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是廣東人,為什麼太平天國金田起義會在廣西爆發?

用戶68878329


洪秀全本來是廣東人,在策劃金田起義的時候,沒有在熟悉的故鄉,卻跑到了不熟悉的異鄉廣西。他一個外鄉人,是如何成功的呢?

(洪秀全雕像)

說起來,洪秀全的前半生真不如意,他自幼勤學好讀,被鄉人贊為神童。本以為他妥妥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沒想到到他反覆考了3次,都名落孫山,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

屢考不中,不光讓他深受打擊,還漸漸讓他成了鄉人調笑的對象。畢竟都25歲的人了,還一事無成。這讓洪秀全接受不了,於是愈發舉止怪異、沉默不語。後來嚴重到臥床不起,生起了大病。

據洪秀全說,他在病中,恍惚之中總遇一老者,這人自稱上帝,命他在世間斬妖除魔。

病好後,洪秀全想到夢中情景,想到他在參加科考前,有人曾給他過一本《勸世良言》,於是趕緊翻出來看。他在認真地看完這本書後,頓時豁然開朗,愈發堅信“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而他,就是上帝派來救世人的那一個。

從此,他自稱是上帝的二兒子,並創建“拜上帝教”,逢人便宣傳上帝福音,把家裡孔子的牌位換成了上帝的牌位,每天洗手焚香禱告必不可少。

廣東是沿海城市。早在清初,就有不少傳教士從那裡登陸,並開始了傳播基督教的工作。洪秀全在家鄉講得口乾舌燥,最後也只成功地吸收了兩名信眾——同學馮雲山和族弟洪仁玕。

馮雲山和洪秀全一樣,也是屢考不中。家境貧寒,和他接觸的也多是貧苦百姓。再加上清廷腐朽,因此他一直對清廷極為不滿和憎恨。

(馮雲山劇照)

馮雲山還是個有頭腦和執行能力的人,他很快就發現了問題的根源。那就是廣東人生活富庶,且基督教早在清初便從國外湧了進來。在傳教士的努力下,廣東人一般都受過教育,見多識廣,該信教的信教,該信佛的信佛。總之,想要在這個地盤上分一杯羹,是很困難的。

於是,在馮雲山的建議下,他們到了偏僻的廣西瑤山一帶發展信眾。

起初,洪秀全還能吃苦,跟著馮雲山到處走訪村民。但3月後,他便打起了退堂鼓,回了廣東。

馮雲山卻繼續留在當地發展信眾。他能吃苦,又天生和貧困百姓能打成一片。他一邊走,一邊宣傳拜上帝教,最後他走到了極為偏遠的紫荊山。

紫荊山的燒炭工特別多,由於沒有土地,他們只能為別人燒炭討生活,日子非常艱辛。再加上他們都是客家人,常常受當地漢人的欺辱,地方官府又對漢人百般偏袒,因此,他們心裡都裝著仇恨的種子。

馮雲山瞭解後,大喜過望,認為這裡才是宣傳拜上帝教的福地。於是紮根於勞苦大眾中,憑著他三寸不爛之舌,很快吸收了數千信眾。

馮雲山巧妙地結合現實的黑暗腐朽,最終成功地把他們組織起來,為後來的金田起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金田起義局部畫)

3年後,洪秀全來到紫荊山。看到馮雲山的革命成果,非常高興,也和馮雲山一起在這裡傳教,又收穫了不少信徒。

不過,就在此時,馮雲山被捕了。

洪秀全不得不前往廣東,營救馮雲山。

剩下一幫信眾群龍無首,大眼瞪小眼,幸好楊秀清說他是天父下凡,才算把大家的心思穩住。

隨後,馮雲山被贖了出來,與洪秀全一起回到廣西。。

當時,楊秀清的把戲,早就有人告訴洪秀全和馮雲山。不過,洪秀全為了把戲做全,因此認下了楊秀清這個“天父”。這樣一來,信眾愈發確信一切皆是神蹟,也就愈發虔誠忠心。

在洪秀全等人的帶領下,信眾們搗毀了幾座寺廟神壇。雖然遭受地主武裝的阻攔,但官府本著粉飾太平的工作態度,一直藏匿不報。

也正是因為這樣一些原因,經過7年的暗中準備,金田起義終於在廣西爆發了。

(參考史料:《太平天國史》《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洪秀全,原名洪仁坤,確實是廣東花縣人。花縣這個地方屬於廣州府管轄,因此,洪秀全要參加科舉考試得到廣州府去考。也是洪秀全點背,連考了四次都名落孫山。



當時的廣州已經開埠,從南洋來的各種西方讀物也在廣州遍地開花,其中就有梁發印製的宣傳基督教的讀物《警世恆言》。洪秀全就是在旅館裡看到了這個讀物,又因為考試落地發了高燒,於是,就回花縣編造了他夢見上帝,要他斬妖除魔的渾話。

