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為何喜歡裝備“盒子炮”?

哼哈321


一門盒子炮價值一頭半黃牛。中國在二三十年代進口和自行生產了大量的盒子炮,進口的價格大約25美元一支,大約摺合83法幣,在30年代的中國,50元法幣就可以買1頭黃牛,這樣折算,一支進口的盒子炮大約相當於一頭半黃牛。在30年代,25美元可以在美國買到400斤牛肉(當時美國肉牛批發價6.4美分一磅)。而在1937年蘇聯賣給中國的2600挺當時世界最先進DP轉盤輕機槍,單價是259美元,相當於10支盒子炮。

在很多的抗日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國軍或者共軍手持一種外形頗為奇特的手槍,這種手槍槍管細長、槍身整體方方正正,很多人可能說不出他的具體名字,但如果在腦海中卻能勾勒個大概,稍微瞭解一些的人也能說出他的中文俗稱“盒子炮”或者“駁殼槍”,那麼為何這種槍能在中國戰場上大規模裝備,成為了打鬼子的“神器”呢?抗日戰爭時打鬼子神器!C96是如何飄揚過海來到中國成為“盒子炮”的?

說起這款槍,那就有一段很長的歷史要說了,駁殼槍的原名為“毛瑟C96”,最早是由德國毛瑟公司的費德勒(Federle)三兄弟在1894年無意之間搗鼓出來的,隨後毛瑟公司看中了這款手槍的發展前景,於1895年申請了專利,到了1896年,C96定型並開始大規模生產,毛瑟公司期待能在德國1896年軍備採購中拔得頭籌,獲得軍方的青睞,但讓很多人都沒想到的是,德國軍方對C96並不感冒,別無選擇的毛瑟只能想辦法將手中的這批已經造好的C96存貨向國外轉移,看是否國外有買主。之後的數據證明,毛瑟公司一共向國外出售了一百多萬支C96手槍,加之各國工廠自行仿造的土質C96,約莫不小於500萬支,而本應是C96最大買家的德國軍方僅僅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購買了15萬支,實際交貨數量也只有不到14萬支。

10發7.63mm毛瑟彈裝填的C96

最早C96應用於發生在南非的第二次布爾戰爭期間,隨後在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戰爭中C96也初露崢嶸,開始逐漸被東方的中國看中,由於C96射程遠、精度好、彈夾容量較之其他手槍來說更大,且火力傾瀉能力強,毛瑟公司的C96很快就收到了中國士兵的好評,雖然這種武器在歐洲戰場上歐洲列強都瞧不上,但在中國這種武器裝備尚顯落後的地方,C96無疑是最合適的武器。

頗具喜感的一張圖,圖為奧匈帝國士兵用10把C96開創性的製成機載武器

另一箇中國選擇了C96的原因,是因為20世紀初期,由於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壓迫,絕大多數武器都是對中國限制出口的,中國也有心購買火力更好的長槍和大炮,但苦於沒有來路,而手槍則不在限制出口的行列,故而中國選擇了C96一半是因為性能確實優異,而另一個半推半就的原因就是因為沒多少可供選擇的槍型了。

國軍士兵手持C96,圖中國軍士兵,幾乎人手一把盒子炮

C96流入中國有兩個途徑,一者是通過歐洲的代理商將C96駁殼槍運往上海,另一者是歐洲代理商通過日本做中介,然後日本方面再將C96駁殼槍銷往中國。而這兩條路到了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淪陷都斷了,無奈中國只能選擇自制C96,這也就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盒子炮”、“快慢機”、“駁殼槍”在中國戰場上光為人所知的由來了。


科羅廖夫


“盒子炮”在中國又叫做駁殼槍,它其實就是毛瑟C96軍用手槍,手槍的威力也就那樣,再怎麼厲害也比不上衝鋒槍,那麼抗戰時中國軍隊為何對“盒子炮”情有獨鍾呢?原來這都是有難言之隱的。

