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是“潛伏”高手但可防可控 正不斷年輕化

原標題:宮頸癌可防可控! 年輕人,你應該知道

在我國,宮頸癌發病率居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第一位,而要實現宮頸癌的早發現和早治療,三級預防是主要措施。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副教授、醫學博士陶霞說,宮頸癌可防可控,對於HPV相關疾病如宮頸癌和癌前病變的預防宣教應該從年輕人開始,在大學生中開展安全性行為和宮頸癌三級預防知識的健康倡導有著深遠的意義。

子宮頸是位於子宮下部的柱狀結構,上與子宮體相連,下接陰道,是女性內生殖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宮頸也是唯一與外界直接相通的女性內生殖器官。

宮頸通過陰道與外界相通,便於檢查和治療。原始的鱗狀上皮-柱狀上皮交界和生理性鱗-柱交界之間的上皮細胞,也就是“移行帶”是宮頸癌的好發部位,是宮頸癌篩查時採集宮頸脫落細胞的部位,也是陰道鏡檢查需要重點關注的部位。

宮頸癌是“潛伏”高手

子宮是女性月經產生的場所,也是胚胎和胎兒生長髮育的地方。作為子宮的“門戶”,正常的宮頸結構和功能在保護女性內生殖器免受感染、保證經血順暢流出和保障生育功能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宮頸受卵巢功能的影響而發生週期性變化並分泌黏液,排卵期的宮頸黏液稀薄,有利於精子通過;非排卵期宮頸黏液少而黏稠,在宮頸管內形成黏液栓,不利於精子和致病微生物通過。

由於妊娠後子宮不斷增大,宮頸則保持關閉狀態,形成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來保證胎兒的生長髮育。分娩期宮頸變軟擴張,宮口開大,使得胎兒能夠經陰道娩出。

宮頸癌是目前唯一一個病因明確的婦科惡性腫瘤,與高危型HPV持續感染相關。宮頸癌好發於宮頸移行帶的上皮細胞。正常宮頸上皮細胞通常經歷癌前病變階段,再進一步轉變成癌細胞。

宮頸癌是善於“潛伏”的高手,宮頸發生癌變的過程通常需要數年至十數年不等的時間。值得慶幸的是,並非所有宮頸癌前病變都會發展為宮頸癌。

宮頸癌的危害程度有多大?宮頸癌輕者可致喪失生育能力,重者危及生命。所幸的是,宮頸癌的三級預防體系逐漸成熟,能夠通過干預減少危害的發生。我國自2009年廣泛開展“兩癌篩查”的宮頸癌篩查就是希望通過篩查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對宮頸癌前病變及時有效的治療可以預防宮頸浸潤癌的發生。

那麼,宮頸癌有哪些臨床表現呢?早期宮頸癌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隨著病變的發展,可以出現以下症狀:(1)陰道出血。早期大多是接觸性出血,如同房出血等;中晚期常常不規則出血。年輕患者可表現為經期延長、經量增多;老年患者常為絕經後陰道出血。(2)陰道排液。多數患者有陰道排液,液體為白色或血性,可稀薄如息肉水樣,有腥臭味。晚期組織感染壞死,可有膿性惡臭白帶。(3)晚期症狀是癌灶累及周圍組織會出現不同的症狀,如壓迫或累及輸尿管時,可引起輸尿管梗阻、腎盂積水及尿毒症;晚期可有貧血、惡病質等症狀。

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持續感染,是宮頸癌發生、發展最重要的致病因素。HPV病毒是一種小DNA病毒,主要侵犯宮頸鱗狀上皮的基底層細胞以及位於宮頸移行帶的化生細胞,直接的皮膚-皮膚接觸是最常見的傳播途徑。

目前已知的HPV基因型別有100多種,其中40種以上的型別和生殖道感染有關,而大約有15種型別的HPV具有致癌性。根據其引起宮頸癌的可能性,被分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HPV與宮頸癌及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有關,低危型HPV則與生殖器疣及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有關。高危亞型中HPV16和18型與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關係最為密切。

研究表明,吸菸是HPV感染和宮頸癌發生的高危因素,且吸菸越多,相關性越強。雖然戒菸人群的HPV感染清除率明顯上升,但還是低於非吸菸者人群。因此,控煙對於預防HPV感染和宮頸病變的發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熬夜和過度勞累影響自身免疫,不利於HPV感染的清除。鍛鍊與規律作息是HPV感染清除的保護因素,這可能與提高了機體免疫水平有關。

隨著宮頸癌三級預防和宮頸癌“三階梯”診斷模式的普遍開展,宮頸癌正在逐步被攻克。宮頸癌有成熟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宮頸錐切、不同範圍的子宮切除)、放療和化療等。

宮頸癌的預後與臨床期別、病理類型等密切相關。Ⅰ期宮頸癌的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80%以上,Ⅱ期宮頸癌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60%以上,Ⅲ期和Ⅳ期宮頸癌5年生存率分別不足40%和15%。總而言之,早期宮頸癌預後好,晚期特別是Ⅲ期和Ⅳ期宮頸癌預後較差。

宮頸癌三級預防中的一級預防主要是指接種HPV預防性疫苗。顧名思義,是能夠預防一種或多種亞型HPV感染的疫苗。二級預防主要是通過篩查儘早發現癌前病變,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篩查的覆蓋率以及篩查技術的有效性。三級預防即宮頸癌前病變的治療。

綜合進行一級、二級及三級預防的干預可以幫助降低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鏈接

宮頸癌治療以手術和放療為主、化療為輔。需要根據患者的臨床分期、生育要求、全身情況等綜合考慮,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手術主要用於早期宮頸癌患者,對於中晚期和全身情況不適宜手術的患者,以及術後病理檢查發現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宜採用放射治療。化療常作為放療增敏以及術前“新輔助化療”,旨在縮小腫瘤病灶,爭取手術機會。

需要警惕的是,宮頸癌和癌前病變不是中年人的“專利”,正在不斷年輕化。年齡在35歲以下的年輕宮頸癌患者約佔同期宮頸癌患者的15%~20%。研究表明,宮頸癌和癌前病變與女性過早開始性生活密切相關。對於青少年特別是大學生來說,如何保護自身,獲取相關的健康保健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宮頸癌的三級預防中接種HPV預防性疫苗的一級預防推薦接種年齡是9-26歲。由中共中央、國務院2017年4月印發、實施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明確提出開展青年性健康教育和優生優育宣傳教育的要求。(付東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