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推全新Surface Book 2,你覺得怎麼樣?

小超哥750


2015年秋季微軟Surface Book橫空出世,又一次將科技粉絲的目光聚焦在自己的身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今Surface Book 2已經問世,她有哪些進步?又會有怎樣的實際性能?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來展開對這款新銳產品的評測分析。

此前我們曾經預測過Surface Book 2可能的發展情況,批駁過Surface Book 2放棄鉸鏈形態大改的謠言。如今“真命天子”已經登基,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地定下結論——Surface Book 2的模具相比1代和Surface Book增強版基本沒有變化,只有細節層面的調整,主要在於接口和性能配件的升級。

Surface Book 2 13.5英寸版

當然,我們知道Surface Book增強版也就是坊間傳言的Surface Book 1.5在去年已經問世了,他搭載了更為強力的GTX965M 顯卡,只是當時吃瓜群眾們對此不太不買賬——GTX965M 的GM206核心畢竟同樣是過時落後產品。這個秋天正式發佈的Surface Book 2塵埃落定,終於在配置上帶來了飛躍,還增加了15英寸的新款,我們可以簡單覆盤一下。

13.5英寸兩代Surface Book 參數對比

Surface Book 2 13.5英寸版

Surface Book 2的13.5英寸版 平板部分是無風扇設計,15英寸版則有風扇,除此之外兩者幾乎就是簡單的放大關係,電池容量應該也都是70瓦時,根據微軟官方數據據稱可以達到17小時的使用時間。新款Surface Book2 除13寸低配版配備i5 7300U以外全線配備8代酷睿低電壓旗艦四核i7 8650U處理器,並且兩個尺寸的高配版擁有GTX1050/GTX1060顯卡,性能提升跨度可以用飛躍來形容,也讓諸多玩家和筆記本愛好者由衷地感到歡喜。

本次ZOL 收到的是13.5 英寸產品,搭配GTX1050 顯卡。考慮到8代酷睿低電壓四核產品的性能水平同模具發揮關係極大,我們選擇搭配i7 7820HQ 核顯版的惠普Elite Book 1040作為對比對象,以驗證同為輕薄本時,Surface Book 2低電壓處理器的性能定位水平。由於惠普這款產品的功耗牆非常明顯,我們額外加入了Alienware 17 ,以滿血的i7 7820HK為錨,標定Surface Book 2為代表的低電壓CPU家族整體性能段位。在GPU方面,我們選擇聯想拯救者R720這款熱門產品來對比Surface Book 2的遊戲實力。

02百鍊模具繞指柔

百鍊模具繞指柔

Surface 家族就是為了驚爆大家的“眼球”而生的。從Surface Pro 到Surface Book,他們在功能形態和材質工藝上的創新、乃至外觀美學的設計感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Surface Book 2的模具同一代基本上沒有明顯區別,我們以手中的13.5英寸版本為例,為大家介紹如下。

Surface Book 2拆開模式

Surface Book產品給人的感受首先就在於其將二合一產品的分離形式實現了有意義的偉大創新。這個家族系列的屏幕部分可以被取下當做單獨的平板使用,也可以反接換成聯想Yoga 一樣的帳篷方式使用,其靈活性優勢顯而易見。尤為難得的是Surface Book 完美支持熱插拔的獨立GPU設計,可以算是近年來PC層面少有的軟硬結合創新。Surface Book系列連接部分的鉸鏈設計,乃至鍵盤、塗層烤漆工藝都透露出精緻的簡約工藝美感。這也是Surface Book 能夠成為明星的重要條件。

鉸鏈細節 點擊可看大圖

在Surface Book 2上,鉸鏈設計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 Surface Book 初代的單手開合是比較困難的,2代改善了阻尼係數使之成為可能。同時,Surface Book 2重新設計了鉸鏈的連接結構,底座部分的厚度增加到了23毫米,使其更為牢固,避免了平板部分在打字時候的頻繁顫動,在使用體驗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兩代Surface Book 2的屏幕開合角度都是125度,這並沒有變化。