毛瑟C96手槍是1895年德國毛瑟兵工廠的員工設計創造的,作為手槍中的佼佼者,它的威力大、火力猛、射速快,但是當時這款手槍在歐洲並沒有流行開來,畢竟手槍不是主武器,只是用來防身,威力一般就好了,而且毛瑟手槍顯得有些笨重,不便於攜帶,最要命的是它的價格非常昂貴,一把就需要25美元。

民國時期的中國的武器裝備大多依靠進口,而當時軍閥混戰,中國對武器的需求量就更大了。在1919年,英國怕中國無休止的混戰影響其在華利益,於是就聯合其他列強對中國實行了武器禁運,除了手槍外,其他武器都在禁運之列,這樣一來毛瑟C96手槍就憑藉它的優勢脫穎而出了,幾十萬支毛瑟手槍流入中國,再加上此槍工藝結構並不複雜,所以中國的很多兵工廠也都進行了仿造,到了抗戰時期盒子炮已經成為明星武器,現如今每部抗日劇中都會出現盒子炮。

中國軍隊之所以喜歡裝備盒子炮,是因為此槍各方面性能都比較優秀,如它精度高,射速每分鐘可達40到120發,射程較遠,百米內輕鬆擊殺敵人,要是將其加上20發的擴容彈夾,再配個木質槍托,完全就是一把衝鋒手槍。而抗戰時期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根本無法使軍隊大量裝備衝鋒槍,於是就用毛瑟手槍代替衝鋒槍,如老蔣的德械師、西北軍的大刀隊,都配備了毛瑟手槍,除此之外,中國軍隊還出現了手槍旅、手槍營等特殊編制。

所以說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不是喜歡裝備盒子炮,而是出於無奈,隨著我國軍工生產能力的提高和突擊步槍的興起,駁殼槍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兵說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說起“盒子炮”,我們都不陌生,中國的影視劇中總是不乏其身影。

不管是上海的黑幫,還是敵後抗日根據地,還是民國時期各地軍閥,都能看到盒子炮閃亮登場。

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朱德,就是用的這種盒子炮。

楊靖宇被日軍抓獲時,身上也是攜帶了三把盒子炮。

為什麼中國軍隊這麼喜歡盒子炮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吸取戰爭教訓,禁止向發展中國家出口自動類武器。但是這種德國製造的毛瑟手槍,並不在限制之列。

於是當時的北洋政府和地方勢力就大量購入此武器。

希特勒上臺後,有一段時間和國民政府關係密切,從中國進口鉬、銻等稀有金屬,同時用德式武器出口給中國,盒子炮就這樣大量進入國內。

由於這種槍可以連發,也可以單發,有十發和二十發的彈夾,便於維護,可靠性高。

更重要是的便於隱藏,往腰裡一別,就可以了。

於是就成為便衣、土匪等的最愛。

在國民黨和八路軍中,也是極受歡迎。

盒子炮還可以經過簡單改裝,成為穩定性高的自動武器。

甚至還可以加上八倍鏡,華麗化身為狙擊槍。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就吃過中國軍隊盒子炮的虧。


更多歷史類精彩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盒子炮”原名“毛瑟C96手槍”,是德國毛瑟公司在1896年退出的一種全自動手槍,德國軍隊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都裝備有此槍。

不過,該款手槍在1939年停產,前後大約一共生產100萬把,其他國家仿製數則達到數百萬之眾,當中就包括中國。盒子炮是活躍在抗日戰場的主流手槍,現代拍攝的眾多影視劇當中都有它的身影,中國人對它比較熟悉。

盒子炮長得很醜,但是內涵豐富,整支槍沒有使用1個螺絲或者插銷,卻讓所有零件嚴密合縫,其構造讓現代手槍都感到汗顏。因此,盒子炮很少會有改進,因為原始的射擊已經十分完美。

盒子炮的相關數據如下: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槍重650克,有效射程100米,彈容量有6/10/20/40/發,槍口初速達到每秒425米。

