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是怎樣的偉大著作?

法蘭西學院漢學家儒蓮將“天工開物”理解為“對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藝的闡明”

作者宋應星,生於明代1587年。他十八歲時考中舉人,後五次進京趕考進士,但每次都落地而歸,於是他把精力放在了實用科學上。明亡後他離開官場徹底歸隱。後半生他對科學技術的熱情和獻身精神超過了年輕時對仕途的追求。他虛心向農民和手工業者學習各種生產技術知識,以驚人的才華和毅力完成了圖文並茂的科技鉅著《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怎樣的偉大著作?

“天工開物”的命名,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思想,他強調自然力與人工的配合,自然界的行為與人類活動的協調,人類通過技術從自然資源中開發出產物,作為人類生存和生活之需。全書貫穿了人工和自然界的協調,統一,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和學術性。宋應星的主要貢獻表現在他把中國幾千年來出現過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方面的知識作了一個總結性的工作,同時也對技術經驗作了總結性的概括,並且使它們系統化、條理化,然後著述成書使之能夠流傳下來。

《天工開物》全書18卷,分上,中,下三篇。並附有123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上篇:《乃粒》(作物栽培)、《乃服》(紡織)、《彰施》(染色)、《粹精》(穀物加工)、《作鹹》(製鹽)、《甘嗜》(食糖)、中篇:《膏液》(榨油)、《陶埏》(陶瓷)、《冶鑄》、《舟車》、《錘煅》、《燔石》(煤石燒製)、《殺青》(造紙)、下篇:《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礦物顏料)、《麴櫱》(酒麴)和《珠玉》。

宋應星的主要貢獻表現在他把中國幾千年來出現過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方面的知識作了一個總結性的工作,同時也對技術經驗作了總結性的概括,並且使它們系統化、條理化,然後著述成書使之能夠流傳下來。

《天工開物》是怎樣的偉大著作?

宋應星


《天工開物》記載了中國在機械動力方面的許多發明創造,如紡織花布用的花機,是當時外國所沒有的。“粹精”中介紹中國漢代發明的水碓裝置,把動力機、傳動機和工作機三部分連在一起,比英國試用一個水輪帶動兩盤磨要早100多年。“作鹹”中的頓鑽打井技術,比俄羅斯鑽井技術早300多年。《天工開物》中的“物種發展變異理論”比德國卡弗·沃爾的“種源說”早100多年;“動物雜交培育良種”比法國比爾慈比斯雅的理論早200多年;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學變化等,也都比當時國外的科學先進許多。尤其“骨灰蘸秧根”、“種性隨水土而分”等研究成果,更是農業史上的重大突破。

《天工開物》是怎樣的偉大著作?

水車


西方國家的絲綢一直是在中國本土進口,通過絲綢之路運往本國出售。為了減少其中的成本,他們想到帶著蠶回本國養殖以減少運輸成本獲取更高利潤,但是由於缺乏養殖技術出現了當時的蠶病。就在這無可救藥時,1837年儒蓮受工部和農商部大臣之命,將《天工開物》養蠶部分及《授時通考·蠶桑門》(1742)譯成法文,由巴黎皇家印刷廠出版官刊本,法文譯本取漢名為《桑蠶輯要》。從1837年起不到十年之間此法文譯本便轉譯成意大利文、德文、英文、俄文、希臘文和阿拉伯文等七種文字刊於歐、美、非三大洲,甚至超越了《論語》譯本,打破了漢籍西譯史中的紀錄。幫助歐洲各國蠶農吸取中國技術經驗,促進桑蠶業發展,扭轉18世紀後半葉出現的萎縮趨勢,收效顯著。將黃繭蠶同白繭蠶雜交,培育出褐繭蠶,將“早雄”和“晚雌”雜交,培育出“嘉種”,比法國的同類記錄早200多年。儒蓮對《天工開物》的推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天工開物》是怎樣的偉大著作?

儒蓮


歐洲從12世紀學會造紙,但一直以破布為原料單一生產麻紙,18世紀以後耗紙量激增,但破布供應卻有限,於是造紙業出現原料危機,各國在探試以何種其他原料可代替破布造紙。1840年儒蓮將《天工開物》造紙章譯成法文刊於《科學院院報》。其中提到以野生樹皮纖維、竹類及草類纖維代替破布造紙,還可用各種原料混合製漿。這些信息很快得到反饋,法、英、德人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紙,終使原料危機獲得緩解。

《天工開物》是怎樣的偉大著作?

造紙


《天工開物》首先在17-18世紀傳到日本,從1687年起便陸續由中國商船運到日本口岸長崎,其中新穎而先進的科技知識吸引江戶時代日本各界學者注意,紛紛引用。為滿足讀者需要,1771年大阪出版和刻本,這是《天工開物》第一個外國刊本。當中所載各種中國技術成果隨即引入日本,如沉鉛結銀法、銅合金製法、大型海船設計、提花機和煉鋅技術等。《天工開物》在日本江戶川時代(1608~1868)實學派學者佐藤信淵依據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思想提出富國濟民的“開物之學”:“夫開物者乃經營國土,開發物產,富饒宇內,養育萬民之業者也”。

然而這本歷史鉅著在當時並沒有產出很卓越的影響。因清軍打敗李自成入主中原之後,因滿族是東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在當時漢族文人看來“蠻夷”沒有資格統治中原,所以出現了各種反清言論以及著述,這些種種對於清朝廷來說,是極大的威脅,如不鎮壓,簡直寢食難安。“文字獄”便出現了,它是為了清代統治者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為止罕見,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中國的大量古籍中存在強烈的“華夷之辨”意識,滿清入關後,為鞏固作為異族的統治,消滅漢族主體意識,對中國古籍進行了一次集中整理、檢查、修改和銷燬,即是通稱的對“四庫全書”的整理。其中《天工開物》因被認為存在“反滿”思想而被銷燬。

《天工開物》是怎樣的偉大著作?

直到民國初年,有一個人去查《雲南通志》發現裡面說冶煉銅礦的地方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開物》於是他想查看這本書的原貌,他去了當時北京最大的幾個圖書館查詢無果,他又去詢問各個藏書家無果。後來在一位日本朋友的家中發現這本書(日譯版),再去圖書館一查便發現這本書被翻譯成英,俄,德,日,法等版本但唯獨中國沒有。後來《天工開物 》由藏於日本的版本重印刊行中國。——《天工開物》在《古今圖書集成》略有摘取,在修訂《四庫全書》由於發現反清思想被壓制國內失傳。在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有其初刻本。在中國大陸消失了300年得以重現!

《天工開物》是怎樣的偉大著作?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上,如涉及到版權問題請聯繫該作者。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