然而,他的一套胡說八道的話語卻被他的朋友馮雲山弄成了所謂的“拜上帝教”,開始在民間傳播。可是,廣州是中國最早的商埠,又是基督教進入中國最早的傳播地。拜上帝教要想在廣東傳播,根本沒有人信。



由於洪秀全,馮雲山都是客家人,又有親戚在廣西,所以二人決定去廣西傳教。為什麼要去廣西傳教呢?一來,廣西的土客矛盾極深,客家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家族武裝力量,可以成為其起義的基礎。二來,廣西當時蠻荒落後,老百姓窮得沒飯吃,所以能識字的人更少。

所謂“科學不能解釋的事情就是迷信最好的溫床”,更何況當時的廣西根本沒有科學,迷信就是最好的根據地。於是,經馮雲山在廣西羅平等地一煽呼,拜上帝教在廣西竟然成了燎原之勢。



廣西的流民,炭工,小地主甚至武舉人都參與其中。於是,洪仁坤突然就混壯了,以“禾乃人王”改名秀全,自稱天王,發動了“金田起義”。


傅斯鴻


洪秀全,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人,漢族客家人。由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對清王朝乃至整個近代歷史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洪秀全生於耕讀世家,7歲起在村中書塾上學,按理說他是從小飽受儒家思想薰陶的,最後怎麼會以基督教的名義創立了拜上帝教,並發動起義呢?我們來看看洪秀全一路走過來的心路歷程。

1836年(道光十六年),25歲的洪秀全在廣州的院試中,再一次落選了,這已經是他第三次落選。從7歲開始,洪秀全就揹負了全村人的希望,希望能在科舉這條路上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是,這操蛋的現實一次又一次無情的將洪秀全擊倒在地。第三次落榜之後,也許是打擊太大,洪秀全回家以後重病一場,一度昏迷,病中幻覺有一老人對他說: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間來斬妖除魔。從此,洪秀全心中的某樣東西彷彿覺醒了。大齡青年在家的時間是無聊的,洪秀全偶然翻閱到以前在廣州應試時收到的基督徒梁發的《勸世良言》一書,詳讀之後被宣揚上帝的基督教義所感動,萌發了信奉上帝、追求人人平等的觀念。雖然有這個想法,但是此時的洪秀全也是像普通的中二青年一樣,上帝、耶穌什麼的,只是想想而已。1843年,32歲的洪秀全用7年的時間撫平了前三次落榜的心理創傷,再一次來到了廣州院試的大門口,也許只能說他真不是讀書的這塊料,他又雙叒叕落榜了。這次的落榜對洪秀全的打擊是致命的,他一氣拋開了孔孟之書,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的教義,甚至索性把家裡的孔子牌位換成了上帝的牌位。雖然未曾讀過《聖經》,洪秀全卻開始逢人便宣傳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義,稱之為“拜上帝教”,自稱是上帝的二兒子,耶穌的弟弟。

1850年,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經過多年籌備後,在廣西紫荊山區金田村組織團營,各地拜上帝會眾1萬多人云集金田,正式宣告與滿清朝廷進行武力對抗。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莊嚴宣告起義,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

那麼,洪秀全,一個廣東花縣人,為什麼會跑去廣西起義呢?

因為相比於廣州,廣西更有利於傳教

洪秀全的發家之路最開始是從傳教開始的。宗教就是窮人的精神鴉片,洪秀全本人其實是個半吊子基督徒,沒看過真正的聖經,基督教也不認他是個基督徒,因為他沒有受洗,但是,洪秀全硬是搞出了個基督教本土化,天父為獨一無他的唯一神、頭等信仰 ,天兄、天王、聖神風等圍繞天父構成了次等信仰 ,洪秀全自稱上帝的次子、耶穌的弟弟,耶穌要是知道這件事估計會氣的從十字架上跳下來。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洪秀全一開始是在廣州附件傳教的,但他的傳教活動進展的很不順利,人們大多不買他的賬。清朝晚期的時,廣東由於開放了很多通商口岸,各種外界的思想湧入進來,已經不是那麼閉塞了,後世的大革命就是起源於廣州的,洪秀全那一套,忽悠不了這裡的人。而且,廣東相對富庶,階級仇恨沒有那麼深刻,所以,拜上帝教在這裡沒有滋生的土壤。但是,正所謂牆內開花牆外香,雖然洪秀全在廣東的傳教受挫,但是他的助手馮雲山在廣西的傳道工作逐漸地打開了局面,拜上帝會組織已在桂平的紫荊山區創立起來,並擁有了2000多名信眾。而洪秀全也毫不猶豫的去了廣西,開始在廣西展開工作。

可以說,廣西的紫荊山區是拜上帝教的根據地,這個地方是洪秀全發家的地方,也是他最後起義的地方,太平天國的領導核心也大部分出自紫荊山區。為什麼洪秀全等人在這個地方的傳教進展的這麼順利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地形險要,山高皇帝遠