盒子炮一旦擊發子彈,後坐力讓槍管兼滑套及槍機向後運動,帶動閉鎖筍順時針向下傾斜,從而閉鎖筍脫離槍機凹槽,讓槍機完成拋殼等動作。力量用盡,復進彈簧將槍機推回、上彈,盒子炮恢復到待擊狀態。

盒子炮還有1個有趣的特色,它帶有槍套——1個木製盒子,將之安裝到手槍握柄後,立即轉變成為一支衝鋒槍,成為肩射式的武器。

抗戰時期,中國嚴重缺乏步兵自動槍械,而盒子炮既能當手槍、又能當衝鋒槍,再加上戰鬥能力不弱,從而被看好。當時,蔣介石的德械師就大量裝備盒子炮,甚至還出現專門的手槍旅、手槍營等單位。

德國進口原裝不便宜,中國的兵工廠開始仿造生產,工藝簡單造成生產的數量極多,很大程度上滿足抗日部隊的需求。正是因為全國各地都有盒子炮的村子,導致這款手槍的彈藥供應不成問題,槍手的後勤壓力不大,這也是盒子炮的優勢。

在抗日戰場上,中國士兵拿著盒子炮發動衝鋒也是挺唬人,眾槍齊發構建出1張可怕的火力網。日本老兵回國後,不少人開始寫回憶錄,他們在書中不止1次提到吃到盒子炮的苦頭。無論如何,在當年沒有更好武器選擇的情況下,抗日部隊確實喜歡裝備盒子炮,它方便又實用。


子屠龍


盒子炮,是中國軍民對德國毛瑟C-96軍用手槍改進版本的稱呼,許多人容易將其和駁殼槍混為一團,傻傻地分不清楚,其實,兩者有所區別是不一樣的,德國毛瑟C-96軍用手槍原型版本才是駁殼槍,因為其有一隻木殼槍盒,因此南方人也稱其為“木殼槍”。

至於駁殼槍和盒子炮的區別是,前者是毛瑟C-96軍用手槍原型版本,採用10發彈倉供彈,國內其實極少有網上所說的6發彈倉供彈,此槍只能單發射擊;而盒子炮,是德國毛瑟公司於1932年在毛瑟C-96軍用手槍原型槍基礎上改進的版本,其最大的特徵是採用了一隻20發彈匣,既可單發,也可連發射擊,民間又稱“20響”、“大肚匣子”等。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缺乏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等步兵槍械,基本上軍隊裝備的是漢陽造、中正式、繳獲的三八大蓋,以及老舊的老套筒、毛瑟1898、遼十三、30式金鉤、斯泰爾·曼利夏M-1895、法國勒貝爾1886、意大利曼利夏1891卡爾卡諾等雜七雜八的“萬國牌”步槍。

由於中國軍隊手中缺乏有效的步兵自動槍械,而毛瑟C-96軍用手槍改進型有20發的一隻大彈匣供彈,可以將木殼槍盒與槍身相連接,實施抵肩射擊,有效射程可達100米以上,在連發射擊時,就是一把衝鋒手槍,貌似一把微型衝鋒槍,火力非常強大,在陣地戰或衝鋒近距離作作戰時,是火力稀薄的5發栓動單發步槍所無法比擬的。

因此,中國軍隊對20發彈匣供彈的盒子炮,包括10發彈倉供彈的駁殼槍,都非常重視其運用,除了引進德國毛瑟公司原版毛瑟C-96軍用手槍包括改進版本以外,還大量仿製了此型軍用手槍,故國內的裝備數量高達數十萬把,一說有將近百萬把,成了缺乏步兵自動槍械的中國軍隊抗擊火力比自身優越的日本軍隊的有力武器。國軍包括八路軍主力部隊,往往將盒子炮和駁殼槍集中起來,集火射擊用於衝鋒或突圍,憑藉強大的火力,經常能起到出其不意的作戰效果,日軍對中國軍隊的捷克ZB-26輕機槍和德國毛瑟C-96軍用手槍這兩樣槍械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吃足了這兩樣槍械的苦頭,包括二戰日軍老兵在回憶錄中都有談及。

綜上,抗戰時,中國軍隊裝備不如日侵華日軍,對於缺乏自動槍械的中國軍隊,20發盒子炮包括10發駁殼槍,彌補了火力稀薄的缺陷,衝鋒包括突圍時,集中使用集火射擊,起到了非常好的作戰效果。


國平軍史


因為窮!

