轟烈烈地愛了一場。三毛義無返顧地跟著“大鬍子”闖進了廣袤、荒蕪、驚險的撒哈拉大沙漠,他們的愛情卻在那裡熊熊地燃燒著,並催生了她不可遏抑的藝術天分。

那是1967年前後,三毛和荷西相識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當時三毛念大學三年級,而荷西只不過是在她學校附近就讀的一名高中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也就是聖誕節晚上,頭上一頂法國帽的荷西,在她居住的公寓樓下等著她,準備送她節日禮物與祝福。

那時三毛根本就未對比自已小几歲的荷西懷任何想法(再說她在臺島還有門當戶對、年齡相仿的未婚夫),可心底裡仍有一絲虛榮:“哇,天下竟有如此帥氣的男孩!要是做他的妻子,該是一種榮耀才對呢!”隨即,她只是以姐姐的身份教訓他:“不要逃課!再逃課就不理你了!”而荷西卻照樣常常逃課來看她,兩人常常一起看電影、逛公園,彼此很是談得來。

直到有一天,荷西一臉認真地對三毛說:“ECHO,你等我6年。我有4年大學要讀,還有2年兵役要服。6年一過,我就娶你。”三毛覺察他的異常,便故意氣他,對他下最後通牒:“再也不要來找我了,我有男朋友的!”荷西也不生氣,只是揮揮他的法國帽,倒退著跟她說:“ECHO,再見!”後來他便真的再也不來找她;偶爾在路上遇見,他也只是禮節性地擁抱她一下,親親她的臉頰。而三毛身邊的男友似乎總在換來換去,有意或無意。

按照承諾,以後6年中他們沒有任何聯繫。畢竟6年時間太長,什麼都會變的。這期間三毛去了德國、美國,然後回臺。6年後,三毛未婚夫突然意外身亡,神奇的命運將她再度帶回西班牙,帶回馬德里。

這天有位朋友打電話給她:“快來,搭計程車過來。”三毛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匆匆趕到朋友家。朋友神秘地讓她把眼睛閉上。三毛只覺得有一雙溫柔的手臂把她整個兒抱了起來,她張開眼一看,哎呀!不得了,正是那位身材高大、長滿鬍鬚、她當年的“小朋友”荷西。

兩人興奮極了,熱烈地親吻、擁抱許久。之後,荷西把三毛帶到自己屋內,滿屋子三毛的巨幅照片再一次讓她驚呆了。6年來,荷西一直在惦戀著她!

三毛感動至極,對自己說:“這一生我還要誰呢?”她問荷西:“6年前你要我等你6年,如果我現在答應是不是晚了?”這下輪到荷西瘋狂了。三毛則任由這樣的快樂變成大漩渦,將她圍繞在裡面。

三毛對荷西說:“你那時為什麼不要我?如果你那時堅持要我的話,我還是一個好好的人,今天回來,我心已經碎了。”

荷西說:“碎的心,可以用膠水把它黏起來。”

三毛說:“黏過後,還是有縫的。”

荷西就把三毛的手拉向他的胸口,誠摯地說:“這邊還有一顆,是黃金做的,把你那顆拿過來,我們交換一下吧!”


最初是三毛要求去撒哈拉沙漠的,荷西便一聲不響先去了非洲,並在信中說:“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邊,只有跟你結婚,要不然我的心永遠不能減去這份痛楚的感覺。我們夏天結婚好麼?”

