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民间故事:三德范村名的传说

(一)

远古时代,今章丘文祖地带便有了村庄。战国时期,这里又是交通要道,齐国为防鲁国等进攻,修筑了齐长城,在三槐树村南设锦阳关。关北三里处,有重兵把守,安扎大营寨,人们称为大寨(今文祖镇大寨村据此而得名)。在寨西的山峰上,安排了多处了望所,并建起峰火台。一发现敌情,立即点起烟火。现峰火台底座仍保留完整(现人们称之为“烟屯”)。大寨兵营的军械、粮草、医疗等则设立在锦屏山脚下,与兵营大寨相比,人们称此为“小寨”。每日三餐的饭菜由小寨做完后,用小车往大寨推送,时间已一长,人们又称小寨为“三推饭”。

因送饭曾遭强人的抢劫,所以,大寨兵营便先派探马侦察,在确无敌情的情况下,由快马送信追催送饭。因而,小寨又被称“三追饭”。现三德范村张家林明朝碑文记载“三坠反”村名,便由“三追饭”谐音讹传而至,“三推饭”村名也有碑文记载。

(二)

小寨后来被称村名“三推饭”和“三追饭”,为何又得“三德范”之村名呢?章丘县志载:后来因张氏三兄弟宣传道教而得名。但此村名另一说,却是一段美丽的神话故事——

自锦屏山下有了小寨以后,人们开始砍柴、挖药往小寨里送,有人开始在小寨以北扎棚居住。时间已久,渐渐的在寨北形成了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庄里有个张老汉早年丧妻,好不容易把儿子张郎拉址大,娶妻姜氏。二人结婚不久,齐鲁两国又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张郎含泪告别老父和娇妻,随军出征。张老汉因常年砍柴、挖药,患得腰痛病,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姜氏身上。她每日砍柴送往小寨,换些银两维持生计,又要为公爹挖药煎熬治病。她自己宁愿吃糠咽菜,省下点儿米面让公爹补养身体。腰痛病最怕受寒,每逢季节变冷后,姜氏做好晚饭让公爹先吃,自己则去老人的房间,用身体暖热被窝后,再让公爹去睡。姜氏的勤劳贤惠受到乡亲们的夸奖。

三年以后,张郎出征还没有回家。

一个冬天的傍晚。一个邻居来张老汉家借锤头,正巧儿,张老汉没插上大门。邻居进门后,发现姜氏躺在公爹的房间里,回家后便和妻子说起此事。于是,小村里传遍了姜氏睡公爹的消息。人人夸奖的姜氏,又立即变成了人人唾弃的姜氏。

一日,几个后生去锦屏山南岭砍柴,见姜氏正在挖药。便编唱山歌骂起姜氏来:

“哎——

遍山挖药为壮阳哟,

儿媳上了公爹的床哟。

哎……”

自从小村里传出风言风语后,姜氏满腹冤屈,又想起出征不知死活的丈夫,每天晚上对孤灯暗泣。今日又遭人当面辱骂,心里越想越难过,满面泪痕,蒙头往悬崖下扎了下去。后生们一看耍贫嘴惹了大祸,连忙赶到山下,见姜氏已摔得血肉模糊。于是,便砍了两棵树,绑成一个架子,放上姜氏后,又用杂草盖严。抬起往崖上攀登。刚抬起时,后生们并不觉得肩头有份量,越往高处攀登,肩头压力越来越沉,似有千斤之重。他们歇了三次,才登上了山崖。当他们把姜氏抬到张老汉的家门口时,却惊呆了:姜氏正在过道里纳鞋底呢!

后生们慌忙揭开杂草观看,却是一块光滑的石碑,上刻七个大字:“三从四德之楷范”。

原来,姜氏的勤劳、贤惠感动了锦屏山上碧霞元君的神灵。当姜氏跳崖的刹间,碧霞元君展示仙法,用手绢化做白云,将姜氏托住,使她像在梦中一样回到家中。又赐石碑一方,洗刷了姜氏之冤。

于是,人们把石碑立在了张老汉门前的小河岸边,成了小村的骄傲。百年以后,一场洪水把石碑冲没。但由“三从四德之楷范”碑刻简化而得 “三德范“之村名,却从古流传至今。

姜氏跳下去的那个山崖,因后生们歇了三次才登上崖顶,因而得名“三登崖”。如今,“三登崖”是锦屏山的名景之一。

来自孙廷华《锦屏夜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