紫荊山區,位於廣西桂平,總面積達數百平方公里,層巒疊嶂,山高林密,地勢顯要,屬於是山高皇帝遠的地界,官府的勢力在這裡很弱。

二 百姓生活艱苦,閉塞,容易接受教義

由於十萬大山的阻隔,廣西曆來是煙瘴之地,這個地方的人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老百姓文明開化程度很低,受儒學影響很少,更容易受到迷信和鬼神之說的影響。洪秀全在廣西砸孔子廟,廢儒家的行為在這裡並沒有收到多大的阻力,再加上生活艱辛,大多數是以燒炭種田為生,後來的東王楊秀清就是燒炭工,所以很容易接受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思想。

三 各民族雜居地,械鬥不斷

紫荊山區自古以來民族混合,壯族,瑤族,漢族等民族雜居,矛盾衝突不斷,宗族之間械鬥如同家常便飯,而官府對此現象一向都是縱容的,樂見彼此內鬥。洪秀全傳教時經常要糾結起大批人,這要在別的地界肯定會引起官府的注意,而在這裡,官府對這種情況早就見怪不怪了,這無疑是給洪秀全的傳教披上一層最好的偽裝的外衣。

四 廣西會黨起義頻繁

廣西地區在清朝以來,一直是會黨起義的高發區,這裡的老百姓鬧革命習慣了,反覆起義,反覆被鎮壓,再反覆起義,比如:1840年韋玉林在象州起事;1845年鄧立奇在藤縣自稱平地王,鍾敏和自稱高山王;1848年5月,陳亞貴在武宣東鄉起義;1848年雷再浩在湘桂邊境起事,佔領了全州…頻繁的會黨起事,搞得這裡的百姓和朝廷神經粗大,對這種事已經見怪不怪了。而且,在大山裡藏著很多會黨餘黨,這些人有豐富的組織鬥爭經驗,洪秀全將這些人拉攏進來,大大增強了起義的成功率。

以上就是洪秀全等人能在廣西紫荊山區傳教成功的原因,而正是因為傳教的成功,才使拜上帝教起義的基礎,所以最後在廣西桂平縣紫荊山區的金田發動了起義,拉開了太平天國的序幕。


一卷青史


洪秀全(1814年~1864年),洪秀全廣東廣州人,原本是一個讀書人,從小立志讀書考取功名,可惜學術不精,屢試不第。1836年,22歲的洪秀全偶然得幸遇到一本《勸世良言》。閉門不出細細讀過之後的洪秀全最終成了基督教徒,隨後更是自稱上帝之二子,耶穌之弟。創立拜上帝教,自封為拜上帝教教主。

然而在廣東已經有基督教傳教士在傳播,而且人們生活富裕,思想開放,與外界世界已經有了接觸。因而洪秀全在廣東傳教受挫後,轉而與馮雲山進入廣西等偏遠山區,這裡多年不與外界溝通,百姓生活疾苦,且當地官員長期欺壓當地百姓,百姓怨言已久,因而在洪秀全到達廣西地區以後,很快在當地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百姓的支持,拜上帝教在廣西桂平迅速的蔓延,洪秀全在廣西偏遠地區成為了靈魂式的人物。

隨後拜上帝會在廣西金田建立了團營,教中信徒也都陸續來到了金田的團營進行操練,培養了最初的起義力量。

1851年正月,洪秀全正式在廣西金田起義,率領團營中的教眾攻擊了金田的衙門。隨後一路東進到了南京城,建立了太平天國,但是隨後洪秀全開始大修宮殿,收羅天下美女到自己的後宮之中,貪圖享樂起來。太平天國內並沒有實現真正的人人平等,反而更加的封建,太平天國的失敗也就從此註定了。


珞珈山的貓


洪秀全的廣東革命故事

廣東不止有愛情故事,還有革命故事!從洪秀全開始,一直到孫中山鬧革命,可以稱作廣東革命故事。

究其原因,還是和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多因素有關,廣東地區從來都不是一個安生之地,以我們熟知的方世玉等人物,其實都是近代廣東黑色會的縮影,這些人在廣東拉幫結派,結成幫會,使得廣東地區的治安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張之洞在擔任兩廣總督期間就上奏“粵省盜匪之多,甲於各省”。

而在鴉片戰爭爆發前的清朝對外貿易中,一直都是廣州一口通商,當時的廣州十三行壟斷了整個清朝與世界的貿易,憑藉這種貿易體系,廣東商人坐地扒皮,成為中國最大財閥。

清末的鴉片貿易,其實也表現了廣東商人團體與外商的矛盾,經過鴉片戰爭,簽訂了《南京條約》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其實這裡面最大的受害者就廣東,廣東從原來世界的窗口,變成了五分之一窗口,而上海因為地理位置更由於,成為中國第一大港口。

