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生活?

如何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生活?

隨著整個社會急速高效的發展,似乎每一天早上醒來,我們都能接收到來自不同領域的最新信息:AI智能、雲計算、大數據……而各種網絡新名詞也層出不窮:工作CD、暴花戶、浴後神經紊亂等等,不一而足。我相信,面對這樣紛繁的社會生活環境,多元化的信息輸入,大多數人都會心生焦慮。以至於我們會盲目的跟隨著時代的腳步,貪婪地吸收著新的信息,卻往往對自己的生活管理出現了失控狀態。

我們觀察到,很多人的注意力會隨著外界的影響而分散,盲目跟隨潮流的現象越發明顯。例如:那些希望獲得更多知識、改變自己命運的人們,看到身邊的朋友參加了某個讀書會,便也跟隨著積極參與;看到同事們去聽音頻課程,於是也去效仿下載音頻APP。可是,請你捫心自問一下,你真正做到了每天按時閱讀、聽課、寫筆記、做回答嗎?我們聽到了太多的回應:上班忙,家裡雜事多,每天都忙不過來;昨天朋友喊著出去玩了,明天再補上吧。這些語句是不是很熟悉呢?面對如此簡單的一件事情時,為什麼我們的注意力無法集中?為什麼當有了更多元選擇的時候,我們反而不知所措了呢?

如果說,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是一個焦慮的社會,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贊同這樣的說法。焦慮,對於個體而言,是一種十分複雜的情緒或心理反應,其中交織著緊張、憂慮、擔心、焦急和恐懼,是心理學所關注的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所關注的“焦慮”則是一種群體心理現象,是帶有時代特點的宏觀社會心態。

由於改革開放和其後推行的市場經濟,當前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在改變中國人民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日益加重了我們內心的不安和焦慮。快速的社會變遷或社會轉型,使得原有的社會秩序受到了衝擊或者挑戰,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說,甚至帶來了“更為迫切的心態秩序的危機”。

秩序危機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舊秩序受到了廣泛的挑戰,但新秩序卻有遠遠沒有形成或左右人們的日常生活。舊制度和新方案相重疊,舊風俗和新潮流相重疊,舊觀念與新詞彙相重疊,形成這種新與舊、現代與傳統觀念的重疊。它為社會和個人生活的改變提供了可能,但也同時使得個人或群體變得無所適從。因變遷而產生的陌生感和不確定性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整個社會焦慮的產生,以至於我們都希望能有更為迅速的改變,恨不得自己的生活、狀態或自己的行動都能夠一步到位,從而形成“

全民焦慮”。

如何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生活?

當然,對於個人而言,這種焦慮的深層原因更多的是來自於對自我掌控的缺乏,以及對未來生活目標的不確定性。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內心缺乏對自我人生目標的設定,因此盲目認同他人的規則,努力讓自己過上“標配的人生”。網絡上曾經有這樣的提問:什麼樣的男人算是相對成功的男人?大多數都認為,30歲之前買房買車,結婚生子,事業穩固蒸蒸日上,還有一筆不小的存款,這樣的狀態才算是30歲男人的標配。因此,我們會看到,在社會認同的心理機制下,產生了各種追趕、攀比,多數男人為了達到“標配”,成為一個“標準件”男人,焦慮不安,整日憂心忡忡。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適度的焦慮是人們預期到某種危險或痛苦即將發生時的一種適應反應,是一種常見的生理防禦手段,但過度的焦慮則是一種病理現象。但是,焦慮也有它積極的意義,它是我們前行的動力。因此,為了抵抗這種焦慮,獲得我們期待的生活,就需要我們做出一些努力。

心理學研究發現,對於希望獲得成功的人們而言,意志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所謂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慾望的能力。意志力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經濟安全、人際關係和事業成敗。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提高意志力,更好的管理我們的人生,降低焦慮。

接下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

第一步,認識並接納真實的自我,覺察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說到自我,又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其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係及社會角色的認知。它主要有五個層面,即物質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而在這裡,我們主要指的是心理自我。

生命中你所體驗到的一切快樂美好幸福的感覺都與"自我"有關。自我是什麼? "真正的自我"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清晰的、明確的"知道":我喜歡什麼?我害怕什麼?我需要什麼?我討厭什麼?我的價值觀是什麼?瞭解了自我,才能準確地把握自己的需要,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

真實的自我是不是完美,有多少優缺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自己有什麼樣的評價和認識,它影響的將是你如何選擇人生道路。有怎樣的認知,就會產生相應的行為。承認和接納真實的自我,意味著平等對待自己的每一項特質,既不刻意彰顯,也不去刻意壓抑。

最重要是,請放下負面的自我對話,例如:“我不行”“我永遠做不到”、“這是不可能的”,改用正面積極的自我暗示:“我可以”、“我能夠做到”、“我願意嘗試”等。

如何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生活?

