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只留了兩首詩,為何有人說他在詩壇的地位至高無上?

流淚谷


我有一言,諸位敬聽。

詩云: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在一個被詩歌著稱的朝代,在唐人汗牛充棟的詩歌作品裡,這樣一首《春江花月夜》為什麼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還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

第一、此詩採用七言排律的形式,音節流暢,畫面華麗。全詩沒有生僻的字詞,也沒有冷門的典故,從頭到尾自然流暢,明白如話。春、江、花、月、夜各種景觀被詩人排列組合,每兩種組合又生成新的景觀,景觀的不斷變換伴隨著韻腳的不斷變換,使整首詩的閱讀體驗就像小孩子轉彩色的陀螺一樣,彩色陀螺的不斷旋轉又伴隨著時間的流逝。節奏和結構控制得非常得體,望而盛讚。

第二、詩句是從春天的江水開始寫起的,寫江面上湧起潮水,彷彿和大海連成了一片。而在江潮湧動的時候,明月也從海上升起,千里萬里的江面上都有月光粼粼波動。這當然是詩人想象中的場面,從一個人的視野所及想到廣袤空間裡的同樣場景。

接下來繼續描寫江水和月光,把月光比作落在花叢中的霜雪。這倒算不得多麼了不起的比喻,但馬上詩人就問出了了不起的問題:“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底是月亮的歷史更長,還是人類的歷史更久?如果是前者,那麼歷史上的第一個人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如果是後者,那麼月亮剛剛誕生的那一刻,或者剛剛出現在人類頭頂的那一刻,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問題可以從這裡不斷追問下去,追問到底的時候,問題就變成了宇宙從何而來,人類從何而來?對於人來說,這樣的終極問題實在太折磨了,也太有詩意了。

第三、只有當人產生了強烈的生命意識,才會深入思考這樣的哲學問題。當人意識到自己在衰老,在走向死亡,親朋好友先後離自己而去,這種時候,就會對那些貌似永恆不變的事物產生強烈的好奇。看到江水時而暴漲、時而低迷,但永遠奔流不息,看到月亮時而飽滿、時而殘缺,但永遠東昇西落,為什麼偏偏人就不一樣呢?從暴漲到低迷,從圓滿到殘缺,似乎是一個線性的進程。而四季輪迴,又一個春天來臨,又一番春江花月夜的景象呈現在眼前的時候,人忽然意識到只有自己的生命才是純粹的線性進程。自己不會有第二個青春,不會返老還童,不會走進下一個輪迴。這種感受,很容易觸動那些敏感的心。所以詩人會感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的輪迴不是個體的青春與衰老的輪迴,而是一代代人的生死相續。

所謂“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與諸子登峴山》),這是孟浩然的詩句。月亮會不會也和人類一樣呢?也許每天的月亮都是新的,正如每一刻的江水都是新的。

實在找不到答案,那麼不妨換一個思路來想:人活著總有各種各樣的目的,各種快樂與悲傷都因為各種目的的達成或達不成,月亮會不會也和我們一樣呢?

如果它的存在毫無目的,那它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呢?你在天上幹嘛呢,“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噢,也許它一直在等待著什麼人,但我們永遠不得而知。

以上引用的這幾句是全詩的詩眼,其他的句子都在圍繞著這幾句的主題打轉。從月光寫到離別,從離別想到思念,淡淡的憂傷像月光一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無處不在又揮之不去。而我們對離別與思念的看重,還不都是因為我們的生命無法像月亮和江水那樣永恆嗎?

