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響水化工園:幾經慘痛後的“斷腕”抉擇

■ 社論

響水爆炸事故,正在迎來管理上的“迴響”。據新京報報道,鹽城市決定徹底關閉響水化工園區,將陳家港鎮列入全市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十鎮百村”試點,加快實現鄉村振興。

與此同時,江蘇省將重點整治化工產業的消息也不脛而走。多家媒體報道稱,江蘇省政府辦公廳於4月1日印發的《江蘇省化工行業整治提升方案(徵求意見稿)》提出,全力推動化工園區整治改造提升,對江蘇全省50個化工園區開展全面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壓減至20個左右。沿長江干支流兩側1公里範圍內、環境敏感區域等化工生產企業將大幅壓減。

在慘重的安全事故後,這一重磅治理信息的釋放,也算是當地對化工產業治理決心的展示和回應。事實上,早在2016年12月,江蘇就提出2020年6月前原則上完成搬遷一批、升級一批、重組一批化工企業。

考慮到響水爆炸事故與此次關閉響水化工園區、壓減化工企業的時序關係,或許正是事故爆發加快了江蘇當地對化工行業的整治進程。

在化工園對部分地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民眾生活深受影響的背景下,關閉響水化工園,是幾經慘痛後的“斷腕”抉擇。也是對此前“要GDP,不要生態”“寧肯毒死,不要餓死”畸形發展觀的矯正。

這對其他地方也不乏鏡鑑價值。不是說就得對化工企業說“不”,而是應重視化工產業的安全風險,加強對這類特殊產業群的安全監管,將這與新舊動能轉換、生態友好型發展結合起來考量。

畢竟,企業數量是影響化工產業安全性的一方面因素,安全監管則是另一方面。這包括企業選址、佈局是否足夠科學、合理。

現如今,公眾的生產、生活已經越來越難以離開化工產品,比如化工纖維做成的衣服、橡膠輪胎等。

這邊廂,很多地方很難將化工企業這個風險源徹底“清空”;那邊廂,不應讓公眾容忍伴隨化工產業而至的安全、環保風險。這就需要藉助更有效的產業群監管,實現對化工產業的強效管控。

鑑於此,各地在化工產業安全治理的過程中,確實該將那些不規範的企業,甚至產業園區關停、整合。同時,還得著眼於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只有讓化工產業(園區)的安全監管水平升級換代了,化工產業才能與人“和平共處”。

從更宏闊的層面講,化工產業的集約化,將會是大勢所趨。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石化產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深入推進石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佈局合理化、產品高端化、資源節約化、生產清潔化”為目標,堅持政策引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優化佈局與園區建設相結合等原則,並對石化產業的佈局提出了具體要求。

這就要求,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安全監管與企業自我管理等多種關係。只有對化工產業的監管、佈局都“成熟”起來,才能盡力規避那些安全風險和生態隱患。

響水化工園區被徹底關閉,的確極具警示價值。接下來,也希望更多地方在化工產業集群安全監管上秉持“問題導向”,補全可能存在的漏洞,讓“安全”成為化工產業長遠發展的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