轉軸外側特寫

13.5英寸是能夠同時兼顧便攜型、性能與視覺體驗的理想尺寸,Surface Book 2機身基本不變,重量從1580g左右上升到了1640g左右(兩代產品無GPU的純核顯版重量都略有降低),主要是內部部分細節結構調整的結果,外觀不太能夠分辨。Surface Book 2機身合蓋之後的厚度約為13-23mm,基本沒有變化,整體的便攜型不錯。至於那個屏幕與機身無法貼合的縫隙特色,依然被繼承了下來,Surface Book 2並不是大刀闊斧的革新者,可能也會因此譽滿天下、謗滿天下吧。

03多模工作接口擴展

觸控屏幕多種體驗

由於可拆卸鉸鏈的存在,Surface Book 家族擁有了二合一筆記本類型產品典型的多模工作模式——平板模式、帳篷模式、工作室模式、筆記本模式等。相比於初代,Surface Book 2的拆卸速度和穩定性都提高了不少,不會頻發出現藍屏或者鍵盤分離按鈕失靈的情況了。當然,這種拆卸仍然會受到系統影響,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就發現,Adobe 服務乃至一些系統進程會阻礙分離的實施,必須註銷或者結束相關進程才可以。

Surface Book 2 筆記本模式

拆下平板部分可以單獨使用 續航時間後文會提及

部分系統進程 Adobe 進程可能妨礙分離

翻折後的工作室模式

結合自動旋轉視圖模式可以有更多組合

接口擴展性方面,Surface Book 2的鍵盤底座左側配置了2個全尺寸USB 3.1 接口,1個SD卡讀卡器插槽;底座右側配置了USB 3.1 TYPE-C端口以及1個Surface Connect接口,此外在顯示屏部分配置了1個耳麥插孔。

左右接口和耳機插孔 點擊可看大圖

需要注意的是,Surface Book 2相比初代不但升級了USB 的帶寬,也增加了TYPE-C接口,該TYPE-C接口 擁有3.1規格但並不支持雷電。

此外,Surface Connect的Thunderbolt功能依然存在,如果配套的Surface Dock 沒有特殊的改動,應該仍可實現單口實現4×5Gbps USB3.0+2×4K 60Hz DP輸出。

04超清觸控細膩體驗

超清觸控細膩體驗

Surface Book 2家族繼承了Surface 家族的觸控基因,其13.5英寸PixelSense多點觸控顯示屏,具有3000×2000分辨率(267 PPI)的細膩分辨率,觸控精度非常驚人。如果配合新一代的高精度觸控筆以及Suface Dial 等附件,Surface Book 2可以實現許多畫師之前沒有體驗到的順暢手感。

Surface Book 2屏幕顯示細膩豔麗 有輕微過飽和現象

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本次Surface Book 2並未附贈觸控筆等附件,我們只能以常規形式來感受他的細膩觸感。Surface Book 2來到我們手中的版本是1709創意者更新版,由於看起來這臺機器有被人為重裝過的跡象——“打開瀏覽器會自動彈出如何破解激活Windows 創意者更新的中文搜索引擎頁面“,所以我們並不清楚Surface 的原生系統是否有特殊的優化。我們此前收到的Surface Studio 一體機設置頁面就有單獨定製的色域切換選項,可以在P3、Argb、Srgb等模式下自由選擇。

Surface Book 2的可視角度達到了比較優秀的水平

Argb 色域77

NTSC 色域73 Srgb 色域97

這款屏幕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廣色域屏,經過我們的測試其色域覆蓋範圍略微超出主流的輕薄筆記本產品,NTSC色域為73%,Srgb色域為97%,Argb色域為77%。不過這款屏幕的過飽和顯示現象比較明顯,顏色失真同有些手機屏幕略有相似之處,這是Windows 系統級的顏色管理始終沒有升級的後遺症。時至今日,只要不是古董環境的Windows軟件,類似Surface Book 2這樣3000X2000甚至更高分辨率的屏幕下,軟件縮放的問題都基本能夠解決。Windows 自身的縮放已經非常成熟,對於實在無法兼容的老舊軟件也有局部放大機制,但在顏色管理層面,桌面和任務欄仍然會面臨過飽和情況,廣色域顯示器或者準廣色域顯示器的直觀體驗仍然比較糟糕,這是我們迫切期待微軟以後能夠儘快改善的Windows元素之一。

