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貴:立足泉州豐富的海絲文化和建築元素,摒棄匠氣昇華藝術

泉州30多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陳懷貴是其中一位。很多人知曉陳懷貴,是從他的漆畫作品頻頻獲獎開始。

陳懷貴卻說,他原本學的是國畫。不是沒有見過漆畫藝術,不過,具象地將漆與繪畫融合的,似乎不多,應是有自信的繪畫功底使然。

“惠安這方紅土地盛產兩樣東西,一樣是番薯,另一樣是花崗石……陳懷貴的血液中流淌著惠安人的共性,像番薯一樣給點雨露就能蓬勃生長,像花崗石一樣個性堅強不達目標不肯罷休!”泉州市美協原主席羅立人如此點評陳懷貴。

去年年底,彙集近年來書畫作品數十件、名家評論數十件,《絲路畫語——陳懷貴美術作品集》集結成冊。陳懷貴希望,以此書,留下一個階段從事藝術創作及藝術思考的印跡,並信心滿滿地謀劃未來的藝術之路。

陳懷貴:立足泉州豐富的海絲文化和建築元素,摒棄匠氣昇華藝術

陳懷貴,1980年出生,泉州人,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美國書畫藝術研究院京華分院研究員、福建省工筆畫協會理事、福建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豐澤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陳懷貴:立足泉州豐富的海絲文化和建築元素,摒棄匠氣昇華藝術

陳懷貴:立足泉州豐富的海絲文化和建築元素,摒棄匠氣昇華藝術

陳懷貴:立足泉州豐富的海絲文化和建築元素,摒棄匠氣昇華藝術

把漆畫當藝術品

陳懷貴的畫作多是具象的,讓人感到親近。然而陳懷貴偏偏希望澄清人們對漆畫的誤讀。他希望自己摒棄“匠氣”,多一些藝術昇華。“希望來看我畫時,從藝術性出發,把它當作藝術品。而不是從欣賞工藝品的角度看。”陳懷貴說。

漆藝術在中國源遠流長,有800年以上的歷史,但當代漆畫在我國還是一門年輕的畫種。從古漆藝到當代漆畫的發展,有許多年輕的藝術家在嘗試著。陳懷貴認為,把漆製品僅僅作為工藝美術來看,可能會走向追求技巧的方向,這是陳懷貴不願染指的。將漆脫離繪畫本身太遠,而追求器物之美,也不是陳懷貴想要的。

他和漆的緣分,也許沒有出生就開始了。爺爺陳開武是惠北小有名氣的漆藝師傅,畢業於廈門工藝美術學校的父親陳宗敏也一直從事美術工作。陳懷貴在藝術環境裡出生、成長。五六歲時,就已經隨長輩學習、瞭解了漆藝知識。

起初,在師範學校美術專業學習,後來在小學裡擔任十幾年的美術老師,又轉入區級的文化系統工作,陳懷貴一直沉浸在藝術世界裡。

泉州得遇恩師

得遇恩師,是在2003年。

陳懷貴遇見了曾任兩屆泉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壁畫學會理事羅立人,以及泉州畫院原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王紹昌。

老師經驗和人脈豐富,為陳懷貴的創作拓展了思路。跟隨兩位老師十年,陳懷貴選擇立足泉州豐富的海絲文化和閩南建築元素。師徒聯手創作,在重大題材和大型壁畫創作上捷報頻傳,作品十一次入選中美協舉辦的展覽並獲獎。

其中三人合作作品《元代泉州港》完成於2014年。這件作品體量巨大,長近4米,高1.22米。畫面以清源山為依託,老君巖居中,洛陽橋和五里橋為左右框架。還有清淨寺、開元寺在突出位置,突出“宗教博物館”的特色。壁畫的構圖形式超越時空,多鏡頭組合,表現波瀾壯闊的港口城市的場景和精彩紛呈的細部。作品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壁畫展”及“第三屆全國壁畫大展”。

同樣在2014年,王紹昌、陳懷貴合作的磨漆畫作品《日出東海》,入選“第三屆全國壁畫大展”獲銅獎,填補了泉州市壁畫作品獲獎的空白。泉州市原副市長周焜民評價,作為鄉土畫家,他們無疑極其老練地畫出了東南沿海人民熟悉的生活場景,而且烘托出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華民族的海洋性格。

王紹昌、陳懷貴合作作品《東海漁歌》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壁畫展”、“第三屆全國壁畫大展”暨“2015第六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是泉州市唯一入選本屆展覽的美術作品。陳懷貴本人的漆畫作品《[蟲尋]埔風情》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民族百獎花”。

推動美術普及

陳懷貴為自己設計了兩條並行發展的路線。一條是挖掘後起之秀,另一條路是,謀劃自己的藝術之路。

2016年起,陳懷貴進入豐澤區文化館工作,負責開展群眾美術文化普及。如今他在200多平方米的公共展廳佈置美術作品,已開展了中國畫公益班教學活動。他說,今後這裡的展覽空間將提供作為“90後”、“00後”藝術展示平臺,為有才情的青年提供展示的機會。

他本人的藝術之路當然還要繼續,關於未來的方向,陳懷貴有自己的謀劃。他說,更多的時間他要讓心靜下來,希望將創作做到極致。他會繼續立足泉州的閩南建築文化元素和海洋文化,探索自己的創作之路。

原來,2013年陳懷貴曾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進修,研究中國畫,結識很多藝術界的朋友。他為自己設定45歲這道檻,希望能將閩南文化通過作品的形式,帶到更多的地方展示交流。至於會用漆畫來創作,抑或是國畫來表達,陳懷貴說,“用什麼樣的藝術形式去表達不重要,能呈現自己最滿意的效果就好。”

作品點評: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高卉民:

觀其畫作,無論是盈丈巨幅,還是尺幅小品,筆墨格局皆有法度。觀其畫作,勾勒使轉,提按隨心,徐疾如意,節奏頓挫,筆機暢雅。皴擦點染,巧拙多變,得心應手,既繼承了傳統基因又不重複古人,古樸中凸顯著藝術時代的氣息。

哈爾濱理工大學美術系主任、碩士生導師陳遠東:

懷貴的花鳥畫有新意,他的花鳥畫創作始終洋溢濃郁的生活氣息,多彩的自然景觀,昂揚的生命氣象。是因為在他的畫中有個性面貌,不雷同於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