清朝這種對外貿易割據的改變,對於廣東來說無異於滅頂之災,然而相對於廣東來說,受影響最深的竟然是廣西,廣西身處廣州經濟腹地,一直以來都靠廣東的對外貿易養家餬口,廣東經濟凋零,吃不上飯的竟然是廣西,可以說,廣西比廣東更符合洪秀全傳播拜上帝教。

宗教的恆古命題就是教窮人如何擺脫苦難,事實證明,如果真能解決的話,人間也就沒有苦難,更不會有宗教了。

吃不上飯的老百姓自然不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們很好的接受了洪秀全的思想。

洪秀全在廣西能夠成功,完全是“外來的和尚好唸經”

關於洪秀全的出身,我們一般都說他是科舉落選,實際上洪秀全的落選比我們想的還不堪,別人落選可能是考取進士或者舉人的時候落選,洪秀全是童生試三次落地,也就是考個破秀才考了多少年都沒有中。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使得洪秀全恨極了清朝的統治,在廣州應試的時候,洪秀全無意間得到了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勸世良言》,是傳教士根據《聖經》結合中國人情風俗闡發的基督教義。

說白了,就是傳教士為了更好的傳教,在中國弄的本土版讀物,洪秀全因此有所頓悟,孔孟之道不讓我中科舉,看來得另選一條路了,因此洪秀全經過對教義進行改編,創立“拜上帝教”,自稱是上帝的二兒子,耶穌的弟弟。

但是在廣州傳教期間並不順利,總體來說,他的教義還是剽竊別人的,並不為當時的廣州民眾所接受,1847年的時候,洪秀全曾經在廣州跟羅孝全學習教義,但是為其他教眾所排斥。

在廣州得不到發展的洪秀全與好友馮雲山一同到廣西傳教,這才大獲成功,前面已經說到廣西的情況,洪秀全是客家人,而廣西東部說的也是粵語,客家人居多,洪秀全去傳教,交流上沒有多少障礙,而教義上,更多的是外來的和尚好唸經。

以洪秀全的資歷,在廣州一提都知道了,考個秀才考三次都不中,誰還信你,宗教講的就是一個神秘感,因此,洪秀全只能選擇出走廣東傳教。

實際上在傳教的過程中,馮雲山傳播手段更高明一點,洪秀全是有點墨水,而掌管了教義,尤其是洪秀全情緒更加個人化,想一出是一出,拜上帝教能夠宣傳成功,還是早先一起宣傳這幫人的功勞。


史論縱橫


金田,廣西紫荊山腳下的一個村莊,太平天國運動會在此處爆發,有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比如當時廣西客家人與本地人的矛盾等等。

此題其實是兩個問題:1、為什麼金田這個地方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2、為什麼洪秀全和馮雲山在廣東傳教會失敗?

一、事件始末回顧

1843年,洪秀全(原名火秀,相基督教後為了避上帝爺火華的諱)最後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失敗,對仕途絕望,轉而以救世濟民為己任。此時再翻看《勸世良言》,有大覺大悟之感。他把書中的內容與1837年科舉失敗後大病的看到的異象結合,說自己被天使引上了天,見到了上帝,認為《勸世良言》是上帝賜他的天書,在村邊小河自行洗禮,信奉上帝。並向族弟洪仁軒、表弟馮雲山(屢試不中的下層失意知識分子)傳教。洪秀全和馮雲山當時是村裡的教書先生,拜上帝之後,其將私塾中的孔子牌位譭棄,結果遭到鄉里眾人反對。兩人都因此失去了塾師職業。

1844年2月25日起,洪秀全、馮雲山以傳教為名在廣東順德、南海、番禺、增城、從化、清遠、英德、陽山、連山等傳教,收效甚微。繼到廣西\n, 經蒼梧、藤縣。約兩個月後,抵貴縣賜谷村表兄黃盛均家住下。

之後在此做了很多宣傳工作,包括搗毀六烏廟、甘王廟、雷廟等驚人的舉動 , 但實際上沒有收到什麼效果 , 沒有很多人相信他那一 套 。

紫荊山惡霸地主因洪秀全、馮雲山搗毀雷廟把馮等一批人拘送大徨江檢司\n, 大徨江距離紫荊山不過數十里\n, 大徨江檢司王基卻沒有察覺紫荊山裡正醞釀著大風暴\n, 只把馮雲山等關押 , 而把洪秀全、曾玉珍這樣重要人物釋放了\n。

把馮雲山押解到縣後\n, 知府王烈認為是小題大作,下令把馮雲山押解回原籍\n, 但在押解途中,兩個押送的士卒受馮雲山的感化\n, 釋放了馮雲山並且跟馮入紫荊山參加拜上帝會。