7個月後,三毛與荷西在西屬撒哈拉舉行公證結婚,開始他們幸福而疼痛的愛情之旅。他們到處流浪了6年,但是在大沙漠裡甜蜜、恩愛的日子還是最讓她留戀的。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苦,但充滿溫馨和情趣。

他們都有點孩子氣,有點天籟的感覺,兩個人充滿了生活的激情。他們似乎註定不是人間的,這段愛情也似乎註定是隻屬於天堂的。

荷西的大部分工作是幹一名潛水員。最初的日子裡,他上班的地方離住處比較遠。而三毛每天都會在下午兩點半開3個小時的車,冒著沙漠裡走沙與龍捲風的危險,去接五點半下班的荷西回家。後來荷西去了另一個島上,每週才可以回家一次。三毛便決定將車與行李託運過去,自已放棄精心收拾的家,去陪心愛的荷西。

三毛每天騎腳踏車去荷西工作的碼頭,都要帶上好吃的東西。而那裡的工作人員也都為他們彼此熱烈真摯的愛而感動。

每每到碼頭時,第一個見到三毛的,便會指引她去荷西工作的地方。然後,遠遠地,那個岸上的潛水員便提前拉拉信號,水下的荷西便一頭冒出水面,跑上來抱住三毛就笑了。三毛便不管那一身的水滴,緊緊靠著愛人,為他喂水果,或丟果核玩兒,引得旁邊的人羨慕之極。

三毛曾說過:“因為幸福滿溢而怕得悲傷。”

悲劇果然霹靂般降臨。在一次意外事件中,荷西過早地離開她去了。有一天他們在湖裡發現了他的屍體。三毛陷入半瘋的狀態,幾天沒吃沒喝,接連暈倒過去。當時,陳母端來一碗湯哀求女兒喝下去,三毛卻連看也不看一眼。

那些日子,三毛忙著替荷西訂做墓碑,又每天都買大把的鮮花去墓地看她的愛人,陪他說話,直至天黑仍不肯離開。

為荷西守靈的那夜,她對他深情地傾訴了一通:

“你不要害怕,一直往前走,你會看到黑暗的隧道,走過去就是白光,那是神靈來接你了。我現在有父母在,不能跟你走,你先去等我。”

說完這些,三毛髮現荷西遺體的眼睛裡竟溢出了血。痛不欲生的三毛幾次試圖自殺,執意陪荷西一起走,但終因親情難捨而止步。

著名言情作家瓊瑤是三毛的朋友,她知道三毛十分重視對別人的承諾。她花了很長時間,要三毛答應她不會自殺。三毛當場是答應了。然而12年後,三毛還是最終自縊於醫院。這也許是誠實、率直的三毛一生中唯一一次食言。為了荷西,她真是徹底豁出去了。

但是,就在三毛去世5年後,華人旅行家、攝影家、遊記作家馬中欣寫了本書《三毛真相》,1996年在《羊城晚報》連載(但剛開了頭就不得不中止),以表達他對三毛的質疑。

書中提到,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故事,並不如她自己所編寫的那麼美好、幸福,大有虛構、美化的成分。比如他們經常吵架、爭執;她甚至連自己的學歷和經歷都以編造為主;荷西死後,他的父母非常恨三毛,認為是她害了他們的兒子,等等。三毛曾對臺灣記者說:“你們都被我騙了,其實三毛是三毛,我是我。”可惜這些話並沒有人相信。馬中欣把許多人心目中一個美好的偶像擊碎,激怒了無數的“三毛迷”。

選自丨李子遲《問世間情為何物》

下面是網友們的評論:

書友評價:

@印象

也或許,她是在用這種方式來捍衛她和荷西的愛!既然死亡是生活最忠實的伴侶,她有權選擇自己死亡的方式。儘管我們為此遺憾,終究只能接受。

@王飛

我們永遠懷念三毛,因為她的率真、真誠;智慧、冷靜;超凡脫俗;讓貧瘠、單調的沙漠生活富有詩意……

但絕不會做三毛,因為我們沒有戰勝那些苦難的勇氣、意志;我們可能忍受不了那樣的清貧、孤寂……讓你去撒哈拉去旅遊,你呆的住,讓你去在那生活,你可能要抑鬱,甚至是崩潰,都不可說……