但是,永恆與短暫,往往只取決於我們的關注度。

初唐還有幾首詩和《春江花月夜》齊名,其中有劉希夷的一首《代悲白頭翁》,裡面的名句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看上去和“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如出一轍。

但因為拿來和人類參照的不是遙遠的月亮,而是身邊的花兒,倒讓我們更能看清其中的道理:如果我們採取花兒的視角,一定會把這兩句詩反過來講,說成“年年歲歲人相似,歲歲年年花不同”。

其實花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脆弱,只不過因為我們是人,關注的是人,更關注的是自己。哪怕在鏡子裡看到新添了一根白髮或一道皺紋,也會感慨萬千,完全注意不到院子裡的花兒已經凋零了幾朵,又被風吹落了幾朵。

月亮是不是真的永恆,如果換一個視角來看,也無非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

我們無論拿《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頭翁》比較,還是和蘇軾的《水調歌頭》比較,甚至和所有的同類詩歌比較,都會發現這首詩雖然從頭到尾都瀰漫著憂傷的氣息,但憂傷很淺、很淡,並且夾雜著同樣很淺、很淡的喜悅。

詩人自己最大限度地從詩句當中隱身,沒有濃烈的喜怒哀樂,像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乘月歸去一樣。這樣的心境,在詩人當中格外難得,所以這樣的詩也會顯得格外難得。

最後:我時常想,當張若虛站在閣樓上叩問宇宙是多麼的彪悍,這種畫面何嘗不奢華。張若虛低調了一生,但這一首《春江花月夜》使他的生命高調地站在唐人之巔,傲視群雄。


青崖書生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生僅留下兩首詩,卻孤篇壓倒全唐!

《春江花月夜》是張若虛的代表作,也是他“孤篇竟為大家”之作。關於張若虛的生平和其他記載非常之少,他的一生流傳下的詩作也只有兩首。一首就是被大家廣為熟知的春江花月夜,千萬讀者為之傾倒。另一首就是《代答閨夢還》。

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孤篇橫絕,壓倒全唐”。有人說張若虛是為夜色為生的人,創造唐代文學的奇蹟。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怎樣的詩呢?為何會受到如此高的讚譽呢?

因為《春江花月夜》這首詩關乎哲學。張若虛先從寫景著筆;然後引申到對生命時空、宇宙起始時間的探討;最後又聯想到天下離人之傷,因此受到很高的稱讚。

全詩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描繪春江月夜的美麗景色。第二部分由春江月夜的美景引發出關於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月亮第一個照到的人是誰?誰第一見到月亮?為什麼人一代代的老了,而月亮卻世世代代沒有變化?

第三部分轉人抒情,借千里明月抒寫“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情。並且由此生髮開去.表達了同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普天下離人的相思之情。

詩歌修辭手法妙絕

在句式上,全詩使用大量排比句、對偶句,起承轉合精妙。詩中春江花月夜以及相思之人,幾個主題詞錯落重疊,將自然之美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了一個幽美恬靜的境界。

詩歌賞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yàn)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解讀: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水波倒映著月光,月光隨著水波照到千里萬里,哪一處春江沒有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tīng)上白沙看不見。

解讀:彎曲宛轉的江流繞過芳香的草甸,明月照在花林上像是有如一層雪霰。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也因此看不分明。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解讀:江水和天色融合,純明無暇,唯有一輪皎潔的孤月掛在空中。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解讀:在江畔上的人,誰最先看到了江上的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到江畔上的人呢?人生在世上,一代代延續著沒有個窮盡,而江上的月亮,卻是年年一樣啊。這幾句詩,是詩人在大自然與人生對照下,而產生的感慨。(短暫與永恆的對比)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解讀: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解讀:誰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婦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圓圓的月亮在樓上日復一日的經過,照在女子梳妝檯上,卻映襯出閨中女子不能團圓的悲哀。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zhēn )上拂還來。

解讀:銀色的月光灑在玉戶簾上,灑在搗衣砧上,使女子觸景生情,思人更切,於是她要捲去、拂去那月光。可月光豈能捲去、拂去?月光依人而又惱人。思婦心情是複雜的,她陷入了更深的苦惱之中。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解讀: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願自己的相思如同月光一樣,依託明月遙寄給郎君。可是,天空廣袤,連善於長飛的大雁都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世界,連善遊的魚龍也只能掀起一層層波紋卻遊不到你的身邊,我又怎麼能和你相會呢?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解讀:昨天晚上夢見花朵落在幽靜的水潭上,可憐春天過了一半,遊子還能乘船而歸。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jié)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解讀: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東臨碣石觀滄海的遊人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乘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張若虛的另一首作品《代答閨夢還》寫的什麼?