七月欲回廣東\n, 七月二十三日馮雲山先行\n, 洪秀全十月才離開賜谷村。

馮雲山並沒有回廣東\n, 到桂平就改變了主意\n。洪秀全被傳教士拒絕之後,也來 廣西找馮雲山。

馮雲山先是在當地幫人做農活,後來寫了一首詩後,才華得到賞識,外加上馮雲山也是客家人,一些客家人請他當塾師。比如金田地區為古林社曾五公、紫荊山曾玉珍。

在廣西農居民中\n, 客家人後來\n, 和土著居民常有矛盾衝突\n, 因之客家人團結緊\n, 鄉情重\n, 而且客家人聽講的方言\n, 其兒童不易聽懂別種語言\n, 就不易聘清講別種語言的人為塾師 。

馮雲山在紫荊山建立拜上帝會的宣傳對象和吸收成員先從客家人做起 。

後來(約1850年9月)客家人和本地人發生過一次大型的鬥爭,大量客家人被驅逐,這些客家人約有一千人加入了拜上帝會。這場鬥爭的起因是溫姓客家富人想要納妾,剛好要納妾的這個女子已經和一個本地人已經訂婚,富商強娶民女,結果引發一場鬥爭。最後客家人戰敗。

據石達開《自述》說\n: “ 道光二十九年 ( 1849年 ) 因本縣土人逐客人\n, 無家可歸\n, 同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肖朝貴、馮雲山共六人聚眾起事 。”

可見類似這樣的鬥爭發生不知一次,1849年和1850年都有客家人來找洪秀全等人一起鬧事。

二、金田起義爆發原因

鴉片戰爭後,社會的變化;廣東對儒家的信仰,而天地會在廣西活動頻繁,農民起義不斷等等原因在其他答案已經有提到,在這裡就不一一細說。

1、金田起義不在廣東爆發,廣東當時沒有很好的傳教條件,無法吸引百姓的加入。

2、洪秀全雖在廣東居住,但其是客家人,而非廣東人,客家人的身份並不利於其在廣東傳教,而當時廣西客家人眾多,洪秀全客家人同鄉的身份拉近了之間的距離,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3、金田起義能夠爆發,併成功抵抗清政府的鎮壓,與當時廣西地區客家人與本地人的矛盾有密切關係。正是因為有長期的矛盾,才能讓馮雲山有機可乘,把這些被驅逐的客家人加入拜上帝會,擴充軍隊。

一場起義的爆發,最終要的就是要有人和武器,沒有人,洪秀全等單槍匹馬是不肯能發起一場由南到北的農民起義,外加上當時清軍的戰鬥力不強,對洪秀全等人的活動不屑一顧,過於輕敵,才能讓他們成了氣候,有合適的時機,起義就乘機爆發。


greenrain


1814年在廣東花縣的一個普通家庭誕生了一個嬰兒,家人為他取名洪仁坤的,小名火秀。洪家的當家人是洪仁坤的父親洪鏡揚,他是附近幾個村的保正,洪家在當地雖算不得大戶人家,但也還算相對寬裕的家庭。在洪仁坤出生前這個家庭已有洪仁發、洪仁達兩個兒子,洪鏡揚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打算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在家務農,而供養一個兒子參加科舉考試為光耀洪家門楣爭取一番。也許是因為老大、老二不夠聰明的緣故,所以最終洪鏡揚選擇讓三兒子洪仁坤去讀私塾。據說洪仁坤在他們村裡也算有些才學,可並沒達到能考取功名的水平,以致於從14歲起他在1828年、1836年、1837年、1843年連續四次參加科考均名落孫山。這樣一來村裡人難免冷嘲熱諷,這使他大受刺激,甚至發誓“不考清朝試,不穿清朝服”,還要“自己來開科取士”。

事實上早在1836年洪仁坤第二次科舉落第後就感覺倍受打擊,就在這時他偶然接觸到基督徒梁發的《勸世良言》一書,讀過之後深為其中的人人平等思想而感嘆,不禁發出“古來事業由人做”的呼聲。1837年第三次落第後他索性拋棄了孔孟之書,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教義並把家裡的孔子牌位換成了上帝的牌位。雖然他從未曾讀過《聖經》原文,卻開始逢人便宣傳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義。他自稱是上帝的次子、耶穌的弟弟,自創拜上帝教並自封為教主,同時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洪秀全——在他看來:遠古時代上帝為懲罰教育進而普度世人採用的是降下洪水的方式,而自己恰巧姓洪乃是天意,至於秀全這個名字拆開來看就是禾乃人王(諧音我乃人王)。