支持Windows Hello 人臉識別

Surface Book 2和上一代一樣總共擁有兩個前置攝像頭和一個後置攝像頭。前置攝像頭中,一個是Windows Hellow面部識別登錄的專屬攝像頭,另一個是500萬像素、1080P的規格,其後置攝像頭則為800萬像素。Windows Hellow的識別率很高,在人群中也會獲得較高的回頭率,科技感爆棚,而另外的兩個攝像頭畫質也還算可以接受,APPX Modern 應用的設計也比較人性化。

前後攝像頭操作比較明白清楚

前後攝像頭操作比較明白清楚

Surface Book 2 的相機程序基本上還算比較實用,有常見的ISO、曝光補償等功能,對焦速度也比較快,視頻功能的UI設計同手機比較類似,用起來比較方便。從實際拍攝來看,擁有基本的記錄價值。

05鍵盤觸感極限散熱

鍵盤觸感極限散熱

Surface Book家族的鍵盤部分的做工非常精緻,整個鍵盤面凸起佈置在弧形拱起的藝術感C面上,同時由於鍵盤頂部預留位置較少,可以看到其腕託與觸控板的面積非常大,打字時手腕放在上面非常的舒服。Surface Book 2的C面佈置和之前的增強版以及初代基本一致,在鍵盤基準面的高度上可能略有差異。

Surface Book 2鍵盤面整體

初代的Surface Book 鍵程約為1.55毫米,雖然鍵程比較長,但回彈力度相對來說不是同類型裡最突出的類型。Surface Book 2的鍵程加大到了1.6毫米,回彈力度大大增加,這次不但碾壓MacBook 之類的產品沒有壓力,也可以同主流的ThinkPad等一較長短了。作為生產力工具,鍵盤是Surface 家族的核心奧義之一,升級正是題中之義。

Surface Book 2鍵帽

Surface Book 2鍵帽佈局略微不同於其它產品的一點是,在按鍵區域右上方的Del鍵左側配有屏幕卡扣的彈出鍵。因此要取下屏幕首先別忘了要長按這個彈出鍵,直到屏幕顯示“Ready to Detach”的提示時,才能將屏幕取下,這個按鍵有紅、綠兩種指示燈狀態,非常好辨認。

Surface Book 2觸控板

Surface Book 2的鍵盤背光為白色,支持二級調節,亮度不算很強,照亮鍵帽字母就夠了,避免了對眼部的刺激。觸控板方面,Surface Book 2繼承了前輩的光榮傳統,一體式觸控板非常寬大,表面塗層觸感細膩,完全可以同Mac系列一較長短。

Surface Book 2鍵盤特寫

鍵盤背光特寫

鍵盤背光特寫

Surface Book 2屏幕部分沒有風扇,但是散熱格柵圍繞了邊框一圈,底座部分的屏軸進氣孔也比較合理,整體設計是相對柯旭的。在極限散熱方面,我們利用在AIDA 64和Furmark甜甜圈工具對Surface Book 2進行炙烤,測試條件室溫約為20攝氏度,時長約為15分鐘。

Surface Book 2進氣格柵特寫

在過去的測試中,Surface Book初代的CPU、GPU沒有出現任何降頻情況,曾經讓我們非常驚喜, 但是Surface Book 2畢竟搭載了跨時代的低電壓四核心八代酷睿處理器,功耗牆的客觀限制無法迴避,因此還是會出現降頻。在極限測試過程中,Surface Book 2的CPU降頻到1.8GHz左右,GPU降頻到1.3GHz附近,屬於八代酷睿輕薄本的典型表現。

