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喜歡的書法就是好的書法嗎?反之,大眾不喜歡的書法就不是好書法嗎?

假作真來真亦假


大眾喜歡的書法就是好書法嗎?真的不一定!既是大眾,也就意味著很多人沒練過書法,其審美能力也就參差不齊;

比如:明顯沒練過的“自由體”,因其用筆大膽,天馬行空,隨意誇張的筆畫較多,這樣的字,練過書法的一看就知道:“書法”的元素很少,隨意的太多。


但是,真有人會喝采:好!蒼勁有力!認為就是寫的好,甚至會崇拜!

當然,“雅俗共賞”書法,大眾看了也都會喜歡,而這個卻是最難的。如下:


“雅俗共賞”,是很多人的追求,至於“寧拙毋巧、寧醜毋媚”等這類理論,練硬筆行書就別信為好!

大眾不喜歡的書法,就不是好書法嗎?也不一定對!還是這個原因:不是所有書法,都是“雅俗共賞”類型的;而絕大多大眾,並沒對書法上有研究!

比如:米芾的行書,跌宕跳躍、搖曳傾斜、八面出鋒,而米芾的行書,大眾喜歡的不會很多的!但是,很多練過書法的,是會喜歡的!


至於狂草,就更要一個眼力勁了,不是大眾都能欣賞得了的。


在很多人眼中,名家的狂草,都不認識寫的什麼字,也就更談不上欣賞了!其實,這也很正常,很普遍!

不是所有書法,都是“雅俗共賞”的!


行書一點通


大眾喜歡的書法就是好的書法,反之,大眾不喜歡的書法就不是好書法,我贊同。字如其人,沉魚落雁,避月羞花。四美女從古到今有爭議嗎?公認的美人。字也是一樣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是在某此時候沒有權威而已!

眾人說不好書法,在某些專家眼裡說怎麼怎麼藝術,怎麼怎麼古感,那不是真好,那叫情人眼裡出西施。

還有一些象形字,如佛、馬等字,字與畫不是生拉硬扯,完美融合在一起也可以叫藝術字

。大眾看了舒服,一般人是弄不來所以妒為不入流的書法!

好多事都在人不在物比如論醜書的射書。可有人拿這東西噴射的空心字有凝論嗎?水流百步清,事經百人明的道理誰都懂,美、醜、善、惡誰都明,怪就怪情人眼裡西施生。











濤聲851


很多時候,恰恰相反,大眾喜歡的書法往往是江湖或者寫字的,大眾不喜歡的書法往往才是好書法!

書法的藝術屬性越來越豐富,實用性越來越少,這是目前書法的大環境,估計沒有人能否定這一點!

但是,書法的親和力又使得每一箇中國人喜歡評論書法,不管審美高度如何!

二田楷書的盛行,中書協國展作品也被評為不合格,等等現象都可以證明大眾喜歡的往往不是書法!

任何一門藝術,沒有數十年的投入與訓練,很難稱得上專業。包括對這門藝術的品評……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但是,一到書法這裡就行不通,前面說了,書法有天然的親和力,人人自小寫字識字,你讓他自認為不懂書法他會急!事實上,書法審美的提升與書法藝術本身的提升一樣難,因為書法在寫字的基礎上融入了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與哲學思想……

一句話,我們要尊重書法,要知道她的高度不是我們隨手可及的!








陳天哲


大眾喜歡的書法就是好的書法,反之,大眾不喜歡的書法就不是好書法。

恐怕不能這麼說。我給大家舉一例子。有的人把字寫的很像某些東西。如把“龍”字寫的如一條翻騰飛舞的龍。把“馬”寫的如奮蹄飛馳的駿馬,寫”虎”如虎嘯山谷……這些“形態生動逼真”的字,很受大眾的歡迎。它卻不是書法。


這就是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說的“巧涉丹青,乍圖真於率爾,或寫瑞於當年,離翰墨尤遠”。這就是指的一些人把字巧妙的與圖畫相結合。富於吉祥瑞麗。但和翰墨不是相提並論的一回事。在人群聚集的集市上,把《蘭亭序》,《祭侄兒文稿》和活靈活現的“像形文字”放一起賣,我敢保證,後者一定買的人多無數倍。不信可以試試。

”像形文字“在大眾中很受大家的喜歡 ,但有誰會認為“像形文字”的書法水平比王羲之、顏真卿書法水平高?真正懂書法的人都不會認為。大眾的衡量,僅是從好看的角度來看待。對深層次的筆法,筆力,筆勢,用筆他們開不了解。毛筆書法不是現在教育中所教授的課程 。大眾的書法基礎知識十分薄弱。以他們的喜歡去判斷作品的優劣,這不是書法的幸事。