事實上對洪秀全而言:無論是參加科舉考試,還是創立拜上帝教其實都是為了出人頭地。即使在創立拜上帝教後他也沒放棄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朝廷體制內的嘗試,所以他在1843年又一次來到省城廣州參加科舉考試,然而結果和前三次一樣還是名落孫山。這樣一來洪秀全就徹底放棄了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朝廷體制內的嘗試,轉而全身心投入到傳教事業中。一開始洪秀全在省城廣州和自己的家鄉花縣一帶傳教,然而這時的廣東作為最早接觸到西方文明的通商口岸所在地是有正牌的基督教傳教士活動的,這樣一來那些傳統的士大夫階層視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為蠻夷之教,而正統基督徒視其為異端邪說,就連最初推薦洪秀全看《勸世良言》的表兄李敬芳和後來官拜太平天國幹王的族弟洪仁玕都不願跟他走。這時洪秀全的同學馮雲山卻配合他一起搗毀了村裡供奉的孔子牌位,改奉基督教並向鄉親傳播教義。由於拜上帝教反對傳統士大夫尊奉的儒學和民間老百姓信仰的佛、道二教,一時間引起當地士民的普遍抵制,不得已之下洪秀全和馮雲山於1844年前往廣西傳教。

一開始廣西的傳教事業也沒能打開局面,洪秀全一度放棄並返回廣東試圖再次參加科舉,然而馮雲山卻選擇深入到紫荊山區靠拾糞、打短工度日並因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才華而被讀書富戶曾槐生賞識,就此當上了私塾先生。紫荊山地處數縣交界的三不管地帶,境內壯、漢、瑤各族雜居,自古以來就是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儒學、佛教、道教和正統基督教都沒能在這裡紮下根,當地百姓基本還保持較為原始樸素的天神下凡附體之類的信仰。馮雲山在傳教過程中刻意將沒在身邊的洪秀全塑造為一把手,當然這在他看來對自己並沒什麼實質性影響,畢竟拜上帝教實際處於他的控制下,而樹一個遠在天邊的偶像,讓人產生“馮雲山這麼厲害還得服洪先生,那洪先生自然更厲害”的心理,就更容易聚集人馬,也容易形成神話。即使洪秀全後來沒去廣西和馮雲山合會,隨著拜上帝教的日益發展壯大馮雲山也會按部就班地起兵造反並把“洪先生”像陳勝、吳廣起義時號稱的扶蘇、項燕一樣尊為偶像。

當洪秀全再次科舉落第後就轉而前去廣西會合馮雲山,這樣一來拜上帝教就形成了洪秀全和馮雲山的二元領導結構——洪秀全是最高精神領袖,而日常事務則由馮雲山具體負責。然而拜上帝教的發展引起了當地官府的注意,不久馮雲山被捕入獄,洪秀全趕緊設法營救(也有說法是以營救之名跑路),一時間拜上帝教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也就是在這時楊秀清開始脫穎而出:他假託天父下凡附體以安定人心,這就使拜上帝教本就複雜內部結構體系更加複雜——從理論上而言:洪秀全身為天父上帝之子,是天父上帝在人間的代表,是拜上帝教的最高精神領袖。當然正如天子之上還有天一樣——洪秀全再大也不能大國天父上帝,當然誰也沒見過天父上帝,所以洪秀全就作為天父上帝的代言人而被頂禮膜拜。現在楊秀清假託天父下凡附體儘管是為解燃眉之急,然而從此就開了先例:平時他是臣,洪秀全是君,可一旦他被天父上帝附體那可就另當別論了。

楊秀清的上位改變了拜上帝教高層的權力格局——在此之前拜上帝教是由洪秀全和馮雲山兩個廣東人領導的,然而這時作為廣西紫荊山本地人的楊秀清異軍突起成為拜上帝教權力中心的人物。然而天父下凡附體這招可不只楊秀清一個人會玩——1848年9月9日日後太平天國的西王蕭朝貴打著耶穌基督的名號演繹了一出天兄下凡附體,蕭朝貴也是廣西紫荊山本地人,這樣一來本土勢力開始在拜上帝教中日益崛起。這時日後太平天國的幾個早期領導人逐漸嶄露頭角,不過要完成由拜上帝教向太平天國的過渡還差一樣東西——錢,畢竟沒錢如何招兵買馬呢?1849年有人送錢上門來了,這個人名叫韋昌輝。韋家是廣西金田的富戶,但相比達官顯貴而言:沒有功名在身的韋家屬於政治上無權無勢的暴發戶,加之韋家是從外地遷來的客家人,因此受到當地大族的排擠。韋昌輝之父韋元玠本來指望兒子能考取功名光耀門楣,然而韋昌輝和洪秀全一樣是接連名落孫山,不得已之下韋元玠花錢給兒子捐了一個監生功名。韋家對這個監生功名極為看重,所以在捐得監生後掛出了“成均進士”的匾額。“成均”指的是當時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成均進士”並非科舉考試中的進士功名,而是對監生的美稱。結果當地豪紳勾結縣裡的衙役趁夜把“成均”兩字鏟去,只留“進士”二字,這樣一來就成了韋家冒充進士,按律是要論罪的。韋元玠險些因此入獄,最後花了三百兩銀子才算躲過了牢獄之災,但卻因此同當地大族和官府結下了樑子。這時韋家見拜上帝教勢力日益膨脹,於是心生結交之意——韋家在當地有錢但無勢,拜上帝教雖發展迅猛卻缺乏進一步發展壯大的資金,雙方都有意互相攀附,在這樣的局面下韋昌輝獻銀數萬入夥。繼韋昌輝之後不久拜上帝教又迎來了一位重量級人物——石達開。石家祖籍廣東省和平縣,然而從石達開的高曾祖輩起就已落籍廣西,和韋家一樣石家在當地也算富裕人家而且相比之下石家還有一支家族武裝,原來在加入拜上帝教之前石達開就領導著當地客家人在和原住民的衝突中組建起了一支武裝力量,隨著石達開的加入這支武裝力量就成為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的一支有生力量。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儘管拜上帝教的兩個早期領導人洪秀全和馮雲山是廣東人,但拜上帝教打開局面是在廣西,後期加入的主要領導人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都是廣西人,尤其是為金田起義提供資金和兵力支持的韋家和石家的根基在廣西,這意味著金田起義所依靠資金和兵力來源在廣西,所以金田起義爆發在廣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清朝時期,廣東廣西不分家。