Surface Book 2內核溫度

Surface Book 2內核溫度

Surface Book 2內核溫度

Surface Book 2鍵盤面表面溫度

Surface Book 2頂蓋和底蓋的表面溫度情況

溫度方面,由於降頻的作用,Surface Book 2的內核溫度並不高,CPU只有66度附近,而GPU溫度則控制在75度以內。在外溫方面,由於屏幕部分佈置了CPU 等核心部件,所以溫度較高,鍵盤部分體積富裕,應付GPU的熱量更加輕鬆。由於平板模式下用戶很少重負荷使用,真正滿載的筆記本模式下,發熱區又集中於碰觸不到的屏幕部分,Surface Book 2 形態的獨特價值也因此而顯現。

06續航與產品材質補充

續航與產品細節品味

PCmark 8中,我們依次檢驗了Surface Book 2在平板模式與筆記本模式兩種形態的性能和續航情況。根據媒體消息,Surface Book 2兩種尺寸的電池容量都為70Wh左右,還是有相當潛力的。

測試採用節能模式 百分之七十五亮度

合體成績接近7小時

我們的測試設置是百分之七十五亮度、平衡(系統只有平衡)模式下的節電模式,測試項目是PCMark 8的Work 模式。Surface Book 2的成績為6小時53分鐘,PCMark 8運行完成時電池仍有18%的餘量。 我們用同樣的設置單獨測試平板模式時,其時長為1小時44分鐘。無論是整體還是平板模式,Surface Book 2的續航時間都比Surface Book 有了約半小時的進步提升。

Surface Book 2包裝箱內飾

Surface Book 2頂蓋特寫

Surface Book 2鏡面屏幕略有反光

Surface Book 2 LOGO特寫

在結束外觀部分之前,我們最後補充一下Surface Book 2的一些細節特徵。首先是這款產品的整體結構都是鎂鋁合金材質,其表面塗層有意識地像科技感方向靠攏,並沒有凸顯出金屬亮光的質感,而是接近複合材質。 Surface Book 2的觸控屏為鏡面設計,在某些條件下會有一定反光情況出現,另外雖然比1代的連接更加牢固,但2代的平板部分重量還是比較大的,在握持時重心與普通筆記本仍然區別巨大,一定情況下容易傾倒,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07整機配置與i7 8650U

整機配置與i7 8650U

Surface Book 2搭載了第八代酷睿i7 8650U 旗艦低電壓四核處理器,擁有2X 8GB DDR3L 1866 內存,內部配備1TB 三星M.2 接口PCI-E 通道固態硬盤,以及NVIDAI GTX1050 2GB主流娛樂顯卡,綜合實力強勁。

整機配置參數

GTX 1050 2GB 公版顯卡

KabyLake Refresh -U 家族旗艦i7 8650U

i7 8650U 的規格參數

XTU 顯示的i7 8650U 參數

以i7 8650U 為代表的KabyLake Refresh -U 全系列都是低電壓處理器,TDP熱設計功耗均為15瓦。與之前不同的是,KabyLake Refresh -U 已知四顆X50結尾編號的處理器全部都是四核心八線程的“真i7 ”規格,其中兩顆i5 的三級緩存為6MB, 兩顆i7 的三級緩存為8MB。 KabyLake Refresh -U 系列中,i5 8250U到i7 8650U 依次提升100MHz 基準頻率,i5 8250U 的單核睿頻為3.4GHz,i7 8650U 的單核睿頻為4.2GHz,理論全核睿頻3.9GHz,體現出Intel 驚人的製程工藝水平。

當然,由於15W總TDP和25W PL2 功耗的限制,Surface Book 2搭載的i7 8650U不可能真正在頻率上對飆標準電壓處理器, 他的工況如何我們下面簡單探討一下。

十次Cinebench R15 成績折線圖

由於35W功耗只能維持2秒,i7 8650U的大部分運行狀態都是在15W到25W兩個PL階段之間,其滿載頻率在2GHz和3GHz左右各有兩個能夠較長時間維持的拐點。有一些外媒曾表示連續十次運行Cinebench R15 會導致Surface Book 2跌破15W功耗牆,被i5 7300HQ反超,我們的實踐結果與這則消息有輕微的區別——連續十次Cinebench R15過程中,只有兩次跌破600,整體穩定性還算可以,遠遠超過聯想、惠普的同類型產品,降頻程度沒有那麼嚴重。