(看看這隻威猛的雄“獅“)

書法如果真的走到這一步,傳統書法就意味著消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不等於群眾的書法欣賞水平都具有專業書法的素養。要知道,還有一句話說:“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不是在鼓吹醜書,吼書、噴書、盲書、性書、亂書。這些垃圾與書法無關。說的是真正的書法,群眾未必能夠正確的去欣賞。


子衿書法


舉個例子,話劇和電影哪個好?哪個格調更高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大眾更喜歡哪個呢?答案也是肯定的。所以說,大眾喜歡的並不一定就是好的藝術,很多藝術形式往往是比較小眾的。

話鋒回到書法,再舉個例子,清朝館閣體盛行,和館閣體同時期的有傅山、王鐸、揚州八怪中的鄭燮、金農等。那麼大眾更喜歡誰的書法,答案肯定是館閣體,但是歷史是公平的,傅山、王鐸、揚州八怪現在都得到了肯定,相反館閣體卻在書法史上存在諸多詬病。如果將這兩類書法放在現代,相信絕大部分人的心還是偏於館閣體的,但這又能說明什麼?歷史已定。



回到當代書法王鏞和田氏之爭,如果讓大眾投票,勝利的一方肯定是田氏。那麼是王鏞書法更高還是田氏更高呢?歷史會因為田氏陣營的人更多而偏向于田氏嗎?一定不會,因為田氏的字已經和書法藝術漸行漸遠,而王鏞先生對當代書法的貢獻絕對是可圈可點的。


古風書法


大眾普遍認可和喜歡的書法當然是好的書法,但好的書法不一定全是大眾喜歡的。好的楷書肯定是大眾喜歡的,但有些好的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不一定都是大眾喜歡的。

因為我們從小書寫的都是楷書,接觸楷書也最多,楷書的結構嚴謹,楷書的審美標準和法度已經由古人確立。後世也難有突破。符合一般審美標準和書寫規範的楷書就可以稱得上好書法。

但是行草書,隸書,篆書等普通大眾接觸較少,審美取向沒有形成規範,尤其是沒有接觸過書法的人根本不會欣賞,隸書講究拙巧,古樸,勁道飄逸。行草書講究八面出鋒,藏露結合,富於變化,墨色濃淡,乾溼配合,相得益彰。隸書、篆書等靜態書體以平正均衡為主,行書、草書等動態書體變化錯綜,起伏跌宕。書法作品要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形”和“神”,明確了書法欣賞的審美標準。

書法的審美標準就是看書法的點、畫、線條的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書法的點畫線條的表現力。通過點畫線條的起伏、韻律,在人心中喚起的力的感覺。我們強調藏頭護尾,不露圭角,並不是說可以忽略中間行筆。中間行筆必須取澀勢中鋒,以使點畫線條渾圓淳和,溫而不柔。書法由於在創作過程中運筆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產生了輕重、粗細、長短、大小等形態變化,使書法點畫線條產生節奏美。

藝求品是一種觀念形態而不是表現時象的物質實體,它作為審美刺激物實際上是一種藝術幻覺,書法作品也是藝術品。所以將書法上升到藝術,藝術都是小眾的,只有專業藝術家才懂得其中韻味和價值。

自己寫的幾個拙字









建軍書法


我的觀點是,大眾喜歡的書法當然是好書法啦!比如,漢代的隸書,那就是標準的漢隸啊!晉人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大眾都是特喜歡的。智永的書法,難道大眾不喜歡?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書法;顏真卿的書法;柳公權的書法,大眾亦喜歡!“宋四家”的書法大眾也特喜歡的。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大眾也是喜歡的。還有趙孟頫的書法,大眾亦是喜歡的啊!以上是說的大眾喜歡的是古人的書法。



現代和當代人的書法,比如:毛澤東的大草書法;於佑任的草書;歐陽中石和李鐸的書法;盧中南和田英章、田蘊章的楷書;張繼和劉文華的隸書,大眾都是喜歡的!



大眾不喜歡江湖體書法、自由體書法,以及醜書、挪移書法、噴墨書法、盲書、竹書,因為以上列舉的所謂的書法,都是沒有傳統的元素的,毫無藝術性可言,也沒有一丁點兒的欣賞價值。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大眾喜歡漂漂亮亮的書法,大眾喜歡接地氣的書法作品。大眾不喜歡的書法,就不是好書法。這是肯定的,毋庸置疑的!