清朝時,廣西廣東合稱為兩粵,在地理上沒有區別。這裡的最高行政長官為兩廣總督,總管廣東廣西的軍民政務,是清朝九位封疆大吏之一。

這裡宗教活躍頻繁,明朝滅亡後,反清勢力一直在此存在。

廣西除了土著居民外,有廣東、福建、湖北等外來移居,被稱為客家人,因此形成一種土客混居。

因為土地有限,土客之間一直存在矛盾,尤其是每當受到自然災害影響時,客家人常常成為被打壓的一方,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土客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成為太平天國運動的導火線。

太平天國的領導者中,楊秀清、石達開、韋昌輝都是客家人。

最後,雖然金田起義選在廣西有很多理由,但其核心是宗教,而宗教傳播的基石便是土客矛盾。


五味社


非常好的問題,也是我一直奇怪的問題:為什麼要到遠至數百公里的廣西山區傳教?而不是在廣東某個地方?從語言和族群的角度,以及彼此的熟悉程度,不是廣東某個山區更合適嗎?

大略讀了前面的幾篇回答,沒有看到太平天國史的專家陶短房回答此問題,我自己也不熟悉這段歷史,但前面的回答多是宏觀討論原因,但很難滿足我的好奇心的是,缺乏細節。即,洪秀全和馮雲山是因為什麼機緣到的廣西,怎樣開始傳教?所有的歷史都需要細節的過程。

翻出羅爾綱先生《太平天國史稿》,其中提到一些細節,或可補充前面回答細節不足的一些遺憾:

首先,洪秀全和馮雲山在創立拜上帝教之後,即有推翻清廷,恢復中華之志。這樣的目標一旦確立,他們就必然要考慮實現這種目標的途徑和方式,包括選擇合適的地域去傳播新的思想,發展力量。

其次,他們去廣西,當時去差不多四五百公里外的廣西,應該費用不少,現在沒有看到詳細的內容,但二人出發前,應該是謹慎考慮過地域的問題。為什麼不在廣東?我的理解是,廣東水系發達,經濟也比較發達,人民理性程度相對較高,不甚輕易相信外來的宗教。當然,這只是想象。他們選擇去廣西貴縣和桂平的理由,最初也未必那麼清楚,也是想出去瞭解一下各地的情況。其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貴縣有洪秀全的親戚王盛均。現在想想這個事情還是比較奇怪的,四五百公里外還有親戚,而且還有來往,但那個時代是水上交通為主的,廣州和貴縣、桂平都在西江干流邊,就那個時代而言,交通實在算是比較方便的。另外,貴縣和桂平還有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城鎮地區講接近廣州話的白話,山區則以客家話為主,而這兩種方言恰恰是洪秀全馮雲山所熟悉的。

其三,洪秀全的親戚窮,住了不久,就難以支持,所以洪秀全要馮雲山回廣州,但馮雲山似乎比洪秀全更堅定,離開貴縣就去了桂平。他在桂平有個朋友張永繡,那個時候人們的聯姻和結交朋友距離之遠真是出乎我們的想象。或許是因為水路的關係。在桂平城裡,偶然聽說紫荊山有許多燒炭的窮人聚居在那裡,就覺得那裡是他傳播教義的好地方。於是一步步通過打短工和做僱工接近紫荊山區。在紫荊山外圍的古林社給曾槐英家裡打工,因為偶然發了感慨,口吟詩書,被曾氏聽到,才知道他是讀書人,於是,把他介紹到紫荊山區的大戶人家曾玉珍家裡做私塾先生。以上這個過程,長達差不多一年時間。