第二步,修正你的人生目標,設置清晰的小目標。

如果你真想要培養意志力,請重新審視一下你的人生目標。

1、我要做什麼?哪些事可能提高你的生活質量,或者有沒有什麼事是你想多做一些的,例如:學習、考研、旅行。

2、我不要做什麼?你生活中最“頑固”的習慣是什麼?有什麼事你想放棄或想少做一點,因為它妨害了你的健康、幸福甚至成功?例如:想早點休息,卻一直刷手機,就是無法讓自己早睡,那麼,就設定每晚11點鐘必須上床,把手機丟在客廳,這樣就會好了。

3、我想要做什麼?你最想集中精力完成哪一項重要的長遠目標?例如:考研,減肥。哪種當下的慾望可能分散你的注意力、誘惑你遠離自己的目標?例如:遊戲、甜品。

然後修正目標,讓它變得更容易達到。設定的目標要小、可衡量和具有系統性。

對於那些習慣拖延、強迫自己忘掉或者忽視的人們而言,請你瞭解蔡氏效應:當你想忽視未完成的任務,你的潛意識就會不斷念叨那個任務。所以,請你作出具體的計劃,這樣的話,你的潛意識就會消停。

針對待辦事項做計劃時候,一定要給出下一步具體步驟,這樣可以有效防止拖延或忽視。

請記住:大腦是用來思考的,而非記住待辦事項的。因此,把事項趕出大腦,記錄在手冊上,這樣就可以減少焦慮,可以更好的集中精力在目前的事情上。

第三步,減少社會認同對自己的影響。

自我控制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這使得意志力和誘惑都具有傳染性。因此,當你打算要養成一個好習慣,建立一個新生活方式時,你需要為自己先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決定不會受到他人的影響,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個人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受他人想法、意願和行為的影響。甚至,我們認為他們想要我們做什麼,這都會影響我們的選擇。因此,儘量避免接觸那些可能會影響自己的環境與他人,可以幫助我們更獨立的完成自我設定的目標。

第四步,接納不適感,對意志力進行激勵與鍛鍊

意志力跟對不適的接納有關,意志力包括延遲滿足,忍受短期的不適,然後去實現自己想要的目標,這是關於意志力最為核心的東西。

你越能容忍不適感,你的意志力就會發展越快。例如:上學、坐車或等待下個月發工資等,這些都是鍛鍊意志力的內容。當然,為了達到你的目標,忍受不適的時候,你可以給自己提供一些激勵。例如,吃一次甜品、打一個小時遊戲等。

意志力雖然是天生的,但我們也可以通過後天訓練加強它。我們可以通過積極堅持目標來提高意志力,比如:坐下的時候不蹺腳。不管多小的事情,只要堅持每天做,就能提高意志力。另外,還可以與朋友和家人分享你的目標,請他們和你一起檢查你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再次把注意力放在你的目標和你要實現目標的意志力上。

如何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生活?

第五步,保護我們意志力的活力。

為了保持穩定的自制力,讓意志力發揮最大效果,我們必須很好地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飲食方面,一日三餐你最好吃血糖指數低(指轉化成葡萄糖的速度比較慢)的食物:大多數的蔬菜,堅果(像花生和腰果)、很多生水果、奶酪、魚、肉、橄欖油或者其他“好”脂肪。意志力損耗時,我們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此時可以吃點東西補充能量,或者讓自己休息一下,因為良好的睡眠質量比食物更重要。

注意你的生活環境,整潔的床鋪、乾淨的桌子,這些環境因素會微妙地影響你的大腦和你的行為,影響著你的自律。因為,秩序感對意志力的提升至關重要。

請集中精力於當前任務,避免同時開展多項任務,因為你很難同時進行下去,最好的建議是一次只做一事。不要逼自己太緊,因為意志力資源是有限的。

同時,我們需要對情緒進行適當的管理。心理學表明,生氣、沮喪、抑鬱、焦慮等情緒都會消耗你的意志力,讓你對工作提不起精神來。

最後,冥想、瑜伽,放鬆訓練、專心呼吸等,不但能夠覺察和接納,還可以訓練大腦的韌性,增強意志力。同時,它還能減輕你的壓力,指導大腦處理內在的干擾(比如衝動、擔憂、慾望)和外在的誘惑(比如聲音、畫面、氣味)。

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但卻忘記了,我們想要的很多,真正需要的卻很少。因此,無論外界環境如何,在內心為自己設立目標,建立秩序感,按照知行合一的方式堅持走下去,可能才是更好的管理我們生活的方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