@wuyan

對於三毛的離去我不想做任何的評價,我只是覺得每一個人做每一件事情都有他要做的理由。我們喜歡三毛的文字,通過文字喜歡上了三毛,那我們就尊重她的選擇吧。

@不悔

對三毛的愛讓我15年有幸踏上了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飆車看日落滑沙騎駱駝發呆整個旅行都被你的情懷影響著都在你的文字裡穿梭著都去你的愛裡感受著記得那個生活在異國他鄉和可愛開朗的大鬍子荷西相愛的Echo逃課去墳地讀書的少女大加納利島黃昏的海邊伊人一襲長裙無比落寞的臉映在夕陽裡你是我心中那個最瀟灑不羈的三毛。

@妙言圖書館

當然誰也不想有三毛那樣的人生結局,還有她給自己選擇的那樣的一種人生。可我們為什麼會想念他?因為我們想念他的文字。他的文字來源於哪裡?還是來源於他的生活。換句話說,他呈現出來的藝術創作正是他奉獻了自己的人生得來的。只有三毛才是三毛,她是無法複製的。



李子遲到了


三毛,一個風一樣的女子,追求完美至極。三毛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是放不下過去,也是厭倦了生活,接受不了現實。

三毛在十三歲時自殺過一次。她自幼性情孤僻、感情脆弱,讀初二時由於代數成績很差。平時對三毛就十分冷談的那位代數老師,那天因三毛做不出習題,便把她叫到講臺上去,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講:“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最喜歡吃鴨蛋,今天老師想再請她吃兩個。”說完,用蘸飽墨汁的毛筆在三毛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大黑圈,然後叫三毛“轉過身去讓全班同學看一看”。當時,三毛還是一個不知道怎樣保護自己的小女孩,便乖乖地轉過身去,全班同學鬨堂大笑起來,老師等同學們笑夠了,叫三毛到教室角落一直站到下課。等到下課,老師又罰她從有眾多同學的走廊和操場繞一圈再回到教室。全校同學看到三毛這副模樣,都尖叫起來。 這件事發生後,三毛沒有掉眼淚,也沒有告訴父母自己在學校受了這樣大的精神刺激和侮辱。晚上,她躺在床上拼命地流淚。這件事有後遺症直到第三天才顯現出來:早晨去上學,走到走廊看到自己的教室時,立刻就昏倒了。接著,她的心理出現了嚴重障礙,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以至一想到自己要去上學,便立刻昏倒失去知覺。 因為不能適應學校生活,內心焦慮逐日俱增所致而自殺。雖被及早發現,但三毛從此患了嚴重的心理疾病——自閉症。

這種自我封閉的生活整整延續了七年,直到十九歲,她才又慢慢地重新接觸社會。那七年的囚禁就是那一瓶墨汁和一枝毛筆所造成的,那個代數老師是第一個造成三毛悲劇性格與改變三毛命運的人。 二十六歲的三毛又出現了第二次自殺。那是從美國回臺灣在文化大學教一年書後,因“今生心甘情願要嫁又可嫁的人”突發心臟病死去,感情受到挫折,便在朋友家吞服大量的安眠藥。三毛被搶救過來之後,到了西班牙,與暗戀者荷西重逢。

荷西曾在六年前與三毛相約:“你再等我六年,讓我念完大學,兩年服兵役,六年一過,我要娶你。”他們重逢時,恰好六年。 1973年夏天,三毛與她“生命的一切”的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了。她成為沙漠裡最快樂的女人,過著神仙眷屬般的生活。

第一次讀【撒哈拉沙漠】,字裡行間無法消釋的孤獨感,與外界的疏離,功名利祿在心裡微不足道。她的作品歷久彌新,在大都市生活的人,看到了一股清流,找到了共鳴,填補了夢幻般的空白。後來,荷西死了,讀過三毛的作品的人都知道。

我個人十分欣賞三毛的為人和作品,但我懷疑她有精神類疾病,她的過去是決定因素。

不難看出,她把生活裡發生的事情作為基礎,添加了幻想,把生活中不滿意的東西剔除了。她的作品呈現出來的東西都是亦真亦幻的,真作假時假左真。她並非有意要騙人,只是她太追求完美的境界,要求現實和她的心靈契合。當她最後發現,所有的一切都是虛幻夾雜現實,經年承受的空虛頓時垮了,再也支撐不了自己走向明天。所以,她走向死亡是必然的。