這首《代答閨夢還》描寫思婦一天內心境變化,以景抒情,表達對邊塞之人的相思離愁。由試衫、開鏡、妝洗、入夢、掩扉等動作描寫描寫和心理活動,表達出來孤寂冷清的畫面。

關塞年華早,樓臺別望違。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情催桃李豔,心寄管絃飛。

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書畫宅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他集中描寫與(江流、月夜、白雲、青風、扁舟等等)抒寫相思離別之情,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詩中還大膽地探討了有關宇宙和人生,時間和空間等一系列有關哲理的問題,如"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等。這首詩的想象十分豐富,詩中寫到春去春來,花開花落,潮起潮平,月升月沉,從眼前景直到極遠的去處,詩人的想象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境界開闊,聯想豐富,波瀾起伏,前後照應,情景相生,渾然一體。音韻和諧婉轉,旋律輕鬆明快,語言優美流暢,值得指出的是,全詩的基調流於傷感,對人生無常,會少離多,難得圓滿的現實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愁思。


陳年往事1222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 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譯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春江的潮水湧起,與海相連成一線,海上的明月冉冉,伴以春潮波粼粼。月光照耀著春江,閃閃隨波千萬裡,春江何處沒有皎潔的月光呢?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水流委婉曲折,繞過芳香的原野,月光閃閃爍爍灑落在林中花上。夜空中月色如霜,流霜不知不覺中飛過。沙灘上月色如雪,白沙浸沒在雪白中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水與天空一色,沒有一丁點塵埃,明亮的天空之中,只一輪孤獨的明月。江邊上是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的?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的呢?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 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人生一代接一代,無窮無盡地變化著,只有江上的月亮,年年歲歲看著都是那麼的相似。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一波又一波地送走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一片白雲緩緩地飄過,青楓浦上留下許多的憂愁。哪家的遊子今夜在擺弄著輕舟?何處的人兒相思在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可憐明月樓的月光,徘徊猶豫猶豫徘徊,是應照在春江上呢?還是照著她的梳妝檯?照進玉樓珠簾中,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也拂不掉。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你我這時互相遙望著月亮,卻互相聽不到聲音,我願追逐著月光流連照耀在你的窗前。鴻雁不停地飛翔啊,卻飛不出無邊的月光;魚兒潛水再躍起啊,激起一道道波紋。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昨夜夢見花兒凋謝落入閒潭,春天都過了一半了,可憐的人啊還不能回家。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中,碣石與瀟湘如此無限遙遠的路。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名詩詞解讀


在我看來,此詩最保貴的是作者對人類特有的天份——“情感”的頌揚。此詩場面宏大開闊,首次直白地呈現了宇宙觀、時空觀。在一個春夜,詩人站在江邊陷入了沉思: 誰先看到了月亮?月亮什麼時候照到人?天空無邊,遊雲無數,流水無盡,多少人(扁舟子、離人)在時空裡!緊接著,詩人不由自主地感觸到,與無窮宇宙相反,人生卻是短暫的,每個人只是完成一代。按說到這裡,已經很無奈了,但是,作者最終揚棄了無奈。他刻意描寫了遊子的歸心,旨在表明,面對不可改變的客觀規律,情感是人生的所值!那個扁舟子一定能見到鏡中人,江邊一樹樹的月光,在輕風中搖拽著,一樹月光一樹情。


628701happy


我是文開石,我來回答。

提問題要動腦子,至少想參考一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的原則。

張若虛作品基本失傳,留下的就清康熙年間編校的一本唐詩合集《全唐詩》裡兩篇,一篇《春江花月夜》、一篇《代答閨夢還》。

而他出名的就是《春江花月夜》,好不好?好!在唐詩中絕對算最頂級的那一檔。

至於至高無上?第一?玩笑了。

主要就因為聞一多先生說的“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一家之言而已。把他碰到這個地位,也許有理,但是依據不足。