Adobe Media Encoder 2018 轉碼i7 8650U 頻率溫度運行情況

刺客信條 起源截圖 CPU佔用率超過90% CPU穩定2GHz 68度

從Adobe Media Encoder 轉碼時記錄的CPU倍頻、溫度、佔用率、功耗等信息情況來看,Surface Book 2確實受到22到25瓦的PL2功耗牆限制,若沒有撞牆,頻率可以穩定在3GHz附近,如果撞牆則跌破2GHz。由於Surface Book 2的CPU散熱情況還算良好,溫度牆應該不是主要的瓶頸——參見刺客信條OSD截圖。 以小米為代表的個別低電壓八代酷睿筆記本也許可以解鎖功耗限制,散熱也能勉強撐住,但屬於另類情況,不能作為衡量8代庫酷睿輕薄本的基準。Surface Book 2的低電壓CPU在Intel規定的範圍內已經做得很好,甚至可以說比較優秀。

08處理器理論測試項目

處理器理論測試項目

本次測試分為理論測試、渲染測試、轉碼測試和圖像應用測試四個方面:首先我們來看看理論測試部分的Wprime 和3DMark。Wprime 是CPU理論測試軟件,反映多線程圓周率計算情況。我們此次測試的版本號為2.10,測試項目是1024MB百萬位。3DMark Firestrike EX能夠反映主流遊戲的物理引擎計算情況。

Wprime 2.09 i7 8650U成績(四線程與八線程)

Surface Book 2 Firestrike EX 成績

3DMark 理論測試

Wprime 理論測試

在這兩個測試環節,i5 7300HQ 徹底無法同微軟Surface Book 2的i7 8650U相提並論,後者在這種短促爆發性的測試中完全可以接近標準電壓足額TDP的i7 HQ/HK處理器。

惠普和外星人對比的意義在於說明1.5千克輕薄本和3.5千克遊戲本即使採用同樣規格的處理器(i7 7820HK不超頻等於I7 7820HQ),但功耗和溫度限制並不一樣。如果i7 8650U能夠放開功耗限制到標準電壓的水平,那麼確實可以反超惠普這種i7 7820HQ,但惠普做了嚴密的功耗限制自有其道理。

09處理器轉碼項目對比

處理器轉碼項目對比

視頻轉碼方面,我們將利用如下軟件進行對比測試,測試具體設置如下:

一:X264部分

運行獨立的X264 HD Benchmark ,得出幀率,相互驗證。

i7 8650U X264 HD Benchmark

二:X265/HEVC部分

1:運行X265 HD Benchmark,得出成績進行對比。

2:使用Adobe MediaEncoder CC 2018將一段《守望先鋒》視頻轉為HEVC 1080P模式,源視頻分辨率為2560X1440,碼率7MBPS左右。

原始視頻信息

i7 8650U Media Encoder 轉碼

X264(藍色) X265(橙色) HD Benchmark

Adobe Media Encoder 2018 CC結果

由於轉碼也是負載較為繁重且長時間運行的項目,所以Surface Book 2繼續維持了之前的態勢。 惠普的i7 7820HQ 依舊和標準的遊戲本有一定性能差距。

在X265/HEVC 的測試中,CPU的壓榨情況相比X264要略大一些(速度也要慢一些),因此Surface Book 2同標準電壓CPU的差距也要擴大一些。

10處理器渲染項目考察

處理器渲染項目考察

在專業的圖形渲染方面,我們使用著名的Cinebench R15和Corona Benchmark進行對比測試。CINEBENCH是業界公認的基準測試軟件,在國內外主流媒體的多數系統性能測試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使用該公司針對電影電視行業開發的Cinema 4D特效軟件引擎,可以測試CPU和顯卡的性能。