大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書法好與不好,大眾心裡最有數,大眾最有發言權,大眾的眼睛就是“法眼”。記住,每一個書法人都不要小看大眾!


中州耕牛堂主


大眾喜歡的書法不是最好的書法,但是肯定是流行的書法。

如同一個人,外表看不出他內在的品質,只有深入進去,和他進行心靈的溝通,然後我們發現,他是一座巨大的寶藏。

同樣書法也是,老幹部體書法是大眾比較喜歡的書法,因為它流俗,沒有自己的特色,遲早被淹沒在歷史的河流中。

有些書法我們不喜歡,因為我們不瞭解,因為我們的修養沒有達到那個高度。比如說鄭板橋的書法,如果你對各種書法的書體不瞭解,那你根本就解讀不了他的書法。因為他的書法融入了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多種書體。
在明代,如果說董其昌改變了書法的墨法,那麼徐渭則改變了書法書寫的筆法。

徐渭的書法,你如果對他那個人的身世沒有深刻的瞭解,那麼你就讀不懂他的書法。

世間有我們很多不瞭解,甚至不能夠詮釋的東西 ,那不是你的錯,因為這個世界太復。


京東千里行書法


命題所指,惑而未解,實為能解?

眾書為遍佈性,書界有個性書,為鮮寡人,故眾人與鮮少者,存在異同,

何有不同,大眾辭雲:“好”則好,曰:“差”則差。為賞之大眾標準,無可厚非,不必動議。

焉知少者之賞“妙”則妙,雲“俗”則俗。也無可排斥,因少者有其妙其俗之道。

然兩者物極必反,相互不服,則有爭鳴。眾口鑠金,故少者很少言表,走自己的書路。眾者依然走自己的書經,因眾人有力量,慷而概,筆銖口伐。

二者心中有桿秤,自有明白。卻鳴不平。自然說論。各說其咎,

何人能說清,其書妙?其書俗。自有天平。意會不可言傳者,為一部分,另一部分屬傳統之功蓄積,創新發展。還有一部分則不分皂白,甚而顛倒是非。

冷靜,客觀,正視,切勿,浮躁,主觀,偏見。

事物兩方面,對錯,時不待我,實踐出真知。

好,自然吸取,差,自然不離會。

針對命題,我的觀點,說好的,不一定是好,反之,說不好的,不一定不好,眾人中有優劣,個性化之少數書作,也有好差,三六九等,參差,客觀存在,不為人主觀而左右。真只有一,而理卻紛份,藝術的無止境屬性讓我們永遠爭鳴,除非出現大一統,則閉嘴了。

讓歷史去判,時間檢驗“美”與“醜”這對孿生兄弟。



狂喜淡墨a


毫無疑問,“大眾喜歡的書法就是好的書法,反之,大眾不喜歡的書法就不是好書法”這觀點完全正確,自從書法開始逐漸擺脫實用性的束縛,形成獨立的藝術門類,進入一個自覺的階段之後,書法藝術就要迎合時代和人們的審美,人們的審美態度決定了書法作品的價值,



那麼大眾喜歡怎樣的書法呢?這才是關鍵,比如,唐太宗愛重“二王”的書法,其中特別提倡王羲之的書法,登基後便八方搜求,在一代君王的觀念中確立了視覺藝術中書法的至尊地位,從而使初唐時期“王書”風行天下,赫赫有名的初唐四大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都熱衷於學習“二王”的書法,


之所以初唐四大家會那麼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主要是因為其楷書出於鍾繇而能脫去其中隸意;其行書、草書妍美遒媚,體現了晉人書法“尚韻”之風,而且代表作《蘭亭序》被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可以看出那些真正有書法眼界及認知的人是不會盲目隨波逐流的,那些真正有書法造詣的書法家的作品必然會被大眾推崇,

有些書法不受大眾的喜歡,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那些“書法家”只是一味的在追求創新,動不動就想自成一家,然而卻連書法的“用筆、結體、章法”這三大要素都混亂不堪,寫出來的字體一點文化底蘊都沒有,簡直就是個龍飛鳳舞的“藝術體”,



書法藝術的規範性、嚴謹性是傳統文化底蘊的根本,豈能說創新就創新,“筆法”千年不變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書法中的“篆隸草行楷”蘊藏著濃重的“筆墨”文化,而“藝術體”是沒文化底蘊可言的,就是取悅人們的視覺效果而已,只有那些沒有書法認知的人才會認為“藝術體”也叫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