聞先生自己就是詩人、文學家,但也沒到絕對性的權威那麼高地位。不過文人性情,讀到自己喜歡的,誇張的稱讚一下無可非議。

臧克家考大學,作文28個字“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說的好麼?好,但是聞一多先生給了98分,你覺得這句的高分,是水平足以曠古爍今,還是聞先生文人性情。

還有一個清末學者王闓運評價此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問題這個湘綺先生王闓運自己也不過是時代的不得意者。

回過來說張若虛,生卒年不詳,就在《賀知章傳》裡被提了幾句。最大名氣就是《全唐詩》裡說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稱“吳中四士”,翻譯過來就是地方四強而已。

所以說,《春江花月夜》是好,但捧到最高明顯過了。

文人的話而已,讀書人自己都知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文開石


張若虛留下兩首詩,一首是《春江花月夜》,另一首沒什麼名氣,可忽略不計。

初唐詩壇上沿襲梁陳餘風,浮華的宮體詩仍然佔據主流。“四傑”、沈佺期、宋之問等從理論上進行世界革命,還有一些人(以張若虛、劉希夷為代表)從實踐上進行。這些人不斷開闢詩歌新天地,題材由宮闈戀情變為山水風景,風格由萎靡纖弱變為爽朗清新。

“如果說劉希夷是盧駱的狂風暴雨後寧靜爽朗的黃昏,張若虛便是風雨後更寧靜更爽朗的月夜。”

張若虛取得這樣的盛讚主要就是因為《春江花月夜》一詩。這首詩“孤篇壓全唐”,張若虛也因這首詩和李白、蘇軾並列“三大明月詩人”。

張若虛的價值主要就是詩歌史上的承接作用,文學的發展是一條完整的脈絡,張若虛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在他之後,盛唐詩歌即將拉開帷幕。


青於墨


張若虛和李白差了幾百條街,怎麼蓋全唐?要蓋全唐,首先要邁李白這座大山。我們就來比較一下。

首先:吹春江的歷史上有2個稍微有點名氣的,清朝王湘琪,和近代的聞一多。這兩個人放到歷史長河中,算三等詩人已經是對他倆莫大的表演。

在看李白這邊:都是杜甫,蘇軾這些大神級別的來表達仰慕之情。

發表意見之人的身份上已是天壤之別,分量自不必說。

第二:看詩詞質量。

春江花月夜讀完之後的感覺是什麼?對了,就是推敲。這也是李白為什麼封神的原因。因為李白已經到了詩之化境,沒有了推敲的味道,才更絕耐人尋味。舉個例子,李白的《將近酒》岑夫子,丹丘生,將近酒,杯莫停。還有後面的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種沒有推敲的,才是神之境界。因為出口既成。而不是,僧敲月下門,或者又覺得敲字在月下太響。這種推敲出來的東西。這也是杜甫為什麼崇拜李白的原因,因為杜甫雖然貴為詩聖,但是他的詩也是有推敲的成分。

綜上所述,張若虛之春江花月夜在我看來別說和李白比了。就比倩女幽魂裡的那首十里平湖霜滿天,寸寸青絲愁華年。都不能勝之半分。


劉天倚的爸爸


張若虛的一生,留給人們的只有兩首詩,但是有一首詩的影響十分的大,就是《春江花月夜》了,這首詩堪稱是絕作。

其實根據歷史的考證,《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真正火起來,是在明朝的時候,當時的文人,發現了這首詩,大力的宣揚此詩的好。這個詩篇也突然地流行起來。

仔細來看《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真的是唐代詩篇的佳作。此詩以月亮作為主題,以江水作為背景,用張若虛自己清麗的筆調,抒發的真摯的遊子離愁和人類共鳴的人生無奈。為我們讀者展現的也是一副有宇宙氣息的曠野景象,讓讀者與作者一起身臨其境,共同感受這自然的奇景。


吉祥三寶14074704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