我們先說說抗戰時,國軍步槍的緊缺情況。

說起抗戰時,國軍裝備的步槍,大家至少能說出兩種:漢陽造和中正式。尤其是中正式,性能不比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差,甚至威力超過日本的三八式步槍。抗戰神劇看多了,會覺得國軍人手一把中正式!其實,不是那麼回事。

中正式步槍從1935年開始生產以來,到1949年為止,總共才生產了約60萬支!這些槍,光中央軍都不夠分的,只能優先給嫡系“德式師”。

漢陽造雖然從1896年就開始在國內生產,但是,數量也不多,我國只自產了108萬支!加上中正式的60萬支,我國步槍產量才180多萬支,遠不能滿足軍隊需求。於是,我國從國外,通過購買和接受援助等方式,又獲得了至少500萬支槍。

八路軍的槍支更緊缺!

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出師抗戰時,全軍主力部隊4萬官兵只有一萬多條“好”槍。子彈也不夠,平均每條槍30發子彈。到1940年時,八路軍雖然發展到40萬人,但是步槍依然不夠。全軍只有九萬條槍,每條槍20發子彈。

因為這些人都是八路軍自己擴編的,老將肯定不會給槍給錢。而八路軍只能靠繳獲和自己生產,獲得武器。其中,八路軍兵工廠平均每年也就自己生產一千多支步槍,手槍更少。

(兵工廠製造手榴彈)

那麼,大家肯定會好奇,八路軍步槍奇缺,拿什麼打鬼子?手榴彈啊!沒有步槍,每人揣上四顆手榴彈,就能上戰場。抗戰時期,八路軍生產了手榴彈450萬顆!

步槍都不夠人手一支,更別說手槍了。

抗戰時,我軍武器奇缺,大刀和紅纓槍都用上了。所以,對於“火器”就更不挑了。你本來用的是刀刀,現在給你來杆土造的“大抬搶”,你也會覺得火力先進了一個世紀。

(大抬槍)

而手槍,那更是“少數人”才能有的寶貝!手槍雖然射程比不上步槍,但是,個頭小方便攜帶。所以,一直是軍官和特工們夢寐以求的武器。而題主所說的“盒子炮”,裝彈多,更是我軍喜歡的武器。

盒子炮也叫快慢機(駁殼手槍),可以配備20發彈夾,因此還被稱為大肚匣子。這個裝彈量,對於我軍士兵“豪放”的性格,用起來肯定會覺得很過癮!起碼不用像步槍那樣,打一發樓一下,非常方便。在近距離伏擊日軍時,盒子炮更是比步槍好用的多。

說句玩笑話,在八路軍,能拿盒子炮的都是“首長”。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盒子炮又叫毛瑟手槍、駁殼槍,其中具有連發功能的又叫快慢機,其實中國軍隊喜歡盒子炮從上世紀20年代就開始了,而非抗戰時期,原因很簡單,是因為西方當時對中國實行了武器禁運。

一戰期間,由於英法德等老牌列強忙於戰爭,無暇顧及東方,所以日本趁機加大了對華滲透的力度,其中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向當時的段祺瑞政府出口了大量的軍火。一戰結束以後,英法等國於是以中國軍閥混戰為由,要求各國對華武器禁運,在外交壓力下,日本被迫同意了這一要求,隨後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等國簽署協議,實施了對華武器禁運。