Surface Book 2 i7 8650U 渲染成績

Corona Render渲染器是業界後起之秀,在渲染質量和速度上其實非常優秀,可以直接類比的對象就是Vray。他可以在3Dsmax 和C4D等軟件中渲染使用,代表性很強,效率也還不錯。重要的是,這款軟件目前提供了1.3版本的獨立Benchmark,體積僅有200MB左右。對那些執著於評判CPU綜合性能(不僅僅是多核優化或者頻率高低)的愛好者來說,也算是“不服跑個分”主義的良好載體。

Surface Book 2 i7 8650U 渲染成績

Surface Book 2 渲染成績

Surface Book 2 渲染成績

由於Cinebench R15的測試過程較短,微軟Surface Book 2的i7 8650U甚至出現了逼近i7 7820HK的情況,也同AMD 即將發佈的R7 2700U 比較接近。

在時間長一些的Corona Benchmark中,兩顆標準電壓i7 還是碾壓了低電壓處理器。

11處理器圖像處理對比

處理器圖像處理對比

圖像處理是高性能處理器最容易體現自身價值的場合之一,乘著Adobe 發佈CC 2018家族的東風,我們更新了圖像處理部分的測試方法,採用Adobe Photoshop 2018 CC 和尼康D850進行測試。

Photoshop 提亮暗部需要寬容度支持 堆棧有利於降噪

我們使用Ps打開14張攝於哈爾濱松花江岸的尼康D850 14bit 無損壓縮Raw文件,加載後進行自動對齊、平均值堆棧操作,以得到消除暗部噪點、水面光滑的影像。整個過程中,加載圖片時CPU佔用率在百分之五十到一百之間波動,自動對齊時不足百分之五十,堆棧時不足百分之十,不同階段對多線程性能和單線程性能的要求不同,整體很有代表性。

堆棧過程是對CPU的綜合考驗過程

Adobe Lightroom CC測試

相比於Photoshop 的設計傾向,Lightroom 是前者ACR 插件的獨立優化版本,帶有照片管理功能,在攝影領域更有建樹。

我們使用Lightroom CC 7.0 進行導出測試,測試文件為50張攝於嘉蔭縣黑龍江中心航道的D850 14bit 無損壓縮Raw文件,進行百分之四十一比例的壓縮後直接導出,記錄時間進行對比。

Lightroom CC 7.0 Classic

50 張Raw 文件 單張容量約50MB

Lightroom 導出成績

Photoshop 堆棧成績

由於Photoshop 和Lighroom的測試過程都相對複雜,所以Surface Book 2的實際效果被標準電壓甩開,比i5 7300HQ 強不了太多。

12GTX1050對比遊戲本

GTX1050對比遊戲本

Surface Book 2的GTX1050 在3DMark Time Spy 和3DMark Firestrike EX模式中都小幅度輸給了聯想拯救者R720 ,我們還加入了七款遊戲大作來進行對比。

《戰地1》 EA 發佈,DICE工作室利用著名寒霜引擎打造的最新DX12畫質大作。畫質設置為高。

《巫師3》 東歐人民的良心RPG大作,在畫質、劇情完成度上舉世無雙,測試設定中畫質。

《使命召喚14》——動視暴雪一年一度的FPS年貨,本作發生在二戰,感人至深,採用默認配置。

《古墓麗影10》——經典動作遊戲在DX12時代的畫質革新力作,開啟SMAA,系統默認的高畫質(倒數第二檔)。

《中土世界 戰爭之影》——繼承了中土世界暗影摩多的優秀玩法,影響力深重。設定為中畫質。

《刺客信條 起源》——育碧製作併發行的《刺客信條》系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作,帶領玩家暢遊古埃及,體驗千年風韻。測試設定為低畫質(倒數第二檔)

《守望先鋒》——暴雪出品,紅遍全球的MOBA 風格高配FPS線上多人射擊遊戲。測試設定為最高畫質。

Surface Book 2 七款遊戲成績對比

Surface Book 2 3DMark 成績對比

雖然在 跑分中的差距不到百分之十,但是Surface Book 2的實際遊戲性能僅為聯想拯救者R720的百分之七十六左右,散熱限制了這顆GTX1050性能的發揮。

也許我們可以管Surface Book 2的這顆GTX1050叫做變相“Max Q”版,他的實際性能和標準版差距幅度還是有些大。

13整機性能 丈量到極致的距離

距離極致還有多遠?