至於是怎樣的結束方式坊間多有流傳,願她在天堂安好、快樂,再無困苦。


清心一棧


看了很多人寫了長篇大論,我覺得沒有必要,事情很簡單,不用那麼複雜。

三毛和荷西的故事。

荷西比三毛小几歲,開始荷西追三毛,三毛覺得荷西比較幼稚就沒有答應。後來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偶遇,荷西邀請三毛去他家,結果發現荷西家裡全是三毛的照片,每一次公開的照片都有。於是三毛懂了荷西的愛有多深。她接受了荷西。他們一起去了撒哈拉沙漠。一次意外的捕魚,導致荷西溺亡,三毛很是傷心。於是回到了臺灣。可是相思之苦是說忘就能忘記的嗎?三毛在這個過程中還患了嚴重的抑鬱症,即使父母在身邊,也完全無法有任何幫助,相思之苦越來越深,最終她選擇和荷西見面。

我想三毛和荷西的故事最能說明愛是什麼。

很多人說愛是甜甜蜜蜜的,只要兩個人能在一起,任何事情任何困難都可以經受。也有的人說愛是痛苦的,雖然有甜蜜,但更多的是痛苦,所有的甜蜜背後都是痛苦換來的。我們很難說這兩種說法哪種對,哪種錯。以為每個人經歷的愛情都不一樣,或刻骨明星,或溫柔甜蜜。但是感受一定是不同的。


愛有時候是人們的希望,也是幸福的源泉。因為愛而幸福,因為幸福而更愛。


愛有時後也是枷鎖,因為深愛摯愛,所以無法輕易放下,一旦有所失去,累得滿盤皆輸。


愛就是愛,不要附加那麼多條件,愛的時候轟轟烈烈,不還的時候乾淨利落!


老王語錄:親愛的讀者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別忘給老王點個贊哦~關注老王,老王分享世界給你!


老王偵查記


三毛——繁華一夢,錦瑟流年


三毛過世不久,警方就公告三毛的死亡符合自縊一切特徵,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上吊。”三毛雖然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但荷西不是主要的原因。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 三毛從小的性格和其他小朋友就不一樣,喜歡拾荒,喜歡單獨去墳場玩。在讀初二那年受到數學老師的屈辱,從此休學,性格大變,有過割腕的經歷。後面在父母的愛,寬容和畫家顧福生的鼓勵下慢慢變得活潑起來。

2.後在文化大學讀書。和梁光明有過一段感情,也是因為梁光明遠赴西班牙留學,認識和自己相差8歲的荷西。和荷西的第一次相處,三毛對荷西並沒有產生太多的感情,相反,荷西對三毛是認可的,是真心的。等了三毛六年,兩人最終在三毛第二次到西班牙後正式一起,結婚(相差8歲),在撒哈拉沙漠,加納利群島等地方居住過。

3.荷西1979年因為潛水發生意外而死亡,而三毛是在1991年醫院自縊死亡,中間相差了12年。荷西去世後,三毛也想過自殺,但因為父母和好朋友瓊瑤的原因,選擇堅強的活下去。

4.在12年中,三毛遇到很多事情是讓她失望的。在住院的時候在電話和母親說了兩次自己身邊有很多帶著翅膀的小孩在走來走去。母親當時覺得三毛在講胡話,因為三毛住院是因為做一個沒任何生命危險的小手術。但誰料到,三毛會在凌晨的時候選擇自殺呢。



三毛是一名以流浪為生的女作家,同時也是一名勇敢,有自己活法的奇女子。至於她和荷西的結婚後的故事是怎樣,肯定不是盡善盡美的,因為換個角度,他們也是普通人,也是吃人間煙火的。但愛和信任的比重會更加多,更加大,所以荷西在三毛心裡的位置也是舉足輕重的。就像三毛在河西過世後,講過一句話:


這個世界上,只有父親,母親,荷西這三個人和我的生命是緊密相連的。


花半仙周大大


三毛是為愛而自縊,但不是為了荷西。


荷西於1979年因潛水意外喪生。三毛於1991年在臺北某醫院猝然去世。當時臺警方認為是“因病厭世”而自殺。也有人懷疑是謀殺。有人推測是因藥物致幻覺而自縊。據她的家人說,自從失去荷西后,她一直是鬱鬱寡歡。


她的家人和朋友都沒有什麼確鑿的證據,證明三毛到底因什麼而離世的?總之,眾說紛紜,都沒有什麼定論,所以三毛的死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令世人猜測不已。



在我看來,荷西對三毛來說固然重要,他們的愛情故事傳奇、纏綿、激越。至今令無數青年男女羨慕不已。但是,在三毛的生命裡,愛情從來不是她的全部。她一生漂泊不定,流浪在異國他鄉。


雖然荷西的死讓她失去了生命中最值得眷顧的一個理由。但是,這只是一個表面的誘引,我想三毛的愛應該不是毀滅性的。


從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那段曠世生活來看,三毛幫助了沙漠裡生活的那麼多貧困的人,對那裡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充滿著同情和愛憐。她曾那麼熱愛生命,熱愛生活,那麼灑脫、率真、陽光。


她不會那麼輕易的放棄自己,放棄這個多彩的世界。就算是因為思念荷西深重,她在12年來一直都在苦苦的支撐自己好好活著。時間也是最好的醫治傷痛的良藥,荷西離世12年了,足夠一個人療愈傷痛了。



自從荷西離世後,她一直恍然行走在蒼茫的人世間,心無所託,情無所依。


直到1989年她看到作家夏婕訪問王洛賓後寫的三篇關於王洛賓老人的三篇文章後,對她從小就喜歡的這位“西部歌王”產生了特殊的情感。雖未曾某面,但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引發了三毛熱愛流浪,向望遠方的無限神往。


當她聽了關於王洛賓那些坎坷的人生經歷之後,三毛就動了想去看望王洛賓的執念,她與王洛賓都是至情至性之人,都具備純粹的靈魂。


1990年4月,三毛飛越千山萬水到新疆王洛賓的家裡,他們果然一見鍾情,相互愛慕,象莫逆已久的故友。三毛為王洛賓唱了她的代表做《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三毛一直遺世孤立,悲喜自娛。那一刻,她才真正遇到了知音。



王洛賓為三毛唱了《高高的白楊》,並介紹了歌中的故事,一位維吾爾族的小夥結婚前夜入獄,她未婚的妻子鬱郁而去。青年為了記念未婚的妻子,蓄起了鬍鬚。歌詞中有句“孤墳上鋪滿了丁香,我的鬍鬚鋪滿了胸膛。”三毛哭了。只有經歷過愛斷情長,才能體會出這句歌詞中徹骨的孤獨。


這次初見後,又喚起了三毛沉睡的愛的能力。


後來,他們開始鴻雁傳書。互訴鍾情。


三毛又一次踏上新疆的土地,打算長住在王洛賓的家裡。由於王洛賓種種因素的考慮。他們的愛最終未能有結果。


三毛給王洛賓的信中說過:“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柺杖。”


王洛賓並不是不愛三毛,他愛,但一位行將就木的老人,他過不了自己那一關,再來一次赤誠之愛。


三毛在心灰意冷的返回臺北121天之後離世。


王洛賓聽到噩耗,悲痛的寫下了晚年最後一首情歌:


《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


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歌詞情深似海,網友可以搜一下)


當我又讀三毛的這段文字:“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蔭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突然明白了三毛為什麼選擇離開這個世界,因為理想與現實無法調和,達不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她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她覺得很無助。


終於又遇世間奇戀,可又愛而不得。一顆熱情赤誠的心無法承受這樣的矛盾和苦痛。


三毛是一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女子,她的世界始終簡單,她洞悉世界的錯綜複雜,又無力或者不願改變自己去迎合這個世界。所以三毛的內心是痛苦的。再加上有情無愛,當一些消極的情緒毫無防備的襲來的時候,人是很容易輕生的。這是一種對世界的妥協。所以她選擇了逃避。