對華武器禁運實行以後,國內各軍閥只能通過一些軍火掮客走私軍火來補充自己所需,但是這樣一來數量不足、價格太高,二來質量很差,像吳佩孚1924年向意大利商人進口包括4萬支步槍在內的大批軍火,但是到貨以後才發現“多朽壞而不堪用者”,三是還能遇到騙子,像張作霖1923年通過意大利皇家軍代理人巴奇購買500萬元軍火,結果對方最後沒有發貨。

在這種情況下,各路軍閥對於能買到的武器就沒那麼挑剔了,而禁運對於手槍則沒有限制。在手槍裡,毛瑟手槍雖然個頭大攜帶不便,但是有效射程相對較遠,有連發功能的再把槍套可以倒裝在握柄後可以當衝鋒槍使用,在當時火力貧弱的軍閥部隊中堪稱近戰利器,所以被叫做盒子炮。

因此軍閥們對盒子炮是非常青睞,中國當時進口、仿造了近50萬把盒子炮。軍閥們大多把盒子炮當作衛隊、突擊隊等精銳部隊的首選武器。像馮玉祥就組建了手槍旅,每人兩把盒子炮、一把大刀,在軍閥混戰期間手槍旅也是屢建奇功。不過隨著進入30年代以後,隨著對華武器禁運解除,加上衝鋒槍的大量湧入,盒子炮的地位就遠不如前了,大多隻是作為指揮官、警衛等非一線作戰人員的配槍。

李向陽因為經常在敵後活動,攜帶步槍不便,那麼火力強大的盒子炮就是首先了。他的盒子炮兩把還不一樣,左手的是短管,右手一把是長管,而且去掉了準星,因為這把通常直接插在腰帶上,便於近距離迅速出槍,去掉準星就不會勾住腰帶。

毛瑟手槍改型眾多,其中就有加長槍管的騎槍型,不過這種型號產量不多,中國的大沽造船所也曾經仿製過。

國人喜歡毛瑟手槍的情結甚至影響到了80年代,由於革命時期很多指戰員使用過毛瑟手槍,對其有深厚的感情,所以80年代軍工企業又開發了一款帶有濃厚毛瑟手槍特點的80式衝鋒手槍,不過畢竟時過境遷,這款手槍在新時代已經並無太多用處,所以最後不了了之。


不沉的經遠


誠邀,如題。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對“盒子炮”的情有獨鍾,既是最好的選擇,也是最無奈的選擇。回答這個問題,小編不妨簡單的介紹一下盒子炮是什麼裝備?

盒子炮其實就是駁殼槍,又稱毛瑟c-96,也叫快慢機,是德國毛瑟廠出廠的一款軍用手槍,可以全自動射擊,對於當時的中國軍閥而言實在是一款不可多得的武器,畢竟當時的中國還是漢陽造的天下,所以這是中國軍閥們當時最好的選擇。

但同時,這也是最無奈的選擇

由於當時的中國國際地位極為低下,日本又想對中國動武,於是限制歐美各國對中國輸出武器,但是手槍不在禁運範圍內,於是這種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自動武器的毛瑟c-96成為很多軍閥的選擇。

對盒子炮代表的情感,中國軍人比其他國家應該更深,

由於我國運用的盒子炮, 在數量上肯定超過任何其他一個國家。馮玉祥將軍甚至用駁殼槍配備了一個手槍旅,該旅每人兩把駁殼槍、一把大刀。有人估量, 在我國最少曾有過40萬把以上的盒子炮, 假如毛瑟出產一百萬把, 其他仿造的50萬來算, 我國便佔了幾近三分之一。由此可見盒子炮在中國的使用範圍有多廣大。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首先要說的是,不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才喜歡駁殼槍,而是更早清末民國初,駁殼槍就進入中國,被販賣到中國來,很快就被大大小小軍閥青睞,一直伴隨著中國革命和當時各種戰爭。

