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糾結半個世紀,維繫帝國還是領導歐洲,為何身在曹營心在漢?

D丶Lei


英倫三島在歐洲的位置很尷尬,它脫離歐洲大陸,孤零零地漂浮在大西洋上,雖然在地理上它屬於歐洲大陸的一部分,但是英國卻始終與歐洲國家有著很大的隔閡。從加入歐共體時的不情不願到現在脫歐的磕磕絆絆,英國人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英國也許無法與歐洲同行,還是維繫自己的英聯邦更為實際。

從歷史上看,英國一直將自己視為歐洲之外的國家,對歐洲採取均勢主義政策。


(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國與歐洲之間的英吉利海峽,在早期雖說是難以逾越的天險,但如果碰上不要命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那也令英國人驚出一身冷汗。因此,英國絕不允許歐洲大陸出現實力超強的帝國。諸如在看出拿破崙想要稱霸歐洲的野心之時,聯合反法同盟破壞了拿破崙的好局面;同樣在沙俄舉兵東擴領地時,英軍聯合法軍打敗沙俄。

英國的這種均勢主義政策就是反對歐洲霸權主義的出現,藉以維持英國在歐洲的利益,另外,歐洲諸強之間的均衡競爭也消耗掉一部分精力,減少英國在歐洲的潛在威脅。可以說,在美國崛起之前,英國的這種政策為其贏得了廣泛的生存空間。讓英國得以將精力放到開拓海外殖民地。

二戰之後,英國國立衰弱,美國崛起,歐洲統一,英國不得不重新審視對歐政策


(英國難以融入歐洲)

面對美國的崛起,英國也逐漸喪失了自己的大片殖民地,日不落帝國已輝煌不再。二戰後,美國開始染指歐洲,歐洲各國開始團結起來,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以對抗美國。英國面對美國與歐共體,不知該如何抉擇。是跟著美國打天下,還是踏踏實實融入歐洲,這是一個問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美蘇關係對立,美歐關係惡化,英國國內經濟形勢也不容樂觀,在此情形下,英國人不得不融入歐洲,抱團取暖。

經過漫長的談判,1973年,英國終於加入歐共體,歐洲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英國享受到各種紅利,在面對歐債危機以及難民問題時,英國人退縮了,想要退出歐盟。只能同甘,不能共苦。歐盟可不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特雷莎·梅這麼漫長的談判與英國當初加入歐共體時的艱難是何其相似。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梅首相脫歐談判)

所以說,英國對歐洲的政策一直是在變化當中,“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英國的政策也是根據利益隨時調整的。從根本上看,英國已無力也無心當歐洲的領導者,更想尋求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

歡迎大家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