三毛自己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所以斯人已去,無論什麼原因已經不重要了。願她在天之靈是心安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三毛去世前,抑鬱症已經非常嚴重了。最後和她聯繫的朋友眭澔平在訪談節目中介紹過她的這段經歷,她開始吃當時美國最新的針對抑鬱症的藥物,且藥量很大,她曾給另一個飽受失眠困擾的朋友吃半片她的藥物,結果那人連睡了好幾天。



本身抑鬱症患者就容易有自殺傾向,加上三毛敏感的性格和她的經歷,最後選擇自殺非常可以理解。據說,三毛從小到大,曾試圖自殺過7次,最後一次成功了。

三毛篤信宗教,無論是道教、佛教、基督教,甚至一些小的宗教,她也是相信的。她曾經在臺北“觀落陰”,這是道教的一項法術,可以帶人參觀地府,瞭解自己的命運,她還曾通靈,她和林青霞飯聚的時候,邊吃飯邊拿出一張紙寫寫畫畫,林青霞問她在做什麼,她說在和已故的荷西聊天。她還曾通靈找到已故的文化學者徐訏,徐訏告訴她自己在地府做類似文書的工作,荷西在另一個空間做官。看到這裡,朋友們應該可以理解了,三毛在當時已經有很嚴重的神經衰弱了。



三毛曾在書中寫過,在墨西哥神祗中,她很喜歡小眾的玉米神和自殺神。自殺也有一個神靈的話,這個行為更是可以接受的了。眭澔平說,自殺前,三毛服藥過多加上當時在醫院手術用多了麻藥,對她的精神造成一定的影響,看看她給眭澔平留下的遺書吧。“這次我帶來白色的那隻小熊去了,為了親它,我已經許久不肯擦一點點口紅。它還是被我親的有點灰撲撲的,此刻的你在火車上還是在汽車裡?如果我不回來了要記住,小熊我曾經巴不得,巴不得,你不要鬆掉我衣袖,在一個夜雨敲窗的晚上。”我只節選了一部分,三毛在開心的時候會擦口紅,而不開心的時候就會不擦口紅,親自己的一隻白色玩具熊。她許久不擦口紅了意味著她許久不曾開心過了。這封信是這麼孤獨,她只有一個人,到死的那刻都是。


大先生的故紙堆


三毛是活明白了,她選擇自殺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對她來說是個解脫。

她的一生活得豐富多彩,所經歷的一切相當於普通人活了幾輩子。

她對這個世界是沒有留戀的,也沒有要求。

如果不是在乎父母親人的感受恐怕她離開更早。

喜歡三毛,是因為她的真性情,而且是那麼善良。

願天堂的三毛安然過平靜的日子,不被打擾。


我是郭小莉


自由而不拘泥於俗世的瑣碎,這是誰都期望能夠到達的高度,卻是很少人能達到這個高度,三毛身體力行地往這方面做。

人貴在不同。不同有三極,向好的一極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站在高層的人。低級的一面是一具行屍走肉,只剩下一具軀殼,沒有思想和靈魂。還有一極就是普通人,世間盡多的是此類,二八定律告訴任何事物最重要的部分只佔我關鍵少數,三毛恰恰是追尋自由和靈性道路上的佼佼者,她成了普通者等追仰的對象。

人生而平等。從呱呱落地時刻起,誰都一樣。後天的環境各不相同,後天的努力各不一樣。造就了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是這條路並不擁擠,只是有些人跑著跑著就停了就累了,停滯在原地,而那些努力的人從你身邊超過,忍受著路途的艱辛和勞累,他們成功了。普通人只有望洋興嘆,對著他們行注目禮。

三毛就是這樣一個靈魂牽引著行為的人,從90年代初她寫給王洛賓的信中可以看出,即便兩人年齡懸殊,對他的敬仰躍然紙上,對他的情感直截了當,在她寫給王洛賓的信中曾經說過:“不住賓館,住在家裡是為走近你。”可見感情多麼熾熱。