其四,課徒之餘,馮雲山往來山間,宣講教義,恰恰他又是一個能言善道之人,說話容易感染人,在不久的時間裡,就聚集了數百燒炭人為信徒,其中也包括楊秀清和蕭朝貴。

三年之後,洪秀全重新到關係,聽說馮雲山在紫荊山的事情,急忙去到那裡,於是拜上帝教漸成規模。

至於宏觀解釋,魏斐德《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第十二章《廣東與太平叛亂》有一個解釋:鴉片戰爭帶來的混亂,導致鴉片供銷網大部分移到廣西,而廣東各種秘密會社活動頻繁,並跟著鴉片貿易向西移動,加之廣西桂平連年大旱,地方不穩,於是,地方團練應運而生。團練的出現強化了土客矛盾,客家人迅速倒向凝聚力非常強的拜上帝教。

於是,拜上帝教的勢力得以急劇擴張。以上只是簡單的一些補充。


考貳拉


1836年(道光十六年),洪秀全在家無事就在看以前在廣州考試時基督徒梁發的《勸世良言》一書,讀完後馬上被基督教義所感動。

就在這時,洪秀全發了高燒,產生了幻覺。模糊之間,好像上帝和他對了話,並且授權他到下界傳教除妖。病好以後,他就改信了基督教。

在任何時代讀書人是得罪不起的,唐朝有個考試沒中的人叫黃巢,他發起了起義,就差點滅亡了唐朝。到了清朝又是如此,這讀過書的洪秀全也開始傳教。

開始在廣州附近傳教,廣州是中國對外交往的窗口,人們要麼信孔孟,要麼信基督,沒有人信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洪秀全自稱是上帝的二兒子,耶穌的弟弟,這個更是搞笑,廣州人都以為碰上瘋子,更沒有信了。

雖然傳教沒成功,卻碰上了一個創業夥伴,他就是馮雲山。

馮雲山也是讀書人,但腦子靈活,不象洪秀全是個書呆子。

馮雲山認為樹挪死,人挪活,建議去文本碰下運氣。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和馮雲山抱著東方不亮西方亮的精神,至廣西一帶傳教。洪秀全不適合廣西的環境,加上傳教水平差,不久便返回廣東。馮留下發展,在當地的信徒日益增多。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初,洪秀全在廣州的一所基督教堂學了一些日子,但他的奇談怪論讓洋牧師認為他不適合當一個合格的基督教徒。

於是洪秀全只能再到廣西會合馮雲山,在馮雲山前期工作的影響下,於當年內在廣西桂平建立了“拜上帝會”,吸收了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等2000人為會員。並陸續制訂拜上帝會的規條及儀式,快速成長為一支不可小看的地方勢力。

拜上帝會吸收的信徒基本都是客家人,也就是說從外地來到廣西人,一直受到廣西本地人的欺負。

這些外地人依託拜上帝會和當地人展開了鬥爭,並取得了一定優勢。

因為在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大多采用宗教形式發起,比如黃巾起義等。在清乾隆末年就有白蓮教起義,所以政府一直對宗教有防範態度。

廣西當地人就舉報拜上帝會是邪教,他們密謀造反。

官府幾次來金田村調查,都沒有發現確鑿證據。但對洪秀全等人起了很大疑心,拜上帝會與地方政府的矛盾日漸加深。

1849年前後,廣西連年鬧災,天地會紛紛起義,舉行起義的時機已經成熟。1850年7月,洪、馮密藏在花洲山人村部署起義工作,下達團營令,要求各地拜上帝會員變賣田產到金田集中。團營指揮部設在金田村,由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主持。派人到廣東接洪、馮親屬來桂。在金田、花洲、奇石、陸茵等處秘密打造武器。韋昌輝、胡以晃、石達開、周勝坤、餘廷樟等獻出全部家資充起義經費。各地拜上帝會認真操練.籌足錢糧,先後會集金田的男女老少共計2萬人左右。攜帶錢物概交“聖庫”,衣食全由“聖庫”供給。遂按軍制把前來團營群眾組織起來,實行男女別營,進行軍事訓練,準備武裝起義。不久,在思旺圩和蔡江村,先後擊潰前來鎮壓團營的清軍。1850年12月25日,總兵周鳳歧派兵進犯金田,會眾奮力反擊,斃敵300餘,殺死清江協副將伊克坦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38歲誕壽,舉行隆重的祝壽慶典,萬眾齊集犀牛嶺,誓師起義,向清王朝宣戰。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為太平軍,封五軍主將。頒佈簡明軍律:一遵條命;二別男行女行;三秋毫無犯;四公心和儺,各遵頭目約束;五同心合力,不得臨陣退縮。1月13日全體將士蓄髮易服,頭裹紅巾,從金田東山大湟江口,開始了轟轟烈烈規模空前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