我們手中暫時沒有15英寸版本的Surface Book 2,從13.5英寸版Surface Book 2的實際性能表現來看,我們也能有所發現,做出初步的結論。

Surface Book 2配備低電壓雙通道大容量DDR3 內存

三星神級固態表現優異

PCMark 10 Extend 模式成績逼近主流輕薄本

Surface Book 2性能有望接近比自己小得多的對手

由於客觀條件限制,本次測試暫時沒有加入Surface Book 2充電瓦數和適配器的長時間跟蹤測試。從13.5英寸的不完全滿載情況來看,這款機器基本沒有使用上的嚴重問題。從Surface Pro 到Surface Book,過去的一兩年中,很多用戶對這套創新組合有著一定的不信任感,這種心理並不完全是猜想,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Surafce Book 2應該可以避免很多之前出現過的小毛病(會不會有新毛病還有待於檢驗),一定程度上為用戶增持“微軟大法好”信仰創造條件。

8代酷睿低電壓CPU 短期內定位很混亂

完善了兩年的Surface Book 2能夠抵消掉這份陰霾嗎?目前來看有這樣的勢頭,但還需要更長時間的穩定使用來檢驗。Surface Book 2能否代表微軟PC硬件從看起來驚豔到用起來靠譜的用戶心理畫像轉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Surface Book 2 本身不是革命性突破 體現得是把創新電子兌現的實力

如果我們回頭來解答最初的問題—— Surface Book 的獨到優勢是什麼?

那麼可拆卸平板帶來的展示功能、翻轉功能反而並不顯得特別獨到——不用拆卸也有很多翻折的二合一產品可以做到這一點。Surface Book系列區別於X1 Tablet 、XPS12 系列的本質特徵,一則是他在性能、配置、做工方面做到了基本均衡,沒有特殊的短板,二來是獨特的可拆卸方式兼顧了可靠、高效、穩定等諸多普通設計不能企及的。雖然Surface Book 2受制於體積無法真正突破散熱瓶頸,但是通過把熱源挪走的方式緩解了用戶的不適,這與近期華碩GX501遊戲本的處理思路是一樣的。

價值判定要看細分人群認定 越是高端 越是模糊

三十年來,筆記本的基本形態已經基本被人類窮盡,每種構型的優點缺點都很明確。對於那些用不到翻轉功能或者覺得Surface Book 2 平板部分單獨使用不夠方便的用戶來說,嘲諷這種並非革命性的形態創新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就微軟自己來說,這種不可能走大規模銷量的產品,用來打擊一下對手的Mac, 為PC業界樹立信心,做好啟迪的意義還是可以站住腳的。

祝Surface Book 2好運

對於潛在用戶來說,Surface Book 1/2都是 優點和缺點極為突出的產品,如果你對他“好玩”的這一面比較鍾情,能夠對他形態設計帶來的額外重量、體積影響有所包容,那麼這款產品確實是非常優秀的選擇,足夠閃瞎你的朋友圈。二合一產品本身就是筆記本妥協到不在妥協的極端細分市場產物,指望他們達到“完美”是不現實的,但我們可以說在目前的二合一領域中,Surface Book 1/2的設計逼近了這種形態的最優解,實際價值非同一般,未來可期。


中關村在線


沒什麼新意,這是一款沒有什麼創意產品。如果微軟再不加把勁,淘汰也就是早晚的事兒。


LeeTien1


surface book2主要是配置升級,主要面向白領移動辦公,配置不錯,可拆分,支持手寫筆,移動辦公設計比較合適!


智能小娜


我覺得比較厚重,不適合移動


不可yI世小男r


挺好的,有錢就買配置好一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