荷西之後,對愛情有這般執拗,說明她情感上急於想找到一種寄託,找到一種歸宿。而王洛賓卻沒能擺脫世俗的束縛,無法匹及三毛那灑脫般追逐自由的高度,這讓三毛非常傷心和絕望。

人甘於命運的安排嗎?不,每個人都不甘。“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三毛卻在和王洛賓離別後的121天貿然結束生命,她有不甘,卻尋不到自由,她不缺乏生活的勇氣,流浪是她最好的歸宿。

她生而為自由,死也為自由。正如《人生只如初見》裡說的:知己佳人,已去;良辰好景,不再。

荷西那一站,只是三毛人生道路上追尋自由的一個歸宿,可恨,好景不長,直至最後一刻自由之神掐住了她命運的喉嚨。


上山樵


親愛的三毛離開我們已經27年了,可我總是懷疑她尚在人間,因為,那些我所摯愛的文字一直在陪伴著我的成長。

三毛一生短暫,卻經歷不凡,雨季不再來裡的她也曾經自閉,叛逆,遊學歐美后,她漸漸成長為獨立自信的陳平。更豔羨她與荷西的異國之戀,那份在撒哈拉的故事裡成就的傳奇愛情。或許是上天刻意弄人,愛人的意外落水身亡,三毛再次跌入人生的谷底。她再度出走,遊歷南美,但人生的際遇終不因個性是否完美,價值是否成就而改變,三毛最終選擇死亡來超脫自我。不能說她的選擇是一種懦弱,相反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那樣勇敢和坦然的面對死亡,但文壇自此殞滅了一顆璀璨的恆星,不能不讓我們這些喜愛她的讀者扼腕。

三毛的文字是質樸無華的,但同樣也是真摯感人的。人生的歷程總是在坎坷中奮起,無奈中堅持。我也熱愛旅行,豐富的人生經歷也使我一直筆耕不輟。其實很多次在逆境中的我很想放下這支筆,甚至放下一切解脫自己,但還是寫啊寫的。當然,不敢奢望能有三毛那樣的文學成就,但正如三毛所說,我也只是想記錄下生命中的某些歷程,我想三毛亦是想從中得到生命的慰籍,並以此來陪伴她註定孤獨的一生。

三毛有一雙開明且支持她的雙親,這是值得慶幸的,畢竟年少的她輟學七年,青年時代獨闖歐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不是一般中國家長可以輕易做到的。我和三毛一樣深愛我的母親,但也同時壓抑著悲苦,多年來,我大半時間以旅行這種方式抗爭數次破碎的家庭,抗爭不公正的命運,抗爭著自己,我渴望心靈的歸宿,渴求事業的明媚,但那斯人之果總遙不可及。三毛的文字曾多次鼓勵了我,我還要繼續努力,走下去,寫下去。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三毛與王洛賓的忘年神交是令我驚歎的,不過這樣特立獨行的情感經歷也一直是我所期盼的。可三毛就是三毛,停不下腳步的她,浪跡天涯即是她生命永恆的旋律。但我仍覺得那不是那個內心深處的三毛,越是喜歡流浪的人越是渴求一個能真正讓那顆流浪靈魂棲息的家,但那已逝去和飄遠的帆還能揚得更遠嗎? 三毛總說她是一個非小說的文字工作者,寫作一定需要天分嗎?我想著我的那篇深鎖的處女作《青棗樹之戀》找不到答案。三毛早年是在她的三位美術老師的引導下真正進入藝術世界的,可三毛沒有畫,卻選擇了寫,這也是人生的機緣了。

1991年1月4日,三毛自縊於臺灣榮總醫院。 為什麼,她要選擇結束(我不想用自殺這個詞,因為那是對三毛人格的褻瀆)? 如果你不懂三毛,如果你不喜愛三毛,那麼你會想象為情所困,為名所累,為病所擾等等,可是,那些原因與特立獨行,超凡脫俗的三毛其實皆相去甚遠。

