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疊篆的由來

在古代印章中,入印法的變化,與印章形制、用印方法、印章用途有著密切的因果關係。

古代印章原本不像今天用印蘸印泥鈐蓋於紙上,漢代以前沒有紙,人們將字書寫在竹簡木牘之上,用細繩子把一片片的竹簡連級起來成為“冊”,再把冊捲起來成為“卷”。

九疊篆的由來

行元帥府之印

官印由於不受封泥侷限,尺寸新漸放大,這裡選的印例金代官印“行元帥府之印”(圖1),印面放大,印文由白文變朱文,印面勢必空闊,為了防止作偽,也為了印面充實之美,於是將篆書屈曲迴繞排滿印面,這種極度裝飾化的篆書書體九疊篆就這樣產生了。

九疊篆官印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宋代這類印章形式已經成熟。

九疊篆的由來

鷹坊之印

宋“鷹坊之印”(圖2)似為蟠條焊接而成,製作尚比較粗糙。

九疊篆的由來

靈山衛中千戶所百戶印

至明代的九疊篆官印已經成為一種模式,從這裡選的明“靈山衛中千戶所百戶印”(圖3)可以看出明代官印比上舉宋、金兩方九疊篆官印製作要成熟、精良許多,九疊篆官印已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大印、寬邊、細線條均勻排滿印面。

九疊篆把印章形式推向了一個極端,當我們今天用篆刻藝術的眼光去審視它的時候,自然會有許許多多的批判。

九疊篆的由來

萬水千山得得來

錢瘦鐵所作“萬水千山得得來”(圖4)明顯是借鑑九疊篆官印形式而來,在此基礎上法結構增加靈活而去刻板,線條去工藝化而增刀意筆意,很像一方蟠條印。

九疊篆的由來

好事累人生樂

再看徐慶華的這方“好事累人生樂”(圖5)印,基本形式仍能看出是受九疊篆官印的影響,但更多地賦予印面以自由感,平添了稚拙的趣味。

九疊篆的由來

印奴

孫慰祖“印奴”(圖6)一印,非常聰明地取意九疊篆而不被其原型所縛,九疊篆把形式特點誇張到一種極端,而“印奴”略取其意,點到為止,從而化腐朽為神奇。

九疊篆的由來

戈壁冷月

再舉筆者“戈壁冷月”(圖7)一方,在局部處理上借用了九疊的方法,將“月”字屈曲九疊,使印面左下角完滿,從而突出“戈”字的虛靈和動感,增強了大章法的視覺效果。

歷史給我們遺留下了供篆刻創作使用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就看我們有沒有能力去發現它、使用它。看似九疊篆與篆刻藝術無緣,但我們仍可以借屍還魂、借題發揮,創作出別具一格的作品來。


對於“寫書法要必備多少印章”有疑問或新的見解,歡迎各位書畫印友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