在德國毛瑟C96不被德軍方看好,甚至整個歐洲都不喜歡這款槍,主要是駁殼槍的定位對於當時歐洲來說,不上不下,很尷尬。歐洲軍隊在一戰前後,都是以火炮、機槍提供強大火力支援下,步兵以拉栓式步槍的衝鋒,都是以陣地塹壕戰為主。手槍僅僅作為軍官自衛武器,只要性能可靠,便於攜帶即可,駁殼槍偏偏又體積過大,價格高,雖然威力比一般手槍大,但對於當時歐洲軍隊來說,沒有多大必要。即使後來出了M1932 可連射的二十響快慢機,火力接近微型衝鋒槍,當時歐洲已經開始逐漸裝備衝鋒槍,相比衝鋒槍,駁殼槍就更顯尷尬,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位置尷尬,更加難以得到歐洲各國的青睞了。

駁殼槍進入中國,最初並不是中國當時軍隊一開始就喜歡這槍,而是沒得選。一戰結束後,五四運動爆發,在巴黎和會上,在美國倡議下英美法日西等國照會中國聲明由於中國南北尚未統一,各友邦反對重滋戰端,故將約束其國民,禁止向中國輸入“軍火及製造軍火之器料”,步槍、機槍、火炮等武器一律在禁運之列,但手槍例外。這就是駁殼槍大受歡迎的重要背景。駁殼槍作為比普通手槍威力大、射程遠、子彈容量大的自動/半自動武器,很快成了搶手貨。各類部隊都會專門組建手槍隊、手槍連、手槍團。。。專門就是針對駁殼槍,中原大戰之前,西北軍還曾編有手槍旅,後來由西北軍分化出來的韓復榘第3路軍中,也長期地保持著手槍旅的建制。幾千人的部隊,全部以手槍作為裝備,這怕是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1933年《時代公論》雜誌曾刊戴一篇有關四川軍閥混戰的文章《川戰的源源本本》,該文述及四川軍閥各部武器裝備時,對於駁殼槍的統計是:

24軍劉文輝部,人槍10萬以上,連槍數千支;

21軍劉湘部,人槍11萬,連槍數千支;

29軍田頌堯部,人槍3萬以上,連槍數千支;

28軍鄧錫侯部,人槍2萬以上,連槍千餘;

20軍楊森部,人槍2萬,連槍千餘;

川陝邊防督辦劉存厚部,人槍1萬,連槍千餘

連槍就是指駁殼槍,又被叫做快槍。可知當時駁殼槍在一支軍隊的比重,已經不是作為手槍軍官配用,而是作為基層士兵的火力武器,駁殼槍在中國軍隊的性質當時就發生了變化。

在當時缺乏自動武器的時代,駁殼槍在中國完全可以彌補這個空缺。這對當時中國重火力匱乏戰場來說,已經是非常厲害的武器。另外說一句,武器禁運也並不是嚴格限制,但抬高了步槍機槍火炮價格,20年代仍有大量步槍機槍走私到中國,只不過價格翻了,武器是軍閥的命根子,沒了武器軍閥們都會想方設法尋弄,於是紛紛自建兵工廠仿製,最出名的就是張作霖和閻錫山。而這個禁令一直到1928年東北易幟後才解除。

除了外購,中國也大量仿製駁殼槍。從1921年開始,漢陽、青島、太原、瀋陽、大沽、長沙等11家兵工廠先後仿製駁殼槍成功。由於大量的進口和仿製,駁殼槍在抗戰前就已經是中國軍隊主要槍械之一,自動火器嚴重不足的客觀現實所決定的。這不是喜歡與否,而是駁殼槍的特點正好對上了當時中國的現實。


斯圖卡98


中國軍隊不止是喜歡盒子炮,只要能殺人的,砍刀都是好玩意,由於抗戰時期,中國軍工落後,能出個響的都被中國軍隊所喜歡,說起來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民國時期中國軍工的落後,導致中國智能以血肉之軀在抗戰