結束,意味著重生,意味著解脫,意味著不滅。 1956年,三毛愛上了他的國文老師並早戀失敗,她才13歲,這是一個早熟的女孩子。並且因為遭受另一位老師的侮辱而休學,一休七年。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歷程,在這個歷程裡,自閉,孤僻,懷疑,悲觀的性格鑄就,而且之後學畫乃至發表她的第一篇文學作品《惑》,奠定了她的人生追求——尋找。尋找什麼?尋找生命中的“橄欖樹”。這注定將是一個沒有結果的人生。

1967—1974年,這八年是三毛人生歷程的第二個時期,也是她開始執著探求生命價值的開始。在此期間,她的足跡遍及歐美,止於撒哈拉,止於荷西。與荷西的相戀和結婚也非一帆風順,在此之前曾遭遇了前未婚夫的暴斃。這是為她的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1974—1979年,與荷西生活在一起,旅居加納利島,這是三毛人生中的黃金時期。《撒哈拉的故事》結集出版。可是,幸福真真是短暫的,1979年秋,荷西喪生。三毛的悲劇人生就此開始。因為精神家園從此消失,再找不到。

1980—1985年,開始了三毛真正意義上的“流浪”,漫遊中南美。1986年回到臺灣。結束了前後長達18年的漂泊生涯。 在此之前她曾患上嚴重的精神分裂。這是三毛人生的第四段歷程。

1989年,三毛回大陸探親,開始寫劇本《滾滾紅塵》,該片大獲成功,可是世人獨獨忘了三毛。三毛在不停給予別人的同時,她的靈魂越來越空乏,沒有人能夠給予三毛真正的精神支撐。她也同樣越來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能自拔,也無法自拔。因為那個真正的精神家園,是什麼樣子,在哪,或許連三毛自己都不知道了。 1991年1月,因病住院,謝世。

八十年代末這五年可謂是三毛寫作生涯的巔峰,她的作品廣受兩岸三地讀者的喜愛,海內知名,可是卻是她人生的最後篇章。 三毛的文字沒有華美的辭藻,沒有動人的情節,甚至既不像散文也不像小說,可是卻時時震撼和感動著我的心靈,因為,她是用心在書寫著她漂泊的人生,執著的追求,她所有的情感,精神,快樂,哀傷都可以從她的文字裡找到。

她的個性,是自我張揚的,沒有世俗的世界可以容納。 她的追求,是不羈唯美的,沒有現實的物質可以界定。 她的哀傷,是無法逾越的,沒有任何的疏導可以治癒。 她的感情,是無可替代的,沒有假定的因緣可以承載。 她的生命,是無法完滿的,沒有健康的精神可以長久。 三毛,她的結束,是一種生命缺憾的美,是一種超脫世俗的求,是一種心靈釋放的終。

自閉的個性,瘡痍的情感,漂泊的負累,內心的孤獨,文字的抑鬱,病痛的折磨,這些構築了三毛精神崩潰的基礎,她無法超脫自己,找到終極的快樂,孤獨和抑鬱佔據了她人生歷程的最後主題。她也曾努力,也曾徘徊,也曾掙扎,但是,心靈的魔障重重的纏繞著這個本脆弱,孤苦,無助的女人。她必須選擇一種方式,一種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因為,心中的“橄欖樹”再找不到,而徹悟的超越讓她最終選擇了用絲襪結束生命。她其實只需輕輕站立起來,就可再次的回到世俗的世界,可是她沒有,生生的窒息了自己,這是怎樣的一種決絕和悲憫啊?她留下了她最後的美和文字,卻給世人留下了疑問和嗟嘆。

其實,沒有死亡,只有不滅的精神。這是三毛在用她最後的意志力在告訴我們,我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沒有缺憾,直到最後一刻。 她沒有留下遺書,因為她寫累了,倦了,這是一個純真生命的最後絕響。

執著之美,如三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