說起這個盒子炮,其實是一種極為笨重的手槍,手槍其實就是配槍,主力槍都是步槍和機槍,手槍一般小巧玲瓏,不佔地方,當近戰的時候掏出來就能打,所以這種笨重的盒子炮在外國根本就不受歡迎。

但是中國人喜歡啊,中國連二營長他孃的意大利炮都當個寶,還有什麼不喜歡的。

在我們的印象裡面,清朝晚期已經能夠生產出軍艦和大口徑火炮,但是民國之後,苦於軍閥混戰,工業不但沒有進步,反而落後。

各方軍閥一般都是今天是大王,明天就是土匪,今天這塊地盤是他的,明天又去搶那塊地盤,所以根本沒有精力和心情去建設軍工,所謂民國工業黃金十年,實際上也只是輕工業領域,在重工業方面尤其是軍工方面不進反退。

即使是代表當時國民政府中央政權的蔣介石,在軍閥混戰中,其裝備也是多以外援和購置為主,在北伐時期主要從蘇聯購置,北伐後和蘇聯鬧掰,本錢是接受了漢陽兵工廠以及與德國搭上了關係,老蔣的強軍之路是興致勃勃的從德國大量購置裝備,打算裝備六十個德械師,這種強軍行為,是涸澤而漁的做法,並不能起到從根本上加強中國軍工的作用。

相反,漢陽兵工廠在蔣介石統治時期,造槍造炮能力不增反減,到抗戰爆發後,漢陽兵工廠內遷後,一個火炮也沒有造出來。

據統計在全面抗戰初期,全國能打野戰的火炮不超過兩百門,而當時日本一個師團就有幾十門,除此之外,中國在飛機和坦克領域的製造更是白紙一張,如果靠購置軍火能夠戰勝敵國的話,那也就是一個笑話。

在二戰中後期,蘇美德每年生產的飛機都達上萬架,缺乏的就是飛行員,而中國的苦惱是,有的部隊平均每個人只有五發子彈,這打的也是仗,中國的抗戰純粹是用血肉之軀在阻擋日本的進攻。我們的國歌為什麼唱“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因為我們缺少炮火,在實際對戰中,根本就沒有火力掩護。

(日本九二式步兵炮)

所以,二營長他孃的意大利炮這種在一戰歐洲戰場時已經淘汰的東西在中國成了寶貝旮沓。

為什麼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尤其鍾愛盒子炮?

盒子炮是德國毛瑟步兵兵工廠在1896年推出的一款半自動手槍,而二營長他孃的意大利炮實際上也是1897年法國研製的武器,所以盒子炮其實比這個意大利炮年份還要久遠一點。

但是盒子炮屬於手槍,手槍的換代沒有火炮和坦克那麼快,所以,在抗戰時期盒子炮一直都是明星武器,在當時來說,擁有一支盒子炮是每個中國軍人的夢想。

盒子炮,顧名思義就是有一個大盒子,裡面能配備20發子彈,玩過射擊遊戲的人都知道,一般的衝鋒步槍比如AK等也就30發子彈,所以,盒子炮這20發子彈相對於一般7發子彈的手槍確實厲害不少。在增加了彈夾後,盒子炮也相對於一般手槍槍身寬大。

在整個盒子炮的生產的40年裡,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將這種武器當作軍隊的制式武器,但是前前後後生產了大約一百萬把,當然盒子炮最受歡迎的地區是中國。

中國戰場不同於西方戰場,中國在抗日戰場的正面戰場由於火力不及日本的情況下,廣泛開展了游擊戰等戰法,並且迫切希望與日軍進行近距離交戰,所以,這種特定的戰爭形勢使近距離有連發衝鋒特性的盒子炮成為明星武器。

直到解放戰爭後,中國在軍工生產跟得上的情況下,已經大量裝備步槍和機槍,手槍也只是配槍之後,盒子炮的地位才被蘇聯手槍取代。

所以,盒子炮是一種介於手槍和衝鋒槍之間的產品,因為我們裝備不起衝鋒槍,所以,在近戰中才過度依賴盒子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